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第35页
-
玉屏风散临床新用途
玉屏风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传统应用于体虚自汗、容易伤风等症。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该药方还有不少疗效较好的新用途,现介绍如下,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1.治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取玉屏风散,每次15克,每天2次,同时加服生脉饮10毫升,服至症状消失为止。用药后具有养心益气,增强免疫抵抗力之功效。 2.治疗肾炎:用玉屏风散治疗各类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易患伤风感冒而使病情反复发作者,效果满意。方法:在原有的用药基础上,...
-
贵州名医石恩骏 验于临床详解各味中药
人物简介:石恩骏,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石玉书系贵州近代名医,生前系贵阳中医医院、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首任院长;其兄石恩权生前曾任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石恩骏受父兄影响,曾系统学习西医,20岁开始中医临床。1979年以同等学历身份考取贵阳中医学院首批研究生,跟随多位名家学习。20世纪90年代初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石恩权教授学术继承人,不离左右,尽得其传,具有家传、自学、中...
-
人体对应平衡疗法临床应用
人体对应平衡疗法,源于中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交叉治疗法。如头痛按手脚,膝痛按手肘,坐骨神经痛按肩部。其操作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很适宜中老年人使用。应用原则是:上对应下,左对应右,躯干对应四肢。即左手对应右脚,左臂对应右腿,前臂对应小腿,头部对应手脚,颈部对应手腕脚踝,腰部对应肘窝帼窝。选取对应部位敏感点。病变部位一般比较敏感,按压有酸、胀、麻等异样感觉,或可摸到条索、肿块,对敏感点进行按压治疗。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症治疗。 治手腕扭伤手腕扭伤,会导致手腕局部疼痛肿胀。先在与之对应的...
-
艾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新成果
专家简介:许明辉,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传统中医师承导师。现任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保健美容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二十余年。 许博士目前受聘于广西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及学院专家楼针灸科坐诊(周一、三下午,周五上午),临床上重视理论指导实践,不尚空谈, 以追求临床疗效为第一要务。因此,为各类常见病和疑难病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其临床应用具有神奇疗效。 艾草,自古在民间即有食用、祛风邪等用途,端午节有些岭南人士,除了会以糯米掺艾草制成“艾饭”等应节食品之外,还有人将艾草...
-
中药汁的分类 叶天士在临证药汁的作用
浅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药汁的应用 中药汁具有药鲜汁纯, 保持天然药物原有性味, 气味俱存, 润燥之性较强的特点, 是一种最能保持中药天然性能的传统用药形式。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回顾青蒿素发现的艰难历程中, 提到其灵感来自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关于使用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记载。文中提到:“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1]。取其鲜汁应用, 气味俱存, 就能发挥疗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药物多用鲜品, 使用鲜汁类药物, 汁类药具有饱满多汁, 疗效快, 性较...
-
唐远山临床善用对药
唐远山,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作业27年以来,拿手医治糖尿病、胆囊炎、咳喘、更年期综合征和内科杂证,临床善用对药,兹举例如下。 熟地、砂仁:补养脾肾,不碍胃气 熟地性味甘,微温,归肝、肾经,可养血滋阴,补精益髄,用于血虚导致的面色萎黄、晕厥、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以及肾阴缺乏导致的潮热、盗汗、遗精、消渴诸证。亦可医治腰酸脚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等全部精血亏虚之证。常用剂量12~32克。砂仁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可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之证。砂仁...
-
中医学之气,气机升降出入机理的粗浅临床经验
中医学之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尽管不同的气,有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可归纳为升降出人四种基本形式,这些基本形式体现于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组织间的协调关系。当升降出入运动障碍,即可产生病变。因此,掌握气的升降出入机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现将个人对气机升降出入机理的粗浅认识,结合临床经验,试述于下。 一、气机升降出入机理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经络联系,阴阳平衡,营卫气血运行,津...
-
试探性诊疗《伤寒论》中的运用 缘于临床实验
试探性诊疗是中医在临证进程中,关于没有确诊的病证,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进行打听性医治,并经过调查患者对药物的反响,进一步断定病证性质、程度的一种打听性确诊办法。人体是一个杂乱的全体,经络脏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改变难极,若非至精至明之士,鲜能明辨掌握,从容应对。即便如此,可是病理幽静,错综杂乱,于脉证难辨之处亦需灵敏通变。医圣张仲景,禀脚踏实地之精力,承客观理性之情绪,于临证中屡论打听性医治之法,笔者有感于斯,特于此处详论创造,求方家指正。 缘于临床实验 中医学在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历,...
-
秋季来临中医专家提醒与其进补不如多吃时令蔬果
虽然羊城仍然延续着夏季的高温,秋的气息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到来。察觉到秋季来临,养生达人们迫不及待地开启了各种滋阴润肺的食补大方。不过,中医专家提醒,岭南地区温燥延续,与其进补,不如多吃一些时令蔬果。 白色食物可多吃 有滋阴润肺之效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的脏腑与季节、五行、色彩之间有对应关系。秋季在五脏中与肺相应,五行属金,对应的颜色是白。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佘世锋告诉新快报记者,因此,秋季多吃白色的食物是最当令的。 “白色食物通常有润肺之功效。&rdq...
-
读王邦才《经典心悟与临证发微》有感
王邦才教师赠余《经典心悟与临证发微》一书,为教师30余年从医之心得、领会、感悟。吾重复读之,于心有戚戚,若有所得,作此评论,为章师之医道,冀能为同道晚辈懂事解惑。 志于经典 根于国学 王邦才少时学医,时值“文革”之后,百废待兴。中医学博学多才,王邦才沉溺其间,如痴如醉,将《内经》《伤寒》等经典重复诵记,娴熟于心。舟山五年,更是悉心学识,将所得薪酬,多以购书。青衿兹典,白首握卷,王邦才现年近花甲,弟子们跟师待诊时,论及某方某条文,他随口拈来,只字不差,让吾等晚辈汗颜。王孟英...
-
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 注意医家同中有异之论
李佃贵教授以为:癌症的中医医治,好像其他疾病的医治相同,有必要坚持中医理论的辅导。有的人尽管也谈中医理论,但并未坚持中医的理论辅导,有的人怕被人说对立中医而不得不谈中医理论,口是心非,当然就更谈不上深化学习、运用、研讨中医理论了;有的人以为,谈中医理论,无非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短少时代气息,弦外之音则是中医落后了,落后了当然就应改造之;有的人以为,对中医理论,总感觉有些“空”“虚”,不易在临床中表现,难于辅导临床,弦外之音则是中医理论短少实用性。跟师李佃贵教...
-
构建方药剂量理论结构“态靶因果”临床处方
•中医史上,任何一项巨大的立异,都有其激烈的年代布景。这种立异,往往不是出现在这段前史长河的起点,而是拐点。21世纪,触及多病因、多体系的疑问杂乱疾病将是中医大显神通的最佳舞台。 •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是辨症状论治。辨症状是直观的、片面的、客观的。而辨证需求对一组临床体现进行抽提。这种证(知)和针对证的处方(行)是一个闭环的有共性的中医思想形式,是中医进步效果的底子。 •依据现代确诊,探究疾病的中医规则,捉住疾病的规则性和共性,从头分类、分期、分证,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
-
临床运用经方 抓主证 握病机 辨病时
《伤寒杂病论》之方,被后世誉为“经方。”其中《伤寒论》实载113方,《金匮要略》实载262方,除去其中重复之方,共计178方,用药151味。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经方配伍精当,运用得当,往往起到覆杯之效,达桴鼓之功。但应用时如何减少盲目性,提高经方的治疗效果,做到知方知病,百用皆效,确实是值得思考并加以重视的问题。笔者从抓主证、握病机、辨病时等方面,阐述经方运用指征及经方的扩展运用,希冀能为各位同...
-
门纯德临证思维浅析 从时间医学角度探究“联合方组”作用机制
联合方组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由流派创始人门纯德先生创拟,其子门九章整理继承而成。该法可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如痹证[1]、肺癌[2]及慢性肝病[3]等均有临床验效报道。本文从中医整体观角度探讨联合方组与时间医学的相关性,并进一步阐述中医整体观具有时间属性。笔者承袭该法,临证受益,认为联合方组与时间医学具有相关性,现总结如下。 1 联合方组机制概述 联合方组即每次临证用药,均一次性开立2、3首甚至更多的方剂,或轮流服用,或按一定顺序依次服用。门纯德以整体...
-
临方炮制 中医处方调配
临方炮制是指在处方调配中,根据医师的处方用药习惯不同,或根据病情需要,临时对原有的中药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的方法。临方炮制的常用方法为拌、炒(姜汁、酒、醋、盐水等)、捣。其中捣法相对简便,如苏子、莱菔子、酸枣仁等种子类药物,以及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的药物,都应在处方调配时捣碎,如提前破碎会导致其有效成分丢失。这些用药方法属老中医的经验传承,有其独到之处,可使药物更加符合病情需要,能扩大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现将几种常用的临方炮制中药介绍如下。 砂仁拌熟地:将砂仁捣碎,拌粘在熟地上,既免除了...
-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分类演变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科学构建思路和方法 医学发展要求中西医要结合, 中医这一超前的思维是其坚实的根基, 中医临床思维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 是引领未来世界医学文化前进的罗盘。临床思维能直接反应一个医者的中医理论是否全面掌握、临床经验是否丰富、处方用药是否正确等, 所以, 厘清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 提升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而且也是造就优秀中医临床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现状、特点及科学构架, 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总结,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