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夏 第24页

夏 第24页

  • 夏季防暑佳饮

    夏季防暑佳饮

    银菊茶:金银花、菊花各5克,将两药洗净晾干,沸水泡开即可。每日代茶频服。具有清凉解暑,清热解毒之功效。 竹叶茶:淡竹叶30克,将竹叶洗净,加水煎即可。每日代茶饮用,可清凉解暑,利尿除烦,是民间盛行的夏季清凉饮料。 菊决槐花茶:取自菊花、决明子、槐花各10克,煎水代茶饮,有清热解毒、降压、明目、提神之功效。 二子茶:枸杞子10克,五味子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有生滓止渴、益气补阴的作用,但有湿热者不宜饮用。 绿豆薄荷茶:绿豆10克,薄荷6克,煎水代茶饮,具有消暑、利湿生津之功效。 竹莲茶:取鲜竹叶心、莲子心、...

  • 夏季肝脏损秋季宜养护

    夏季肝脏损秋季宜养护

    肝脏是人体内的“化工厂”,人们平时吃下的各种营养物质都需经过肝脏的代谢处理,将营养物质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脂类和糖原,从而保障人体各种器官最基本的功能活动,因此,肝的好坏与寿命的关系极大。夏季肝脏容易受到伤害,随着凉爽的秋季来临,我们应该着手对肝脏进行养护,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肝脏损害,防止疾病发生。 夏季肝脏损伤,主要与气候特点有关。天气炎热,大量出汗引起体内水和电解质的丢失,使得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免疫功能都大幅下降。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常睡眠不足,这样就会引起肝脏血流相对不足。夏天的...

  • 秋乏源自夏季消耗

    秋乏源自夏季消耗

    天高云淡、金秋送爽,进入秋季后,宜人的气候本应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可却有不少人觉得困乏没有力气,干什么也提不起劲,有事没事就想好好睡上一觉,这种困乏的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 大好的天气,为什么还会产生困倦的疲乏感呢?追根溯源还是夏季落下的亏空。夏天,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环境,人体会大量地出汗,通过出汗,把机体内多余的热量排出体外。大量出汗就会造成机体内水盐代谢的失调。高温的煎熬,还会增加人体内的能量消耗,炎热与蚊虫。丁咬又常使人坐卧难安,往往容易引发睡眠不足、食欲不佳的现象。这些能量的过度消耗,很难马上补回来,甚...

  • 夏天开胃秋天健脾

    夏天开胃秋天健脾

    一到8月,我们的身体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天相比其他季节,吃得更少,排汗也大。然而,面对已人秋的季节,不要因为夏天食欲减退而耽误了味蕾蔓延。 开胃三宝:萝卜、鸭肉、糯米粥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夏秋季可适当喝点糯米粥。萝卜和鸭肉也是人们熟知的适合夏秋季吃的食物,有润燥的功效。女性可多吃些百合,能达到润肺养阴的效果。总体来说,夏末秋初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特别应多吃耐嚼、富含纤维的食物。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又能生津润燥。 健脾:吃“果”不吃&...

  • 安度长夏何为先防湿健脾是关键

    安度长夏何为先防湿健脾是关键

      农历六月,古称长夏,此时自然气候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雨水较多,湿气偏盛,因而如同春风、夏暑、秋燥、冬寒一样,湿就成为长夏的主气。湿气过盛,可作为致病邪气伤人,而人为湿侵,又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淋雨、涉水或久处湿地,水湿上腾而引起;内湿则是因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饮等性寒之物损伤阳气所导致。湿邪为患,常是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体脏腑影响最大的当数脾胃。这时,往往出现头重如裹或头昏而涨,身重而痛,四肢倦怠,胸中郁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不爽等脾胃受损的表现。湿邪常与暑邪相兼,以致湿遏热伏,交织难分,这也是人们...

  • 中医养生“夏补三伏”

    中医养生“夏补三伏”

    中医养生素有“夏补三伏”之说。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神补、食补、药补、精补。 神补《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其意是指暑天可适当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安排1-2小时的午休。在清晨和傍晚时,可选择在公园、河边、湖畔、庭院等空气新鲜处,进行散步、太极拳、导引保健功法,使心情舒畅、胸怀宽阔、神清气和、精力充沛、心神得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参加外出旅游、消夏避暑,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食补体质偏于气阴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龟、鳖...

  • 夏季养生观点“打架”

    夏季养生观点“打架”

    ●夏季养生观点“打架”: 有人提倡夏季多“吃苦”,有人建议应“吃辣” ●专家: 孰对孰错不能一概而论,应视个体辨证而定,莫生搬硬套以免错吃伤身 立夏一到,各媒体纷纷支招夏季饮食养生。有细心读者发现,在该不该多“吃苦”方面,不同文章的观点大相径庭,有的提倡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宜多“吃苦”,也有的认为夏天吃“苦”并非养生妙法,建议应“省苦增...

  • 两种体质 夏勿食冷

    两种体质 夏勿食冷

    冷饮冷食虽能暂时消暑,但性质寒凉,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以及脾胃的消化功能,切不可贪图一时痛快而进食过量。以下两种体质的人则要特别注意,最好别吃冷食、饮冷饮。 阳虚体质者。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形寒肢冷的体质状态。其特点是形体多白胖、肌肉不健壮、平时手脚冰凉、舌胖且边有齿痕、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阳气的功能是温煦人体,而进食冷食冷饮则会损伤阳气。 血瘀体质者。血瘀体质是指血液运行不畅的体质状态。其特点是形体瘦、面色晦暗、容易出现瘀斑、身体局部老刺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或有瘀斑、眼眶发黑、易脱发、肌肤干。中医...

  • 夏季品“花”赏“茶”正当时

    夏季品“花”赏“茶”正当时

      花茶,顾名思义是指将有香味的鲜花与新茶焖制而成的茶。它可以让茶叶具有花的芳香,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花茶自古是女性的最爱,花茶之美,美在可赏心悦目。在炎炎夏日,沏上一杯芳香沁人的花茶,用五官静静地去感受它的色、香、味,让自己全身陶醉于花茶的韵味和芬芳中,实在是惬意。   闻花香、看花色、品花茶,备受都市女性青睐。现正值夏季,面对茶柜里琳琅满目的花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养颜——玫瑰花茶   “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看,夏季销量较大有茉莉花茶、菊...

  • 夏季养生先调神

    夏季养生先调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内经》的养生思想注重精神调摄,文中除“夜卧早起”一句讲述起居外,余皆为调摄精神情志的论述。所谓“无厌于日”,是说长昼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情易烦腻。而养生之人,确应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免生郁结。所谓“使志无怒,使华英成...

  • 初夏“茶”相伴 利肝明目轻松养生

    初夏“茶”相伴 利肝明目轻松养生

    初夏“茶”相伴 初夏时节,温度逐渐升高,炎暑将临。 人在夏季,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这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腠理开泄,通过排汗以使人的体温达到平衡。但是汗为心之液,汗液外泄,气随汗也泄掉。夏季以五脏来说是对应于心,中医上有汗血同源的说法,西医学也证实这一点,一个人流汗太多,血容量也相应减少,所以心气最易耗伤,这就是中医学上所谓“壮火食气”。气为阳,气伤了,阳也就被伤,所以夏季人体的阳气多不足,应注意养阳气。 初夏吃什么有助于养生?在此中医...

  • “立夏”节气养心从保护眼睛开始

    “立夏”节气养心从保护眼睛开始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节气,《历书》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rdquo...

  • 立夏夏季的开始 重在养心赐冰块吃蚕豆

    立夏夏季的开始 重在养心赐冰块吃蚕豆

    立夏——夏季的开始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天文学上“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时节,平均温度超过22℃以上,同时也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始。 谷雨植物——王瓜 王瓜的果实、种子、根均可供药用,具有清热,生津,化瘀,通乳之功效,生长于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等处。立夏时节,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立夏的茶——“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 茶树这时春...

  • 夏季养生 有四决窍

    夏季养生 有四决窍

    多吃水果补充水分 立夏过后气温升高,由于出汗的增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多吃水果不仅可以补充水分,更是消暑和补充身体养分的首选。多喝水、少喝饮料 初夏天气都比较干燥,人体每天的进水量应达到2000— 2400毫升。由于早上人体血液浓度非常高,容易形成血栓,所以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应该喝一杯水。一天水分的补充和保持也是很重要的,保持体内足够的水分可以清洗肠道,预防上火。不宜用饮料代替水。 保证充足睡眠 夏季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疲劳。因此,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促进身体健...

  • 消夏可喝菊梅茶 结合岁运养生粥

    消夏可喝菊梅茶 结合岁运养生粥

    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中医十分注重节气致病与养生。24节气中尤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节气最为重要。唐代权德舆的《夏至日作》言:“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6月21日为丁酉年夏至日,《礼记》记载“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至此,时序已进入仲夏、盛夏,这一时段也属于运气理论的“三之气”(5月21日~7月22日)范畴。   按运气理论分析,主位太徵火,客气阳明金,结合丁酉...

  • 夏养“心”如何养方为正道

    夏养“心”如何养方为正道

    很多人知道心血管疾病在冬季容易发病,殊不知,夏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那么,中医讲的“夏季养心中的‘心’,与西医所谓的‘心脏’其实是不是同一样东西呢? 通俗来讲,中医的“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心脏的这个西医讲的心脏的作用,心主血管保证血管的正常运行,保证血管维持正常的形态功能这样子。另外一个“心”,现在也比较多人提,就是心理的心,心主神明,就是我们的情志变化,跟这个有关系。 王嵩...

  • 春天拾木棉  夏天消暑湿

    春天拾木棉 夏天消暑湿

    每年的春天,广州的市花木棉花在大街小巷里绽放,成了羊城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一朵朵鲜艳的木棉花也撩动着“老广”春天祛湿的心。只见不少人在树下拾花,等晒干后留到夏天祛暑。 木棉属于木棉科植物,花、树皮、根皮均可入药,是药食两用的好东西。是广凉茶五花茶中的其中一花,也常与火炭母、棉茵陈组成岭南特色复方凉茶的基础方。 中医药学认为,木棉花性凉、味甘、微寒,归于胃、大肠经,清热利湿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下痢、腹痛,亦可用于消暑、去湿解毒;治恶疮、肠炎、利尿及健胃等。现代科学检测木...

  • 夏之阳气与人体 万物华实

    夏之阳气与人体 万物华实

    自然界的阳气经过春天的不断生长,进入夏季后,变得旺盛而充足,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阳气,到了夏季,均从藏蓄的状态发散出来。在这种充足的阳气作用下,自然万物也呈现出一派繁茂的景象。同时,按照阴阳的变化规律,阳盛则阴,自然界阳气的盛大,到了夏至达到极点,因此,夏至之前的气候,是以炎热为主,夏至之后,阴气开始生长,其气候特点,可以表现为湿热交争,天气炎热的同时,雨水增多,这种气候,促进了植物类生命灌浆、成果的生化活动。(责任编辑 / 冯欣宇) 夏三月,此谓蕃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ldquo...

  • 夏季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

    夏季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

      炎热的季节,不少人会口渴、口苦、目赤、头晕,有的甚至出现咽喉灼痛,口舌生疮等“上火”现象。安徽省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施卫兵主任医师给出建议,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有所针对地进行饮食调养。   一般来说,年轻人比老年人阳气旺、火力壮,男性比女性火力壮。火力壮的人大都身体强壮,不易生病,但如果阳热过亢,超过正常范围,就变成了“邪火”,会引起红、肿、热、痛等不适,出现上火现象。   中医治疗火邪讲究定性、定位、给出路。所谓定性,就是认定火邪的来源和性质;所谓定位,就是要搞清...

  • 芒种夏至天 防困倦饮食来帮忙

    芒种夏至天 防困倦饮食来帮忙

    芒种—黄梅来,雨水至 芒种时节,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上海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季,这时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芒种植物——稻&麦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

  • 夏天贴敷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夏天贴敷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妈妈们最为担心的莫过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孩子一到季节交替、天气转凉时,就开始频繁的感冒、发烧、咳嗽,让妈妈们苦恼不已。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呢?   贴敷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西安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陈玉表示,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遵循传统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根据“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中医理论,中“三伏”天采用中药膏穴位贴敷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孩...

  • 夏季沐浴加点“料”

    夏季沐浴加点“料”

    眼花洗桑叶浴:将干桑叶50克放人锅内,加水 1000毫升煮10分钟后,倒人浴盆洗澡水内就可洗浴了。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有“桑叶除寒热、出汗”的记载。现代研究证明,桑叶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夏季用它洗澡,不仅可以明目,还可以止汗、抗炎抑菌。 皮肤痒洗薄荷浴:取新鲜薄荷200克或千薄荷 50克放入锅内,加水1000 毫升煎取药液,倒入浴盆即可。薄荷性味辛、凉,归肺、肝经,有发散...

  • 立夏养生解说 滋养阴液养生之道

    立夏养生解说 滋养阴液养生之道

    每年的5月5日前后是农历的立夏,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即将告别春天,正式进入夏季。《礼记·月令》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开始迅速生长。一般来说,进入夏季后,气温将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开始茂密生长。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传统中医认为...

  • 春夏养阳养肝 中医的五脏调养法

    春夏养阳养肝 中医的五脏调养法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结合四季时序变化来养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春季大自然阳气升发,除了顺应天时养护好体内的阳气外,根据中医的五脏调养法——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眼下养肝正当时。 提到养肝,很多人各有心得,比如按中医“五味入五脏”的理论,酸味入肝,所以有人提醒养肝多吃酸;又如运动升阳,多动多发汗助排毒减轻肝脏负担……但专家提醒,养生应因时因人而异,这个时节多吃酸味,对肝阴虚者可能是“补...

  • 夏季养生 使气得泄辟寒邪内侵

    夏季养生 使气得泄辟寒邪内侵

    在夏季,趋寒避暑是人们的基本生活习惯,但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汗孔处于开泄状态,这时纳凉不慎,极易导致寒邪内侵。 使气得泄:夏季应有一定的汗出 《内经》提示“使气得泄”,意为夏季不可过度贪凉,应保持一定程度的汗出,这样方是夏季养阳的体现。 《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指出纳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

  • 冬病夏治 机不可失

    冬病夏治 机不可失

      小时候,每到夏季最热天,我家女邻居就会去楼后的沙堆,脱去鞋袜,把脚埋在沙子里。如果我好奇凑过去,她就指使我去捉蜜蜂,蜇她的脚面……我是很久以后才知道她有风湿病,她这是在“冬病夏治”。   放眼今日,每到三伏第一天,各大城市的中医医院都会出现排长队的患者,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也有很年轻的女孩,都是来贴“三伏贴”的——冬病夏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季节性诊病奇观,短则3周,长则三个3周,已然成为城市一景。   我那位女邻...

  • 春夏之交阳光暖 重点晒晒4部位

    春夏之交阳光暖 重点晒晒4部位

      春夏之交,日光暖而不晒,正是享受“太阳进补”的大好时机,而享受日光养生,不妨重点晒晒4个部位。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晒头顶,且最好能晒到正午的阳光,即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具有通畅百脉、调补阳气的作用。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均分布在后背,经常晒晒后背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阳...

  •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小常识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小常识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生理特征,此时更应注意机体的调摄和保健,正确把握夏季酷暑时机,注意未病先防、冬病夏治则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甚至可以改善某些顽固疾病的病...

  • 夏季养生“苦夏”有妙方

    夏季养生“苦夏”有妙方

      夏季时节,人因身体与气候不相适应,会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失调,经常会感到头昏脑涨、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四肢沉重、倦怠嗜睡、胸闷气短,有的人甚至低热不退,并且伴有口淡无味、食欲不佳等不良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夏”。   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李学武告诉记者,从医学的角度讲,“苦夏”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它是一种亚健康现象。在临床上,对这种现象还没有根治办法,必须从自我调治入手。   防1:热伤风   感冒一年四季都有,夏天的感...

  • 夏天来了给药箱备些中药

    夏天来了给药箱备些中药

    炎热的夏天就要到了,难免会出现头疼脑热,若是家中小药箱备有一些夏季常用中药,就能在关键时候起到作用。 藿香有解暑化湿、理气和胃作用,可治疗感冒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鲜藿香量加至25-35克。 佩兰有解暑、化湿、醒脾的作用,可治疗头晕昏闷、食少、恶心呕吐、腹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如有鲜佩兰更好,量加至25-30克。 荷叶有清暑利湿的作用,可治疗中暑头晕、痱毒、身痒。每次15克,分2-3次煎服。做荷叶粥食,亦有疗效。方法是用大米100克煮粥,粥煮熟时,用洗净的鲜荷叶一张将抑面(即有...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