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怀念

怀念

  • 怀念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伯纳教授

    怀念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伯纳教授

    2011年的一天,我到书店看到《张伯讷中医学基础讲稿》一书,立即打开拜读,张伯讷老师那亲切、朴实、简洁的文风跃然纸上,一下子被老师精细、准确的学术讲述深深地吸引,爱不释手。从此这本书便一直伴随我,出差途中、坐车间隙、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细细阅读,字里行间品味着老师的学术和学风。 自1994年3月张伯讷老师病逝,20年来,每当我阅读老师主编的教材、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纪念的文章,师生相授的往事都会历历在目,张伯讷的慈祥音容、大家风范常常梦回萦绕。我一直想把跟随老师的点点滴滴投之笔端,永志纪念。...

  • 怀念谢海洲先生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怀念谢海洲先生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谢海洲(1921-2005),男,字鸿波。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1990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性痴,则其志凝。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的这句话,用来形容谢海洲,真是合适极了。 谢海洲说过:“学医必须学两条,一是经典,二是本草。经典是理论源泉,也是临床经验结晶;本草是方剂基础。了解了药性,才能谈善用。” “我治疑难病,处方药味比较多...

  • 怀念未见面的导师俞长荣

    怀念未见面的导师俞长荣

      一叠回信,由于年代久远,纸色已经发黄。虽和回信人从未谋面,然而他高大的形象却矗立在我的眼前。他那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永远鼓舞和激励着我。   我幼承家学,上世纪60年代又读过中医中专,粗通岐黄,对仲景《伤寒伤》尤为酷嗜,自认为学习《伤寒论》,必须学懂异通,准确运用《伤寒论》方,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掌握仲景理法方药之精髓,大有裨益于临床施治。一日阅读《伤寒论》选读。载有俞长荣经方治验医案,颇感欣慰,继以寻觅俞师的工作单位——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以求验案之全貌,不日我收到...

  • 怀念一代名医王伯岳

    怀念一代名医王伯岳

      一代名医王伯岳,是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中医理论家,临床家与教育家,精于儿科,誉为“小儿王”,生前是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全国政协医药卫生工作组副组长。一生学术成就辉煌,为我国中医事业,特别是中医儿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倡办“中医少年班”   王伯岳是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全国政协医卫工作组副组长,积极为中医事业建言献策,奔走呼号,在他的大力倡议和推动下,终于由时任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的张奇文教授付诸实施,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 怀念一棵树

    怀念一棵树

    窗外的那棵树,陪伴我已有几个年头。以往,对于它全然没有感觉到些许什么。只是,自从有了女儿后,每晚要带她下楼散步,势必要在树下停留片刻,久而久之,对它竟有了几许依恋。 那时,它叶枝茂盛,我和女儿总喜欢在树下,坐在石凳上享受着习习轻风。没风的时候,树下也很是阴凉,以至于,每到傍晚散步,总喜欢站在树下,看着它看着远方。 对于树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只是觉得、它长在该长的地方,为人们带来几许阴凉,美化一下周围的环境。至于,平日里看到那些为了扩宽马路而将树砍掉的行为,也不觉得怎样。 只是此时,窗外的那棵树,似乎带给...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怀念
  • 怀念新安医家吴锦洪

    怀念新安医家吴锦洪

    吴锦洪(1917-2005),字襟虹,号今翁,古徽州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今世闻名新安医家。14岁师从上海名医张仲良、张伯良兄弟学习中医五年,后考入上海中医专修班,毕业后悬壶沪上。1937年返回原籍行医,1960年调至安徽中医学院任教,1970年调蚌埠医学院任中医教研室主任。曾担任中华医史学会安徽省分会顾问、安徽省新安医学研讨会副会长,是国内中医文献学及新安医学研讨学科带头人之一。 好读书 治学严谨 吴锦洪承继了徽州人好读书的文明基因,自幼聪颖过人,酷爱读书,个人藏书亦堪称富裕。吴锦...

  • 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

    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

    2017年9月1日黄昏,从山东济南张鹤鸣处传来一个凶讯,他的爷爷、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张灿玾教授因病不治,于当日下午6点多不幸逝世。虽然之前早已得知恩师患上了不治之症,众弟子忧心忡忡、纠结不安,听闻凶讯的我仍感到震动又俄然。恩师于我情同父女,恩重如山,他的离去令我千般沉痛。时值恩师逝世一周年,特撰此文以悼念恩师。 敬慕大师 心向往之 人与人的相识相交,靠的是缘分。我与恩师相识甚晚,但心中早对他向往已久。我的父亲在当地是一方名医,在针灸方面亦颇有造就。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

  • 永远怀念恩师李振华教授

    永远怀念恩师李振华教授

    我的恩师、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离开我们将近一年了。我无数次梦到恩师,在梦里他依然带病坐诊,依然给学生讲课,依然指导我们写文章。梦醒时分,我的耳畔仿佛又回响起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要做个铁杆中医,中医的根不能丢。” 医乃仁术 厚德为本 “医乃仁术,要学好中医,必先有仁人之心,方可学有所成,而达良医。”这是我跟师过程中常听到恩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我学医之初,恩师常给我讲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他说学好中医除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悟性外,还要有颗仁爱之心,...

  • 怀念国医大师张志远

    怀念国医大师张志远

    我在本科生阶段,第三届国师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志远老师曾给我们讲中医各家学说课。其在课堂上脱稿讲解,对古代医家的生平著作和学术思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语风趣,知识渊博,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学生。当时曾想,这样的老师就是我人生的榜样。更幸运的是,两年后我考取了张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深造。 在读研期间,我们几个学生会定期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每一次老师都会详细给我们讲解提出的问题。在学校里,老师有“活字典”的称号。几年的学习和耳濡目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医学...

  • 怀念中医学家张志礼

    怀念中医学家张志礼

    恩师张志礼教授,是指引我步入中西医结合道路的第一人。他是勤勉的医学痴迷者,终身驰骋于医学领域,在近半个世纪的悬壶生涯中,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继承发扬赵炳南学术思想,为发展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事业鞠躬尽瘁。 甘于奉献 成绩斐然 张志礼长期聆教于中医皮外科泰斗赵炳南,并将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创新,与赵炳南共同创立了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理论。他提出治疗皮肤顽疾“从脾肾论”,组创健脾益肾合剂、养血益肾合剂;提出“血分蕴毒论&rdq...

  • 怀念敬爱的父亲 恩师张琪教授

    怀念敬爱的父亲 恩师张琪教授

    2019年11月13日,我敬爱的父亲、恩师张琪教授因病逝世。送别父亲的悲伤与对父亲无尽的怀念交织在一起,几十年与父亲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 慈父成师春风教 1983年,我在父亲的鼓励下考取了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师于父亲张琪教授。当时父亲已年过六旬,依旧投身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3年的跟师学习,父亲广博的学识、敏锐的中医临床思维、超前的科研创新意识,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导,像一盏明灯照耀了我前进的道路。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留...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