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第80页
-
重视艾灸技术研究 提升艾灸防病治病技术水平
艾灸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升阳举陷、回阳固脱、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和抗衰老的功效。有资料显示,可防治各种急慢性病、常见病、疑难杂症等400多种疾病,是我国宝贵的传统国粹。这种疗法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具有易学易用、安全经济、治病广泛的特点,历朝历代在民间广为应用,为人们解除病痛做出过巨大贡献。日本人把艾灸看作一件大事,民间流行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下,充斥各种污...
-
开颅术后神经损伤 中医针法 火针水针揿针
随着医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开颅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常见的颅脑外伤、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以及减压术的治疗中。但在快捷清除病灶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神经损伤,较为常见的有动眼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以及视神经损伤等,现代医学一般通过高压氧仓、神经营养药或者激素进行治疗,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并没有得到改善,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有复视、眼肌麻痹、视野缩小、视力下降、口眼歪斜、面积痉挛等。鉴于这种局面本人从2013年开始对此类患者进行了多种针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拓宽了针灸治疗的范围,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病理病...
-
在家治病巧用水疗
温开水防治眼干晨起后, 在干净的盆中倒入温的纯净水 (水温不超过40~C),将面部浸入 水中,闭眼浸泡十几秒钟。接着闭 眼抬头,轻轻用手沾水,擦洗眼 部,两手沿着内眼角至外眼角的 方向,轻轻抚擦2分钟,然后睁眼 使眼球上下左右移动各10次。 冷茶水防治皮炎 绿茶10 克浸泡,并放人冰箱冷藏40分 钟。如果皮炎位于面部,在清洁面 部之后,用冷茶水轻轻拍洗一遍。 之后取厚纱布浸透冷茶水,以不 滴水为度,冷敷患处30分钟。然 后用清水洗 净,并及时 涂抹保湿 剂。 明矾水 防治痔疮 明矾10克,加入2500毫升热...
-
瓠子具有利水清热 止渴除烦的功效
我爱吃瓠子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在世时,常常在院内的房前屋后种瓠子,既能美化绿化环境,又能带来实惠。 瓠子,别名甘瓠、长瓠、瓠瓜、净街槌等,为葫芦科葫芦属植物葫芦的变种,一年生攀援草本。葫芦的用处较多,但瓠子却只能作为食用,或者锯开做瓢。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夏秋两季采收。 用瓠子炖排骨或肉,肉烂菜软,谁都爱吃,即使单炒或单烧瓠子,那也算得上民间美食。瓠子还可以和西葫芦、南瓜一样,擦成丝,包饺子、蒸包子,都是夏秋季的上品蔬菜。瓠子汤不仅味美汤鲜,听村里的一位老中医说,这还是一剂中药方剂,...
-
从《水浒传》说宋代瘟疫
《水浒传》开篇即描述,“嘉佑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疫……开封府主包待制亲将惠民和济局方,自出俸资合药,救治万民,那里医治得住,瘟疫越盛。文武百官商议,奏闻天子,专要祈祷,禳谢瘟疫。”嘉祐三年三月初三,宋仁宗早朝时,大臣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军。” 史书记载宋朝多瘟疫 中医“瘟疫”,亦称温疫、...
-
湿热质当避湿 海底椰响螺炖瘦肉 阴虚质防秋燥 冬瓜洋参水鸭汤
虽然快到“白露”节气了,但我国南方地区天气依旧酷热,针对此气候,湿热质和阴虚质应该如何进行日常调养呢? 湿热质当避湿 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易潮湿多汗。性格多急躁易怒,尤其是对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而肺喜湿厌燥,虽然此时秋燥还不明显,但也容易伤肺,表现为咳嗽、咯痰病症。同时,此时节细菌滋生、繁殖较快,易导致肠胃道病变和皮肤类疾病。 湿热体...
-
新病急病用中医汤剂 慢性疾病者用水丸 补中益气用蜜丸
生活中,很多人接触最多的中药制剂为汤剂,但它仅仅是中药剂型中的一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及其制法;《神农本草经》中开始重视中药加工的重要性,指出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剂型;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中药成方剂型近40种。随着临床用药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中药剂型不断增加。治病,选择合适的剂型是保证和提高疗效的关键,这里列举常见的几种。 新病、急病用汤剂 中药传统剂型中,古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rdquo...
-
中医治疗实证 寒下法 温下法 润下法 逐水法
所谓下法,属于中医治疗实证,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常用之法。下法是指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攻下积滞,泻热存阴,攻瘀逐水等作用。适应于热盛化燥,肠胃积滞,寒实内结,蓄水蓄血等里实之证。仲景先师对下法的运用较为重视。现将《金匮要略》中有关下法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探讨,请同仁参阅斧正。 寒下法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十三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孪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