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 第15页

理论 第15页

  •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杂议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杂议

    近日翻阅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药大学贾春华教授编写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我与贾春华教授都是刘渡舟先生的弟子,但其在1990年来京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已留校工作。师弟在攻博期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刘渡舟“喜其超拔不群,又知难而进”。1993年以《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选择回家乡发展。2004年,早已晋升为教授多年的贾春华师弟流露出想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愿望,我第一时间将其举荐给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界的三位“领军人物&rd...

  •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

    从世界医药学起源与发展脉络看,四大古代文 明早期都是先积累起了天然药物的知识,而后逐渐 出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又呈现出了两个明显的不同特点,一是天然药物知 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二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 理论相互融合。近代之前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医药 学表现出的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 近代在基础医学和实验医学的推动下,不断发现新 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及临床诊疗的新方法和技 术,并最终产生了历史进程上的变革。中医学的发 展则是围绕天然药物的合理有效的应用构建起了基 础理论的知识体系并不...

  • 高体三“三阴理论”学术思想探析

    高体三“三阴理论”学术思想探析

    高体三教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 老师, 高老一生注重中医学经典的研究, 熟读中医 古籍, 研《黄帝内经》 之理, 遵 《伤寒杂病论》 之旨, 深谙《神农本草经》 之药性, 在中医学教学、 科研、 临床上成效裴然, 经过数十年的理论探究和临床实 践, 形成了独特的 “三阴理论” 体系, 创立了 “水暖土 和木达” 的学术思想。 三阴的生理关系 所谓 “三阴” 是指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 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 属土; 足少阴...

  •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风病理论初探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风病理论初探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将风病分为 内风和外风, 外风主要是指伤风、 伤风自汗、 恶寒发 热等 [1] 。 如《素问·骨空论》说: “风从外入, 令人振 寒, 汗出头痛, 身重恶寒” [2]383 。 又如《素问·评热病 论》说: “有病身热汗出, 烦满。 烦满不为汗解, 此为 何病? 岐伯曰: 汗出而身热者, 风也; 汗出而烦满不解 者, 厥也, 病名曰风厥” [2]228 , 《灵枢 ·五变》说: &ldquo...

  •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发展特点浅析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发展特点浅析

    近半个世纪以来,受现代医学发展的影响,中 医学的治则治法理论有了新的独具特色的发展,简 述如下。 1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 1. 1 结合中医疾病或病证的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 火神派是清代末期由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 个重要中医学术流派,以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 称,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郑钦安代表著作有 《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 》 《伤寒恒论》 ,郑氏重视 阴阳辨证,在 《医理真传》中有 “辨认一切阳虚 证法”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阳虚证门问答...

  •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据相关传说的记载,中医药的产生,似可上推到原始的渔猎社会。《帝王世纪》谓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羲者,牺也,所谓伏羲氏,殆指渔猎业初成的那个时代。但是,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还是以冠之于神农氏的传说居多。《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他如《史记纲鉴》《通鉴外记》《搜神记》《述异记》等,都有类似记载。所谓神农氏,不过是农耕业初成的那个时代罢了。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医药学大致孕萌于原始的渔猎社会而草创于原始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医文化,更多地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郑玄为《周礼》作疏时曾云:&...

  •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源流及其意义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源流及其意义

    “河图” “洛书” 是古人为认知自然、 解释天地 万物变化规律而构建的符号、 数字模型, 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之根源 [1] 。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 经》 )精妙地转化运用着其中的精髓, 并在其智慧启 迪下产生出 “十月太阳历法” “阴阳” “五行” “左旋 顺生” “重土” “重阳” 等观念, 这对《内经》建构脾...

  •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民族文化溯源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民族文化溯源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其发轫 于 《黄帝内经》 ,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弘扬,内 涵得以不断丰富完善,为世界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治未病理论是中国先民在与大 自然的互动和融通中,通过长期实践和体验所形成 的生存智慧。通过考察古代文化,我们可以探寻出 治未病理论和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场域。 1 中国先民改善卫生的生存实践是治未病理论的 生活实践基础 “治未病”理念在中华民族早期的生存实践 中已得以凸显 。 “黄帝作,钻鐩生...

  •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把人的生命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活动,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这种对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统一性及机体自身的统一性的认识,便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全面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抓住病人的主病主症,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中医理论法则,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然后针对性地确定治法,选定主方,然后遣用药物。辨证施治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中医治病绝不是...

  • 中医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

    中医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

    历代医家对相火理论阐发很多,各家观点莫衷一是。   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其记载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里的君火和相火大体上是从五运六气的角度阐发。   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时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君火在右,相火在左;君火不立岁气,守其位而奉天命行火令,所以说君火以明;相火守位禀命,所以说相火以位。   及至金元,医家开始系统论述。首先是刘完素,刘完素认同杨上善《太素》中对肾和命门的论述,认为右肾中寄有相火,相火通过三焦发挥其生...

  • 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理论渊源和相关性分析

    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理论渊源和相关性分析

    方剂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 是辨证施治的 中药环节, 方剂配伍是复方的核心问题, 对其配伍规律 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是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主要构成部分。科技的快速发 展, 让对方剂配伍规律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 重点是 分子生物、 药理、 化学、 数学、 计算机芯片技术和方剂学 领域的结合, 让其在研究方式上越来越规范化、 客观 化, 让方剂配伍规律紧跟时代潮流。因此, 深入研究分 析方剂配伍规律这一环节, 有利于中医药学朝着现代 化的方向发展, 加快中医药的现代化速度。当前, 对中...

  • 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则治法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发生发展其传统文化基础、 哲学理论基础、 自然 科学基础和临床实践基础。治则, 是治疗疾病时必须 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 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则, 对临床立法、 处方 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订 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措施 [1] 。早在 《黄帝内 经》时期就初步奠定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思想理论基 础, 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与发展, 现已形成内容 丰富的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体系 [2] 。但医家医著中治则 治法见解所包含的...

  • 苗药初现理论框架

    苗药初现理论框架

    苗族医药经过秦汉、唐宋及明清几个主要发展时期,到了近代苗族医药学从理论到临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苗族医药初现理论框架如苗医临床分为内、外、妇、儿四大临床学科;在治疗方法上,分内治法与外治法两大疗法;在药物应用上主张用当地鲜药;注重治疗时辰学,“苗医问病首先注重发病时辰”;在苗医学临床应用中总结出有效验方、单方,这些都为苗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对临床疾病名称进行分科如内科有咳嗽、蛊病症、红砂症、乌鸦症、疝气、红便、伤力劳、青蛙症、霍乱、疟疾、飞蛾症等;妇科有奶痛、乳...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理论
  • 对壮医理论体系的学术评价

    对壮医理论体系的学术评价

    我国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民族医药都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前壮族没有本民族的规范化的通行文字(只有流行不广的方块壮字),因此,壮医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虽然已经逐步被学术界所承认,但由于没有较多的本民族文字记载,因而能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则是值得探讨的事情。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讨,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标准,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和结论。 首先,壮医药理论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字资料,是从大量的地方志、博物志以及有关中医药文献中搜集整理出来的。这些文献的作者,大都...

  • 王居易经络医学 介绍其选经理论

    王居易经络医学 介绍其选经理论

      选择表里经作为治疗经脉,分为阳病取阴、阴病取阳和阴阳经并取三种。当阳经反应的症候出现虚弱或寒证的表现,或者阳经本身经络反应出现虚弱或寒证的现象,取相表里的阴经治疗。当阴经出现实证热证时,可以选用相表里的阳经泻实清热。   对于疾病复杂,既有正虚又有邪实,可以阴阳经并取。当正气虚作为主要因素,可取阴经补虚温阳益气,同时配伍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泻实清热。当邪气实作为主要因素,可取阳经泻实清热,同时配伍相表里的阴经腧穴,在驱邪同时扶正,补充元气。   王居易教授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rdq...

  • 现代康复理论指导针刺治疗

    现代康复理论指导针刺治疗

      中风康复期辨证多属本虚表实,以肝肾亏虚,气血衰少为本,风、火、痰、气、瘀为标。然而中风康复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不同,病机不同,即使在同一阶段,不同的肢体部位也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经络辨证也应该相应变化。   如果针灸医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康复评定来准确判断中风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分析存在的主要障碍,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的方法,针对性地进行针刺治疗,将明显提高康复疗效。   “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因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帮助中风患者加...

  • 手部点穴与经络理论可诊病

    手部点穴与经络理论可诊病

      穴位,是人体孔、缝隙之意,是人体气、血、津液流经、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点穴,即“以指代针”,就是用指端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手部点穴是在承认人体有自身抗病能力的前提下,力求保护、依靠和激发这种抗病能力而达到祛病养生的一种方法。其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主要依据,属于绿色纯自然的祛病养生方法之一。不但可调理已知的显性疾病,还可对尚未察觉的隐匿性疾患早发现,早防治。对诊断疾病有参考价值,对身体康复也有良好作用。   根据经络理论可诊病   如何根据经络理论诊断人体功能是否异常或有疾患?中...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作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质思想。综观仲景条 文, 可以发现体质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 疾病的发展、 传变、 治疗和转归过程中, 体质因素同样 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对于临床合理运用仲景方药治疗疾病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体质与疾病发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中指出 :“若五脏 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认为如果 五脏元气通畅,...

  • “风入脏腑”病机理论探讨

    “风入脏腑”病机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太素·诸风数变》记载: “风入于脏 腑之内为病, 遂名脏腑之风” , 描述了外风由表入里, 伏藏于脏腑, 伺机而发, 潜消暗损, 败坏脏腑的一种 病机, 我们称其为 “风入脏腑” 病机。 “风入脏腑”病机源流 “风入脏腑”病机肇始于《黄帝内经》 (以下 简称《内经》 ) 。 《内经》论 “外风”有广义、 狭义之 分。 狭义之 “外风” 即为单纯的...

  • 中药养生要遵从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药养生要遵从中医理论的指导

    近日,阿胶的养生保健功效遭到质疑,阿胶的药用、营养价值是否可以简单等同于“驴皮煮水”、胶原蛋白,在社会引起很多议论。中医认为,阿胶是“补血圣品”,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中西医对于阿胶功能认识不同,其根源在于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不同。 养生保健是中西医共同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在对待养生问题上也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西医在还原论思想的指导下,注重对物质成分的解析,在饮食方面注重通过分析摄入的营养成分来评估养生价值;中医则...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理论

    精气神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天有三宝日月星, 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精气 神 。“精气神” 主宰着人类世界。人类的精神文明是 对 “精气神” 的发现、 顿悟、 礼赞和创造的历史 [1 ] 。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理论— — —宇宙观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 精气神理 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 发端于先秦, 阐发于两汉, 整 合于道教 [2 ] , 兴盛于唐宋, 是研究宇宙中精、 气、 神内涵 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 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四神丸出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泄泻门》,其组成是:肉豆蔻6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6克,吴茱萸(浸,炒)6克。主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泻腹痛等症。笔者经研究发现,该方的立意和功效多受示于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立足于大补脾胃   王肯堂认为,四神丸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泄泻腹痛等证。无论是普通的泄泻还是五更泻,从总体看,都不外乎脾气下陷,故四神丸重用生姜,其用量为补骨脂的两倍。姜、枣在王肯堂的心目中无论是食、是药还是食药两兼,悉为君...

  • 南阳宗气学派对中医宗气理论的理论发挥

    南阳宗气学派对中医宗气理论的理论发挥

    南阳宗气学派学术思想研究 宗气学派即是在病机研究及临床治疗以中医宗 气理论作为指导, 以调补宗气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 医学流派。 宗气学派创始人为民国中西汇通派名医 张锡纯, 南阳宗气学派是南阳医家陈吉全、 庞景三、 方家选等人在继承张锡纯宗气理论, 并参以李东垣、 王清任等医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他们自己数 十年医学实践的感悟而创立。 南阳宗气学派在理法 方药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宗气学派学术思想, 使中医 宗气学派在南阳得到发扬光大, 其中笔者是主要的 理论总结者和实践者之一, 河南省第一届名中医庞 景三教授和南...

  • “脾主肌肉”的理论探讨及其临床意义

    “脾主肌肉”的理论探讨及其临床意义

    肾主先天,先天不足则肾精亏; 精血同源,肝 藏血,肝肾同源,精血不足则肌肉筋脉失养而出现 肌肉软弱无力,肾中元气不足则活动缺乏耐力,出 现劳则肌肉无力加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 肉,脾气虚则肌肉失养,脾之阴血不足则肌肉活动 缺乏耐力,活动后更加无力。因此,脾与肌肉的关 系十分密切 。 《素问·痿论》曰 : “脾主身之肌 肉” ,肌肉的功能活动隶属于脾,肌肉的功能状态 及其变化可以反映脾脏功能的盛衰。本文对脾主肌 肉的内在联系及临床应用举隅进行分析研究,使其 在临床实践中更好...

  • 《黄帝内经》中的推拿理论

    《黄帝内经》中的推拿理论

    与先秦文献比较,《内经》中关于推拿的描述有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先秦文献大多是一些对推拿疗法应用的经验记载,经验被记录下来,形成理论,就会慢慢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内经》中,推拿按摩这个知识体系的基础理论初具雏形,对推拿的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推拿的手法、推拿人员的选核等等都有较确切的描述.这些描述被历代医家采用与遵行.至今仍具理论与临床意义。 推拿的作用机理《内经》中直接记录推拿作用机理的文字较少,从所记载的条文可以看出推拿疗法主要是通过疏通经络对气血进行调节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素问·举痛论》曰:...

  •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书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尤为深远,阴阳学说是中医解释生命现象、阐述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这种说理方式基于哲学的思辨思维,直指事物的本质,而不拘泥于事物的具象形态。   多囊卵巢综合征已经成为多发病,广泛影响女性的正常生育。这虽然是一个西方医学定义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可以运用阴阳的思辨方法与西医学病理阐述建立起理论层面的沟通。   《内经·...

  • 传统目诊理论及技术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传统目诊理论及技术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 色、 形、 态变化来诊断 疾病的一种方法, 是中医望诊重要组成部分, 肇始于《黄帝内 经》 (以下简称《内经》 ) 。 两目通过众多经络的贯通, 与脏腑 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眼睛的生理病理特征是中医诊断疾病 的重要依据, 蕴含大量内在的疾病诊断信息, 且因其简单、 直 观、 易行而备受历代医家青睐。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 目诊理论 及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中医目诊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1. 目诊的理论积累及临床基石的奠定 《阴阳脉死候》 《内经》首开目诊之先河。 《阴阳...

  • “阴阳交”的源流“阴阳交”理论指导临床

    “阴阳交”的源流“阴阳交”理论指导临床

    “阴阳交”理论新解 “阴阳交”理论自《黄帝内经》提出, 后世医家多以经注 经, 未见理论上的实质发展, 故无法对临床起到具体的指导作 用。 笔者以 “阴交” “阳交” 角度分而论之, 发现这种 “邪与正 交” 的病理模型运用广泛, 对于温病以及其他疑难病证都具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故意图从理论层面进行补充和探讨。 “阴阳交”的源流 “阴阳交”...

  • 试析五体理论与中医运动功能

    试析五体理论与中医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障碍所涉及的损伤、畸形、疾病非常 广泛,其所导致的社会经济负担日益沉重,是康复 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康复医学认为,运动功能是 指以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为核心,保证运动正常进 行的一系列功能,包括运动系统自身的功能、运动 控制相关功能以及与运动功能直接相关的感觉功能 和精神功能等 [1 ] 。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 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既包括先后天躯体畸 形、骨折、脱位、各类关节综合征等,又包括运动 障碍性疾病,如有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累及中老年 的神经变性疾病,也有以抽动秽语综合征为代表的 累及青少年...

  • 遵循中医理论 掌握组方机理与药物剂量

    遵循中医理论 掌握组方机理与药物剂量

    经方原指古代经验方的简称,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剂。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完善,历代医家对其含义总结也不相同。《辞海》中指出:“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笔者认为经方配伍严谨、药物精简,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反映出中医学组方理论的原始面貌,故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方剂发展的典范;而且集中彰显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故临证运用经方要思考、要善用、要活用,治疗上则易收良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