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
-
少女消渴病 地黄来治愈
相传元朝大将军史天 泽,曾率领几千人马攻打蔡 州(今河南汝南),在兵荒马 乱之中,偶遇一红颜少女莹 莹,莹莹身子消瘦,衣裳破 乱。史将军顿生怜悯之心, 令手下将士将她护送到军 营,吩咐军医为她细心诊 治。军医见莹莹颊红皮松, 舌红少津,脉细无力,加之 多饮、多便,诊断为“消渴” (糖尿病)症。随即处方:地 黄150克,黄芪、茯神、瓜萎 根、甘草、麦冬各90克,将 上六味药切细,以水1200 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渣, 分3次服,每日l剂。服药 调养之后,莹莹病情日见好 转,半年后重现花颜丰...
-
天花粉治消渴病 中医糖尿病
天花粉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等地,秋冬二季采挖,切厚片,生用。性甘,味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既善清肺卫之热,又擅养胃阴而治消渴。既为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之良药,又为治肺热、肺燥咳嗽之常用品。现代药理研究天花粉有明确降血糖作用。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病,本病主要因于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作过度而发病,临床上常分为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三消中不论肺燥还是胃热或肾虚都是以天花粉为其治病主药,故为治糖尿病要药。 上消证 肺...
-
辨证治消渴病 中医处方
多饮多尿,肾气不能摄水,肾水下趋谓之消,肾气不上为之渴。小便频出,则有源泉干涸之虞,急用肾气丸以逆折其水,蛰护封藏,蒸动水气。 病例:李某,女,31岁。多饮、多食、多尿半年。头晕目眩,肢体消瘦,精神倦怠,多食善饥,口渴热食,日夜无度,多饮多尿,有时溺如米泔,下肢关节酸痛,舌苔白,脉沉细,化验尿糖 (+++),中医辨证为消渴病。处方:生地、熟地各12克,黄芪、山药、茯苓、山萸肉、泽泻各9克,丹皮6克,肉桂 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 5剂后,多饮多尿诸症见减,继服数剂后肾气丸调治。 按:肾虚阳气衰微,...
-
主治消渴病 补肾健脾益气生津滋阴清热
黄中柱,男,1937年生,江西省萍乡市人,主任中医师,江西省第一批名中医,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60年,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各种疑难、急危怪病,出版医学著作9部,在国内外发表医学学术科研论文近90余篇,发表医学科普文章110余篇。 组 成:黄芪30克,天花粉20克,干地黄30克,怀山药20克,女贞子20克,枸杞10克,三七6克,丹参6克,陈皮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功 能:补肾健脾、益气生津、滋阴清热。 主...
-
黄芪在消渴病防治中的应用 临床黄芪理论基础
黄芪功效、主治的广泛性使其在消渴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肺治消、实脾愈消、补肝益消、固肾理消、益气滋阴及活血通络等方面论述了黄芪在消渴病防治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黄芪提供理论基础。 黄芪性甘,微温,补气止消渴,历代医家用之甚多。《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论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指出药物性温和者易化为少火令正气盛壮,人体的生理之气有赖于饮食和药物的充养。黄芪等温性药物可以充养、升腾人体正气。张元素《珍珠囊》中记载黄芪除常取其补气作用外...
-
主治消渴病之肺肾阴虚证 渴泌康方
许公平,男,1954年生。现为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负责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中医药》杂志编委,新疆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擅长糖尿病及各科疑难杂症的诊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从脾胃论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创立了以“健脾利湿、清胃泻火”法为核心的治疗糖耐量低减、2型糖尿病的系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并研究出了一系列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有效方药。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写著作1部。主持、参与多...
-
裴瑞霞治消渴病常用对(角)药浅析
裴瑞霞主任是西安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首届名中医、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师承于全国名中医高上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医、教、研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辨病、辨证双辨思维辨治消渴病等内科杂病。裴瑞霞主任临床选方用药,灵巧机动,阴阳合和,动静相配,升降互动,寒热相宜,尤其是对药、角药的使用很有特色。 所谓对药,亦称药对、对子,始见于《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形式。角药属于对药的范畴,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本身的四...
-
阴阳六经辨治消渴病诊疗方案
阴阳六经辨治的辨治原则为:首辨阴阳,再辨六经,后分经腑、表里、寒热、虚实、标本。首辨阴阳: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将患者分为阳证与阴证,再辨六经。 阳证分为3证:1.阳明肺胃热盛,兼气阴两伤证,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治法,方拟:白虎加人参汤。2.瘀热互结,兼气阴两伤证,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腑为治法,方拟:加味桃核承气汤。3.少阳失枢、胆火内郁证,以和解少阳为法,方拟小柴胡汤。 阴证分为4证:1.太阴、阳明虚寒证,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治法,方拟理中丸合吴茱萸汤加味。2.少阴阳虚寒湿证,以温补元阳、...
-
消渴病 单味霜桑叶饮
单用霜桑叶50g,放在容器内,用沸水1000ml浸泡后,能够滤出约800ml浸液。依据印刷标准色卡,滤液呈桑茶色,味甘微苦,待温服,每次400ml,每日2次,或代茶饮,28天为1个疗程。单味霜桑叶具有清肺润燥,平肝明目的作用。主治消渴,燥热伤肺证,症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头痛目眩,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桑叶,别名家桑、黄桑、荆桑、桑椹树、铁扇子。为桑科植物的干燥叶,经霜降节气后,约在十月(阳历)底采集,这时桑树枝上的叶会自然落到地上,叶面厚,色淡黄,叶面不卷曲...
-
江红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痰瘀阻络型消渴病痹症经验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衣永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江红 关键词 江红;补中益气汤;痰瘀阻络型;消渴病痹症 江红教授师承国家名老中医查玉明,深受查老学 术影响,苦研经典,善用经方指导临床。笔者有幸跟 师期间,见江师巧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 消渴病痹症方面效果显著,具体心得兹诉如下。 探析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源自李东垣《脾胃论》,是甘温除热代 表方剂,被后世医家加减广泛应用临床。江师认为适 用补中益气汤症候群有两大特点,一则为“虚”,二则 为“热&rdqu...
-
糖尿病消渴病阴虚热盛型 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
全国名中医林兰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三型辨证理论是林兰结合中医消渴病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理认识总结出的辨治分型理论,涵盖了2型糖尿病发病的早、中、晚期三个阶段的病理病机特点。早期包括糖尿病前期和初发糖尿病,此时患者大多症状较轻,一般无并发症表现,中医辨证以实证为主,伴有肺胃阴虚热盛。中期患者多病程较长,出现并发症,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受损,正虚逐渐加重,气阴亏虚转变为主要矛盾。晚期患者糖尿病病史长,年龄偏大,并发症较重,同时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胰岛β细胞功能接近...
-
糖尿病 中医太平糖克浓缩丸治消渴病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剧增,除了黄种人具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原因外,现代人饮食失衡、过食肥甘、工作节奏快、心理压力大、运动量减少等也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外部因素。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在《黄帝内经》中,消渴病已被视作为一类疾病进行详细阐述。秦汉时期张仲景论述了本病的症状、脉象及治疗方药,将消渴作为正式病名确立下来。隋唐医家明确消渴分型证治。宋金元时期提出了三消分证,并强调了火热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提出了阳虚致消说和三消皆本乎于肾...
-
玉竹药膳治疗消渴病
玉竹是一味清热而不伤阴的中药,中医常用其来治疗消渴病(糖尿病)。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除了日常的药物治疗外,可选用玉竹与一些食材配制成药膳,进行辅助治疗,对于血糖的稳定有一定的意义。玉竹性味甘、平、柔润,属滋阴之品,稍有清热的效果,药力缓和,不滋腻。古人认为玉竹平补而润,兼有除风热之功,能驻颜润肤,祛病延年,非常适用于糖尿病阴虚燥热所致的口干、喝水多、吃饭多、小便多等病症。山药玉竹黄瓜汤:山药15 克,玉竹巧克,黄瓜100克。把黄瓜洗净,切成块,山药洗净,切片。然后把黄瓜、山药、玉竹放在炖锅内,加适量水,用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