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01页

医 第301页

  • 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助力中医药学发展

    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助力中医药学发展

    今年5月一部新书《中医湿热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本书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编著,我和庄爱文博士任主编,此书已初步完成了中医湿热病学的构建,也引发了对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的思考。 建立中医新学科是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新学科的不断建立,当然这种新学科的建立,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更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所能完成的。众所周知,任何重大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综合前人有关成果,分析其已达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

  • 元气论与中医的取象比类

    元气论与中医的取象比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服务于世界观。物质世界是复杂的、多维的,世界观也是多元的。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对现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的世界观被称为主流世界观。 中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论”,方法论是“取象比类”,主要关注宏观世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系;西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西方古代哲学的“原子论”,方法论是“还原法”,主要关注微观世界的物质精细结...

  •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理论特点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理论特点

    胡希恕(1898年~1984年),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有独特理论指的是胡希恕先生用八纲解六经。提出了六经来自于八纲的学术观点。 胡希恕经方医学其实是胡希恕、冯世纶两代人的努力的结果。胡希恕先给我们构建了大的理论体系框架,冯世纶进行了具体细节的完善和补充,当前也被誉为胡冯体系。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理论特点有三个。 第一个核心特点: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是经方,不同于...

  • 中医学五臭理论

    中医学五臭理论

    “腐胜焦”是中医学五臭理论延伸出来的经典治法,因其晦隐于医书之中,常为医家忽视。“腐胜焦”,故以腐治焦,为临床辨治热病、消渴、血瘀等病证提供了新的思路。 何为腐 腐,败也,为腐烂、变质、腐朽之意。四气五味是中药核心的药性理论,除四气五味外,五臭也是辨识药性的重要内容。臭通嗅,指闻到的气味。关于五臭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然后世多泥于四气五味,而于此途多忽之。《本草崇原·序》有“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

  • 《医易同源识病法》评介

    《医易同源识病法》评介

    由崔国文、谭凤森、崔峥合著的新作《医易同源识病法》问世了,这是中医学界首次把中医论病与《周易》之工具“奇门遁甲”论病结合起来,以实践华夏民族所论之“医易同源”。这是一本在中医学界探索性的著作,也是一本开拓性的著作。 中医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从头到尾渗透着《周易》的基本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始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阳根于阴,阴根于...

  • 中医情感与脉象的相关理论研究

    中医情感与脉象的相关理论研究

    中医情志脉象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社会竞争愈加激烈, 人们的生 活节奏越来越快, 情感也变的越来越复杂。 复杂的人际交往, 时常让人感到心力交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人们的 心理问题愈发突出。 然而, 人们精神世界的健康却如道旁苦李 一样不被重视, 这种现状最终会造成现代人易产生抑郁、 焦虑 等情绪障碍, 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1-2] 。 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的 存在, 这些异常情感往往很少直接表露出来, 不利于对其进行 及时的心理治疗 [3] , 因此, 寻找一种客观、 有效的情感识别...

  • 后世医家将方与证之间的这种密切对应关系概括为“方证相应”

    后世医家将方与证之间的这种密切对应关系概括为“方证相应”

    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特点,更是构成《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点。中医经方临床家胡希恕强调,方药的适应证,即简称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方证是用方的证据、征象,是以主治方剂来命名的证。如《伤寒论》34条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101条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这里的“桂枝证”&...

  • 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导引”

    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导引”

    导引定义探析 导引,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已经明确提出,与针刺、灸焫、砭石、中药和按蹻同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该法与按蹻均源于中部,“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的“导引”也经常出现于道家典籍之中。道医同源,黄老并称。黄指的是医家鼻祖黄帝,有托名的《黄帝内经》传世;老则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撰写五千字《道德经》而不知所终。史上...

  • 中医学中常提到“四大经典”

    中医学中常提到“四大经典”

    中医学中常提到“四大经典”,但究其具体所指,却众说纷纭。张大宁认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四大经典所指不一 张大宁认为,“四大经典”一词源于古人“四圣”之说。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著有《四圣心源》一书,所谓“四圣”,指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四位医家。《四圣心源》是为四圣之著——《内经》《难经》《伤寒论》《...

  • 评《中医局部特色诊法》

    评《中医局部特色诊法》

    中医传承数千年,素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近日拜读《中医局部特色诊法》,窥得中医之学海浩瀚。这本书容纳了不少闻所未闻的民间诊法,着实令人大开眼界。该书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彭清华教授主编,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早在20多年前,彭清华与其导师、著名中医诊断学家朱文锋教授就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中医局部诊法专著——《中国民间局部诊法》。20多年弹指一挥间,对原书修正、补充后,更加完善的《中医局部特色诊法》得以问世。不求全面,贵求专精。此书凝聚了作者近30载的心血,极尽中医局部诊断之绝学,是问道中医、逐鹿临床...

  • 青城医学流派学术特点 青城医学流派渊源与概念

    青城医学流派学术特点 青城医学流派渊源与概念

    青城医学流派概述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以及独到的临床诊疗技艺, 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1]。青城山作为天下名山和中国道教主要发源地之一[2], 道家思想影响至深, 使得这一带的医家独具特色。认真梳理青城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可用“青城医学流派”来显示这一脉络体系。本文就青城医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学术思想阐述如下。 青城医学流派渊源与概念 作为道教主要发祥地之四川鹤鸣山、青城山一带医家名贤辈出。追其始祖, 当属史上公认的...

  • 中医间接治法探析

    中医间接治法探析

    根据辨证结论,中医学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法。总体说来,这些治疗方法多属于“对证”或“对症”的直接治疗,即根据辨证中明确的病因、病位、病性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针对病性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中藏经》);针对病因的疏风、散寒、利湿、化瘀等;针对病位的“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

  • 汉方医学的历史

    汉方医学的历史

    中国医学的传入和模仿时期 日本的医学在明治政府决定采用德国医学之前,中国的传统医学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这种医学最早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接着和其它的文化一起由中国大陆直接传入。从那以后,日本的医学不管是在制度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模仿着中国而发展。奈良时代的大宝律令(701年)中就记载有模仿唐朝的医疗制度,在这个医疗制度下宫廷中开展了教育和诊疗活动。当时使用的全是中国的教科书。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编集新医书的潮流出现了。把中国医书中的精华“提炼”出来,面向日本人方便阅...

  • 哲学之和是中医和思想的营养源

    哲学之和是中医和思想的营养源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原理及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思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思想。以中医和思想为核心的和法,是中医药学重要的治则治法及思想。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首用和解(和法)之词以后,对于和法,历代一直存在着歧义与纷争。后世多公认的“和解法”,是《伤寒论》治疗半表半里少阳证的小柴胡汤方证。张仲景首用“和解”“和之”之词论述的,却是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证。 溯源畅流,扬长补短,我们应当执其精要,抛却不必要的纷争,坚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和思...

  •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

    夏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古代中医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长夏即夏季最热的时节,三伏天即包含在长夏之中。夏季的气候特点可用两个字概括:热、湿。中医讲究整体观,包含三层意思: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中医又以五行为中心,将人与环境归纳为五行结构系统。因此,结合中医整体观,夏季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运动—不妄作劳 生命在于运动,《内经》曰“动则生阳”,但夏季也不宜运动太过,避免伤阴耗气,那么什么运动合适呢?适合夏季的运动项目中...

  •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三三制”原指一种机构的人员组成或人员编制形式,我国历代许多时期的军队步兵序列建制即是采用“三三制”,如一团辖三营,一营辖三连,一连辖三排,一排辖三班,一班辖三组,一组辖三人等。这种“三三制”的军队编制对于提高执行指挥命令、有效进行火力配置、相互协调战术机动等,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说是现代战术中“模块化配置”的雏形或缩影。“用药如用兵”,清代医家徐大椿说:“兵之设也以除暴&hel...

  • 评张德超《医道求真录》

    评张德超《医道求真录》

    德超先生《医道求真录》拜读一过,我以为“道”“真”二字,最显个中旨趣。 盖道者有三:一为修道。乃言治学之过程。先生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垂髫之年,经史子集,学而时习,诗词文赋,早夕吟诵,国学功底由此积淀。继专岐黄,精研经典,旁及各家,勤求博采,学识得丰。复入高校研修系统学习,全面提高。及至中年交游际会,拜诸名师,受其亲炙,兼收并蓄,得由升华。治学三阶,玉汝于成。 二为悟道。中医之学,博大精深,潜沉领悟,方有所获。盖习医之道有五,凡“诵、解...

  • 村医“他大哥”

    村医“他大哥”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新考》一书于2018年8月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加强中医医史文献的学科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智慧和有益的启迪。 厘清《伤寒论》之史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东汉末年,战乱不已,戎马生郊,仲景卒后,此书旋即散佚,幸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而流传。自王叔和整理仲景书至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伤寒论》,历经近八百年,期间传本歧出,如《脉经》卷七、《金匮玉函经》、江南秘本《伤寒论》、《辨伤寒》、隋本《...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而哲学探讨宇宙本原的目的在于探求天人关系。中医学将此哲学之气的概念引入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探讨,进而形成了对人体气论的认识。 •元气具有本原与本体双重属性特征;而原气即特指元气中气形质未分、具有化生之性的混沌一气;《黄帝内经》中真气的特性与元气极为类似,或可等同;与病邪相对而言的人体正气,则包含了元气与后天呼吸、水谷之气。 元气、原气、真气、正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但对于四者的具体内涵与相互关...

  • 中医的症,病,证疗效评价体系

    中医的症,病,证疗效评价体系

    循证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中医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中医特有的对于疾病的认知、治疗思路、治疗方式和评价标准。有专家认为[1],中医理论复杂、模糊,简单地参考西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能充分体现中医个体治疗、复合型干预的特色和优势,难以获得认同。由此看来,建立一套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标准尤其必要。 古代中医疗效评价的记录 中医作为一门以总结归纳临床经验为特点的医学,临床疗效备受重视,疗效的评价和症状变化后对下一步治疗的指导意义在多部经典中均有描述。医圣张仲景在《金...

  •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源于华夏先民长期的医疗实践,望、闻、问、切是中医特有的疾病诊查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兴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冲击着传统的中医诊疗技术,也激励着中医人不断学习。中医要探索现代化之路需借助科技的力量,汲取其可取之处,以此丰富自身,从而使中医焕发新时代特有的活力。中医产生之时,初心是保生为民,因此中医虽要求变,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时代特色与普通民众对中医的需求,以实际疗效为衡量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方便、有效是中医的特色,亦是其生命力所在。四诊是中医获取疾病信息的方法,医师临证时运用四诊...

  • 五行之始源汇同于中医 五行学说

    五行之始源汇同于中医 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源流及应用探析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学说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该学说在被引入中医学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不仅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更加影响着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但由于该理论的产生之源尚无定论,流传历史久远,发展历程模糊不清,导致其在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虽有多处体现和运用,却存在着表达混乱的现象,导致后学者不明所云。因此,梳理五行学说的发展源流,有助于明晰其确切内涵和应用范围,更有助于解读其在经典中的运用...

  • 挽救被本科教育边缘化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挽救被本科教育边缘化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张丰聪等[1]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 指出“现存中医古籍约13 000种, 而中医临床文献占中医文献总数80%以上”。此等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临证纪录非常宝贵, 但资料实在太多, 故难以在时间紧迫的本科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如此庞大数量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在教育、科研两方面都被严重忽视, 甚至已到了濒临边缘化的地位。 中医临床古籍文献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古籍文献是历代医家的医疗经验及学术成果的总结, 内容上包括历代医家对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的学术理论精华与医案验证, 与临...

  • 中医生病起于过用

    中医生病起于过用

    •“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提出的重要论断,是指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替,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而若因为身心过用超限,即会损伤正气而发病。 •正不胜邪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而正气不足主要因于过用。正气过用的主要形式包括损伤、消耗、扰乱、阻滞。 “生病起于过用”,是《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该篇在论述劳伤五脏后总结道:“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r...

  •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五脏相关 整体调治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五脏相关 整体调治

    邓铁涛教授潜心研究中医学理论数十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与“五诊十纲”诊疗思维,简称“双五”理论,也将其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治。邓老提出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医学具有整体调治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相辅相成。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心律失常既可呈特发性又可继发于其他心血管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心律失常可属中医学“心悸”“怔忡”“惊悸”等范畴。《素问&middo...

  • 中医学的“文化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文化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张大宁,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导师,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全国中医肾病学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 1990年8月,张大宁作为首位大陆杰出学者赴台湾讲学会诊,架起海峡两岸的第一座桥梁,受到中央领导表扬。1998年,经中国科学院提名,国际天文学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命名的小行...

  • 皮纹在《中医确诊学》中的记述 皮纹的概念和使用

    皮纹在《中医确诊学》中的记述 皮纹的概念和使用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在临床已经使用了千年,为了拓展望诊使用规模,笔者建议,应进一步加强人体皮纹的临床研讨和推行运用。一起,呼吁建立相应的研讨机构,并在《中医确诊学》教材中,为人体皮纹医学确诊研讨留有一席之地。 皮纹在《中医确诊学》中的记述 民国时期榜首所中药专门校园北平中药讲习所的《中医确诊学》教材绪言中有一段话,“四诊之外,尚有多端。如验血,验痰,验汗,验液,大小便,并查其胸背脐乳,四肢手足爪甲,舌唇口齿,皮肉腠理,毫毛须眉,乃至起卧动作,意态形容,皆宜在考察之列。”新世纪...

  • 对中医自然医学学科本质的三大认知

    对中医自然医学学科本质的三大认知

    作者简介:唐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名中医等。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法重点研究室主任、广西中医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执行会长、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 人体阴阳运动的一致性和交感性 人体阴阳运动的一致性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体生命在内,归根结底乃是阴阳二气构成。而天地万物与人的阴阳有千千万万个层次,我们怎么...

  • 舌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历代医家认识

    舌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历代医家认识

    舌菌是以舌体赘生肿块如菌,坚硬溃烂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即舌岩。《外科真诠》云:“舌岩,舌根腐烂如岩。”本病在口腔岩症中较为常见,其恶性程度高,晚期常累及颈、颌部,预后不佳,相当于西医的舌癌。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驻马店市中医院刘天骥主任从事中医皮肤病临床和科研工作近50年,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刘天骥治疗舌菌的验案及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历代医家认识 舌菌属于中医学“舌岩”“舌疳”范畴。《丹溪心法》首先...

  • 中医理论研究方法论现状及策略

    中医理论研究方法论现状及策略

    一个研究传统通常包含着本体论预设和方法论规则两个核心要素[1]。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自然哲学思想, 具有独特的本体论预设和方法论规则。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理论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特征, 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医学术体系的思维基础和科学内涵。中医学理论的本体论预设为“元气说”。中医学理论的方法论规则可以归纳为辩证逻辑、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类比推理。这是中医学能够绵延不断数千年的生命力所在, 也是中医理论遭受批判和非议的核心原因。找到适合中医药理论特点, 并且能够被主流科学界所理解和接受的研究方法...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