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 第3页

理论 第3页

  • 产后缺乳对气血同治理论的认识

    产后缺乳对气血同治理论的认识

    从气血同治理论探讨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属于 “产后病” 的范畴, 为产科临床常 见疾病和多发疾病, 其发病率约为20%-30% [1] 。 它 主要是在多因素刺激下, 下丘脑分泌的催乳素抑制 激素 (prolactin inhibiting hormone, PIH)通过垂体门 脉系统作用于垂体, 抑制催乳素(prolactin, PRL) 的合成和分泌 [2] , 从而引起产后乳汁分泌少或无乳 汁, 甚至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相关流行 病学显示: 母乳喂养失败多归咎于乳汁不足 [3]...

  • 基于“阴阳-气血-营卫”理论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

    基于“阴阳-气血-营卫”理论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MS)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 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 致的一系列躯体、精神心理症状, 又称绝经综合 征 [1] , 发病率高达60% [2] 。 该病相当于中医 “经断前 后诸症” , 以及脏躁、 百合病、 郁证、 不寐、 心悸等范 畴。 围绝经期为女性进入老年期前的过渡阶段, 随 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PMS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 前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以激素替代疗法为主, 疗效肯 定, 但具有一定的禁忌证及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致病...

  • 白带过多可以从中医理论来及时进行论治

    白带过多可以从中医理论来及时进行论治

    本期专家   庞震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   正常来说,白带过多在明确病因后对因对症进行西医治疗,显效很快。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长时间白带带下量多,且化验并无显著感染,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从中医理论来及时进行论治。因为带下乃属人体的阴津之液,长期耗散是对身体的极大亏损,中医对此有“白崩”之称,是相对于大量阴道出血的“血崩”而言的。   由于现代女性压力过大,思虑伤脾,情志...

  • 从伏邪理论探讨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思路

    从伏邪理论探讨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思路

    伏邪, 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病 因学的范畴。 其理论起源于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 《黄帝内经》 ,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冬伤 于寒, 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 夏生飱泄; 夏伤于暑, 秋 必痎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 其后经历代医家修 正发挥后, 得到不断发展, 至明清时代趋于成熟。 目 前, 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原发性肾 小球肾炎、 儿童抽动障碍等临床疾病的诊疗, 并取得 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4] 。 经前期综合征 (prem...

  • 衡法理论运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治过程

    衡法理论运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治过程

    已故国医大师颜德馨是孟河医派第二代传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颜德馨长期从事内外妇儿各科疑难病证的研究,独创性的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治疗法则并创立了衡法理论,临证经验丰富。其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如“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并提出了以衡法调气血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总治则。笔者学习其大量医案及论著后,常将衡法理论运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注重气血并调,以衡为期,疗效显著。 衡法运用 气与血为人体基本物质,无论四肢百...

  • 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月经周期理论新解

    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月经周期理论新解

    月经周期是女性特有的生物节律, 近现代中医 妇科衷中参西, 认为月经以肾气为主导, 受天癸调 节, 胞宫出现阴阳消长、 气血盈亏的表现, 并相应地 分为月经期、 经后期、 经间期、 经前期, 形成了治疗月 经病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周期疗法。目前公认的 理论按照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总结为 [1 ] : 行经期重 阳必阴, 排出经血, 新的周期开始; 经后期阴长阳消; 经间期重阴必阳, 排出卵子; 经前期阳长阴消, 进入 下个行经期形成新的周期, 如此循环往复、 周而复 始。虽然本理论在中医妇科界已得到广泛流传和运 用,...

  • 月经先期与月经过多理论认识治疗原则

    月经先期与月经过多理论认识治疗原则

    安徽省名中医、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第15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学术经验继承人李艳,自幼研习新安医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痹病、妇科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在妇科月经不调的治疗上,李艳继承了新安医学“固本培元”与张一帖“调寒热,和气血”的学术思想,从脾肾论治,提出“固本调经”的治疗原则,在益肾健脾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辨证之气虚、气郁...

  • 基于《血证论》中“水火气血”理论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治

    基于《血证论》中“水火气血”理论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治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青春期、育龄期女性多见。我国育龄期女性PCOS发病率约占5%,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呈现高度异质性,以卵巢功能障碍、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征,常合并胰岛素抵抗[2,3]。其中,卵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闭经或异常子宫出血等月经不调症状;高雄激素血症常见痤疮、多毛,而高雄激素性脱发较为少见[4,5]。PCOS可归于中医“月经不调”&ldqu...

  • 膝骨关节炎与经筋理论

    膝骨关节炎与经筋理论

      膝骨关节炎(OA)是以关节软骨变性软化、软骨增生性改变和软骨下骨改变为基础,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中疼痛是绝大多数患者的主诉症状。临床上许多患者主诉关节内疼痛的同时,在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部位也存在明显的疼痛;而没有主诉关节外疼痛的患者在查体过程中也多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存在明确的压痛点。因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可分为关节内和关节外两部分。关节内的疼痛是以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为致痛源,关节外的疼痛是继发引起的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起止点、滑囊、脂肪垫等存在的劳损或炎性病...

  • 冲任理论是中医妇科理论体系的核心

    冲任理论是中医妇科理论体系的核心

    冲任新说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冲任理论在女性生殖生理、病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是中医妇科理论体系的核心。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妇科论》中说:“凡治妇人, 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从生, 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 则本原洞悉”。 历代医家对月经的调经论治, 多重调气血。总的说来, 是以平衡阴阳, 调和气血为主[1]。通过对《景岳全书·妇人规》《妇人大全良方》《傅青主女科》等10余部古代文献中的394首调经...

  • 中医升降理论治痛风

    中医升降理论治痛风

      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中医认为,人体气机应有升有降,只有升降正常,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否则就会出现功能失常。如《素问》中云“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是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提出人体气机运动形式和自然界一样,离不开升降出入。国医大师路志正在多年临证中,习惯运用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有一位复诊的病人,男,45岁,患痛风多年,经常足大趾肿痛,伴有牙齿松动、口腔溃疡、眼睛干燥、阴囊部湿疹、瘙...

  • 中医整脊科医师:运用中医药和脊柱运动力学理论

    中医整脊科医师:运用中医药和脊柱运动力学理论

    中医整脊科医师:运用中医药和脊柱运动力学理论,以调曲复位为主要技术,对人体脊柱伤病及脊源性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专业人员。主要工作任务为运用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进行脊柱伤病及脊源性疾病诊断;依据脊柱和脊神经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诊断;开具药物辨证论治处方,制定调曲复位治疗方案;运用中医外治法,以理筋、正脊骨法、四维调曲复位为主,并配合功能锻炼进行治疗;运用强身健脊十八式方法,指导患者治疗后护理和预防保健;书写病历,记录病案。 “一个完整的整脊过程需要多个中医整脊师的通力...

  • 基于大肠主津理论应用助阳通便膏方治疗功能性便秘

    基于大肠主津理论应用助阳通便膏方治疗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指非肠道和全身器质性疾病以及药物原因导致的, 以便秘为主症的功能性疾病[1]。长期便秘的危害很大, 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及生活质量均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2]。并且功能性便秘大多发病病史较长, 症状反复, 难以治愈, 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田振国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田振国名医工作室专家, 对于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独到、临证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 对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于便秘的认识颇有历史, 记载的相关病名多样,...

  • 浊毒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

    浊毒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

    国医大师们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他们不仅中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也十分丰富,对中医临床专业人员学习借鉴有重要意义。原本四版“国医大师临证经验”栏目今后在五版刊出,将陆续刊登国医大师临床诊疗各类疾病的验案和体会,以益后学。 张纨 河北省中医院 李佃贵,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首届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

  • 张锡纯“肝理论”内涵探析

    张锡纯“肝理论”内涵探析

    张锡纯( 1860 ~1933) , 字寿甫, 河北盐山县人, 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一生精研医论, 屡 提新说, 在创新中医理论方面建树颇多 。“肝理论” 是其特色理论之一, 宗 《内经 》 《难经》 之旨, 参 《医林 改错》 等著作, 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启发, 结合多年的 临床实践, 创新了对中医“肝理论” 的认识。对于 “肝理论” 的全新阐释, 发前人之所未发, 丰富了中 医病因病机和脏腑辨证理论, 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 重大意义。他...

  • 肝藏血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

    肝藏血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

    肝藏血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多将肝藏血含义概括为“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1]。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许多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与肝不藏血有关;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从肝不藏血理论入手,大多获得满意的疗效。沈舒文教授立足于肝藏血,补、敛、温、行并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取得了显著的疗效[2]。尽管有关肝藏血相关研究报道不少,但对肝藏血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

  • 养生理论层出不穷 如何才养护好肝胆

    养生理论层出不穷 如何才养护好肝胆

      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压力的增大,肝胆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其日常保健也广受关注。当今各种养生理论层出不穷,到底如何才能养护好肝胆?   青色食物入肝:药物中的青蒿、青皮都是入肝经的。食物中的青菜也大多入肝胆,如仙人掌,青柠檬,青黄瓜等,当季蔬菜中的韭菜、茼蒿、菠菜、香椿等都是餐桌上的美味春芽。麦苗色青,还是治疗黄疸的良药。在口苦口干比较明显时,如果不是血虚所致的虚火,可食用黄瓜、绿豆等都有清肝火、解毒的效果,但虚热以养阴血为主,阴血足则火自然敛降。   早睡眠以养肝:夜卧则血归肝,根据中医子午流注...

  • 伏邪理论 慢乙肝的中医认识

    伏邪理论 慢乙肝的中医认识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扶正祛邪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是指由乙型肝炎病 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引起的, 病程至少持续 6 个月以上的肝脏传染性疾病。HBV 感染呈世界性流 行, 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而我国属 HBV 感染高流 行区, 现在全国 HBV 平均感染人数已达 1. 4 亿左 右 [1 ] , 现症患者估计在 2000 万人以上, 导致每年约 28 万人死亡。西医治疗慢乙肝主要以抗病毒和保肝降酶 为主, 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具 有悠久的...

  • 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理论探讨

    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理论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 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慢乙肝在我国是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 2006 年全国 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1 ] , 我国 1 ~ 59 岁一般人 群 HBsAg 携带率为 7. 18% 。据此推算, 我国有慢性 HBV 感染者约 9300 万人, 其中慢乙肝患者约 2000 万 例。因此, 我国作为乙肝大国, 治疗极为迫切。现代医 学治疗慢乙肝首选抗病毒治疗, 如干扰素及核苷类似 物。虽然临床上抗病毒治疗效果很显著, 但不能...

  • 肝硬化中医浊毒理论

    肝硬化中医浊毒理论

    浊毒理论是由国医大师李佃贵创新提出的。关于浊毒理论可参看本报2017年9月20日4版。李佃贵在临床实践中将化毒疗法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下面举例李大师治疗疾病的实例以飨读者。   肝硬化   张某某,男,55岁,汉族,石家庄市宋营村人。2013年3月31日来诊。患乙肝小三阳20年,肝区疼痛伴乏力1月。患者20年前常规查体发现乙肝小三阳,经治疗缓解,每于劳累及情志不畅出现右胁隐疼,间断口服舒肝丸等药物治疗。一月前突然出现肝区疼痛,乏力明显,在河北省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早期活动性肝硬化,经过...

  • 解毒凉血健脾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理论探析

    解毒凉血健脾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理论探析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 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表现以凝血机制障碍、 黄疸、 肝性脑病、 腹水等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在我国乙 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 [1] 。 本病进展迅速、 并 发症多、 病死率高, 已经成为引起慢性肝病患者死亡 的重大疾病之一。 我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在中西医结合 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不断努力和探索, 基于其 核心病机提出了 “解毒、 凉血、 健脾” 的治疗原则, 即 根据病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正邪交争的虚实表 现, 综合运用 “清热...

  • 肝郁脾虚证的中医理论基础探讨

    肝郁脾虚证的中医理论基础探讨

    肝郁脾虚证的发生多因情志不遂, 肝气郁滞而 横乘脾土, 或饮食、 劳倦伤脾, 脾失健运而反侮于 肝, 肝失疏泄而成。 表现出消极、 适应能力低下、 体 质量降低、 饮食减少、 泄泻等症状。 其体现了肝胆与 脾胃之间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因此, 要了 解肝郁脾虚证的中医理论基础, 首先应了解肝胆与脾 胃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 肝胆与脾胃不仅解剖位置上相依, 而且二者在 生理上相互为用、 相互制约, 病理上相互影响, 因 此, 肝胆与脾胃在其临床治疗上也是相统一的。 1. 二者同居中焦 《医贯...

  • 应用施今墨对药配伍理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应用施今墨对药配伍理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 展,引起肾单位和肾功能不可逆丧失,导致以代谢 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 分泌失调为特征的常见临床综合征 [1 ]624 。根据病程 阶段和临床表现不同,分别归属于中医学水肿、心 悸、胃 脘 痛、癥 瘕 等 范 畴。施 今 墨 ( 1881— 1969)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临证常用对 药配伍的方法治疗疑难疾病。我们在治疗慢性肾功 能衰竭遣方用药时,应用施今墨对药配伍理论为指 导,现将临证心得介绍如下。 1 固密卫阳健脾气,黄芪配伍党...

  • 从伏邪论治IgA肾病的理论探讨

    从伏邪论治IgA肾病的理论探讨

    IgA肾病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伴或不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在我国其发病率高达45%~50%,80%IgA肾病常见于青中年,约33%患者发病后10年肾功能进展至尿毒症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甚则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2,3],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为主,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中医药在防治IgA肾病方面有一定优势,合理运用,能取得较好疗...

  • 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参芪地黄汤是古代文献记载经典方剂,在慢 性肾脏病的中医临床应用广泛。据文献报道,加 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以延缓肾功 能进展 [1 ] ; 配合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可以 增强激素的治疗作用,减少激素的副作用 [2 ] ; 治 疗慢性肾炎可以减少蛋白尿 [3- 4 ] ; 辅助治疗 IgA 肾 病可以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5 ] 。笔者临床亦 擅用参芪地黄汤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病,故将应用 理论依据与实践体会阐述如下。 1 参芪地黄汤之渊源 肾气丸方最早载于东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 : &ldquo...

  • 和解法治疗肾病的理论思想及临床应用

    和解法治疗肾病的理论思想及临床应用

    肾病的中医病机复杂,过程多变,兼变证颇 多,往往表现为非单纯的 “虚证”或单纯的 “实 证” ,病变又常涉及多个脏腑,造成脏腑功能失 调,三焦气机逆乱,正气虚衰而浊毒肆虐。如慢 性肾衰竭的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其本虚表现以 脾肾虚衰为主,在不同的阶段可挟水湿、湿热及 瘀血等标实之邪,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寒热错杂; 急性肾损伤的病机为多种原因损害肾脏后,膀胱、 三焦气化不利、决渎失司,各种实邪如湿热、热 毒、湿浊和瘀血蕴结体内,终因实致虚,或肾气 不足,或气津两伤,或阳气衰弱...

  • 浅议肾玄府理论及辛味风药在肾病中的运用

    浅议肾玄府理论及辛味风药在肾病中的运用

    “玄府”出自 《素问·水热穴论》 ,曰 “所谓 玄府者,汗空也” 。古汉语中 “空”通 “孔” ,故 玄府即指汗孔,此谓狭义玄府。而广义玄府的概念 则由后世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加以拓展及延 伸。刘完素在 《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开创 “玄府 气液理论” ,曰 “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 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 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 一名鬼神门者,...

  • 基于三焦理论探讨肾纤维化病机

    基于三焦理论探讨肾纤维化病机

    肾纤维化是多种病因诱导细胞因子过度表达而导致间质细胞增殖、代谢失调、过量细胞外基质在肾间质积聚、肾脏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的病理过程, 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改变和共同通路。中医学中未见“肾纤维化”之病名或病症, 但依其致病特点以及所致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为“肾劳”“癃闭”“肾风”“关格”“溺毒”等范畴[1]。中医认为肾纤维化病位在肾, 核心病机在于肾络痹阻, 病理性...

  • 创新整脊理论 推广规范技术

    创新整脊理论 推广规范技术

    中医对脊柱劳损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我国首都国医名师、全国中医骨伤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首任主任委员韦以宗编写的《中国骨科技术史》(1983年出版)基础上,21世纪初,中医整脊学科开展了对中医整脊技术史研究,整理、发掘、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医学对脊柱伤病的认识及诊疗经验,历代正骨、针灸、推拿、内外用药及练功经验,特别发现了自公元七世纪以后,中医学对颈椎采取旋转正骨、颈椎布兜牵引、悬吊牵引及各种颈腰正骨手法,理清了历代诊疗脊柱伤病的历史源流,整理出“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并在...

  •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病机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病机

    化脓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疾病, 由于抗生素的 广泛应用, 细菌的耐药性日趋增加, 化脓性骨髓炎感 染致病菌也呈混合性、 交叉性、 多重性等特点, 导致 其临床疗效不佳, 严重者甚至造成不同程度残废, 特别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由于长期反复发作, 病灶 周围血供破坏, 病灶内多有死骨、 死腔及瘢痕组织形 成, 使药力难以到达病灶发挥疗效。 长期医疗实践证 明, 中医药治疗化脓性骨髓炎具有较好疗效, 特别是 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掌握化 脓性骨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辨证论治, 是获得 良好临床疗效的前提...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