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第15页
-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杂议
近日翻阅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药大学贾春华教授编写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我与贾春华教授都是刘渡舟先生的弟子,但其在1990年来京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已留校工作。师弟在攻博期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刘渡舟“喜其超拔不群,又知难而进”。1993年以《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选择回家乡发展。2004年,早已晋升为教授多年的贾春华师弟流露出想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愿望,我第一时间将其举荐给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界的三位“领军人物&rd...
-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
从世界医药学起源与发展脉络看,四大古代文 明早期都是先积累起了天然药物的知识,而后逐渐 出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又呈现出了两个明显的不同特点,一是天然药物知 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二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 理论相互融合。近代之前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医药 学表现出的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 近代在基础医学和实验医学的推动下,不断发现新 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及临床诊疗的新方法和技 术,并最终产生了历史进程上的变革。中医学的发 展则是围绕天然药物的合理有效的应用构建起了基 础理论的知识体系并不...
-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据相关传说的记载,中医药的产生,似可上推到原始的渔猎社会。《帝王世纪》谓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羲者,牺也,所谓伏羲氏,殆指渔猎业初成的那个时代。但是,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还是以冠之于神农氏的传说居多。《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他如《史记纲鉴》《通鉴外记》《搜神记》《述异记》等,都有类似记载。所谓神农氏,不过是农耕业初成的那个时代罢了。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医药学大致孕萌于原始的渔猎社会而草创于原始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医文化,更多地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郑玄为《周礼》作疏时曾云:&...
-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把人的生命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活动,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这种对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统一性及机体自身的统一性的认识,便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全面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抓住病人的主病主症,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中医理论法则,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然后针对性地确定治法,选定主方,然后遣用药物。辨证施治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中医治病绝不是...
-
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理论渊源和相关性分析
方剂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 是辨证施治的 中药环节, 方剂配伍是复方的核心问题, 对其配伍规律 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是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主要构成部分。科技的快速发 展, 让对方剂配伍规律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 重点是 分子生物、 药理、 化学、 数学、 计算机芯片技术和方剂学 领域的结合, 让其在研究方式上越来越规范化、 客观 化, 让方剂配伍规律紧跟时代潮流。因此, 深入研究分 析方剂配伍规律这一环节, 有利于中医药学朝着现代 化的方向发展, 加快中医药的现代化速度。当前, 对中...
-
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则治法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发生发展其传统文化基础、 哲学理论基础、 自然 科学基础和临床实践基础。治则, 是治疗疾病时必须 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 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则, 对临床立法、 处方 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订 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措施 [1] 。早在 《黄帝内 经》时期就初步奠定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思想理论基 础, 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与发展, 现已形成内容 丰富的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体系 [2] 。但医家医著中治则 治法见解所包含的...
-
对壮医理论体系的学术评价
我国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民族医药都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前壮族没有本民族的规范化的通行文字(只有流行不广的方块壮字),因此,壮医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虽然已经逐步被学术界所承认,但由于没有较多的本民族文字记载,因而能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则是值得探讨的事情。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讨,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标准,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和结论。 首先,壮医药理论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字资料,是从大量的地方志、博物志以及有关中医药文献中搜集整理出来的。这些文献的作者,大都...
-
王居易经络医学 介绍其选经理论
选择表里经作为治疗经脉,分为阳病取阴、阴病取阳和阴阳经并取三种。当阳经反应的症候出现虚弱或寒证的表现,或者阳经本身经络反应出现虚弱或寒证的现象,取相表里的阴经治疗。当阴经出现实证热证时,可以选用相表里的阳经泻实清热。 对于疾病复杂,既有正虚又有邪实,可以阴阳经并取。当正气虚作为主要因素,可取阴经补虚温阳益气,同时配伍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泻实清热。当邪气实作为主要因素,可取阳经泻实清热,同时配伍相表里的阴经腧穴,在驱邪同时扶正,补充元气。 王居易教授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rdq...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作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质思想。综观仲景条 文, 可以发现体质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 疾病的发展、 传变、 治疗和转归过程中, 体质因素同样 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对于临床合理运用仲景方药治疗疾病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体质与疾病发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中指出 :“若五脏 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认为如果 五脏元气通畅,...
-
南阳宗气学派对中医宗气理论的理论发挥
南阳宗气学派学术思想研究 宗气学派即是在病机研究及临床治疗以中医宗 气理论作为指导, 以调补宗气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 医学流派。 宗气学派创始人为民国中西汇通派名医 张锡纯, 南阳宗气学派是南阳医家陈吉全、 庞景三、 方家选等人在继承张锡纯宗气理论, 并参以李东垣、 王清任等医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他们自己数 十年医学实践的感悟而创立。 南阳宗气学派在理法 方药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宗气学派学术思想, 使中医 宗气学派在南阳得到发扬光大, 其中笔者是主要的 理论总结者和实践者之一, 河南省第一届名中医庞 景三教授和南...
-
《黄帝内经》中的推拿理论
与先秦文献比较,《内经》中关于推拿的描述有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先秦文献大多是一些对推拿疗法应用的经验记载,经验被记录下来,形成理论,就会慢慢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内经》中,推拿按摩这个知识体系的基础理论初具雏形,对推拿的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推拿的手法、推拿人员的选核等等都有较确切的描述.这些描述被历代医家采用与遵行.至今仍具理论与临床意义。 推拿的作用机理《内经》中直接记录推拿作用机理的文字较少,从所记载的条文可以看出推拿疗法主要是通过疏通经络对气血进行调节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素问·举痛论》曰:...
-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书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尤为深远,阴阳学说是中医解释生命现象、阐述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这种说理方式基于哲学的思辨思维,直指事物的本质,而不拘泥于事物的具象形态。 多囊卵巢综合征已经成为多发病,广泛影响女性的正常生育。这虽然是一个西方医学定义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可以运用阴阳的思辨方法与西医学病理阐述建立起理论层面的沟通。 《内经·...
-
传统目诊理论及技术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 色、 形、 态变化来诊断 疾病的一种方法, 是中医望诊重要组成部分, 肇始于《黄帝内 经》 (以下简称《内经》 ) 。 两目通过众多经络的贯通, 与脏腑 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眼睛的生理病理特征是中医诊断疾病 的重要依据, 蕴含大量内在的疾病诊断信息, 且因其简单、 直 观、 易行而备受历代医家青睐。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 目诊理论 及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中医目诊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1. 目诊的理论积累及临床基石的奠定 《阴阳脉死候》 《内经》首开目诊之先河。 《阴阳...
-
试析五体理论与中医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障碍所涉及的损伤、畸形、疾病非常 广泛,其所导致的社会经济负担日益沉重,是康复 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康复医学认为,运动功能是 指以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为核心,保证运动正常进 行的一系列功能,包括运动系统自身的功能、运动 控制相关功能以及与运动功能直接相关的感觉功能 和精神功能等 [1 ] 。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 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既包括先后天躯体畸 形、骨折、脱位、各类关节综合征等,又包括运动 障碍性疾病,如有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累及中老年 的神经变性疾病,也有以抽动秽语综合征为代表的 累及青少年...
-
遵循中医理论 掌握组方机理与药物剂量
经方原指古代经验方的简称,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剂。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完善,历代医家对其含义总结也不相同。《辞海》中指出:“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笔者认为经方配伍严谨、药物精简,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反映出中医学组方理论的原始面貌,故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方剂发展的典范;而且集中彰显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故临证运用经方要思考、要善用、要活用,治疗上则易收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