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 第12页

理论 第12页

  • 中医理论思想体系

    中医理论思想体系

      中医理论思想体系在十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有许多著名的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不少学术观点和见解,并因之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和思想争鸣,在诸多的学术争鸣中,朱丹溪和张景岳是其中争议最激烈、影响最大的一对学术流派,很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其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主要注重于阴血,提出“阴不足而阳有余”的著名学术观点,并认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主张“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张景岳则认为阳气是人身之“大宝”,注重于阳气...

  •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李致重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12月12日第3版以“告别中医西化”为题目发表文章,强调“中西医不可通约”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它不仅违背了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和自然科学(医学)原理,而且也与客观事实不符。该观点的提出,说明了当今中医学术界某些学者对于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中医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形式的医学理论。它既非纯古代哲学理论,也非纯古代自然科学理论,而是古代哲学与古代自然科...

  • 玄奘中医“五不翻”理论

    玄奘中医“五不翻”理论

      “五不翻”理论是玄奘法师根据自己从事佛经翻译实践所概括出来的五种适宜采用音译的情况,其在本质上是关于音译法的五条适用原则。本文本着“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并结合中医翻译实例进行逐条剖析和解读,以便更深刻地把握音译法适用原则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医汉英音译实践。   “秘密故”原则   “秘密故”是指一些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咒语、密语,应保留其原有的发音不变,故不宜意译而应采用音译。如“陀罗尼&...

  •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作为一种重要的诊疗方法,被历代医家广泛重视,而脉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民众心中。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脉诊还不够完善,甚至存在一些混乱,让人难于掌握。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齐向华教授多年从事脉学研究,他提出系统辨证脉学,从而重构了脉学理论体系,本报记者特就此采访了他。   传统脉学存在不足   齐向华指出,在中医学发展的...

  • 从“汗”论治银屑病 理论实践

    从“汗”论治银屑病 理论实践

      许叔微在《伤寒九十论》麻黄汤后列一案:乡人邱忠臣……病伤寒,予为诊视。其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见今本《伤寒论》第50条)。予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之。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晓夜督发汗药,其言至不逊。……但以建中调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脉方应,遂投以麻黄汤。……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

  • 太极模型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太极模型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写周瑜为害死诸葛亮,令其在10日之内监造十万枝箭:“……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而且要10日之内完成。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周瑜说:“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hell...

  • 探讨东垣脾胃升降理论

    探讨东垣脾胃升降理论

      李东垣乃金元时期补土派大家。其学说以脾胃为核心,旁及其它脏腑,阐明元气与阴火的矛盾变化;其病理机制主要是建立在以脾胃升降机能失调的基础之上,独具特色,至今仍有临床指导价值。因此,有必要对东垣脾胃升降理论作深入的探讨。   对脾胃升降机能的生理认识   《内经》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形式可概括为出入升降,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老壮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元器不有”。李东垣指出:“万物之中,...

  •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自医和叙六气以降,历代不断发展。正虚时六气可以致病,其太过与不及皆属病邪。依据气化原理和五运六气格局,可以推判季节多发病及流行,以施上工之治。   对于燥和燥证的认识和实践,曾有刘完素与喻嘉言两次学术上的飞跃。金之刘完素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立燥证之病机,又认为诸邪皆可“燥化”。在《素问玄机元病式》中,补充此诸燥的一条。此后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列有“燥门”,虞天民有“燥证论&...

  •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等手段,研究神、志的本质及神志异常疾病,探寻其生理、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病医院院长赵永厚教授介绍,中医学自秦汉至明清即辑录了大量有关神志病理论的文献记载,也积累了丰富的神志病诊疗方法和方药,这些都是现代中医神志病学科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借鉴,亦是中医宝库留给现代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的宝贵遗产。...

  • 中医元气理论

    中医元气理论

      中医元气理论取材于哲学元气学说,在《内经》、《难经》多有阐发。当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从中医理论自身发展的脉络出发,梳理中医元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涵,探讨其在医学临床和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中医元气的相关研究可以从一些几个方面来展开:   中医元气理论文献及培元固本学术流派整理研究。收集古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历代医著中有关元气和培元固本的相关文献,构建信息库,编撰相关学术著作,形成中医元气学的专门学科,以推进中医元气理论的推广和应用。   元气损伤病因病机及高龄人群元气亏损调查研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

  • 基于老中医经验的中医中层理论建构

    基于老中医经验的中医中层理论建构

      近年来,以名中医传承研究工程带动的经验挖掘和学术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如何应势而进却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其中,如何将大量的经验资料提炼、上升为抽象理论,如何在抽象理论与具体经验之间架起建构理论的桥梁是面临的挑战之一。中层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或为扎根于老中医经验的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学借鉴。   从探索中医理论建构的方法学出发,提倡基于老中医经验的自下而上建构中医中层理论的研究思路。首先对中层理论的概念与内涵给予介绍和解读,继而对近年来中医界开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部分成果进行分析,从...

  • 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应百花齐放

    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应百花齐放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目的是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和产业实践,提升中医药服务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若干意见》也指出了中医理论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中医理论传承不足,缺乏对中医理论原创优势的研究,核心理论现代诠释与现代科学基础薄弱,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弱化。二是中医理论创新不足,临床应用不系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三是经费投入和成果凝练不足,研究平台条件薄弱,专业化人才队伍作用有待发挥,缺乏稳定的传承创新团队,体...

  • 哲理科学与中医理论现代化

    哲理科学与中医理论现代化

    中医以疗效确切、治病能治本著称。中医疗效好,根本原因在于有正确的理论作支撑。其理论之所以正确,乃在于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如此,由于对其理解和掌握的深度和准确度存在差异,所以中医大夫存在“上工”、“中工”和“下工”之别,“上工”不仅可以治“未病”,而且可以做到“药到病除”,丝丝入扣,毫无偏差。 与西医相比较,中医大夫之间良莠之差别更大,症结则在于中医理论...

  • 中医理论指导研究脑退行性疾病共性机制

    中医理论指导研究脑退行性疾病共性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退行性脑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缺乏清晰认识,尚无确切有效的治法。基于“肾生髓”理论,中医学认为二者发病的基本病机属于肾精亏虚而致脑髓空虚,基本证侯同为肾虚髓空,临床应用益肾生髓为基本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证的独特思想。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元凋亡或者死亡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受到脑内两大具有阴阳属性的神经递质的调控,即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异病既然可以同治,必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抓住中西...

  • 中医需要理论创新与临床回归

    中医需要理论创新与临床回归

    •试图综合不同时代众多中医著作、流派和学术观点而编制的统一教材,必然受制于编写者的知识范围,受制于编写者对中医知识和理解的局限性。最终,可能会造成一些中医知识的流失。 •中医在大医院的出现,带来了中医分科,很多中医师成为专科医生,不再是传统的全科医生。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到现代中医师的思维过程。 •现阶段,中药临床的使用原则与方式并不一定需要急于回答中药是怎么起作用,哪个化学成分起的作用,作用于人体哪个部位。基于大数据的中药研究能明确地说明服用这个药方后会发生什么,有用...

  •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一、中医理论是中医学数千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晶,是中医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和前提,是在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中需要首先予以关注和支持的战略核心,在中医药发展及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地位。 二、近30年来,中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未来深化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相比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医理论的发展现状尚难以满足人们健康保障、中医临床实践和中医药相关产业快速增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传承不力、创新不足、转化滞后、应用指导作...

  • 中医理论创新应实施“三位一体”战略

    中医理论创新应实施“三位一体”战略

    在当今以还原论为主流的学术环境下,中医学发展出现两个不适应:一是中医学不适应制度性医教研模式,实践能力萎缩,临床、产业、教学与理论脱节,二是由于对中医的科学性认识不一,中医界内部出现分化,导致理论体系离散、异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节奏。 为认清中医理论创新发展学术背景的变化,找出影响中医理论发展的问题,确定中医理论“十三五”乃至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布局。11月19~20日,以“新形势下中医理论发展的方向和策略”为主题的第548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 排除“反常” 创新中医理论

    排除“反常” 创新中医理论

    中医学是通过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过程中,反馈于机体外在的征象(症状、体征),把握生命和疾病所处的状态,来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医学科学。 然而,随着无症状性疾病和早、中期无明显症状疾病被揭示,“无形(症状)却隐藏着重大疾病”的科学事实,造成了中医理论“无形无患”和“司外揣内”背景知识内不可能解决的科学问题,揭示出与中医现有理论不相容的反常事实。中医科学共同体,应解放思想,排除理论的“反常”问题,改变中医...

  • 中医标准化包括三方面:理论、疾病、技术

    中医标准化包括三方面:理论、疾病、技术

      “三部六病”学说,是已故伤寒大家刘绍武先生所创立的医学流派。该学说充分吸收自然辩证法和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在继承《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是继中医温病学派之后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刘绍武提出,中医要现代化和国际化,首先必须标准化。实现标准化,就要做到“三化六定”,即理论规范化、诊疗规律化、技术规格化;诊疗流程实行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定疗效、定费用。   中医什么内容需要标准化   中医标准化包括三方...

  • 运用经济学理论思考中医医疗机构改革

    运用经济学理论思考中医医疗机构改革

      目前,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笔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中医医疗机构改革作如下思考:   从“经济人假设”看,中医医院应属于&...

  • 要加强中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要加强中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任何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研究,都是具有独特规律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同样是辨章学术、提升思想、启迪智慧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到中医药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是重塑“中华医魂”的系统工程。人才是学术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人才是根本。开辟中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呼唤着一批高素质的理论人才,呼唤着一批中医理论大家。当前和未来,是需要中医理论人才和中医理论大家的关键时期,也是能够产生中医理论人才和中医理论大家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加...

  • 药引子 中医理论特有概念

    药引子 中医理论特有概念

      药引子是中医理论中特有的概念,很多人都觉得挺玄乎的。其实在我们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中,可能就有不少药引子呢。      药引子就在身边   说到吃药,我们大多都是白开水送服。其实,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例如在吃中成药时,活血药可用酒送服,补肾药应用淡盐水送服。这里的“酒”和“淡盐水”扮演的便是药引子的角色。   药引子与中医归经理论密切相关。“归经”常与“性味”并提,其中“归”即...

  • 如何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

    如何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意味着对中医基本科学规律的潜心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是中医整体的科研实力的体现,蕴藏着驱动未来中医药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新步伐。科研课题数量、计划部署质量、科技资源投入、创新基地重点科室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都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一批重大原创性课题和拔尖人才,正有待政策催生、措施落实,以融入中医新科技革命的洪流。 中...

  • 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内的概念体系及科学内涵

    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内的概念体系及科学内涵

      概念是理论的基本要素,联系概念的判断即为理论的核心要素——基本原理,又是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体系范围。首先要明确界定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体系范围的原则,其次要界定概念体系的范围,还要抽取界定范围内的基本概念,为揭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内的概念体系层次结构与概念科学内涵提供数据支撑。   概念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依照中医药学特点及学科体系特点,将语言学与中医药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整理并完善语义与学科相结合的分类体系、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进而确...

  • 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证体系

    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证体系

      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积淀,几千年的实践验证,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证体系,有着厚重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医药事业发展也面临着“变通趋时”的选择。当下,要重点研究“如何防止变”和“如何促进变”的问题,也就是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

  • 纪念梁漱溟先生理论体系中理解

    纪念梁漱溟先生理论体系中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长林:   自中西文化在中国剧烈碰撞,近百年来中医界投入巨大力量求中西医之同,大做“汇通”和“结合”,却很少有人去深层察异。即使有人做察异的工作,得出的结论则多是认为中医不行。梁漱溟先生在那么早就慧眼独具,看到中医独特的价值,看到中医把握的是生命本身,而西医认识的是生命的载体,这在学术界大概独一无二。   梁漱溟先生的论述极有启示意义,因为惟有在哲学理论上划清中医与西医的界限,才能真正知晓中医原创之源原在何处,才能正确把...

  • 中医药理论指导体系有待建立

    中医药理论指导体系有待建立

      2012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高于化学药制剂和生物医药工业产值。总体来看,中药工业产值在医药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医药行业结构,而中药工业产值还能保持较快增长,笔者认为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推动。   发展有动因   一是刚性需求。在实现了全民参保的基础上,国家提出逐步提高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到“十二五”末,人均筹资水平将是“十一五”末的2倍多。国家还将提高个人缴费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费用支付比例,继续做...

  • 中医用中医术语 用中医理论方法

    中医用中医术语 用中医理论方法

      有位慢性病患者专门到某中医院找老中医看病。老中医把脉、看舌象后,却用西医理论给患者解释病情。这位患者说,真不知道自己看的中医还是西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只有对证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而疾病的本质和属性,也往往通过“证”的形式表现。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外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根据同一疾病出现的不同证型,不同疾病出现同样证型,还会采取“同病...

  • “治未病”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葛洪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肘后备急方》全书的始终。 “治未病”的思想在葛洪养生理论中已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其中包括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未变防变,已变防逆,初瘥防复等。“治未病”的涵义,可以分为“治未病”、“治欲病...

  • 寒气袭人温煦扶阳 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

    寒气袭人温煦扶阳 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

    立冬未到,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就迎来普遍降温,寒冷难耐。大家奇怪,为什么今年天气这么冷,而且要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让我们用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一下。 丙申水年 寒冷早至 按照五运六气理论,今年是丙申年,丙辛化水,丙属阳,五运理论把一年分成五个阶段,木火土金水,每个运统管73.5天,根据水运太过可以推测金运不及,所以看今年的天气,总体是水运太过,雨水相对较多。《黄帝内经》记载丙申年“其运寒肃,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另外,冬天因为是第五个小主运也是水运太过,冬...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