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第14页
-
立足主体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
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应立足主体发展、自主创新、面向需求、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发展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内在规律、外在条件、现实问题,在解决理论传承问题、理论创新问题、理论为现实服务问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抓起。 丰富和完善中医原创理论体系 全面梳理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各家学说和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准确表述中医理论概念,总结、提炼、升华、阐明中医理论中蕴涵的规律、原理、法则。其中,既包括对历经长期历史积淀的中医学术思想的系统整理与综合集成,也包括对于古今临床科研...
-
在中医理论探究中借鉴叙事探究
叙事探究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讲述个体的生活故事,描述个体的日常生活,进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作为理解经验的一种方法,紧紧抓住人类经验的情境性、时间性、主观性等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置身故事、撰写现场文本、撰写研究文本使经验呈现意义的探究过程,由研究者与参考者共同构建,从特定的角度去理解、诠释特定的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它一方面使研究者通过叙事展现生活和感受的真实,从而使学科研究与真实的实践经验形成内在的关联;另一方面又使叙事提升为学科经验的意义探索,因此叙事探究所涉及的不再是经验的...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三种路径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路径很多,但总得来说不外理论研究、临床总结、实验研究三种路径,其中每一种路径中都包含着多学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理论研究,一方面是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可以从发生演变规律、概念体系结构、思维方法体系、病证论治用药规律、中医理论的诠释与创新以及中医经典中科学问题的梳理等六个方面加以研究。这一研究路径存在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以及理论、技术、实践的循环加速机制难以形成两个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也应包含以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文献为基础梳理、总结、挖掘研究。这一研究路径存在的问题是中医理论现...
-
中医传承莫走偏 传承中医理论要完整
今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下一步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开展提供指导。 本次珠江会议上,专家们重点围绕中医理论传承创新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在中医理论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发表观点与建议,旨在落实《意见》,为中医理论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挖掘新的思路。专家们表示中医理论无论传承还是创新都应该坚持以中医内涵为核心,让传承创新有所根本。...
-
天人统一观是《内经》理论核心思想(上)
经典讲堂开栏语:本栏目今起刊登相关专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系统讲解和诠释,以帮助基层中医药人员更好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提高其理论水平和运用经典指导临床的能力。 编者按:本文作者张吉教授(已故)是《黄帝内经》理论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毕生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理论思想和临症理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在经脉理论和《内经》理论指导针灸临床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本文系作者遗作,共分4个专题、6个部分,详细阐述了他对《内经》理论核心思想的精辟分析和独到认识,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中医主干课程,其独特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医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对中医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是正确认识和学习中医理论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加大基石学科的建设力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秉承传统中医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构建与实践情境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寓教于研 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教学研究为基础...
-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内经》 里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如下两种, 即 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 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 配属四时的关系为木春、 火 夏、 土长夏、 金秋、 水冬。而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为 尚, 中央控四方, 四方对应四时。方位五行理论以上 古殷商以前的五方时空观为萌芽, 经河图五行生成 数成形, 经 《管子》 《吕氏春秋》 的发展完善, 之后经 《淮南子》 提出医学五行五脏配属, 最终被引入到 《内经》 中。河图中体现的四时、 方位五行观念, 再 结合五脏配属后, 也就形成中- 土- 脾- 中央- 每季...
-
脾胃学说为中医理论的重要 经历漫长形成过程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包 含脾胃的生理功能、 病理特点、 脾胃疾病及相关疾病 诊治理法方药等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与其他渐 趋成熟完善的学说相似, 脾胃学说也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先秦至唐宋时期的脾胃学说是后世脾胃 学说蓬勃发展的源泉。 断简残篇之源 秦朝以前, 脾胃理论虽尚未形成, 但人们已从日 常生活中逐渐意识到脾胃的重要性。 后世出土的古 文物中关于脾胃的记载已是断简残篇, 但从只言片语 之中可见一斑。 《韩非子· 五蠹篇》有云: “民食果疏 蚌蛤, 腥臊恶...
-
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和俞曲园《废医论》之评说
章太炎(1869年-1936年) , 浙江余杭人, 名炳 麟, 字叔枚。 初名学乘, 仰慕顾炎武(名绛) , 更名 绛, 别号太炎。 近代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 思想家、 小学家、 学者。 著作之富, 等若海山, 才大义高, 臻 俊抵极, 学问渊博, 堪称学海。 健在时, 为国内外推 崇数十载, 其殁也, 犹为后世敬仰思慕。 太炎先生经 学、 史学、 诸子、 小学成就与贡献均有专著论及, 唯 医学之成就与贡献鲜为人知。 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 社《章太炎全集》第八集为太炎先生 《医论集》 , 收 集先生自1899年至...
-
病络理论本源与临床
中医药学理论构建重视原创思维的创造, 通过 对现象或实践的观察、 分析、 归纳、 推演, 进而发现其 中的规律加以思维创造( 见仁见智) , 构建宏观、 抽 象的概念模型, 如阴阳学说( 宇宙万物本体之对立 统一) 、 五行学说( 脏腑为基础的功能相关网络) 、 三 焦理论( 如羽、 如权、 如渎的功能定位) , 我们将这种 思维称之为意象思维。意象思维的对象是实践或现 象, 因此中医药的理论都能被实践证明, 但未必能被 现有的科学体系所解释。这种理论内核指向功能及 其相关性, 而非实质形态结构, 这就是先哲&ld...
-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中医科研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医理论是中 医科研的理论基础, 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科研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 的核心部分, 中医科研应当秉承藏象理论的精神, 在 此基础上发展创新, 反之, 只会与中医渐行渐远。 本 文从中医科研的现状、 藏象理论指导中医科研的必 要性、 藏象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科研需要解决的问 题以及中医科研如何更好的利用藏象理论的指导获 得长久发展几个方面论述。 最终提出搞好中医科研 要改进和提高科研思路和方法, 既要扎根于传统中 医理论, 尤其是藏象理论, 又要从...
-
《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的论述
丁元庆教授是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研究30余年,在慢性病的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本期起对丁教授从营卫辨治慢性病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报道,以期对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借鉴,启发思路。首先推出在回顾《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的论述,分两部分介绍。 3、营卫功能 3.1 温煦脏腑百骸 温煦是卫气的基本功能。脏腑百骸、阴血津液皆赖卫气温化育养。脏腑为气化之核心,卫气是脏腑气化之动力。 3.2 滋养五脏六腑 脏腑百骸皆为有形为器,既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