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 第7页

先 第7页

  • 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记

    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记

    因为仰慕朱良春老先生的学识、品德、对中医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年3月,我们一行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 朱良春今年97岁,高大的身驱,略微驼背,声音因为讲课过多有些沙哑,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但仍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笔耕不辍,传道授业解惑。 从拜见朱良春,参观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以及与朱良春家人的交谈中,他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更加清晰、更加丰满和高大。朱良春不仅是一个医者、学者、师者、长者,更是一个仁者、智者,是中医药事业的领航人、传承者、发扬者。 自上世纪40年代动荡中办学,学...

  • 中药材煎煮前要不要先清洗

    中药材煎煮前要不要先清洗

      不少来中药房取药的朋友常常咨询中医师:中药材煎煮前要不要先清洗一下啊?   其实,中药材一般是不用清洗的。如果感觉有泥沙不干净一定要清洗的话,也只能快速过水一下,俗称“抢水洗”,而不是反复清洗。这是为什么呢?   1.有些药材不能洗。如薄荷、鱼腥草等中药,浸洗极易流失有效成份。此外,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有效成份,导致药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有不少是粉末状的,如蒲黄、灶心土、滑石粉等,如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

  • 春季养生 春为木运先疏肝 调养肝肾益脑髓

    春季养生 春为木运先疏肝 调养肝肾益脑髓

    大地复苏,春天已来临。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养生也应从春季开始着手。从运气学角度来看,今年春季养生需注意几个问题。 春为木运先疏肝 运气学认为,木为初运,对应于初之气(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春季。这时气候变化多风,疾病以肝病居多。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点。肝的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和主藏血两个方面,而肝主疏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畅人体的气机。 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注意疏肝,要保持心情舒畅、开朗乐...

  • 医为仁道 学医要先学做人

    医为仁道 学医要先学做人

      “医为仁道,学医要先学做人”,这是北京中医医院老中医喊出的响亮口号,他们在医德方面为我们后学者树立了光辉榜样,是中医队伍医德建设的活教材。   记得在随师学习期间,王嘉麟老师说过他最难忘的一件事。   30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像往常一样,临睡前躺在床上回顾一天诊治情况,忽然想起一位肛瘘患者已3天未复诊了,他赶紧起身查记录,原来患者是北京郊区的一位农民。王嘉麟决定利用星期天去走访这位病人。老伴劝他:“兴许人家用药好了呢,着的哪门子急?”可王嘉麟一大早就蹬自...

    养生秘方 2024-03-07 16 0
  • 扁鹊是中医学集大成的先师

    扁鹊是中医学集大成的先师

      ●扁鹊与孔夫子一起生活在春秋末期。在老子说“道”,孔子谈“儒”的时候,扁鹊建立了中医的学术体系。扁鹊医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是某个流派的作用,而是开宗立派的源头活水,扁鹊是中医学集大成的先师。   ●把扁鹊说成一个虚化了的人物,这是以病人的历史时代为生活坐标、以策士之言为取舍标准的不当研究方法造成的,是应该澄清的历史疑案。   《中医中药秘方网》2013年12月20日、23日,连续报道四川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10部医书,并概要介绍了这1...

  • 要学好中医学 首先要学好国学

    要学好中医学 首先要学好国学

    余与任应秋先生有“三同”之谊,同窗、同行、同党也。任老是我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求学时的学长,此为一同;20世纪40年代,重庆周福生先生创办《华西医药杂志》,聘请任老担任主编,总理其事,我被聘为“特约编辑”,故时有书信往返,切磋探讨得益甚多,此为二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先后参加了中国农工民主党,都曾担任过农工党中央委员,所以又是同党同志。 余曾多次与任老在学术会议上相遇于宾馆,得以把晤畅叙,甚感愉悦。清晨与会同道散步晨练,每见任...

  • 读顾植山先生《疫病钩沉》

    读顾植山先生《疫病钩沉》

    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顾植山著《疫病钩沉》(第二版)马上就要与大家见面了。拿到样书,书封装帧设计典雅,展开扉页,一股淡淡墨香沁人心脾。 书从疑处翻成悟 本书从2003年第一版到2015年第二版修订出版,时间跨度12年,笔者有幸全程参与,看了不下10遍,却常读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书虽不厚,约20万字,但知识点和信息量极大。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在运气学说备受争议的当下,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先生在这一领域能坚守信念,困学守望,着实有着相当的学...

  • 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

    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喋喋不休,甚至摆起了擂台,下起了战书。但是不管怎么争论,两种医学在我国将长期并存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两种水火不相容的观点,其实都恰恰是只了解了事物的一个方面。笔者曾经跟随一位祖传几代的中医学习,虽然他的中医水平确实不错,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找他开中药,但是鉴于知识的缺陷,他对西医可以说一窍不通,因此误认为中医是万能的,没有他用中医治不好的病,这就是缺陷;而临床常见很多医院的医生对患者说不要相信中医,中医都是骗人的,他西医解决不好的病中医也不...

  • 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是中医出身

    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是中医出身

    著名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和我有一段密切关系,在1940至1942年我们两人在北平市中药讲习所是同窗共事的同学。这个学校是历史上唯一一所由政府主办专门培养中药人员的学校——“北平市中药讲习所”,该所的所长是由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担任,任课的教师均为京都中医名宿,如清末御医瞿文楼,以及赵树屏、杨树澄、安斡青等。 本校的学生年龄数郭士魁先生最大,属我最小,他长我9岁。由于所学课程大多为古文,我学习很吃力,为此郭士魁先生经常辅...

  • 秋季养生首先得养肺

    秋季养生首先得养肺

    中医认为秋分节气时,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空气干燥。由于燥是秋季的主气,而我国自古就有“燥令伤肺”之说,也就是这个时节的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因此,秋季养生首先得养肺。 在风多干燥的秋季,燥邪入侵会使人得病,常称为“秋燥”。如果不注意养生,当温度和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 刚开始的时候,鼻咽部先是黏膜皱缩而感觉干燥,继而由于充血会有痛感,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气管喉头黏膜发病而...

  • 怀念谢海洲先生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怀念谢海洲先生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谢海洲(1921-2005),男,字鸿波。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1990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性痴,则其志凝。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的这句话,用来形容谢海洲,真是合适极了。 谢海洲说过:“学医必须学两条,一是经典,二是本草。经典是理论源泉,也是临床经验结晶;本草是方剂基础。了解了药性,才能谈善用。” “我治疑难病,处方药味比较多...

  • 胡希恕先生1983年的笔记

    胡希恕先生1983年的笔记

    尝记每当有人劝说让胡希恕先生出书时,他总是说:“我还没考虑好,等考虑好再说吧!”对此,笔者长期不能理解,直至2006年看到了胡希恕先生1983年的笔记,方渐有所悟。 对于《伤寒杂病论》,胡希恕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有着不同的认识。1982年,胡希恕先生带病讲完了《伤寒杂病论》原文(现已整理出版为《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1983年,他仍在不断地修改笔记,我们从他对《伤寒论》第147条和148条的修改便可见一斑。 有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记载,...

  • 芒种养生 先排“汗”

    芒种养生 先排“汗”

      芒种是和农事紧密相关的节气,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所以,各地风俗习惯并不多。广西民俗协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民间多举行祭祀花神仪式,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这个风俗如今已不存在,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还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从《红楼梦》的描写中,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气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另外,...

  • 治痰以治气为先

    治痰以治气为先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总责之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所以治痰以治气为先,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着手,常可获较好的疗效,临证中诸多验案都说明了此理。   《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这里指出了理气化痰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临证中遇到很多病证与痰有关,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也就是说,治气是治疗痰证的关键一环。   痰与气关系密切   痰是人体内的一种病理性产物,亦是一种致病物质,诸多疑难杂症每责...

  • 正汗是标记“邪路”先关注

    正汗是标记“邪路”先关注

      正汗实际是无汗和汗多的中间状态,不是单纯针对无汗的发汗所能比拟的。正汗既是邪的出路,又是健康在肺系的表现,所以着眼正汗来治疗,不仅兼顾邪的出路,而且更多是瞄着健康的大方向来治疗的。   “发热”是自愈能力的一种集中表现,如果我们能树立起“珍惜发热”、“感激发热”甚至“创造发热”的尊重自愈理念,很多的慢性病会变为急性,变得容易治愈,而不是久治不愈、甚至越治病越多。   有人问,笔者目前的理论体系如何概括?笔...

  • 学好中医 首先要对中医感兴趣

    学好中医 首先要对中医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要学好中医,首先要对中医感兴趣。笔者学习中医十余年,对中医的学习之所以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原因就是边学边用,而临床实践也不断地激发了笔者对中医的热爱之情。   儿童年代,笔者看见一位老人倒地晕过去了,懂中医的外公按压这位老人的人中穴、内关穴,那位老人很快就苏醒过来了。由此,笔者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参军上医校后,教中医的老师给患多年支气管炎的母亲开了十几剂汤药处方,结果母亲服用后病好了,这让笔者对中医的疗效产生了信心。2002年,出身西医的笔者开始学起中医来。在学习期间,家父患了脑血栓...

  • 大医精诚 国医楷模 纪念萧龙友先生诞辰

    大医精诚 国医楷模 纪念萧龙友先生诞辰

    北京四大名医之首、国医名师萧龙友先生诞辰145周年,值得纪念和追思。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萧龙友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以慰藉前辈,并促进我辈之进取。 一代儒医 自学成才 我国历代医家由从政、从官、从军而后转而从医者众多,如医圣张仲景原为长沙太守,后因热爱医学,中年时弃官为医,首创《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对后世影响极大;明代张景岳也曾从军从政,经历过战争,后因酷爱医学而“解甲归医”。 萧龙友先生为清时拔贡,早年从政,四十余岁弃官从医,“不为良相,而为良医&r...

  • 服膏方前需先服几贴“开路药”

    服膏方前需先服几贴“开路药”

      立冬后,年近花甲的戚阿姨来到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打算开张膏方给自己好好补一补。该院副主任中医师沈惠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医告诉她,因其阳气虚弱,且湿困脾胃,不宜马上服用膏方,需先服几贴“开路药”扫清障碍。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确实能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作用。医生所开膏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病和防病相结合、扶正和祛邪相结合、调理和滋补相结合,调补人的精、气、神,一人一方,量体裁衣,既实现了个性化给药,又免除了汤药煎煮的麻烦,彰显中医药...

  • 中药煎服有学问 砂锅文火先后匀

    中药煎服有学问 砂锅文火先后匀

    中药煎煮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熬制中药,发挥药效且没有毒副作用,有如下注意事项。 用具 煎煮中药的用具最好是砂锅。砂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不易爆沸,兼有保温、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更重要的是砂锅为硅酸盐成分,化学性能稳定。煎煮中药忌用铁、铜、铝等容器。因为这些容器的金属化学性质较为活泼,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使中药的效应减低或消失。 水质 煎煮中药,取什么样的水非常重要。古代医家的经验是,肢体的病变取长流水,二便不通的取急流水,痰饮郁滞的...

  • 文化先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文化先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启动《中医药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5-2020)》研究编制工作,笔者根据就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鼓励文化研究,大力弘扬中医文化 弘扬中医文化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目前这项事业还只停留在鼓励和提倡阶段,缺少推广和检验的硬件标准。 从小的方面讲,弘扬中医药文化普通中医药知识,对于疑难病和慢性病恢复期能起到促进作用,甚至对一些疾病可以做到少花钱或不花钱,这正是政府和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可是目前中医文化的弘扬并不涉及到职务晋升...

  • 养生先养腿和脚

    养生先养腿和脚

    按揉涌泉按揉脚趾旋转脚踝 古人认为,人有四根,“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气之根;耳根,神机之根;脚根,精气之根”。说明鼻、耳、乳仅是人体精气的三个凝聚点,而脚跟才是精气的总集点。 脚位于人体位置的最低处,承载着全身的重量,步履轻快,精神充沛,是人体气足神旺的表现,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百倍的感觉。而当人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脚发沉无力。可见脚的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民间有句俗语,叫做“人老脚先老”。当你为家庭、为事业日夜奔波,渐渐发现...

  • 人未老脚先衰 防病养生撞击脚跟

    人未老脚先衰 防病养生撞击脚跟

    常言道:人未老,脚先衰,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足部保健就成了很多老年人必修的功课,如多走路、做脚底按摩、热水泡脚等,其功用都在于舒活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增进经脉畅通,以达到机体的自身调适和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这里教你一种独特的锻炼方式——撞击脚后跟,同样也能达到上述功效。 撞击脚后跟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运动量及运动强度都不大,是非常适合年老体弱者在室内锻炼的一种运动。锻炼方法如下:坐在椅子上(高度要能让人坐时双脚垂直、悬空,坐椅正面一定要有硬物能经得起脚后跟用力撞击)。每天早晚两次,每次10~...

  • 读东方早报李清晨《抗癌:欲伤敌先伤己》文

    读东方早报李清晨《抗癌:欲伤敌先伤己》文

      2013年6月2日东方早报刊载《抗癌:欲伤敌先伤己》一文,作者李清晨自称是“一个毕业十年与肿瘤学有一定渊源的外科医生”。文章原是对“一本迄今为止最优秀的有关癌症的医学科普书《众病之王:癌症传》(美国人悉达多·穆克吉著)”的书评。但文中一会儿指责西方医学史中著名学者希波克拉底、盖伦等创建的“黑胆学说”“体液学说”,断言“被彻底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一会儿又攻击中国传统医学:&l...

  • 唐宋:“三好”安脏腑 养生先修德

    唐宋:“三好”安脏腑 养生先修德

      唐宋,1940年出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中医系主任等职。兼任河南省中医药协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会长,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卫生经济研究会理事。他长期从事教学、临床、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中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   唐宋教授在养生上追求“道法自然”,重视肝脾等脏腑功能,在生活上他把&ldq...

  • 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

    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

      阳春三月是人体调养身体五脏的大好良机,按照中医“四季侧重”的养生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骨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欧建锋指出,做好养肝保健操能够吐故纳新、行气活血、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且可治疗因肝虚火旺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两眼干涩、头晕目眩等症,使肝脏得到更多的养分。   指导专家   欧建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骨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   第一式:屈膝挺胸   动作要领:面朝东站立,两脚自然分开...

  • 立秋一到调脾在先 因人而宜

    立秋一到调脾在先 因人而宜

    “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天气虽然早晚凉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所以人的身体极易出现倦怠、乏力等情况。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是十分必要的,但进补不可以乱补,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调脾在先 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腹泻等症状。因此,秋冬进补之前重要的是先调理脾胃,为更好地接受秋冬季节的补品做好准备。调理脾胃须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不妨多吃一点...

  • 三伏养生先养阳 洗澡擦穴赛灵丹

    三伏养生先养阳 洗澡擦穴赛灵丹

    三伏养生先养阳, 空调祛暑莫贪凉。 冬病最宜此时治, 健脾除湿莲子尝。 西瓜翠衣更宜餐, 洗澡擦穴赛灵丹。 三伏养生先养阳,空调祛暑莫贪凉。 【注解】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三伏天这么热还用养阳吗?所谓“三伏天”的这个“伏”字,“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因此,“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春夏养阳&rdquo...

  • 先秦道家 对养生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先秦道家 对养生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先秦道家,对养生有很多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后世养生学家都曾予以借鉴,如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此句话在道教中原指通过修炼而达到极高的境界后,人可以“羽化成仙”,从而“长生久视”,生命不再受天地的约束。这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和幻想色彩,但从养生角度来看,“我命在我不在天”有其科学之处,可谓养生箴言。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在母体中孕育之时,胎儿得自...

  • 夫养生先须虑祸 全身保性

    夫养生先须虑祸 全身保性

      “夫养生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语出《颜氏家训·养生篇》   释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养生以保全生命为前提,不是保养了身体就可以健康长寿,还要首先考虑到,远离祸患生命都不存在了,养生也只是徒劳无功。《庄子·达生》中记有一个故事,说鲁国有一个善于养生的人,叫单豹,七十岁了还保持孩子般的体貌,可是他隐居岩穴,最终却被饿虎给吃掉了。这是只重养生而没有虑祸、避祸的悲剧。又如魏晋嵇康的《养生论...

  • 中医复兴 首先是科学中医的复兴

    中医复兴 首先是科学中医的复兴

      科学中医的发展与复兴,需要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帮助,更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持,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持,中医发展就不能保证在科学轨道上运行。所以,我们在复兴科学中医的同时,一定要在中医界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氛围,以此来引导和保证中医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中医如何快速发展?这是所有中医人都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提升社会对中医的需求,需要中医的发展;缩小中医与西医的差距,需要中医的发展,只有中医的快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复兴中医,首先需要从复兴科学中医开始。   中医,首先是科学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