首页 医书

医书

  • 古医书 洗痔方

    古医书 洗痔方

      余年轻时阅读一本线装古医书,发现书中不知何人用毛笔在页额上工整地写下一首方剂。当时感觉这是一首绝妙的好方,顺手记录下来。几十年来用于临床,效若桴鼓之应。   洗痔方:干石榴4个,青木香15克,槐米50克,乌药、地骨皮、五倍子、皮硝各30克,川连10克,冰片0.5克。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一般熏洗3~5天,即可收到肿消痛止的效果。   芒硝有软坚散结之功,布包外敷,可以用于回乳时的乳房肿硬。...

  • 各类医书上治感冒的用药

    各类医书上治感冒的用药

      每个季节更替时都会出现气候的不稳定性变化,以致于身体机能本来就低下人常常会感冒,在这里中医中药秘方网小编汇总了各类医书上治疗常见感冒的辩证用药,经常容易发生感冒的人可以参考治疗。   1、寒证   王三才:人参败毒散,治感冒非时,伤寒头疼,身热拘急,憎寒壮热。   人参3克羌活4.5克独活3克柴胡3.6克前胡3克葛根3克甘草1.5克桔梗枳壳茯苓各2.4克川芎苍术各3克   《医便》卷二   蒲辅周:加味香苏饮,伤风感冒常用方。   苏叶3克陈皮2.4克香附3克甘草0.9克防风3克葛根...

  • “六”字打头的医书

    “六”字打头的医书

    “六”字打头的医书,“六”或指“六经”。如徐大椿《六经病解》,对《伤寒论》六经病的病因、病机、脉象、治法等加以讨论;翁藻《六经定法》系翁氏《医钞类编》之卷二,主要论述六经病的治疗大法。此外,尚有《六经提纲》、《六经指髓》等。 “六”亦指“六因”(风、寒、暑、湿、燥、火)。清代陈廷珍(字子贤)所撰《六因条辨》三卷,以六因为纲,论述了春温、伤暑、中暑、中热、秋燥等多种时邪感证。所论病证对病因、脉象...

    养生秘方 2024-03-07 10 0 医书
  • “七”字打头的医书多属临证类

    “七”字打头的医书多属临证类

    “七”字打头的医书多属临证类。 内科方面有《七情管见录》,清代张履和(字应中)著。本书两卷,专述情志病证治。书中首论七情源流、生死脉法等;次叙七情病不可汗吐下,治当究心肾、宜静养;再述七情似外感、七情感外邪证治。书末附情志病医案25则,可资参考。 温病方面有《七十二痧症仙方》,清代龙宗树编。本书记载治疗七十二种痧症、时症、麻木等病证的验方。 外科方面有《七十四种疔疮图说》,清代叶氏(名佚)撰。该书将74种疔疮绘成图谱,并有文字说明疔疮发生部位、治疗方法等。 喉科方面有《七十二...

  • “十”字打头的医书

    “十”字打头的医书

    “十”字打头的医书,大多和“十二经”或“十四经”有关。如《十二经脉络》、《十二经脉歌》、《十二经络图典义》、《十四经发挥》、《十四经络三百五十四穴道歌括》、《十四经考》等。其中最为著名者,当属《十四经发挥》。《十四经发挥》三卷,附图十六幅,元·滑寿(字伯仁,号樱宁生)著,该书对十二经及任督二脉的循行详加考订,训其字义,疏其本旨,考其名义,对后世针灸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方书中,有《十便良方》。该书为宋代医家郭坦(字履道)撰...

    养生秘方 2024-03-07 8 0 医书
  • 走近国医大师郑新 走近一部厚重医书

    走近国医大师郑新 走近一部厚重医书

    有人说,走近国医大师郑新,就是走近一部内容丰富的厚重医书。 7月30日,记者深入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进行探访,正赶上89岁高龄的郑新在指导病例分析。时值盛夏时节,处处热浪袭人,郑新却一丝不苟地穿着白大褂,虽然耳朵有些背,但看上去精神矍铄,且思路清晰、谈吐不凡,尽显大家风范。 1925年出生于河南郏县的郑新,是资深中西医结合专家、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肾病科创始人,学验俱丰,蜚声杏林,医名广播海内外。 &ldqu...

  • 原版中医大讲堂 弘医书苑奉岐黄

    原版中医大讲堂 弘医书苑奉岐黄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前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医院,历经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中医医疗机构。弘医堂旗下拥有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北京弘医堂中医(国际)诊所、北京医圣堂中医医院、呼和浩特弘医堂中医医院、北海国医堂中医医院、宁波国医堂中医门诊部、北京国医堂中医药研究院、北京弘医书苑、中华中医药文化(怀柔)示范园。 弘医堂致力于坚持为患者提供传统、纯正的中医药服务。因显著的疗效,良好的医德医风,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优质的中药饮片,获得广大患者口碑相传的信任和赞誉。年门诊量30余万人次,其中包括全...

  • 名医名家开讲坛 弘医书苑奉岐黄

    名医名家开讲坛 弘医书苑奉岐黄

    北京弘医书苑持续举办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公益讲座。前期讲座中,王琦教授、裴永清教授、魏雅君教授、刘燕池教授、傅景华教授、贾春华教授分别讲授了《经方之道与启悟》《咳喘病的中医治疗》《肝炎病的中医治疗》《活用经方治风湿》《一方可治多病》《外感热病的中医治疗》《抵挡汤古方活用》《中医治疗不孕不育》《黄褐斑的临床证治和研究》《药治之审病求机》《张仲景合方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等专题。 讲习班讲授经典、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免收学费,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医人能够将原汁原味的中医继承弘扬。专家们传授的学术思想及宝贵的临床经验让...

  • 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10部医书

    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10部医书

      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首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而且9部医书都和人体医学有关,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到医学各方面,学术价值极高。   ——中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   此次出土的《敝昔医论》《五色脉诊》等医书,应该就是扁鹊学派的经典。扁鹊是医方祖师,且以诊脉闻名。“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鹊”的通假字,因此极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   ——荆州文保中心...

  • 中医书籍广告也随之而兴起

    中医书籍广告也随之而兴起

    据记载,书籍流通在西汉时便已出现,洛阳“槐市”便是当时著名的书市。“槐市”是因在“槐树”下交易而得名,主要是为了便利太学的学生而设置的。每月初一(朔)、十五(望),太学生们便将各自本郡的土特产及书籍、笙磬乐器之类,作为商品“相与卖买”。如果说“槐市”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市的话,西汉末年扬雄《法言·吾子篇》中提到的“书肆”,则是我国有图书买卖市场的最早记载。江...

  • 古代茶即是药 并被医书所载录

    古代茶即是药 并被医书所载录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茶与中医,两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茶不仅对多科疾病有疗效功能,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在古代,茶即是药,并被医书所载录。《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的起源应该是作为药用的。其中提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中说:&ld...

  • 叹医书不传之憾 析医书编写布景

    叹医书不传之憾 析医书编写布景

    笔者阅览《华佗传》时发现,无论是《三国志》的记载,仍是《后汉书》的描绘,都说“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能够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每读至此,既有怅惘又有疑问。怅惘的是,一部医书就此失传;疑问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姑且保存医书,为何华佗倾囊颁发绝密医书却被回绝。这是一部什么书,为何会让人如此忌惮?只是是因为狱吏没有担任,仍是另有隐情?这些问题困扰了笔者很多年。 叹医书不传之憾 后来,笔者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

  • 从森立之《攷注》看日本江户时期稿本医书及价值

    从森立之《攷注》看日本江户时期稿本医书及价值

    基于特有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崇尚,有史以来,日本保存了大量中国书籍、药品、文物等,客观上对保护、传承中国文化发挥了作用。近年来,日本国立图书馆以及多数大学图书馆将所藏中国文献逐渐在网络公开,方便读者查阅及研究。 日本一直热衷于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而且持续千数百年,实属一种罕见的历史现象。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尤其中后期,研究水准可谓登峰造极,硕果累累。江户后期至明治初期,随着西学东渐加速,汉方医学与其他文化同样发生方向性改变。尽管优秀的汉...

  • 章太炎的几大箱中医书

    章太炎的几大箱中医书

    ”侠者无书,不得附九流。然天下有亟事,非侠士无足属。” 章太炎就是这样一个儒侠,兼革命大家与国学大师于一身,一生特立独行,也卓尔不群。一生七次被捕,三次坐牢,革命不忘治学,治学必须革命,可见风骨,他的国学修养和士人精神给辛亥革命带来了巨大影响。 他骂慈禧“每逢万寿祝疆无!”,骂光绪皇帝:“载湉小丑,不辨菽麦”,骂康有为:“老而不死是为贼”。 鲁迅还在一篇文章中说:“民国元年章太炎先生...

  • 赵学敏从小就喜爱医学 家里藏有许多医书

    赵学敏从小就喜爱医学 家里藏有许多医书

    古时候有许多走方医,“操技最神,而见效甚捷”,治好了许多人的疾病,但也有一些走方医打着看病的旗帜招摇欺骗,因此走方医的社会地位较低。走方医虽然在民间长期很多存在,但一向没有构成相对体系的理论体系及作品,这种状况直到清朝中期才有了改动。改动这种现状的人是清代医家赵学敏。 赵学敏(1719~1805年)从小就喜爱医学,其父系其时名医,家里藏有许多医书,乾隆年间下沙大疫时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因此为人称道。为便于赵学敏和弟弟研读诗书及药书,其父专门拓荒...

  • 苏礼:大医书中坐,精研莫求名

    苏礼:大医书中坐,精研莫求名

    3月的西安市温暖而舒适,保存完整的明城墙将喧嚣阻隔在外,给这个城市留下一方古韵天地。 在西安市中医院旧址旁的臧平立中医工作室中,从事古方医案研究工作40余载的“老学究”、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原所长苏礼,默默地躬耕于这方小天地。 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感觉到陌生,但如果提到《千金方医方辞典》《百病效验方》等这些中医临床必备的医案类工具书,则没有人能否定这位老者响当当的功绩。 乡村医生成文献名家 苏礼,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上世纪70年代末,中医药行...

  • 中医书法家

    中医书法家

    这些年,我时常会想起多年前的一位中医老先生,他渊博的中医知识和精湛的书画技艺,以及对待患者的真诚、热情和耐心,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家是1990年由吉林省东辽县搬到辽源市的。从我家沿街道走三百多米,过一座桥后往左拐,有家药店叫龙山药店。店老板和我的父亲相识,他儿子又是我同学,因此我经常去药店里玩。 药店有一位坐堂的老中医,60多岁的年龄,叼着一个黑色烟斗,常在诊桌上写毛笔字或者画画。有人来看病,他把笔墨砚台推到桌子左边,取过脉枕放在患者腕下,微闭眼目,把脉会诊。然后看舌苔、眼睛等,又详细询...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