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第18页
-
中医教育输出 针灸留学生的培训
针灸是中医和中华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方面,是我国教育输出的一个重要资源,针灸留学生的培训,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和战略意义。笔者自2007年起,担任针灸留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现将体会汇报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学生的背景和特点 学生主要来自美、法、英、德等欧美国家,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母语。学习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1-2月,长则1年以上。多数学生在国外的中医学院或者类似我国的中医函授学院学习了至少1年的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课程,但临床经验较少,迫切希望学习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然而,由于东西...
-
美国的中医教育 针灸中医基础板块
美国中医学院硕士学位的教学大纲共计3180个小时,算上选修课,最终达3300多个小时。其中,临床实习占三分之一,西医课程占六分之一,其余的是中医基础课程。学生经过4年学习后,毕业时取得硕士学位。 美国的中医教育没有任何政府行为,各家中医学校的教学大纲差别很大,教学大纲只要获得全国针灸与中医认证委员会(ACAOM)的认证,各校就有充足的自由来修改和补充教学大纲。一般而言,教学大纲包括医学理论基础、中医技术、临床应用、临床实践等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入学前已经接受过至少两年的大学基础教育,所以教学大纲内的所有课...
-
摩法推拿治疗手法在历版教材中的梳理对比分析
摩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之一, 也是 推拿中的基础手法。 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有对摩法 的记载, 如《素问·病能论篇》 : “其中手如针也, 摩 之切之” 。 在现代推拿教学中, 各版本教科书都对摩 法进行了描述, 笔者翻阅整理了1959年-2015年间29 本叙述了摩法内容的推拿教材, 梳理了教材中关于摩法的内容,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摩法在历版教材 中的异同点及特色部分, 比较分析近年来教材中关 于摩法内容的演变和发展。 摩法的运动方式 有22个版本的教材将摩...
-
萨满教中的中医药文化
萨满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传布区域非常广泛,我国的长白山、黑龙江等地是萨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神秘灵性的萨满教中,治病救人是基本职能之一。萨满教治病疗疾不仅是跳神驱邪、供奉神灵、使用法器,还涉及大量的中医药应用及中医药文化积淀。 历史上,女萨满既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也是祭祀、祈祷、巫术、医术的主持者。萨满识百草、知药性、懂医术,很早就使用中草药治病。我国东北地区的萨满尤其擅长治疗风湿、冻伤、肠胃疾病、筋骨伤、雪盲(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炎症)、蛇兽咬伤等。 萨满教非常推崇炎帝、...
-
佛教僧医的慈悲济世情怀
九华山化诚寺《醒世咏》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从来硬弓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皆因闲口舌,招衍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幼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让他三分又何妨;春天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原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记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
针灸铜人 开创了针灸教学进行实践操作的先河
北宋王惟一(987—1067)是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编撰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针灸图经》),主持铸造了针灸铜人,开创了针灸教学进行实践操作的先河。 北宋年间,针灸非常盛行,但是各种书籍中对经典针灸理论的摘录和传抄错误频出,学医者因没看到针灸经典著作的原貌,导致错误的穴位定位、应用等情况经常发生。作为翰林医官,王惟一决定编绘一部规范的针灸图谱。他考证针灸经络,订正讹谬,编撰了《针灸图经》,该书后来被作为宋代官方针灸学教材。《针灸图经》完成后,王惟一担心流传过程中再次出现传抄讹谬,...
-
长寿只因心态好 寿高百岁老教授
寿高百岁老教授 读书看报玩游戏 106岁的徐佩璜是浙 大教授,虽年事已高,但仍 思维清晰,行动敏捷。 说起徐佩璜的生活, 一如既往的有规律,早上 6点半左右起床, 中午午睡一个小 时,晚上9点半左 右上床睡觉。最 近,徐老先生又养 成了一个习惯,每 天晚餐一碗稀饭 加一个水煮蛋。 每天看报是 徐佩璜多年来养 成的一个好习惯, 不同类型的报纸 每天要看好几份。 不管是时政新闻、 社会新闻,还是体 育新闻,报纸的每 一页他都要细细品味,慢 慢咀嚼。徐佩璜有着极强 的求知欲,喜欢知道周围 的一切:可以说时刻跟着 时代...
-
百岁教育家马相伯的养生态度
马相伯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马相伯一生著作等身,桃李遍地,有《马相伯先生文集》流传于世,后来的杰出教育家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均师出其门。他生于1840年,逝于1939年,享有百岁高龄的马相伯,在养生之道方面,自然也有独到的高招。 平心静气好心态 生于鸦片战争发端,逝于全民抗日正酣。马相伯的一生从始至终一直处于内忧外患、山破河碎之际。然而,即使如此,他也非常注重自己良好内心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培育。生活中,他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都显得胸怀宽广、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