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 第36页

临 第36页

  • 风者,百病之始 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

    风者,百病之始 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

    由于风具有多重涵义,因此,在《黄帝内经》中,诸多对“风”的表述,部分是对所有外邪、虚邪致病属性、内涵特征的总概括与标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之“风”;部分又是对气化之风特征的描述,但这些内容皆被后世混同于气候要素的“风寒暑湿燥火”狭义之“风”之中,导致了外感病因内涵的混乱、认知的差误,亦导致作为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的脱节。现列举如下。 关于“风者,百病之始” &ldquo...

  • 《金匮要略》吐法临证应用

    《金匮要略》吐法临证应用

    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人呕吐,从而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肺、胃等部位的有害异物从吐排出。及时排除病邪的治疗方法,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金匮要略》运用吐法,极其灵活,如用于驱除暑湿,排除宿食,除湿退黄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二十七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本条是论述伤暑挟湿的证治,伤暑则身热,挟湿则疼重,暑属虚证。故脉微弱。本条病机由于夏...

  • 临床中特效中药 用药经验

    临床中特效中药 用药经验

    一、用药经验一(裴振峰) 临床中一些特效中药,用起来得心应手。 1、明目而推陈出新的特效药物:蝉蜕30克; 2、降十二经脉的要药:枇杷叶30克; 3、强脾动力的特效药物,灶心土炒白术50克,药物组成符合脾之火土的生理特点; 4、降尿酸的特效中药:鸡矢藤60克,消食化积功效的特殊应用; 5、耳聋耳鸣的特效药物:骨碎补50克; 6、反酸的特效中药:败酱草30克。 7、治疗牙龈出血的特效中药:竹茹40克; 8、眼部溢血的特效药物:桑...

  •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固护健康、调治疾病的方法,在防病、治病、调理、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内治法,作用直接,使用安全,具有简、便、廉、效、验等特点,颇受国人推崇。因此,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十分重视用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外治法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应的临床效验,究其理论依据,必然与经络及其所属皮部的机能有关,故笔者在本文中基于《素问·皮部论》经义而探求临床疏通经络外治法获效之机理。 皮部概念 皮,又称“肤”“肤腠&...

  • 中医“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中医“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工作三十余年,在多年的中医临证实践过程中,孜孜以求温习中医知识,兢兢业业做好中医工作,逐步形成了尊崇经典名著,注重病机辨证,强调疏通气血,喜用“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尚经典,汲源头活水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石和中医学术思想的渊薮,仲景学说是中医临床的源头活水。笔者临证遵循经典理论,崇尚仲景学说,喜用经典方剂,尤擅经方治病,并有所发挥。如对《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的理解,认为运用小柴胡汤,一要深入到仲...

  • 中医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 临证遣药组方

    中医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 临证遣药组方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比例与用量,已经是中医千古传承之难题,非师父不心传,非弟子不勤学,其实是用药之比例与用量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不可言传么?其不知意也! 比 例 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 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 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 血瘀症的诊断 血瘀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血瘀症的诊断 血瘀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缓慢、血流不畅,并由此导致组织脏器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病症,称血瘀症。它实际上是中医临床的一个证候。中医的“症”是对某一疾病临床表现的概称,而“证”相当于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生理改变,故有“同病异证”及“异病同证”之说。 血瘀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据国内17家三甲医院7099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统计,有血瘀症者占近80%。血瘀症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的主要中医病证。...

  • 《杏林积铢·张杰临证验案辑录》漫议

    《杏林积铢·张杰临证验案辑录》漫议

    张杰教授的《杏林积铢·张杰临证验案辑录》(以下简称《杏林积铢》)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篇,收录医案120余则、作者经验方4则、讲座稿7篇,是作者50年从医实践的缩影,充分体现了其临床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实属难得。 治急症巧在掌握化机 中医治疗急症的功夫如何,总有人质疑,包括中医界内部的一些后学者们。事实当然是最客观的回答:不仅历代医家们已经有过万千凿凿的定论,就在张杰教授的《杏林积铢》中也有为数可观的证据。发热,急症也:有高热抽搐的5岁女婴,用...

  •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笔者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时,常用“波浪式加量”法,该法来源于笔者临床实践,行之有效。兹介绍该方法,并分享一临证验案。 波浪式加量法操作及优势 笔者临证时,对于邪立足未稳的病患,药物用法及用量均力求迅速攻邪,即一剂知、两剂已;对于邪已立足之病患,则需要缓慢加量,采用“波浪式加量”法,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缓缓图治。 “波浪式加量”法具体操作为:先从0.5剂开始服,每日增加0.5剂,以知为度确定第一阶段的最高量,然后剂量逐日...

  • 试论少阳病临证辨识

    试论少阳病临证辨识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所谓“六经钤百病”,无论外感或内伤性疾病均可应用六经进行辨证。六经病中少阳病最为多见,其中柴胡类方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临证明辨少阳是正确应用柴胡剂的前提。笔者认为辨识少阳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据张仲景原文所述脉症 1.孔窍疾病 《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口、咽、目、耳皆人体面部孔窍,提示孔窍病多与少阳有关。清代柯韵伯谓:&ld...

  • 运用汗法治疗的依据 临床常用方药

    运用汗法治疗的依据 临床常用方药

    中医学中末明确提出高血压病名,而“头痛”“眩晕”的症状及临床表现与高血压极为相似,故将其归为一类。国医大师李士懋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时发现,患者多表现为寒邪凝滞型,因此重用汗法治疗收获颇丰,笔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运用汗法治疗的依据 汗法是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发汗以解除外邪的一种治法,临床主要用于表证。李士懋认为汗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汗法是通过八法使阳加于阴,阴阳调和促使正汗出。狭义汗法是使用辛散发汗之品或者针灸熏熨,鼓动阳气,驱邪而使汗出。并且指出...

  • 中医临证贵辨证 遣方喜调气 神治重情志 八法以和统

    中医临证贵辨证 遣方喜调气 神治重情志 八法以和统

    编者按:陈意教授是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精于中医经典,长期坚守临床一线。临证诊疾,以辨证论治为先,认为八法中当增涩法,并以和法统八法;遣方用药尤重调理气机,养生治病不忘调畅情志;提出湿病忌滋腻,湿热宜苦温。今年是陈意从医六十周年,特邀其学生结合临床验案,总结其学术思想,以启迪后学。 陈意,男,1945年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

  • 逐瘀类方 瘀血指征 临证鉴别 药物配伍

    逐瘀类方 瘀血指征 临证鉴别 药物配伍

    王清任(1768~1831年)是一位革新派的医学家,他的《医林改错》虽然只有3万余字,但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他所拟定的逐瘀汤类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血瘀理论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危重与疑难病症方面是可以信赖的经验方药。今就其逐瘀汤类方的证治分析叙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逐瘀类方 逐瘀是一种治疗方法,它的对应证候是瘀血。瘀血作为病证名称,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证治》篇,虽然该篇未载活血化瘀方药,但在其他篇幅确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名方,如下瘀血汤...

  • 倪蔼然临床常用药对

    倪蔼然临床常用药对

    倪蔼然系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50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其临床常用药对经验介绍如下。 忍冬藤、连翘 忍冬藤为忍冬的干燥茎枝,又名金银花藤,性味苦,微寒,功用与金银花相似,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因其为藤类药,走窜通络之性较强;连翘苦寒,虽能疏散风热,但无走窜之性,与忍冬藤相伍,能使体内郁热宣透疏散于外。临床运用指征是舌边尖红。郁热轻者,常用忍冬藤12克、连翘10克,重者用忍冬藤15...

  • 荐读《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荐读《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最近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运六气临床应用》一书,是五运六气临床应用方面的专集。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医学理论核心的五运六气,是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问,反映了古代先贤们对自然宇宙周期性变化规律的认识。但五运六气学说又是中医学中被误解最深,分歧最大,也是中医药传承中最为薄弱的部分。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临床应用的价值,传承最为薄弱的也是临床应用。 发源于江苏省江阴龙山、砂山地区的龙砂医学流派,以坚持传承和临床擅长应用五运六气学说为其最主要特色。2012年...

  • 八纲辨证的临床实践心得

    八纲辨证的临床实践心得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的直接目的是治疗,即诊断与治疗的统一。辨证论治不是为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立法,而是针对所有疾病,具有普遍规律性。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辨证方法学,如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丰富了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学。其中,八纲辨证是所有辨证方法的总纲,是学习、使用中医辨证方法的前提。今笔者试从临床症候学及治疗学角度,阐释八纲辨证之含义,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为中医辨证方法论及临床治疗学提供参考。所述鄙陋之处,就正于同道。 辨证论治的基础是证,证...

  • 临床中药治疗疾病 常用药对与药组

    临床中药治疗疾病 常用药对与药组

    中药处方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临床中药治疗疾病,常用药对与药组。 首先,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配伍最有意义。例如: 桂枝—白芍(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二参丹,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

  • 临证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临证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中医医院的病房里,查房是临床医生的主要工作。医生们在现代医学的体格检查(视、触、叩、听)与传统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间切换的同时也会有疑问:“学习中医最难的是什么?我们又缺少什么?是读经典,跟名师,还是做临床?”笔者认为,临床中最难、最重要的是一个“悟”字,而很多医生和学生欠缺的也是“悟”字。“悟”的深与浅,“悟”的多和少,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

  • 辨证与辨病结合是治疗AMD的临证思维

    辨证与辨病结合是治疗AMD的临证思维

    金明,女,1957年生,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眼科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首届“敬佑生命·荣耀医者”中华医药贡献奖获得者。目前任中国中药协会眼保健中医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名誉主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副主编等职。发表学术论文170篇,主编著作7部。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项,科技成果奖7次,获得专利6项、成果转化1项。主要研...

  • 挽救被本科教育边缘化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挽救被本科教育边缘化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张丰聪等[1]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 指出“现存中医古籍约13 000种, 而中医临床文献占中医文献总数80%以上”。此等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临证纪录非常宝贵, 但资料实在太多, 故难以在时间紧迫的本科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如此庞大数量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在教育、科研两方面都被严重忽视, 甚至已到了濒临边缘化的地位。 中医临床古籍文献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古籍文献是历代医家的医疗经验及学术成果的总结, 内容上包括历代医家对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的学术理论精华与医案验证, 与临...

  • 五运六气健康观与临床诊疗体系

    五运六气健康观与临床诊疗体系

    五运六气学说是研究自然的五、六周期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天人合一来防病治病达到健康的学问。其强调天人间动态节律的同步和谐是保持健康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不同步、天人不相应,是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养生中倡导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七损八益”等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和疾病观。 有了五运六气学说,天人相应从简单的顺应一年四时,上升为顺应逐年不同的五运六气,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演化为以天干、地支为标记符号、以六五节律为基...

  •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张景岳对此概括释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由此可见,所谓藏象就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由客观至主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断定脏腑生理病理机能变化的基础。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 四方面解析《临证证指南医案·虚劳》

    四方面解析《临证证指南医案·虚劳》

    《临证指南医案·虚劳》辨治解析与应用 虚劳是以脏腑亏虚, 气血阴阳虚衰, 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 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1], 由烦劳伤气, 纵欲伤精, 他症失调, 蔓延而致。《临证指南医案·虚劳》共载虚劳案例112首, 加复诊11案, 共计123首医案, 案例精当, 内容翔实, 体现了叶天士诊治虚劳的丰富学术思想。笔者通过学习《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并将其治法理论验之临床, 收获满意疗效, 总结如下。 四方面解析《临证证...

  • 门九章“功能五态说”的现实意义 功能五态的临床应用

    门九章“功能五态说”的现实意义 功能五态的临床应用

    门九章中医临证模式探索 门九章,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家学渊源,是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山西门氏杂病流派”学术带头人,从事临床实践与教学工作30余载,临证善用经方,在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方面有独到见解,其认为仲景之精髓唯“方证经验”。仲景之“证”可概括为“功能五态”,即功能不足态、功能不调态、功能衰竭态、功能失常态、功能阻滞态。门九章教授运用“功能态说&rdquo...

  •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青年创新论坛开讲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青年创新论坛开讲

    11月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第二届“青年创新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6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由特邀专家讲座和优秀青年评选两个单元组成。 美国内华达大学医学院段大跃教授、解放军302医院肖小河教授先后以“表型组学:精准医学和中医学的重要突破口”、“临床导向的中药学研究与思考”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指出国家的经济在转型,号召人人创新,大众创业。中国的原...

  • 中华中医药学会聚焦中药临床药理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聚焦中药临床药理研究

    12月11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换届选举会议在京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当选新任主任委员,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担任名誉主委。会议以“质量与创新”为主题,围绕近年来中药临床药理领域研究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 会议解读了2015年11月份发布的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介绍了中药保护相关政策、医学伦理体系构建的要点以及适应型设计等新药临床设计方法的一些进展和应用,并对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进...

  • 绝症患者临终语

    绝症患者临终语

    疾病人侵更多的是老年人衰老、脆弱的躯体,尤其肿瘤、心脑血管之类的疾病,年龄越大,受到的威胁也越大。老年人患病率要比年轻人高得多,这是自然规律。纵观各种人生的旅途全程,尾声,总是带着病痛的呻吟走向临终的。 而病榻上的他,还年轻,离老年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他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以及婚姻才刚刚开始,然而,一切美梦都在瞬间被不治之症掐灭了。一个曾经欣欣向荣的鲜活生命,现在要依赖一瓶又一瓶的吊针以及那些红红绿绿的药片和难以吞咽的药水苟活着,他身体的精华被一点点地消耗、抽空,直至僵硬、干瘪,形同枯槁。 他的妻子、父母终日泪流不止,...

  • 统筹中医药协调发展 中医药临床分会成立

    统筹中医药协调发展 中医药临床分会成立

    12月6日上午,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强出席会议并强调,要把激发活力促进发展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把经验总结推广作为试验区建设的衡量标准,真正让试验区成为中医药改革克难关、解难题的利器。 自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东城区、甘肃省、河北石家庄市、重庆市垫江县等5个试验区,以先行先试为契机,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拓展发展途径,稳步推进各项...

  • 描绘中医药蓝图 中医药服务贸易 临床医学

    描绘中医药蓝图 中医药服务贸易 临床医学

    11月19~23日,第三届四川博览会暨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化农业博览会举办,“中医药特色展区”吸引了众多观众。 中医药展区体现中医药和农业、农产品的结合,把农博会融合到健康服务中,中医药全产业链、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治未病等为亮点。 展览在与中医药传统古籍文化的朱红、人物、字画等结合的基础上,还结合近期中医药重大事件,借助声光电、VCR、投影、背投或人物模仿等形式,创造出地域中医文化浓厚、特色鲜明、动静相宜、医药交融的艺术空间,让观众感受中医药文化气息。 展品有中药...

  • 加强针灸临床建设确保廉价中成药供应

    加强针灸临床建设确保廉价中成药供应

    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谢建群代表中医药界提交了关于加强针灸临床学科建设的建议和关于确保传统廉价中成药生产供应的建议,以促进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目前,上海的针灸临床学科建设发展相对薄弱,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医疗机构对针灸临床工作发展不够重视,针灸临床治疗特色优势不足,针灸临床医疗服务模式单一;临床应用性研究相对滞后;针灸技术劳务收费过低等。为加快针灸临床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针灸临床优势和特色,谢建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他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