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
自血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自血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集针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体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该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因其结合了多种中医传统治疗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病症取穴,具有较为明显的增效减副的优势,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皮炎、慢性荨麻疹、泛发性湿疹、青年痤疮和全身皮肤瘙痒症等疾病,在某些顽固性皮肤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自血疗法是将患者自身的静脉血抽出,再注入其自体穴位或肌肉组织,通过针刺来调和阴阳,借助放血以祛瘀生新,利用自血促使免疫应答,从而激活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穴常取...
-
如何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意味着对中医基本科学规律的潜心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是中医整体的科研实力的体现,蕴藏着驱动未来中医药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新步伐。科研课题数量、计划部署质量、科技资源投入、创新基地重点科室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都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一批重大原创性课题和拔尖人才,正有待政策催生、措施落实,以融入中医新科技革命的洪流。 中...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三种路径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路径很多,但总得来说不外理论研究、临床总结、实验研究三种路径,其中每一种路径中都包含着多学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理论研究,一方面是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可以从发生演变规律、概念体系结构、思维方法体系、病证论治用药规律、中医理论的诠释与创新以及中医经典中科学问题的梳理等六个方面加以研究。这一研究路径存在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以及理论、技术、实践的循环加速机制难以形成两个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也应包含以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文献为基础梳理、总结、挖掘研究。这一研究路径存在的问题是中医理论现...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中医主干课程,其独特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医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对中医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是正确认识和学习中医理论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加大基石学科的建设力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秉承传统中医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构建与实践情境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寓教于研 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教学研究为基础...
-
方证相应病证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结构框架
浅谈中医基础理论方证相应的病证研究方法 近代以来, 梳理方证相应的诊疗方法, 已成为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在病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由于如果单从认识论或逻辑上,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实践诊疗病证的本质进行研讨, 很容易陷入到抽象概念或推理中, 不能自拔, 甚至会不能自圆其说。而从诊疗疾病整体本体论方证相应的角度, 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既可以借鉴前人的诊疗经验体会, 也便于更快捷地找到治疗病变的有效方药, 还可以较有效地积累大量临床经验。同时, 由...
-
面带微笑地开启了中医基础理论之课
迈入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堂课是尚晓玲老师的中医基础理论课。尚老师和我想象中的老中医不太一样,想象中的老中医,是一个闭着眼睛,左手捋着胡须,右手的三个手指搭着诊脉,张口就是之乎者也。随着第一节上课铃声的响起,尚晓玲拎着公文包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行云流水般地换好白大褂,带好话筒,面带微笑地开启了中医基础理论之课。 没开课前,我自己翻了翻书,“阴阳五行”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相生相克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晦涩拗口的中医经典让我越看越泄气。然而这些消极的想法,随着第一堂中医理论课的...
-
“象数易气神”一体是中医基础理论本体
•我们生活在物质、精神、人群社会三维动态时空的复杂巨系统中,现今中医药学科、事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思考与新挑战,中医中药学人必须以历史范畴正视科技文明的进化。医学是仁学,中医学人尚须儒道互补、明德良知。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须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团队,中医中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巩固既有的研究方向是需要做的事,一定要求索新领域的延伸,重点是积极慎重思考论证创新的多维度多元化研究方向。 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人文双重属性,是具有华夏民族优秀传统、全面系统继承从未断裂的医药学。重始源,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