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第8页
-
毛德西教授对半夏泻心汤体验颇深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灸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对半夏泻心汤体验颇深,运用娴熟,经对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他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并结合诊治实践,总结出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十六字: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具体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嗳气,或泛酸,烧心;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滑,或有数象。常用于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
-
刘启廷教授在临床中善用鸡鸣散治疗下肢浮肿症
鸡鸣散具有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之功效,主治脚气病。症见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用索悬吊,叫声不绝,筋脉肿大。所谓“鸡鸣”,是指服药时间。五更鸡鸣乃阳升之时,取阳升阴降之意。方药组成:槟榔7枚,陈皮、木瓜各1两,吴茱萸2钱,桔梗半两,生姜(和皮)半两,紫苏茎叶3钱。原方用法:上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留一碗半,去滓;用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两次以煎相和,安顿床头,次日五更分二三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亦得,服了用饼饵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吃亦可。服此药至天明,大便当下...
-
刘清泉教授辨证分析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张某,女,32岁。2014年11月6日请导师刘清泉教授会诊。 患者主诉间断发热伴皮疹1周。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寒身痛,随即出现发热,体温至39℃以上。自服解热药物可汗出热退,退热后热势再起。伴见恶心,食欲不佳。因发热反复不愈,遂就诊于某医院感染科,发热原因未查明,考虑存在感染性休克,遂转入ICU治疗。既往体健。否认疫区旅行史,否认传染源接触史。 患者入住ICU后,病情变化如下: 2014年11月2日晚上入ICU,完善病原学等相关检查。WBC >20&tim...
-
王绪前教授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各种杂病
湖北中医药大学王绪前教授从医执教3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上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各种杂病,兹介绍如下。 热淋 黄某,女,50岁。2013年9月11日初诊。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有下坠感,尿色黄,头昏乏力,舌淡红,苔白厚,脉沉滑。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茯苓30克,法夏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克,川牛膝15克,车前草15克。5剂水煎服。 2013年9月19日回访,已愈。 按:此乃气虚...
-
罗元恺: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宗师
罗元恺是中医教育家,中医妇科学家,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他是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宗师。 古代中医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师徒相授,习医者常从背诵药诀方书入门,并随师侍诊,抄录医案,再从中悟出医理。另一种方式是以儒通医或由道、佛通医。文人学医有着较好的古典文学根基,往往从中医经典入手,饱览前人医著,再验诸临床,进而提出己见,立一家之言。罗老属于这二种的综合体,从他接触中医开始,他的个人命运就和整个中国的中医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近代中医发展之路,道路坎坷,命运多舛。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
-
怀念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伯纳教授
2011年的一天,我到书店看到《张伯讷中医学基础讲稿》一书,立即打开拜读,张伯讷老师那亲切、朴实、简洁的文风跃然纸上,一下子被老师精细、准确的学术讲述深深地吸引,爱不释手。从此这本书便一直伴随我,出差途中、坐车间隙、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细细阅读,字里行间品味着老师的学术和学风。 自1994年3月张伯讷老师病逝,20年来,每当我阅读老师主编的教材、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纪念的文章,师生相授的往事都会历历在目,张伯讷的慈祥音容、大家风范常常梦回萦绕。我一直想把跟随老师的点点滴滴投之笔端,永志纪念。...
-
罗元恺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
近日欣闻广州中医药大学将举行罗元恺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回想过往,感慨万千。时光荏苒,我也已是耄耋之年。罗老年长我9岁,罗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罗老书香门第出身,不仅深受儒家文化之熏陶,又有正式科班教育的新锐思想。从而兼有儒医济世之志及改革图新之能。我们这一代虽然经历了战乱、逃亡及建国后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即使在整个中医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仍然不改初衷,不遗余力,奋勇前行。想吾祖辈亦曾如此,其中艰辛与所需之勇气,非亲历者难以领会,感动至深。除了是著名的临床家,罗老更...
-
评侯占元教授中医发展战略学术思想
侯占元(1926~2003),河北省武安市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1946~1947年在北方医学院六纵卫生部接受野战外科培训,1949年起在部队从事医务工作。历任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助理医生、外科军医、军药股长兼手术队长等职。在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等战役中,均立功受奖。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省军区直属门诊部主任助理兼内科军医。1953年退伍后,参与筹建成都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参与成都中医学院的创办,并一直在该院工作。历任成都中医学院高级西医研究中医班副班主任兼教务科长、医学系主任...
-
中医真正传承的 是思维的方式 中医教育模式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完全拷贝自西方。大学教育的确可以培养出科技人才,但用于培养中医却不是最佳的。中医教育既需重视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亦需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因此,我主张恢复到传统的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模式,真正把中医传承下去。当前之所以庸医太多,与流水线式的西医培养方式当有必然联系。 有人感叹:靠谱的中医实在太难培养了,这也是中医发展的瓶颈。能够快速复制的东西,推广起来才会有速度。又要好又要快,这本身就很矛盾。中医之所以难培养,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不合乎当前的数理化教育,因此显得另...
-
骨伤科专家宋贵杰教授 毕生心血从事中医事业
宋贵杰,汉族,1938年2月生,甘肃省清水县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中医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中医骨伤学会主任委员,《中医正骨》、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甘肃中医杂志》《甘肃中医学院学报》编委,甘肃省高等院校、甘肃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 满腔热诚 传承创新 宋贵杰教授早年就读于河南...
-
中医药教育当顺势而为 办中医新机制
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和中医药服务升级的重要环节;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推进中医医师多点执业,成为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服务资源的有力抓手。今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以及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增添了新动力,也为社会力量办中医开辟了新空间。 在深化医改中,基层中医药的发展有诸多利好政策,而落实好这些政策,同样需要来自基层的探索实践,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