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 第39页

临 第39页

  • 谈《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的价值

    谈《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的价值

    针刀医学是近年在临床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新学科,因其卓然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在医学界备受争议,但又因其显著的临床疗效,备受患者和践行针刀医学的医生的推崇。 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使用粗直径的注射针头为一例患者成功分离了手掌肌腱粘连,恢复了掌指关节的屈伸功能。在这个病例的提示下,朱汉章提出了把针灸针和手术刀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设想,并且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新的治疗工具——针刀。从此针刀诞生了,后来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最终形成了一门新学科—&md...

  • 刍议“针方”之临证要略

    刍议“针方”之临证要略

    针刺手法简称针法,是指医者使用不同针具产生机械刺激以激发、调控、诱发经气,气至病所进而产生疗效的技法。清代针灸学家李守先提到“针灸之难,难不在穴,在手法耳。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生不医一疾;明于手法而因症寻穴,难者多而显而易知者亦不少矣。”研究表明,针法优势组合治疗疾病的疗效明显优于针法单独使用,但也不乏针刺组合增效不明显的案例[1,2,3]。鉴于此,临床亟待解决针法如何有效组合的问题。针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以生物力学原理为依据酌定刺激量,借鉴中药方剂组方结构框架,形...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针方
  • 速愈不眠症临床经验方 白发转黑发养生酒方

    速愈不眠症临床经验方 白发转黑发养生酒方

    速愈不眠症临床经验方: 丹参、炒枣仁各24克、当归、生地、柏子仁、 茯神、夜交藤各15克 、远志、五味子、 龙齿、桔梗、 玉竹、 益智仁各12克、白薇、节菖蒲、琥珀各10克、肉桂6克 。每天一剂水煎汤,加蜂蜜15--20克,分早晚服。一般一个星期之内可完全恢复。 治疗马蜂蛰伤偏方: 被马蜂蛰伤最管用就是马上用自己的尿抹上,立马就好!这是同事在报纸上看到的方子。正好有一次去大山捡蘑菇,被马蜂蛰了,马上抹尿,立马见效,不痛不痒。有一次我换衣服时被马蜂蛰伤了腿,又肿又痛,用这个方子马上就好了...

  • 秋分来临话“秋燥”

    秋分来临话“秋燥”

    2018年8月7日,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三)》特种邮票1套6枚,分别表现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秋季的6个节气。本套邮票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金贵和著名邮票设计师王虎鸣设计,以中国扇面画的排列方式,每枚票下印有相关节气太阳在黄道上的度数。票面以国画小品的形式,笔法轻盈、自由抒情,构图巧妙严谨,笔墨酣畅利落,人物造型憨态可掬,典雅中不失灵动,将艺术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第4枚表现的是秋分节气,我国部分地区的柿子已经成熟,邮票画面描绘了老人带领孩童采收柿子的场景,寓意“事事平安&rd...

  • 建寒湿辨治体系 开临床又一法门

    建寒湿辨治体系 开临床又一法门

    欲求中医之振兴,必求学术之振兴;欲求学术之振兴,必求理论之振兴。中医理论研究总的指导原则应是继承、移植、创新三者相结合。作为中医学人,我们要时刻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仝小林院士结合《内经》“痹证”和“伏邪”理论,提出脏腑风湿学说,即是对中医理论新的探索和创见。该学说指出,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伤及皮表,渐传五体,甚至内传脏腑;或通过口鼻等官窍而直中脏腑。病邪盘踞经络,痹阻气血,形成痰瘀,进而造成五体或脏腑结构、功能的异常。一则潜伏盘踞之风寒湿邪,与痰瘀互结,成为&ld...

  • 探析节气理论在中医临床决策中的指导价值

    探析节气理论在中医临床决策中的指导价值

    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1],它不仅可以指导农耕劳作,对中医临床实践也有很大价值。 节气理论溯源及内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代黄河流域[2],萌芽于夏商,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论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即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六个节气为一季(时),四季为一年(岁)[3]。秦汉时期节气理论趋向完善,公元前104年...

  • 临证与读案

    临证与读案

    医案是中医临床医学纪实的载体。章太炎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过去不少先贤的宝贵经验,都是通过立案才能保留下来。治学重在真凭实据,而医案就是前人临证裁治、辨证用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真凭实据。医案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应予重视。 由于社会大背景和各家学术观点的不同,医案学的发展非常复杂。著述医案的动机、目的、方式、题材各有不同,其中,难免会有玉中有瑕、鱼目混珠的现象。此类医案内容古奥晦涩、隐秘难测、有脉无证、有药无量、过于简略或拉杂冗长、以文代案、修饰词藻、大...

  • 糖尿病并发症的病机是瘀滞络脉“穷必及络”与临床举隅

    糖尿病并发症的病机是瘀滞络脉“穷必及络”与临床举隅

    近年来,关于络脉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王永炎院士等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指出络脉系统是维持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邪入络脉标志着疾病的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毒损络脉。吴以岭院士对络病学进行了长期研究探索,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脉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理论框架,初步建立了“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了系统络病理论,主编出版《络...

  • 计算针灸学:丰富理论 服务临床

    计算针灸学:丰富理论 服务临床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的载体是数据。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大数据应运而生,逐渐渗透至当今各行各业,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许多决策将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得出,并非仅仅基于经验和直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丰富的中医针灸典籍及长期的针灸实验研究积累了海量针灸数据资料,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提高,为针灸从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整体水平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技术与方法,可实现实时、动态、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储存,通过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从这...

  • 临床获效的用方思路

    临床获效的用方思路

    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的《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疗效才是硬道理》2019年5月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在临床实战获效医案基础上,讲述其选方用药的思路和经验心得,拜读之后深感受益。 用方思路独到 全书分为内科、妇科、儿科等8类病,详细介绍了200余首方剂的临床运用心得,重点展示了作者独到的用方思路、临床体验,书中收录医案140余则,在每篇医案之后列有专题论述“用方思路”,语言精练,直奔要点。该书的“用方思路”以医案中病证处方何以取效为核心,主要论...

  • 论百合病 百合病临床病案

    论百合病 百合病临床病案

    百合病是金匮要略里比较难解读的病之一。一般把百合病理解为精神紊乱,类似现代病中的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但临床很少见到类似仲景描述的那样的病人,案例记录也不多,讨论的也很少。 我认为,百合病不仅局限为精神疾病,范围要大的多,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仅最近三个多月我在临床上就用百合方治疗的百合病就有二十例左右,分多个种类,都与心阴虚有关,先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列举如下,然后再来讨论一下百合病是一个什么病?它的病因、病位和病机。 中医这门学问,离开临床讨论理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先举临...

  • 冀来喜从颈论治头面部疾病临床经验

    冀来喜从颈论治头面部疾病临床经验

    冀来喜教授是山西省首批名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形成了以“新九针”为主的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提倡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治疗手段和“以效为宗”,治疗头面部疾病提出从颈论治的思路。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从颈论治的理论基础 1.1 从颈论治初探 冀来喜教授在多年临床观察和实践中发现,患有头面部疾病(包括耳鸣、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干眼症等)的患者,查体时一般存在颈项部肌肉高张力或...

  • 杨道文临床验案举隅

    杨道文临床验案举隅

    杨道文是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病科主任医师,北京市朝阳区中医药专家下基层暨学术经验继承工程指导导师。笔者有幸成为杨道文第六批学术经验继承学员。现将杨道文临证验案三则总结如下。 医案一 鲍某,男,73岁。喘息3年,痰少色白,动则加重,负重时明显,平时不爬楼梯,下肢无浮肿,纳可,无反酸,大便可,小便可。舌质暗,苔厚腻,脉结代。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余年。平日口服氨茶碱片0.1g,每日2次。否认前列腺增生病史。 诊断:(肺肾气虚、痰瘀内阻型)肺胀病。 治则:宣肺纳肾,化痰行瘀。...

  • 醋临床验方集萃

    醋临床验方集萃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秦王府著名谋臣房玄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至宰相。 据野史记载,房玄龄虽有满腹韬略,为国事日夜操劳,精诚奉国,却十分惧内。一次宫廷宴席上,酒酣耳热之际,诸位同僚竟然当着太宗李世民的面,揭露房大人惧内的糗事,李世民听了哈哈大笑!房玄龄无比尴尬,借助酒劲与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李世民于是略施一计,当廷赐给房玄龄两...

  • 鲍严钟临证经验

    鲍严钟临证经验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鲍严钟,学识渊博,医技精湛,见解独到,以擅长治疗疑难杂病著称。兹就其临证经验简介如下。 乙癸同源,肝肾为纲 鲍严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脏腑关系上,尤其重视肝肾二脏的协调、平衡。生殖功能由肝肾所统,肝肾开阖藏泄平衡协调,则任通冲盛,经候如期,精血相搏成孕。他在治疗不育症方面擅用补肝益肾、疏肝补肾、清肝调肾等治法。由于肝属木,体阴而用阳,易郁易热易亢;肾主水,易亏易耗,肝旺肾虚是男科诸多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肝病及肾,或肾病及肝,以致肝肾失调。鲍严钟指...

  • 太阴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太阴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王居易教授强调经络与脏腑作用同等重要,临证时不赞同将经络辨证与中医内科八纲、脏腑等辨证思路割裂。脏腑经络一体化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和临证依据。 •经络气化异常与临床症候表现及经络诊察的异常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这是经络医学理论经络诊察与症候结构分析、辨经、选经、选穴之间的逻辑关系。 经络气化是气血在渗灌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过程中,通过三焦气化综合完成的物质转化过程,其间伴随着复杂的物质代谢和能量消耗,主要是阴阳、气血之间的互转。而在六经中,每条经络自身所承载或具...

  • 阳明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阳明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及足阳明胃经,以及相关的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王居易老师认为,经络的气化与相联属的脏腑气化作用相承,五脏六腑为经络气化提供精微物质基础,决定经脉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特征。手阳明大肠经所联属的腑,不仅包含消化道的下部——大肠,还包含上部——食道部分。古代没有“食道”的名称,食道与大肠均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腑的特点,古代文献记载手阳明大肠经的20个穴位中有13个穴位都能治疗吞咽困难、食不下、食则呕等病...

  • 大蒜临床实践证明其药用价值

    大蒜临床实践证明其药用价值

    大蒜,古时称为“胡蒜”,为百合科草本植物大蒜的鳞茎。据说是汉代张蓦出使西域带来种植的。因大蒜的味道香窜,成为日常菜肴的调味品。 大蒜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无机盐、钙、磷、铁、挥发油和大蒜营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大蒜素和大蒜辣素,具有较高的保健医疗价值。 中医学认为,大蒜性温,味辛辣。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解毒、散痈等功效。古代名医华陀曾用大蒜治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用大蒜治腹泻、暴痢、吐血、水肿等病的记载,并说:尝有一妇蛆血,...

  • 张志远临床应用二丁经验 治外感疫疠 肠道淋巴结炎

    张志远临床应用二丁经验 治外感疫疠 肠道淋巴结炎

    国医大师张志远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他擅治各种疑难杂症。蒲公英及紫花地丁合称二丁。蒲公英又称黄花地丁,与紫花地丁同名异类,二者临床应用都较为广泛。蒲公英见于《本草纲目》,其“甘、平、无毒”,主治乳痈红肿、疳疮疔毒。紫花地丁亦载于《本草纲目》,别名为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等,《本草纲目》记载其“苦、辛、寒、无毒”,主治黄疸内热、痈疽恶疮、痈疽发背、疔疮肿毒、喉痹肿痛等症。张志远临床上善于将蒲公英、紫花地丁配伍使用,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经验摘录如下...

  • 李今庸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李今庸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国医大师李今庸长期从事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研究,其著述颇丰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出版和刊印的学术专著有《读古医书随笔》《金匮要略讲解》《黄帝内经考义》《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等数十部之多。其中,《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今庸》《古医书研究》《舌耕馀话新集》《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中医科学理论研究》《黄帝内经考义》系近年来新版的独撰专著,表明李今庸在75岁以后仍然勤奋不已,耕读不辍。现将李今庸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学术思想特点 倡导中医药学应立足特色和优势 李今庸指出:中医药学,民族瑰宝。...

  • 临证取象施治思路

    临证取象施治思路

    《内经》之理,在于万物类“象”。《素问·五运行大论》谓“天垂象,地成形”“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一再强调:临床应用五运六气时,“不以数推,以象之谓”。其以五运六气思想为指导形成司天、司人、司病证的临床诊疗体系,笔者通过学习体悟到该体系就是通过天象、人象、病证象来探求疾病的病机。 在临床上取象的思路和方法包括以下3种:①取天象(自然节律的五运六气象),...

  • 临证感悟 表不解则病难解

    临证感悟 表不解则病难解

    笔者近日通过一则临证医案,对“表不解则病难解”有所感悟。 患者李某,女性,38岁,2021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自入秋一次感冒开始,间断喉痒咳嗽。服用大量中西药物,病情反复发作。行胸部CT、肺功能等检查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因不愿服用西药而求助中医。刻下:咽中异物感,咽痒咳嗽,痰白量不多,无明显口干口苦,无鼻塞流涕,偶伴胸闷,二便可,无明显汗出,舌淡苔润,脉沉弱。 处方:姜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紫苏子18g,陈皮15g,生姜10g...

  • 治疗胸痹自拟方临证应用

    治疗胸痹自拟方临证应用

    全国名中医唐蜀华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心内科疾病的诊治,对胸痹的辨治颇有独到见解。基于中医“本虚标实”和“方从证走”原则创制的治疗胸痹的经验方——精灵方特色鲜明,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唐蜀华侍诊,收益颇丰,现将唐蜀华治疗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自拟方临证应用 唐蜀华认为“本虚标实”贯穿胸痹全程,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清热为基本大法,自拟精灵方(制黄精、灵芝、虎杖、绞股蓝...

  • 膏方临证诊疗思路 三辨结合 五脏平调 大方复治

    膏方临证诊疗思路 三辨结合 五脏平调 大方复治

    膏方因具有个体化治疗的特点,在改善口感的同时又能照顾全面,作用持久且稳定而广受欢迎。本文从三辨诊法、五脏平调、大方复治等方面,制定适宜的治疗法则,力求对膏方的临证诊疗思路进行归纳,以指导临床用药。 临证三辨以衡为期 三辨诊法即诊疗过程中将疾病、证型与患者体质三者相结合。辨病具有针对性强、全面把握的优点;辨证决定选方用药的关键,是量身定制,一人一方的依据;辨体质则最能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特点。 辨病:识别疾病是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整个过程的纵向了解,有助于识别疾病过...

  • 阿古拉治疗嘎日格病临证经验

    阿古拉治疗嘎日格病临证经验

    全国名中医(蒙医)阿古拉是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在治疗嘎日格病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赞誉。笔者通过几年的跟随导师学习深有感悟,受益匪浅,深感蒙医治疗嘎日格病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改善近期疗效的同时,远期疗效尤为显著,能够显著降低病残率和复发率。 临证经验 嘎日格病是由于白脉之海(脑)发生病变引起的,脑为全身白脉(水脉)之源,也是总赫依之根基,掌管着全身赫依神经之功能,而且是巴达干的主要的依存部位。脑与白脉因某种原因发生病变时,黑脉、白脉与三根的机能...

  • 临证不可轻视中医脉诊

    临证不可轻视中医脉诊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关于脉诊,现今出现了两种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和探讨的现象:一是有人认为脉诊这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诊断方式并不重要,可有可无;二是少数中医认为患者不必开口,依靠脉诊便知所有病情。 从历代有关脉诊方面的著述来看,古代医家对脉诊很重视。后汉司马迁曾说:“至今言脉者,由扁鹊也。”两汉以前除扁鹊的脉法以外,《内经》《难经》中的脉诊内容更加丰富。《素问·五藏别论》中认为气口“独为五藏主”,《素问·经脉别论》又有...

  • 五运六气理论服务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

    五运六气理论服务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传载的五运六气理论,是以其天文学、历法学、气象气候学、周期循环、模式推演以及可以预测的特质,传扬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阴阳-五行之优秀基因与核心观念,服务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 五运六气理论(简称“运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缔造中医药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医药学的发展。笔者深究其学术内容后发现,该知识板块有其明显别于其他知识板块的六大学术特征。《内经》传载的五运六气理论,是以其天文学、历法学、气象气候学、周期循环...

  • 木瓜常用验方 木瓜临床功效

    木瓜常用验方 木瓜临床功效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木瓜【附方】载:脚气肿急用木瓜切片,囊盛踏之。广德顾安中,患脚气筋急腿肿,因附舟以足阁一袋上,渐觉不痛。乃问舟子:袋中何物?曰:宣州木瓜也。及归,制木瓜袋用之,顿愈。 据记载,在安徽广德,有个叫顾安中的人,患脚气,筋急腿肿。有一次乘船的时候,脚痛得很不舒服,无意中看到旁边有一袋东西,就把脚搁在上面,慢慢觉得两脚不怎么痛了。他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问船夫: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船夫回答说:是宣州的木瓜。等顾安中回到家后,立刻去市集买了木瓜,切成片后装在布袋里,每天将脚放在上面。没过多久,...

  • 脾统四脏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脾统四脏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孙玉信应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科疾病经验浅析 孙玉信教授为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国医大师张磊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其从医30余年,精研岐黄之术,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临床常以“脾统四脏”理论为主治疗内科疾病,凡见脾胃病证,即从调理脾胃入手,处以异病同治,往往取效较好。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孙玉信教授应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科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渊源 &ldquo...

  • 筋骨三针疗法与十四经筋的临床价值

    筋骨三针疗法与十四经筋的临床价值

    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是北京世针联中医微创针法研究院院长吴汉卿教授经三十余年临床研究,在传统九针基础上,结合家传太极龙关针法与运动疗法等,创新发明的中医微创针法,创立了三部九针十二法与十四经筋三关定位法诊疗体系。该针法循经诊断,以三关定位法松解筋结,分离粘连,疏利经筋、通络止痛作用;又有针灸通关过节、疏经通络、调整内脏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筋骨伤病、慢性疼痛病、脊柱相关病及临床疑难病等,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特点,吴汉卿并编著了《筋骨三针疗法》一书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筋骨三...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