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 第14页

理论 第14页

  • 先秦儒道“和”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先秦儒道“和”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和” 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几千 年来 , “和” 思想渗透到中华文明的哲学、 历史、 政治、 伦 理、 宗教、 教育、 文学、 艺术等方方面面, 深刻地影响了 国人的生活。 “和” 字历史极早, 在甲骨文、 金文中屡有出现。 《说文解字》 载, 其古字为“咊” , 释曰 , “和, 相应也。从 口禾声” 。段注曰 : “古唱和字, 不读去声, 户戈切。 ”...

  •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下)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下)

      对第29条的解读   “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为桂枝汤证,但见“小便数”,知为合并里饮证;又见“心烦……脚挛急”,为津液伤而里热显,故所述为外邪里饮津虚生热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不是单纯的桂枝汤方证,用桂枝汤治疗当然是非常错误的,故用一“反”字以传其神,强调“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以让后人牢记其教训。   &...

  • 立足主体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

    立足主体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

      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应立足主体发展、自主创新、面向需求、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发展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内在规律、外在条件、现实问题,在解决理论传承问题、理论创新问题、理论为现实服务问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抓起。   丰富和完善中医原创理论体系   全面梳理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各家学说和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准确表述中医理论概念,总结、提炼、升华、阐明中医理论中蕴涵的规律、原理、法则。其中,既包括对历经长期历史积淀的中医学术思想的系统整理与综合集成,也包括对于古今临床科研...

  • 在中医理论探究中借鉴叙事探究

    在中医理论探究中借鉴叙事探究

      叙事探究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讲述个体的生活故事,描述个体的日常生活,进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作为理解经验的一种方法,紧紧抓住人类经验的情境性、时间性、主观性等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置身故事、撰写现场文本、撰写研究文本使经验呈现意义的探究过程,由研究者与参考者共同构建,从特定的角度去理解、诠释特定的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它一方面使研究者通过叙事展现生活和感受的真实,从而使学科研究与真实的实践经验形成内在的关联;另一方面又使叙事提升为学科经验的意义探索,因此叙事探究所涉及的不再是经验的...

  •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溯源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溯源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历代医家在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并结合古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几千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在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内经》至近代医家的多种论著,不论是经络学说还是脏腑学说都强调了这种脏腑表里相合关系。   秦汉时期:初现雏形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首见于《内经》,主要是对于肺与大肠经络之间络属关系的描述。同时,也认识到肺与大肠病理上的传变。《伤寒杂病论》创立肺肠相关疾病的方药。张氏把《内经》的理论...

  • 中医药已经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已经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迫切需要一种新模型、新语境、新话语体系,让人听得明白、看得真切、真心喜爱、自觉传播。 •中医药已经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关键是要采用模型理论,对中医药学科理论进行模型重塑,用现代语境进行表述。 •在中医药的对外宣传方面,更需要一套国际化的话语体系,一种新媒体表达方法,才能讲好中医药故事。 放眼当今信息时代、透明世界,很多传统文化、经典学问、古老学科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就在于其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印度的瑜伽经过改革,发展成一套以现代语言和优美形体动作为...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三种路径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三种路径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路径很多,但总得来说不外理论研究、临床总结、实验研究三种路径,其中每一种路径中都包含着多学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理论研究,一方面是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可以从发生演变规律、概念体系结构、思维方法体系、病证论治用药规律、中医理论的诠释与创新以及中医经典中科学问题的梳理等六个方面加以研究。这一研究路径存在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以及理论、技术、实践的循环加速机制难以形成两个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也应包含以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文献为基础梳理、总结、挖掘研究。这一研究路径存在的问题是中医理论现...

  • 运气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演绎“五运”和“六气”

    运气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演绎“五运”和“六气”

    •天干化运——将十干纳入五行架构,运用其具有表达时间、空间的功能,将其转换为相应时空区位的气候内涵。这一思维过程的逻辑程序为:表达回归年的十天干→根据其五行属性进行架构→表达时空区位→预测气候→预测灾病及其防治。 •地支化气——将能标记的十二地支予以阴阳、五行属性处理,将其纳入到阴阳、五行构架之中,于是进一步与已经阴阳、五行属性处理了的“六气”与之匹配,分别将能表达时空区位的...

  • 银屑病能治愈吗 中医理论

    银屑病能治愈吗 中医理论

      银屑病治疗可参考温病的辨治理论,但不可照搬。对于“血热”是其病机核心,还是病变标象的概括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后者是正确的,“郁热”才是银屑病的病机根本。银屑病能治愈吗? 回答是肯定的   病机为“郁”   赵炳南认为:本病的发生,血热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根据。朱仁康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主要原因。血热内蕴,郁久化毒,以致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病。   上诉两位前辈对银屑病的发病,观点基本一致,均强调了“...

  • 冬病夏治理论依据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理论依据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谭镇岳告诉记者,这种思想成为后世“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根据“春夏养阳”、“天人相应”的原则,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这时进行穴位敷贴,即选用辛香、逐痰、温阳、驱寒的中药,研细末用生姜汁等调成糊状做成药饼,用胶...

  • 《三易洞玑》中的中医理论

    《三易洞玑》中的中医理论

      《三易洞玑》作者黄道周为明末闽海大儒,《三易洞玑》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所谓“三易”,是指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和孔子之《易》;“洞玑”是说玑衡为古人测量天文的仪器。按照《易经》所载历数以测天文,可以洞悉天地乃至人事之玄机。全书共16卷,其中4~6卷为《文图经纬》,黄氏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关论述集中体现在这一部分论述里。   独特的见解   明末是理学从巅峰走向衰退的时期,儒家学人消化吸收佛道两家乃至西洋学术思想,独树一帜,颇有建树。在其当时,黄道周的学术,并不以...

  •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和经脉学说贯穿于《内经》的全过程,是中医理论的框架,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选方用药的依据,故称其为理论核心。   藏象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脏,藏于体内,其象征表现于外,这是古人从外以测内的思想方法,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有内在的脏器活动,必通过外在的各种象征而表现出来,如心于体内,从...

  • “从中调治”理论根基是肝胆脾胃同属中焦

    “从中调治”理论根基是肝胆脾胃同属中焦

    “从中调治”是徐经世教授治疗内科杂病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理论根基是肝胆脾胃同属中焦。 徐经世教授提出“杂病因郁,论治从脾,调之于肝”。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压力增加,内伤杂病多由郁而致,临证辨治杂病重在图治中气,条达木郁,使肝疏脾运,气机升降复常,阴阳平衡,则病可获愈。“从中调治”学术思想的治法要点在于平衡升降,以效为度;固护脾胃,以平为期。重视调节气机,认为气机升降应有“度”,“度&rd...

  • 五行理论非源于五材说

    五行理论非源于五材说

      笔者近年对五运六气作了详细研究,认为现行教材中从五材讲起的五行,不能阐发五行的基本内涵。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运用其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进一步实践来证明其理论的真伪。《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素问》“满纸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出现,则随之出现了“相生”等理论,那么五行相生等理论是来源于“五材说”吗?   或曰:“先有五材,后有五星,因此五行理论来源于...

  • 中医传承莫走偏 传承中医理论要完整

    中医传承莫走偏 传承中医理论要完整

    今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下一步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开展提供指导。 本次珠江会议上,专家们重点围绕中医理论传承创新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在中医理论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发表观点与建议,旨在落实《意见》,为中医理论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挖掘新的思路。专家们表示中医理论无论传承还是创新都应该坚持以中医内涵为核心,让传承创新有所根本。...

  •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咽中干、烦躁,明明是阴虚生热,为何用甘草干姜汤治疗?”“治疗又用桂枝汤、又用甘草干姜汤、又用承气汤、又用四逆汤,这条到底是什么证?”不少医者常对《伤寒论》第29条提出质疑。笔者也曾对本条文理解不透,经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始悟胡希恕先生“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训戒中“始终理会”的深刻内涵,认识到读仲景书不但要前后参照解读,而且更要用经方理论来解读。   《伤寒论》六经不同于《内经》六...

  • 天人统一观是《内经》理论核心思想(下)

    天人统一观是《内经》理论核心思想(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广泛而深刻,全面的讨论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首先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指出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毁灭的根本,对人体来说也与生老病死密切相关,也与精神活动相依,故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因此,调节阴阳自然变化为治病之根本。此篇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之大纲,这种思想也是贯彻《内经》全文...

  • 天人统一观是《内经》理论核心思想(上)

    天人统一观是《内经》理论核心思想(上)

      经典讲堂开栏语:本栏目今起刊登相关专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系统讲解和诠释,以帮助基层中医药人员更好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提高其理论水平和运用经典指导临床的能力。   编者按:本文作者张吉教授(已故)是《黄帝内经》理论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毕生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理论思想和临症理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在经脉理论和《内经》理论指导针灸临床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本文系作者遗作,共分4个专题、6个部分,详细阐述了他对《内经》理论核心思想的精辟分析和独到认识,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 对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4点建议

    对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4点建议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提出了各个脏腑的阴阳属性、主要功能、对应五体、五华和四时,是藏象理论的雏形。历代医家采用哲学思辨、广泛联系和临床验证等方法,对藏象理论不断地挖掘和发展,使其形成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现在对于藏象的最基本认识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想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研究亦主要围绕内脏与其外应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人与自然相通应等方面来进行。现代中医学者对藏象理论进行了多角度、多方向的基础研究,创建...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中医主干课程,其独特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医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对中医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是正确认识和学习中医理论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加大基石学科的建设力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秉承传统中医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构建与实践情境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寓教于研 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教学研究为基础...

  •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内经》 里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如下两种, 即 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 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 配属四时的关系为木春、 火 夏、 土长夏、 金秋、 水冬。而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为 尚, 中央控四方, 四方对应四时。方位五行理论以上 古殷商以前的五方时空观为萌芽, 经河图五行生成 数成形, 经 《管子》 《吕氏春秋》 的发展完善, 之后经 《淮南子》 提出医学五行五脏配属, 最终被引入到 《内经》 中。河图中体现的四时、 方位五行观念, 再 结合五脏配属后, 也就形成中- 土- 脾- 中央- 每季...

  • 学习五运六气理论的反思

    学习五运六气理论的反思

    清晰记得2015年9月,在我们医院承办的国家继教项目“膏方治未病临床应用培训班暨五运六气理论在膏方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上,我第一次亲密接触龙砂医学流派,第一次系统听讲五运六气相关知识与临床应用,第一次惊叹三因司天方对沉疴痼疾、危急重症桴鼓相应的神奇疗效,第一次理解天、人、邪三因学说的真正含义……太多个第一次更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学习、从事中医十几年的浅薄与无知,认识到自己竟连中医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还没窥见。   2015年12月,我得到本院龙砂医学流派后备...

  • 脾胃学说为中医理论的重要 经历漫长形成过程

    脾胃学说为中医理论的重要 经历漫长形成过程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包 含脾胃的生理功能、 病理特点、 脾胃疾病及相关疾病 诊治理法方药等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与其他渐 趋成熟完善的学说相似, 脾胃学说也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先秦至唐宋时期的脾胃学说是后世脾胃 学说蓬勃发展的源泉。 断简残篇之源 秦朝以前, 脾胃理论虽尚未形成, 但人们已从日 常生活中逐渐意识到脾胃的重要性。 后世出土的古 文物中关于脾胃的记载已是断简残篇, 但从只言片语 之中可见一斑。 《韩非子· 五蠹篇》有云: “民食果疏 蚌蛤, 腥臊恶...

  • 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只会适得其反

    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只会适得其反

    @仝小林北京 个人的临床经验,往往带有偏执的好恶,以此来开发新药,容易出现偏差。验证一个方子或药物的有效性,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文献或经验——真实世界的客观数据或加动物实验的验证——循证结果的验证。在确证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再决定研发是否新药,把握就会大些。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有人认为:解释中医,就要用人类共同认知的理论。若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是越解释越糊涂。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认可的。相反,我坚持认为,解释中...

  • 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和俞曲园《废医论》之评说

    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和俞曲园《废医论》之评说

    章太炎(1869年-1936年) , 浙江余杭人, 名炳 麟, 字叔枚。 初名学乘, 仰慕顾炎武(名绛) , 更名 绛, 别号太炎。 近代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 思想家、 小学家、 学者。 著作之富, 等若海山, 才大义高, 臻 俊抵极, 学问渊博, 堪称学海。 健在时, 为国内外推 崇数十载, 其殁也, 犹为后世敬仰思慕。 太炎先生经 学、 史学、 诸子、 小学成就与贡献均有专著论及, 唯 医学之成就与贡献鲜为人知。 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 社《章太炎全集》第八集为太炎先生 《医论集》 , 收 集先生自1899年至...

  • 中医理论的构成方法论“气”和“气化”

    中医理论的构成方法论“气”和“气化”

    探讨“联系—关系”“虚拟”如何演绎构成中医基础理论,从理论构成方法上深入揭示中西医差异。“气”是中医理论虚拟出来的无形的实体,但它不是一对一因果链含义上的实体,而是在各种时段、部位发生的“联系”或“关系”的“中介”,“气”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结构的沟通工具。“气化”代表一切变化、运动、联系的过程,变“无形&...

  • 病络理论本源与临床

    病络理论本源与临床

    中医药学理论构建重视原创思维的创造, 通过 对现象或实践的观察、 分析、 归纳、 推演, 进而发现其 中的规律加以思维创造( 见仁见智) , 构建宏观、 抽 象的概念模型, 如阴阳学说( 宇宙万物本体之对立 统一) 、 五行学说( 脏腑为基础的功能相关网络) 、 三 焦理论( 如羽、 如权、 如渎的功能定位) , 我们将这种 思维称之为意象思维。意象思维的对象是实践或现 象, 因此中医药的理论都能被实践证明, 但未必能被 现有的科学体系所解释。这种理论内核指向功能及 其相关性, 而非实质形态结构, 这就是先哲&ld...

  • 中医问答 基础理论篇

    中医问答 基础理论篇

    11、什么是阴阳?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之一,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自然观,多用于抽象描述相互对立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代表阳;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代表阴。 国医无双 中医借用阴阳概念,用以描述人体各种相对的状态。阳描述人体的功...

  •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中医科研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医理论是中 医科研的理论基础, 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科研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 的核心部分, 中医科研应当秉承藏象理论的精神, 在 此基础上发展创新, 反之, 只会与中医渐行渐远。 本 文从中医科研的现状、 藏象理论指导中医科研的必 要性、 藏象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科研需要解决的问 题以及中医科研如何更好的利用藏象理论的指导获 得长久发展几个方面论述。 最终提出搞好中医科研 要改进和提高科研思路和方法, 既要扎根于传统中 医理论, 尤其是藏象理论, 又要从...

  • 《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的论述

    《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的论述

    丁元庆教授是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研究30余年,在慢性病的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本期起对丁教授从营卫辨治慢性病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报道,以期对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借鉴,启发思路。首先推出在回顾《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的论述,分两部分介绍。 3、营卫功能 3.1 温煦脏腑百骸 温煦是卫气的基本功能。脏腑百骸、阴血津液皆赖卫气温化育养。脏腑为气化之核心,卫气是脏腑气化之动力。 3.2 滋养五脏六腑 脏腑百骸皆为有形为器,既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