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第165页
-
荸荠不仅是美味还有药用价值
它的根茎像算盘珠一样,藏在水田的泥土,老家人叫它蒲秋,学名叫荸荠。小时候挽着裤脚在割过水稻的田里嬉戏,最高兴的是顺着水面冒出的小葱一样的茎叶踩下去,感到有小球状的东西在脚底下,再用手摸到脚下的泥里轻轻一挖,算盘珠大小的荸荠就在手里了。摸到十几个,在井水里洗洗,褐色的皮油亮亮地诱人。顾不得去皮,也舍不得一口吃掉,就那么一小口一小口地嚼。荸荠肉白嫩嫩,甜滋滋,是童年难得的美味。 水田里野生的荸荠,个头小,长不大。现在我家乡那种野生的小荸荠已经没人去挖了。集市上到处都是婴儿拳头大小的荸荠,听说是从广东贩来的。我...
-
临床运用经方 抓主证 握病机 辨病时
《伤寒杂病论》之方,被后世誉为“经方。”其中《伤寒论》实载113方,《金匮要略》实载262方,除去其中重复之方,共计178方,用药151味。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经方配伍精当,运用得当,往往起到覆杯之效,达桴鼓之功。但应用时如何减少盲目性,提高经方的治疗效果,做到知方知病,百用皆效,确实是值得思考并加以重视的问题。笔者从抓主证、握病机、辨病时等方面,阐述经方运用指征及经方的扩展运用,希冀能为各位同...
-
注重体质辨证 重视整体辨证 应用运气学说
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30年,析病辨证精细,善用经方,中西并重,临症治疗善于权变,形成了重视整体辨证、重视分部析病、重视病证结合、重视内外兼治、重视预防防复的特色,现简述如下。 重视整体辨证 临症时骨伤患者辨证难度较大,许多患者仅有颈、肩、腰、腿部酸痛麻等症状,舌脉均如常人,欠缺可用的辨证体征,使得临床中药应用千篇一律,均以活血舒筋、祛风胜湿为主,疗效欠理想。因此,笔者主张应用中医整体辨证,据患者体质而辨、据所处地域特点而辨、据五运六气而辨,因人因地因时而用。 注重体质辨证...
-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病机十九条后“十六字”提示的病机辨治方法——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之二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不仅是历代医家关注的重点,也是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重要来源。前文已述[1],病机十九条后的十六字在病机类属分析基础上,确立了进一步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模式。但其具体方法十六字中却言而未尽,笔者发现,以病机十九条及其后的论述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相关论述,参以后世阐发,似可得出十六字所提示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的具体方法,可与病机...
-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其成书年代与《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相近,故两书对药物功效的认识相似。经方组方简洁,效专力宏,通过《神农本草经》的论述研究仲景经方,可深入理解经方的配伍规律,提高临床运用经方辨治疾病的水平。《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四气五味”等理论,是张仲景《伤寒论》组方用药的基础[1]。清·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云:“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
-
认识经方 发展经方 使用经方 讲解经方
随着经方医学的发展、壮大,经方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但关于经方的含义众说纷纭。那么,经方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每一位中医人思考的问题。《论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弄明白经方的含义,对我们认识经方、发展经方、使用经方、讲解经方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亦具有重要意义。 经方,现在基本有四种解释:其一,认为是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其二,认为是经典医著中的方剂,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其三,专指张仲景的方剂;其...
-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为清代名医唐笠山所编辑。近读该书,其中有两段关于中医处方用中药异名和处方字迹潦草的记述。 文章说国家征收赋税,通知单要写清楚,好让人看懂;良将带兵打仗,兵法上要求以神速为贵。作者曾经看见一张中医处方上有小草,一般人不知道小草就是远志,而认为是细小的甘草。又有一张医生开的处方上有蜀漆,市场上商人不知道蜀漆就是常山之苗,而叫加上干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少,如把玉竹写成萎蕤,乳香写成薰陆,天麻写成独摇草,人乳写成蟠桃酒,鸽粪写成左蟠龙,灶心土写成伏龙肝等。很多中药原来都有古名,但...
-
脉诊在四诊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
在正确运用脉诊技能和办法的条件下,脉诊在四诊之中的效果是第一位的,望闻问诊可辅其后,四诊相互完善诊断。有时脉诊剖析足以完整客观地反映疾病的病机改变,其他三诊只起到旁证、印证的效果。即使在脉诊剖析尚不完善的状况下,也能够帮助确定其他三诊剖析的大方向,这时其他三诊对脉诊定论发挥完善补充的部分批改效果,但笔者从未遇到望闻问诊定论能够全盘推翻脉诊定论的状况。所以,笔者认为脉诊的在四诊中位置是首要的,有专家学者将脉诊在四诊中的意义喻为灯塔、指南针、路标,丝毫不为过。 任何医学理论和技能都源于必定前史的生产力条件,存...
-
罗勒可以用来泡茶入药 也可以做菜
罗勒也被称为九层塔、金不换、佩兰、香草头,是一种矮小、幼嫩的唇形科香草植物。每年的夏季,老家的房前屋后都会长出一株株的绿色罗勒。罗勒虽然不需要刻意栽培,也不值钱,但却可以用来泡茶、入药,也可以用来做菜,食用价值很高。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家里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炎炎夏日、酷暑难当。为了消夏,母亲就掐一把罗勒叶给我们泡水喝。此外,也经常给家人做清凉爽口的罗勒茄子。 将近中午,母亲分别从院墙边和菜园里采摘罗勒叶、紫茄子,并清洗干净备用。接着,她手脚麻利地用刀将茄子蒂头切除...
-
开水煮饭 海带少用水 常吃发酵食品
很多家庭主妇煮米饭时为了图省事,每次一煮往往就是一大锅,吃剩的就习惯性地放进冰箱里,到了下一顿再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入微波炉里加热,这样来来回回地吃上好几顿。其实,这种吃法很不科学。 我们知道,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分子遇热后会膨胀,并使其中的部分氢键断裂,从而使米饭柔软、黏稠。所以,刚烧好的米饭松软可口,容易消化。而冷却后的米饭,断裂的氢键会恢复,所以会变硬,俗称为“回生”。随着时间延长,反复加热的米饭,味道会越来越差,营养价值也越来越低,无论怎样处理也不可能获得应有的营养。...
-
升麻性味 功效的变迁 升麻升提之用益固
升麻,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使用,有升举阳气、透发邪气的功效。通过临床观察,基于对升麻性味、功效、应用的溯源,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总结心得体会,对升麻升举阳气、透发邪气的功效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商榷。 升麻性味、功效的变迁 金元以前,升麻位列上品,功效解百毒、避瘟疾 升麻,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药,味甘辛,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张仲景书中的方剂以升麻入药共有三方,即(1)《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
-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我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没有书籍,都是借老师的书来抄写。1971年,我在书店买到了一本《实用中医方药手册》,没有具体作者署名。我如获至宝,常常秉煤油灯夜读至深更。在此后的见习实习中,我将该书装在工作衣口袋里随时查阅对照。近20年后,我才得知该书是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王世民老师编著,最初为内部印刷。1984年出版署名王世民,后多次修订再版,迄今共印刷了62万余册,其读者面之广可想而知。 该书第一部分为方剂,按功用分类排列,主方下附有同类方剂。如解表剂,第一方为麻黄汤,其下附有三拗汤、华盖散、麻杏苡甘汤三方,每方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