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 第17页

教 第17页

  •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学科教学特色与成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学科教学特色与成果

    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办校之初,由陶葆荪教授组建了内科诊断金匮教研室,《金匮要略》作为首批课程设立。1981年本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我国首批被批准的硕士点。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在陈纪藩教授、廖世煌教授、黄仰模教授、林昌松教授、刘晓玲教授等历届和现任教研室主任带领下,历经60年发展,学科稳步前进,教学、科研、医疗共促共进,优势明显。 团队设置合理,突出特色 以陈纪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其学术继承人林昌松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以刘晓玲教授、关彤教授、陈光星教授为团队学术骨干,以及刘清平、刘...

  • 中医药继续教育要去名利化

    中医药继续教育要去名利化

    继续教育是针对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重要阶段,与中医药事业发展息息相关。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已取得很好成效,但在培养模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在新时代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中医药继续教育改革,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近日,在昆明举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第5次学术年会暨青年委员会换届会议上,来自多个机构的中医、科研教育专家围绕“聚焦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关注管理创新”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中医药继续教育要去名利化 在医学领域,...

  • 周明达:百岁老教师 养生有一套

    周明达:百岁老教师 养生有一套

      周明达   1911年出生,现年101岁。13岁时因父母双亡成了孤儿,靠政府的资助读书,17岁开始在广西师范大学任化学老师,现已退休。现住在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教工宿舍内,身体无大病,生活能自理。仍能读书看报,与人谈论天下事。   一件白T恤扎在高腰的灰色西裤里,翘着二郎腿,清爽随意地靠在沙发上,这就是退休老教师周明达的形象。   在人杰地灵的桂林王城内,周明达走到了101岁。在子女们看来,周明达能活到如此高寿,是因为他注重养生,且把生活过得十分规律,十分认真。      规律作息身体硬...

  • 86岁的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张磊教授

    86岁的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张磊教授

      现年86岁的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张磊教授,是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建校时的首届学生,1947年开始研习中医,从医67年,他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辨证精准、医德高尚等大医精神,在中原医林树立了榜样。   名医名家   我在大学期间有幸聆听他的《内经》教学,当时他是《内经》教研室主任,是我们班主讲。高古深奥的古典巨著,他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生动有趣,深受后学喜爱,也使我们在他的启蒙中领悟了中医经典的无穷魅力,收获了终身受益的思想营养。上世纪80年代初,张磊已经蜚声中原杏林,他熟记背诵经典著作和数...

  • 秋护腰椎  教您4招

    秋护腰椎 教您4招

      近日,英国《镜报》报导,“贝嫂”维多利亚在产女后因腰椎间盘突出,腰痛得没办法抱女儿,喂奶得靠老公贝克汉姆帮忙托住婴儿,行走需人搀扶,因而足不出户在家调养。   天气转凉   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发   每年秋天,中老年人和一些“坐班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就会明显增多。对此,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龚福太提醒,我们的腰部其实很脆弱,因为在行走、运动过程中,腰部要承受各种力量,包括压力、剪力、旋转力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挤压神经,诱发腰腿痛等系列并发症,...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腰椎
  • 尉中民教授益气升提法 健脾养心法

    尉中民教授益气升提法 健脾养心法

    尉中民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课程的首席教授,也是国家级第五批、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尉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学工作近50年,精研中医经典,临证善治内科、妇科病,遵古而不泥古,老师还兼修现代医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临床过程中,形成了老师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临证处方用药风格。 1益气升提法 本法常见于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导致的月经先期、月经量多或月经量少等。表现为经色浅淡,淋漓不尽,质清稀或经色鲜红伴血块。其他症状可见头晕,神疲气短乏力,食少,大便不成形,或少腹有下坠感或...

  • 白居易的眼疾 周礼杲教授

    白居易的眼疾 周礼杲教授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二首《眼病诗》。据考证,白居易40多岁后即患眼疾。上面这两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当时正在阅读眼科专书《龙树论》,药盒中存放着准备服用的“决明丸”,他考虑一旦服药...

  • 王烈教授 笃信中医 觅古探今佑苍生

    王烈教授 笃信中医 觅古探今佑苍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许守年   王烈教授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1947年参军,被派到辽宁省医科学校学习,1949年在辽东省立医院从事儿科医疗工作,1953年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小儿科,1958年参加全国“西学中”班。1961年,他被调到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直至今天,长达55年之久。   王烈创立了中医防治小儿哮喘病“三期分治”“哮喘苗期”&ldqu...

  • 学者风范周岱翰教授 构建学科创立流派

    学者风范周岱翰教授 构建学科创立流派

    【编者按】周岱翰,当代中医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长,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导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担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全国百名“郭春园式好医师”称号。 周岱翰教授是中医肿瘤学科构建者 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中医药防治癌症的学...

  • 高荣林教授熟谙医学经典 注重脏腑辨证

    高荣林教授熟谙医学经典 注重脏腑辨证

    高荣林,国医大师路志正首届研究生,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高荣林教授熟谙医学经典,注重脏腑辨证,长于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特访谈如下。 成长与治学 问: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较大的著作有哪些? 答:对我影响较大的经典著作有《内经》《伤寒论》,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还有尤在泾的《金匮翼》等。 问: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较大的老师有哪些? 答:路志正、董德懋...

  • 京城名医萧龙友教你妙用砂仁

    京城名医萧龙友教你妙用砂仁

    冬三月,阳弱阴盛,水冰地坼,万物蛰伏,天地之间一片“藏”之象。冬天地表严寒,而地表之下却是热气腾腾,人与天相通应,所以“冬季阳在里,阴不足而胃中热”,又加之人们又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当食用过多的肥甘厚味时,人更容易出现大便秘结的症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言,此处的“养阴”并不单单指食用偏凉润的食物,也指保持胃肠的通畅。在这里,我们可以在饭后食用一些砂仁,以调畅肠胃。...

  • 急救部主任赵晓东解读并详细教您自救的方法

    急救部主任赵晓东解读并详细教您自救的方法

    炎炎夏日,暑热难耐,许多家长利用暑假时间带孩子奔向海滩消夏避暑;也有许多人盘算着郊游计划,避开城市的喧闹,亲近大自然。但你知道安全海域也有可能被有毒生物袭击吗?亲近自然的时候,又会遭遇哪些致命叮咬?一旦被蜇咬,第一时间应如何紧急自救?笔者采集近年游人在海边、郊外遇袭的典型病例,请首都地区军队急救中心、华北地区蛇伤救治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主任赵晓东解读并详细教您自救的方法。 毒蛇咬伤救治务必争分夺秒 案例回放:去年8月6日,18岁少年小孙在郊外游玩时右脚被毒蛇咬伤,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12...

  • 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颜德馨教授

    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颜德馨教授

    颜德馨教授为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于2009年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颜德馨教授立足于气血学说,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等学术观点,提出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为医林所瞩目,在治疗各科疑难杂病、老年病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疗效。 一、幼承庭训,刻苦学医 颜德馨先生出生于新旧兼容的书香世家,为先贤颜子后裔,江苏丹阳人。其父颜亦鲁(1897-1989),号餐芝,是当地名...

  • 中医临床实践者 张伯礼教授

    中医临床实践者 张伯礼教授

    身为一名中医临床实践者,张伯礼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称赞。 他最早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以及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诊治方案。他率先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他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把传统疗法向前推进,让古老医术现代化,是张伯礼一直在做的。 让计算机帮忙看舌象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

  •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 学术思想杏林传道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 学术思想杏林传道

    李业甫,主任医师,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二批和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省跨世纪人才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指导导师。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参与和见证了中医推拿事业50多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立兴盛、蓬勃发展的历程,是我国中医推拿界的大家之一。 成长经历 李业甫,1934年生,安徽省定远县人,他出身贫寒,17岁才被送入免费的民间私塾学堂认字读书。由于年幼的弟弟得了慢惊风不治身亡,他立志从医,初中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合肥医士学...

  • 李斯炽教授治学纪要

    李斯炽教授治学纪要

    【李斯炽小传】李斯炽(1892~1979),成都市人,生前系成都中医学院教授、院长。二十三岁在四川高等师范作理化助教时,便立志献身于中医事业。通过刻苦自学,终于夙愿得偿。毕生矢志振兴祖国医学事业,曾对汪伪政权扼杀中医行径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通过捐资,借贷办学,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为四川地区造就了一批骨干力量。六十年间,结合教学和临床,对古典医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著有《中医内科杂病》、《医学三宇经浅释》、《运气学说管窥》、《素问玄机厚病式初探》、《实用内经选释义》、《李斯炽医案》(一、二辑)、《医学歌诀三种》等二...

  •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大方、复法临证要诀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大方、复法临证要诀

    张琪, 首批国医大师, 全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 黑龙江省四大名医, 当代龙江医派旗帜。 其精通中 医内科、 妇科、 儿科, 尤擅内科, 对中医肾病、 肝病、 心病、 脾胃病、 风湿病、 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 擅长运用大方、 复法治疗慢性、 复杂性疾病和疑难 杂症及重症, 每获良效, 屡起沉疴。 现将张琪教授大 方、 复法临证要诀整理如下。 大方、复法之渊源 大方、 复法属七方之一, 源于《黄帝内经》 。 《素 问· 至真要大论》曰: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臣 三佐五, 制之...

  • 永远怀念恩师李振华教授

    永远怀念恩师李振华教授

    我的恩师、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离开我们将近一年了。我无数次梦到恩师,在梦里他依然带病坐诊,依然给学生讲课,依然指导我们写文章。梦醒时分,我的耳畔仿佛又回响起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要做个铁杆中医,中医的根不能丢。” 医乃仁术 厚德为本 “医乃仁术,要学好中医,必先有仁人之心,方可学有所成,而达良医。”这是我跟师过程中常听到恩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我学医之初,恩师常给我讲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他说学好中医除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悟性外,还要有颗仁爱之心,...

  • 周天寒教授的《周天寒医论精选》

    周天寒教授的《周天寒医论精选》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周天寒教授的《周天寒医论精选》(我国中医药出书社出书)展示给读者的,是他阅历中苦与寒苦难的写真、香与甜收成的结晶。 学经典、跟名师是根底。医者“有必要读书多,阅历久,战兢履薄,澄心玩索,而始得其宜也。”(清·王三尊《医权初编》)学经典,是作者终身的功课,贯穿于他50多年的从医生计。他认为,“学习中医,有必要要先学习中医经典,培养中医思想。”“首先要苦读勤记,锲而不舍;其非必须勤做笔记,并坚持不懈;再非必须按部就班...

  • 郑魁山从事针灸教育与临床70余年

    郑魁山从事针灸教育与临床70余年

    本年8月18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将隆重召开“郑魁山百年诞辰留念大会暨传统针法国际研讨会”,以留念我国当代针坛一代宗师郑魁山。值此之际,回忆郑魁山汹涌澎湃的终身。 箕裘世绍郑家针 1918年12月4日,郑魁山出生于直隶保定府安国县(今河北省安国市)北娄村的一个针灸世家,其时恰逢其父郑毓琳的针灸馆开业不久,郑毓琳给爱子取名福永,字韶元。 郑毓琳是郑氏针法的第三代传人,初随叔祖郑云祥及父亲郑老勋学针,后拜舅父曹顺德及博野县道医霍老顺学习针法及功法,22岁开端行医,屡起沉...

  • 牢记国医大师张磊教诲

    牢记国医大师张磊教诲

    笔者有幸成为国医大师张磊弟子,侍诊期间,张磊老师常常告诫我们“欲做名医,先做明医”,面对病患自己要先明明白白,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如何才能成为“明医”?结合多年临证思考和对名医成才之路的探究,笔者认为,欲做“明医”,须树牢“一个前提”,做到“六个方面”,具备“一个关键”。 “一个前提”即&ldqu...

  • 追忆王乐匋教授

    追忆王乐匋教授

    王乐匋(1921~1998年),笔名老陶,别号默庐,安徽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闻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讨会首任会长,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教师。曾担任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主编《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主校《医述》,著有《老陶读医漫笔》等学术论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98年8月16日,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乐匋以78岁高龄仙逝。从此,中医学术界失去了一位成果卓著、可敬可亲的老长辈。王...

  • 余今仿徐氏意补《医非人人可教论》

    余今仿徐氏意补《医非人人可教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古之师承,于学者遴选,要求甚高。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专论“大医习业”,提出“凡欲为大医,有必要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及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并需学习仲景、叔和等诸家,涉猎周易等经史百家,方能“无所碍滞”。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医非人人可学论》申言不行学医者,凡有五种。“熟知医之为道…&helli...

  • 缅怀恩师丁锷教授

    缅怀恩师丁锷教授

    时间过得真快,全国名中医丁锷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耕耘奋斗,为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保驾护航,为中医骨伤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 厚积薄发,传中医学术 回想起17年前,我再次走进安徽中医学院,开始读研之路。大学时期我们的专业课教材是丁锷教授参与编写的,当时我只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骨伤科专家,据说给学生上课只需要一支粉笔,黑板上图文并茂,讲课生动幽默、深入浅出,于是心中的崇拜、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读研时我选择了中医骨伤专业,在2001年10月,我毛遂自荐,拜丁锷为师,侍诊左右。丁锷精湛的...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丁锷教授
  • 怀念敬爱的父亲 恩师张琪教授

    怀念敬爱的父亲 恩师张琪教授

    2019年11月13日,我敬爱的父亲、恩师张琪教授因病逝世。送别父亲的悲伤与对父亲无尽的怀念交织在一起,几十年与父亲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 慈父成师春风教 1983年,我在父亲的鼓励下考取了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师于父亲张琪教授。当时父亲已年过六旬,依旧投身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3年的跟师学习,父亲广博的学识、敏锐的中医临床思维、超前的科研创新意识,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导,像一盏明灯照耀了我前进的道路。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留...

  • 万承奎教授 日常的养生护理保健

    万承奎教授 日常的养生护理保健

      对于每个人来说,健康都是最重要的。健康的好身体,与日常的护理保健是离不开的,而在养生方面,很多的名人都做得比较好,万承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誉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中老年人的健康卫士”。万承奎教授对于健康有着自己的理解,对于保健他有五句话的总结。   1个水果   每天要吃一个以上的新鲜水果。香蕉含有大量的钾,每100克香蕉含钾472毫克,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软化血管,预防动脉硬化,润肠通便。山楂是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每100克含1...

  • 中医素质教育“最强大脑”史俊恒

    中医素质教育“最强大脑”史俊恒

    最近,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的硕博连读二年级研究生史俊恒一夜蹿红,一是因为他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二季成功“辨骨识人”,二是因为他与范冰冰的“亲密接触”。他是该期节目的唯一晋级选手,他的出现创造了该档节目新年开门红,获得了惊人的收视率。 日前,史俊恒南京录制节目归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年轻是我最大的资本” 那期节目,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史俊恒对范冰冰进行的触诊...

  • 精诚大医 针灸巨匠 缅怀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

    精诚大医 针灸巨匠 缅怀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

    国医大师贺普仁的离世,使中国针灸界失去了一位丰碑式的临床大家,北京中医药界失去了一位名师巨匠,北京中医医院失去了一面旆旃巨帜。 扎实的中医童子功 贺普仁教授,字师牛,号空水。1926年5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涞水县石圭村的农民家庭。自幼在家乡私塾习文,主要学习《三字经》《论语》《孟子》等中华经典。年少的贺普仁天资聪慧,酷爱读书,14岁离家赴京投身于北京负有盛名的中医师牛泽华门下为徒学习中医,自此走进中医学的大门。自入门为徒起,他在牛泽华老医生的教导下,立志成为救人病痛的良医。 贺普仁学徒...

  • 佛教对中药及医疗技艺的认识与丰富

    佛教对中药及医疗技艺的认识与丰富

    中国历史上佛教中的医学认识,很早就影响了中医。隋代传入我国的《维摩诘经》,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佛教当代主流,《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条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禅宗宝典《六祖坛经》核心思想大多源...

  •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毕生实践的“三通法”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毕生实践的“三通法”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离开我们已经1年了,但贺普仁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贺普仁教授开创并毕生实践的“三通法”则永远是我们学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贵财富。30多年前,在我初入针灸之门的时候,就有幸拜学于贺普仁门下,跟随贺普仁学习针灸期间,目睹了他对许多疑难杂症应用三通法获得神奇疗效的案例。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一对夫妇从芬兰带着自己患肿瘤的孩子来到中国找贺普仁看病。当贺普仁看到此患儿时,其左手切除了拇指、食指的部分长着一个鸡蛋大的肿块,表面血管明显可见,发硬疼痛,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用止痛药水浸泡才...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