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 第7页

理论 第7页

  • 阳明心学视角与中医情志理论的契合与反思

    阳明心学视角与中医情志理论的契合与反思

    中医理论在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哲学烙印, 并 在随后的发展中, 不断吸收各时代的优秀哲学思想。 中医在情志病的认识论、 方法论上亦含丰富的哲学 思想。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 军 事家, 他融合了儒、 释、 道三家之精华, 构建起心学 体系, 提出了 “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的观 点, 心学融会贯通了儒家积极入世、 道家自由、 佛家 空灵觉性的精华, 成为明代广为盛行的哲学思想之 一。 当时有大量医生从儒入医,...

  • 血液病的理论和实践离不开中医药经典的指导

    血液病的理论和实践离不开中医药经典的指导

    血液病大多属于临床疑难病,证情多变,涉及范围广,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其中许多疾病曾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中医研究血液病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独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精于医理,勤于临床,茹古涵今,论治血液病,以丰富的理论、良好的疗效体现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特色优势,展示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学术思想。 熟读经典 指导临床 中医药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的根基,是对中医药学创立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医各家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实践、...

  •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

    贾振华,男,1975年生,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北以岭医院院长,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项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作为副主编编写络病理论专著3部、创新教材1部;发表文章70余篇,SCI收录9篇。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我国心血管患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高居首位,占居民死...

  •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的理论分析 缺血性中风属于心脑血管外科多发病,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特点,其病机较多且复杂,如中风急性期病理产物一氧化氮、钙离子超载、兴奋性神经毒、花生四烯酸、氧自由基等可对脑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导致神经细胞出现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等,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1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脏腑功能失调受多种病机因素的影响,气虚最为常见,气虚易致痰阻、湿停、血瘀,多种病理因素又可与气虚相互夹杂。《黄帝内经》认为中风与血瘀、气虚有关[1],如《灵枢·刺节真邪论》...

  • 中医学对“心”的认识 古籍浅探心脏康复的理论内涵

    中医学对“心”的认识 古籍浅探心脏康复的理论内涵

    基于古籍浅探中医心脏康复的理论内涵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体魄的更高要求, 心脏康复医学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国际上心脏康复已有完善成熟的方案, 我国已经接轨应用, 国内学者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医学在药物、运动、营养、心理等心脏康复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本文通过挖掘中医古籍相关内容, 总结中医药学在心脏康复方面的理论优势, 以期能够促进现代医学与中医学优势的有机融合,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心脏康复方案。 中医学对“心”的认识 心位于胸腔偏左, 膈膜之上...

  • 于睿基于“心主神明”理论妙用对药治疗睡眠障碍经验集萃

    于睿基于“心主神明”理论妙用对药治疗睡眠障碍经验集萃

    于睿教授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双 博士学位( 医学博士, 临床医学博士) , 博士研究生导 师, 主任医师。曾多次参加国家“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 划、 国家自然基金课题, 主持辽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等十项课题研究, 并获得两项医学专利。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共 25 篇, 出版《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等 8 部著作。在 近二十年的临床工作中, 积极提倡“古方今用” , 学贯 古今, 汇通中西, 临床经验丰富。近年来,...

  • 小儿癫痫 应用虫类药治疗理论依据

    小儿癫痫 应用虫类药治疗理论依据

    马融应用虫类药治疗小儿癫痫经验总结 马融教授从事小儿脑系疾病医疗、 科研、 教学工 作30余年, 临床经验丰富, 在运用虫类药物治疗癫痫 方面有着独到见解,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 受益匪浅, 遂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虫类药物简述 虫类药 [1] 是指药用动物的干燥全体、 除去内脏的 动物体或部分、 动物的分泌物、 排泄物、 生理或病理 产物以及虫类加工品。 其主要包括一些昆虫、 软体动 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及小型爬行动物等, 是祖国 传统医药学中动物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入 药最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 帕金森病伏邪理论概说 伏邪理论对帕金森病治疗影响

    帕金森病伏邪理论概说 伏邪理论对帕金森病治疗影响

    国医大师任继学从伏邪理论论治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特征[1],其神经病理学改变主要是路易体包涵体的分布和多巴胺神经元的脱失,路易体包涵体主要成分为α突出核蛋白[2]。针对我国1983年至2009年的帕金森病人群流行病学的一项Meta分析[3]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全人群PD患病率为190/10万,男性高于女...

  • 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以社会交往缺陷、兴趣范围局限、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表现,是医学界、康复界、特教界的难题。笔者通过十余年的潜心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有其研究和应用的价值。 五脏与孤独症的关系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素问·五脏生成》记载:“诸髓者皆属于脑。&rdqu...

  • 基于调理脾胃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浅析

    基于调理脾胃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浅析

    失眠是一种身体不适的症状,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经历,失眠症更是一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可以表现为早醒、难以入睡、睡眠时间过短和因睡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日间精神或行为异常的多组症状。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显示,失眠症的患病率在10%~48%之间不等[1],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有长达10年的病程[2],失眠症正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困扰着大众的身心健康。 在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方案中,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心理疗法主要通过对患者进行睡眠教育和放松训练等方式,纠正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睡眠态度,此方法没有不良反应...

  • 心令人失眠 中医睡眠医学有系统的理论

    心令人失眠 中医睡眠医学有系统的理论

    高荣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委会首任会长、荣誉会长。 失眠是现代流行病和难治病,我们继承路志正、董德懋老师的临床经验,从脏腑论治失眠,提出新理念:五脏六腑皆令人失眠,非独心也。 中医睡眠医学有系统的理论,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提出中医睡眠学说,包括阴阳睡眠学说、营卫睡眠学说和心主睡眠学说。失眠和五脏六腑功能活...

  • 《黄帝内经》不寐证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黄帝内经》不寐证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睡眠-觉醒节律是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昼夜更替周期同步并具有适应机制和自律特性的一种生理节律。睡眠对于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保护大脑、恢复精力、消除疲劳、维持增强免疫力及修复机体的作用。但睡眠一旦发生异常,可以导致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不寐证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被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有关其生理机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散见于《素问·逆调论》...

  • 三叉神经痛中医理论认识 偏头痛偏头风典型医案

    三叉神经痛中医理论认识 偏头痛偏头风典型医案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位于一侧的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范围内,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常反复发作,可由于口腔或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女性为多见。本病是根据疼痛发生的神经解剖部位而定名的,在中医学中则隶属于偏头痛、偏头风范围内。 理论认识 本病的头面部疼痛,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关系至为密切,考《灵枢》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

  • 失眠治肝五论及六型相火理论

    失眠治肝五论及六型相火理论

    国医大师杨震为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学验颇丰,潜心研究相火理论,提出了“六型相火”理论及“治肝五论”。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机体生物钟紊乱,对觉醒的失调,治疗上以镇静催眠类药物为主,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容易形成依赖,易产生药物残留效应、认知功能损害、损伤肝肾功能及潜在成瘾性等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失眠效果显著,预后良好,失眠证属“不寐”范畴。临床遵循相火理论,详查病机,辨证施治,治疗不寐,疗效显著,本文简要总结如下。 不寐定义...

  • 中医不寐失眠治疗现状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神志理论的基础

    中医不寐失眠治疗现状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神志理论的基础

    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对中医神志理论研究的价值 中医神志理论范围宽泛, 从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可知, 中医神志理论涵盖五脏藏五神以及情志、人格体质等;而中医五神理论 (即五脏藏五神理论) 又是中医神志理论的主体[1]。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神志理论的基础 中医神志理论的主体“五脏藏五神”源自《灵枢·本神》中“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心藏脉, 脉舍神…...

  • 中医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中医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中医心理学理论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积极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发展而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传承与创新。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西方心理学思想是从西方哲学中孕育出来的。1879年以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才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欧美现代西方心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著名的学术流派。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 约从19世纪80年代起,心理学开始走向现代发展阶段,相继形成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试图从复杂心理活...

  •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泛指病邪结聚不得发越发散、郁滞不畅的病机,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火土金水“五郁”之论、《丹溪心法·六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论等。二是专指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郁证。 当代中医似乎只将脏躁、百合病、梅核气等极少数病证视为郁证,致使对大量临床存在的郁证视而不见、漏诊误诊甚多。随着社会生态压力陡增,越来越多的郁证患者求诊于中医。但迄今中医学有关郁证的诊疗技术却显得相形...

  • 姚乃礼应用“络病”理论治消化系统疾病

    姚乃礼应用“络病”理论治消化系统疾病

    络病理论是中医疾病学的重要内容。 《黄帝内 经》谓: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 血气不 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 所谓络脉亦属于经隧, 各种 病变多由经隧血气不和而致。 清代叶天士提出 “久病 入络” 的观点, 对络病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并广 泛应用于临床, 对络病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 糖 尿病、 肾病、 风湿性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中都有所 发展。 姚乃礼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 究, 并...

  • 消化性溃疡中医防治 刘启泉节点理论的内涵

    消化性溃疡中医防治 刘启泉节点理论的内涵

    刘启泉基于“节点理论”防治消化性溃疡 刘启泉,首届全国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节气对发病的影响,临证遣方用药亦基于此。文章将以消化性溃疡为例,介绍刘启泉教授基于“节点理论”防治该病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节点理论的内涵 节,节气;点,关键位置。节点,其内涵有二,一指“以节气为关键点”,另一指“节气中的关键位置”。前...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防治 浊毒理论用于胃肠难治病疗效显著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防治 浊毒理论用于胃肠难治病疗效显著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防治优势突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 脾虚为本,揭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 危北海教授等系统阐述了脾虚理论的发展源流,主持开展了我国第一批探索脾虚证本质的临床研究。田德禄教授等提出脾虚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基础,治疗勿忘升脾气。张声生教授等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气滞是其中心病理环节,提出“调肝理脾”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大法,并建立了“调肝理脾&rdquo...

  • 从“烧伤”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思路

    从“烧伤”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思路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是胃黏膜上皮反复遭受多种致病因素损害而导致固有腺体减少或萎缩、黏膜变薄,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胃部疾病[1]。在CAG发病机制方面,姚乃礼认为邪毒伤及胃络会导致胃络发生萎缩、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的病理变化[2]。通过临床诊疗CAG患者及查阅近5年相关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单纯的“邪毒”理论并不能完整解释CAG症状的多样性和病机的复杂性,故在上述发病机制基础上提出从&...

  • 中医理论的再发挥“脾肾观”与肠道微生态

    中医理论的再发挥“脾肾观”与肠道微生态

    从肠道微生态看中医肾病学的发展机 《文子·上义》载:“苟利于民,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不必循俗”。中华历史上下5 000年, 文明之舟从暗夜驶来, 正因为中医药的发展、传承、护佑, 才未倾覆浊流。然而正如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 500多年前就认识到的,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一切科学的灵魂所在。我国微生态学奠墓人、微生物学界泰斗之一魏曦教授生前曾有著名观点:“微生态学很可能是打开中医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1]。30年前的...

  •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及治疗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及治疗

    胃 食 管 反 流 病 ( 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定义为 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口腔甚至进入咽喉及肺所 引起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 ] 。一般典型症状有烧 心、反酸等,还可有上腹痛、胃脘烧灼感、嗳气, 或兼有咳嗽、咽部异物感等消化道以外症状 [2 -4 ] 。 临床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 食管炎和 Barrett 食管三种类型 [5 ] 。流行病学调 查 [6 ] 显示,该病发病率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约占 14%,并且随...

  • 《黄帝内经》胆胃同治的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胆胃同治的理论探讨

    胆胃同治法, 是指针对因胆胃生理功能失常而引 起的一些疾病, 采取同时治胆和治胃, 以使失衡的脏 腑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的一种治法。 胆胃同治理论的 提出, 渊源于《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 , 并 在后世的发展应用中不断得到完善, 成为胆胃相关 疾病论治的重要指导, 丰富了中医脏腑同治的理论 内涵。 胆胃同治的理论渊源 胆胃同治理论渊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 。 如 《灵枢 ·四时气》中记载: “善呕, 呕有苦, 长太息, 心中憺憺, 恐人将捕之, 邪在胆, 逆在胃, 胆液泄则...

  • “调枢通胃”的理论依据“调枢通胃”内涵与外延

    “调枢通胃”的理论依据“调枢通胃”内涵与外延

    “调枢通胃”理论的探讨与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学需要与当代科学技术 相适应才能体现持续发展的活力。发展中医理论新 概念,需要在中医理论、治法、新药开发中遵循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创新思维。 我们总结提出 “调枢通胃”的现代中医理论,即 通调脏腑之枢脾胃、神明之枢心脑、开阖之枢少阳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枢”可以看作是调控 疾病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 而 “通胃” 既...

  • 通调“三道两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理论探微

    通调“三道两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理论探微

    壮医“三道两路”理论[1]认为:“谷道”主人体消化吸收, 调节枢纽在脾胃;“水道”主人体水液代谢, 调节枢纽在肾;“气道”主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补充的通道, 其交换枢纽在肺;“龙路”为人体血液、体液和精津的通路, 具有输布精血津液、濡养脏腑及筋骨肌肤之功能;“火路”为人体内为传感之路,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 具有干线及网络, 四通八达, 具有沟通脏腑官窍形骸之...

  •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蔓延到全国,这一疾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1]。王玉光等[2]提出本病属“湿毒疫”。《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说明致病人群的普遍易感性和症状的相似性。《伤寒杂病论》载:&ld...

  • 《黄帝内经》四时六气理论探讨新安医家程玠论治四时咳嗽特色

    《黄帝内经》四时六气理论探讨新安医家程玠论治四时咳嗽特色

    基于《黄帝内经》四时六气理论探讨新安医家程玠论治四时咳嗽特色 程玠(生卒年不详),字文玉,又字松崖,号丹崖,新安(今安徽歙县槐塘)人。早岁习儒,明朝成化甲辰(公元1484年)得中进士,由其性好岐黄,亦受其兄程琎影响,遂立志学医,终成一方名医,撰有《松崖医径》(以下简称《医径》)、《眼科应验良方》、《伤寒集》等书。以其传世的著作分析,当以《医径》为其代表作,《医径》共分上下2卷,原刻本已失,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朝万历庚子(1600年)刻本。程开社曾序曰:“盖径者,径约直捷之谓也。取途便而奏效速,用...

  • 运用《内经》理论 大鱼际与哮喘

    运用《内经》理论 大鱼际与哮喘

    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哮喘(外源性,下同)患者遍及存在着大鱼际掌纹粗糙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作为哮喘的一个重要体征。为了证明这一点,对151例哮喘患者以及153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了临床研讨。 周兆山:运用《内经》理论 知道大鱼际掌纹形状特征与哮喘“肾虚质”的相关性 研讨结果表明:观察组:I级(大鱼际外表皮肤润泽,纹路细腻、空隙密布,皮沟极浅,无特征性斑纹散布,用手扪之柔软)20例,占13.20%,II级1度(大鱼际外表皮肤润泽,纹路明晰,呈格子型散布,但空隙较狭隘,用手扪...

  • 从气化理论探析肺间质纤维化

    从气化理论探析肺间质纤维化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肺病(呼吸)科首席专家,全国中医肺系学科带头人之一,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晁恩祥善于总结经验,重视临床观察,他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中医理论,认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与中医肺痿相近,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采用调整肺气的方法治疗肺纤维化,显著改善了此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肺间质纤维化属于肺痿范畴...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