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腹诊

腹诊

  • 中医腹诊理论

    中医腹诊理论

      中医腹诊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临床应用源于《伤寒杂病论》。   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   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著作有关篇章中,可以看到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预测预后、针刺疗法等内容,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运用秦汉以前《内经》、《难经》认识疾病的唯物思想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尤其重视腹诊,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分为心下、胸胁、脐上、脐下、小腹等腹诊部位,将诊疗所得腹证而创立专名,如心下痞、心...

  • 泻心汤证的腹诊体会 腹部胀满泄泻医案一则

    泻心汤证的腹诊体会 腹部胀满泄泻医案一则

    1.腹诊简述 自古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非常重视腹诊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特别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腹诊证候有20 多种,如: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用手触近,大建中汤主之。”三焦阴寒內盛,中焦胃气虚寒,腹部痉挛疼痛不任用手触按。 《伤寒论》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 傅青主生化汤要重腹诊 生化汤要善加减

    傅青主生化汤要重腹诊 生化汤要善加减

    傅山,字青主,号公他,山西曲阳县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学家。在医学上的成就尤以妇科见长。《傅青主女科》一书,为其代表著作。其论治妇科经、带、胎、产诸证发明颇多。下面谈谈笔者对其创制的生化汤的新认识。 生化汤承上启下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的抵当汤、抵当丸、桃核承气汤证、下瘀血汤等方剂皆有攻逐少腹瘀血之功效。傅青主在继承发扬仲景心法的基础上,根据妇女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创制产后专方生化汤。该方由全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去皮尖)十四枚、炮姜五分、炙甘草五分组成,黄酒、童便各半煎服。方中...

  • 哈荔田 妇科临床 注重运用腹诊

    哈荔田 妇科临床 注重运用腹诊

      ●望腹主要是观察腹部形状的隆起或下陷,皮肤的滋润或枯萎等方面的情况。一般下陷者多虚,隆起者多实。   ●闻腹是用听觉来察知腹部的声响,如肠鸣、矢气、胎声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也属于闻腹的范畴。   ●问腹是询问患者腹部是否有胀满、疼痛等症状,其特点如何等。例如,腹痛有在气在血,属虚属实的区别,其疼痛的性质、特点各异,治法亦迥然有别。   ●切腹即以手掌(手指)密切接触腹壁,以检查腹部坚软温凉,有无压痛...

  • 腹诊可以识病症

    腹诊可以识病症

    中医腹部望诊起源久远,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已有相关记载。腹诊可以识病症,通常腹部皮肤颜色跟身体皮肤颜色相同,如果发现皮肤发红、发黄、发青黑、纹路变色等异常情况,代表身体出现潜在病症。 如果只有腹部皮肤色红,全身皮肤没有明显变化,按压一下就褪色,通常代表火热之邪壅聚于腹部,这时若伴有剧烈腹痛,很可能是肠胃穿孔的紧急征兆,患者最好马上积极诊治。若仅仅局部皮肤焮红,则可能为疮疡、肿毒、痈疽。疮疡指的是皮肤生疮溃烂;肿毒指的是一般性皮肤炎症;痈疽指的是毒疮,又多又广称为痈,病灶比较深称为疽。如果腹部皮肤色...

  • 壮医农氏腹诊法

    壮医农氏腹诊法

    农氏腹诊法正常及异常脉象 正常脉象:脐部脉不浮、不 沉。节律一致,和缓有力,往来自 如流利,四周的小血脉向脐部来 回弹动,节律、强度一致。根据农 氏经验,脐部左侧为血路,女刁人 若血脉由上往下行流顺利,不返 回,则为行经期。 异常脉象:脐部右侧为黄水道。若诊时脉不动,为黄水怪病(上腹胀满、疼痛等)。诊脉时若右侧动左侧不动,为血结于上;若左侧动右侧不动,多为黄水毒引起的病变。 若脐部脉浮乱,则女刁人月经失常,多为经期前置;若脉紧有力,多为内热或痛经;脉数为内热,往哪一方为那一方病变。若脐部脉跳顶指,脉流往来不到...

  • 中医腹诊不应忽视

    中医腹诊不应忽视

    前不久,门诊来了一位57岁退休女教师。患者用双手指着胸部诉说:“我胸部憋胀疼痛,胸中像有什么东西堵着,憋满,心烦,晚上睡觉也不好,经常便秘口苦。都吃了100多剂中药。但还是这样子,胃镜心电图也做过了,也没有查出什么病来。女儿让我来你这儿看看。” 接着,患者翻开她以前的病历跟我说:“大夫,你看我吃你80剂中药能不能见好?我到底是脾肾双虚,还是肝肾阳虚?还是寒邪内阻?中虚脏寒?” 我仔细观察,发现患者身材瘦弱,肤色细白,舌质红,苔黄腻,脉浮兼数,额头发青褐色。我...

  • 腹诊为要 脑病“胃”治

    腹诊为要 脑病“胃”治

    王新志,男,汉族,1955年9月生,河南郑州人,主任医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院长。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著作10余部,主持课题10余项,获奖10余项。 我从事中医脑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不寐、郁证等脑系疾病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及独特的诊疗特点。疾病诊断上,重视问诊、腹诊在辨别疾病中的作用;在王永炎院士影响下,治疗上逐步形成了“上病下取”“脑病‘胃’治...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