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第5页
-
精神行为病志意辨证理论体系的创建
从中医学健康观出发,我们可以把病证划分为内伤病、外感病、精神动作行为病。前两者已经具有各自类属相宜的成熟有效辨证法则,如伤寒相宜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类证的六经辨证,温病相宜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类证的卫气营血辨证,内伤病的脏腑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等。而与其病证类属相应辨证思维和方法的模糊和阙如,则是影响精神行为病证诊疗技能和疗效提高的瓶颈。因而,临床需要探寻与精神行为病类属相宜的辨证思维和方法。 1.志意辨证理论体系的修复与构建 1.1 中医经典志意辨证思维和药治理论雏形的丢失...
-
依据五脏理论治疗失眠 清热勿忘扶阳
中医治疗失眠依据五脏理论,可辨证为以下几型: 肝郁化火【证候】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火,清脑安神。 痰热内扰【证候】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恶心,心烦口苦,苔腻而黄,脉滑数。 【治法】化痰醒脑,清热安神。 胃气失和【证候】胸闷嗳气,脘腹不适而不寐,恶心呕吐,舌苔黄腻或黄燥,脉象弦滑或滑数。 【治法】和胃健脾,化滞安神。 瘀血内阻【证候】烦扰不安,心慌心跳;且易惊醒,甚则数日毫无睡意,神情紧张,痛苦不堪,舌多暗紫...
-
潘树和“异病同治”理论 治胃痛失眠案例
•潘树和认为,肝气郁滞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先导,脾胃虚弱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本源,肝郁脾虚证为内伤疾病临床常见证候,故疏肝健脾法临床可广泛应用。 •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可伴有肝郁化火、胆热痰扰、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证型。治疗时以疏肝健脾为基本治法,常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针对不同的兼证,配以清热、化痰、利湿、温阳、化瘀等法。 潘树和,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临证时擅长灵活运用经方化裁,对心脑血管疾病、消...
-
风咳、风哮理论 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 呼吸衰竭
临床中,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专科就诊率达35%,应用传统理论诊治部分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等病症,疗效欠满意。 在临床上,病人表现为干咳,常呈突然发作,为阵咳、顿咳、甚至呛咳;病人表现为哮喘突然发作,痰鸣气喘,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等先兆症状,这是风哮的临床表现。为此,晁恩祥教授提出风咳、风哮理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筛选,制定“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平喘”治疗方法与方剂,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关于风咳、风哮的理论,晁...
-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理论中药治疗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倪青 林兰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首都国医名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分泌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医60年、从教55年,德医双馨,硕果累累。她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首创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和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则,研发上市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成药4种,获得发明专利4项。今将林教授治疗...
-
基于中医阴阳理论认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VEGF与PEDF的平衡关系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用来概括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 [1 ] 。阴 阳学说被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 病 理变化, 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贯穿中医药实践的 全过程。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 范畴, 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中医病名为“消渴目 病” , 属于中医“视瞻昏渺” “云雾移睛” 等范畴。DR 作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
-
黄芪在消渴病防治中的应用 临床黄芪理论基础
黄芪功效、主治的广泛性使其在消渴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肺治消、实脾愈消、补肝益消、固肾理消、益气滋阴及活血通络等方面论述了黄芪在消渴病防治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黄芪提供理论基础。 黄芪性甘,微温,补气止消渴,历代医家用之甚多。《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论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指出药物性温和者易化为少火令正气盛壮,人体的生理之气有赖于饮食和药物的充养。黄芪等温性药物可以充养、升腾人体正气。张元素《珍珠囊》中记载黄芪除常取其补气作用外...
-
芪归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其 病理变化是肾小球的血管功能异常和系膜外基质进行 性积聚, 进而导致基底膜增厚, 并伴有肾小管间质纤维 化和肾小球硬化 [1 -2 ] 。临床以持续性蛋白尿、 水肿、 肾 功能下降、 高血压等为表现, 目前针对其病理机制尚无 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 黄芪当归作为补气生血的 经典药对, 被证实可通过减少尿蛋白、 调节相关细胞因 子的表达, 以减轻肾损害, 改善肾功能 [3...
-
糖尿病足 回阳生肌膏的立方理论
回阳生肌膏治疗糖尿病足阴证疮面述要 糖尿病足 (diabetic foot, DF) 是糖尿病中最容易发生的一类并发症[1]。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 (或) 深部组织的破坏[1,2]。2010年全世界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占6.4%[3,4], 各个国家每年对于DF治疗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1,5], 由于糖尿病而引起的截肢及截肢后其复发率也在逐年上升[3,4,...
-
基于干支象数理论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辨治思路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以视网膜 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眼 病 [1 ]9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病程超过 10 年以上的 半数糖尿病患者有眼底视网膜病变,并且是造成失 明的主要原因,位居失明病因的第二位 [2 ] 。本文 基于干支象数理论,运用五运六气与五轮八廓学 说,从中医角度分析 DR 的病因病机,从肝和脾角 度论治,初步探讨中药糖网方治疗 DR 的组方配伍 规律。 1 基于干支象数理论探讨眼科五运六气与五轮...
-
徐书三阴理论辨治2型糖尿病经验
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 的死亡原因,其中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糖尿病总数的 90% 以上,胰岛 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功能衰竭是其主要特征 [1 ] 。 1 中西医关于 T2DM 的认识与治疗 1. 1 T2DM 现代病理研究及西医治疗 T2DM 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 分泌缺陷,其中胰岛素抵抗伴随 T2DM 整个病程, 体现在胰岛素的分泌反应减低、胰岛 β 细胞受损 和胰岛素本身作用发生改变等。西医学在...
-
陈士铎“水升火降”治疗消渴理论探讨
消渴一病,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 后世 医家多有发挥, 其论治各有特色, 温清消补, 靡不赅 备。 至清代, 由于温病学说的影响, 医者多偏执阴虚 燥热之说, 使滋阴清热一法, 成为治疗消渴的唯一正 治大法。 任继学先生及多位医家对此颇有异议。 王 辉先生认为单纯以阴虚燥热很难解释消渴的复杂症 候群, 而且临证时若一味以滋阴清热, 收效良莠不 齐。 清代医家陈士铎在《石室密录》中提出 “消渴之 证, 虽分上中下 , 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 。 同时指 出, “消证非火不...
-
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世 界上糖尿病患者约 4. 2 亿,预计 2040 年糖尿病患 者将增至 6. 42 亿 [1 ]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失明、肾功能衰竭、骨折、抑郁、认知功能障碍的 重要因素,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 [2 -3 ] 。中医药 用于防治糖尿病已有几千年历史,在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众多医家突破 消渴病以阴虚燥热为病机的三消论治观点,结合临 床实践提出消渴病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 [4 -5 ] 。 糖尿病发生与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脾虚胃热 有...
-
五运六气理论指导I型糖尿病治疗
I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西医认为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笔者对中医是否能治疗此病进行探索。笔者应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治疗I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获得满意疗效,兹将案例分享,以期说明在现代疾病疑难问题上回归中医思维将有所突破。 患者金某,女,2015年4月11日生人。2019年5月4日初诊。因“糖尿病血糖波动,胰岛素控制不好二周”来门诊求治。 病情描述:患者来诊前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