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
-
茵陈五苓散治疗伤寒、湿温、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偏身发黄。茵陈五苓散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茵陈五苓散的秘方制作方法,茵陈五苓散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伤寒、湿温、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偏身发黄。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茵陈五苓散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伤寒、湿温、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偏身发黄。...
-
湿热病邪所引诸多病症 中医验案详解
盛增秀治疗湿热病经验述要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诸多病症的总称。临床上常以身热缠绵、胸脘痞闷、身重体倦、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证;以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1]。中医所称的“湿热病”, 涉及到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 涵盖内、外、妇、儿和皮肤各科。现代不少病症, 如肠伤寒、痢疾、胃炎、肠炎、肝炎、关节炎、尿路感染、盆腔炎、带状疱疹、湿疹、原因不明低热等, 从中医病因学和发病学来分析, 常与湿热病邪有密切的关系。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病证, 已成...
-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薛生白用药独具巧妙之处在于将熄风止痉药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熄风止痉药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湿热,又可疏肝解郁,还可活血通络,一药四用。故其选用地龙和诸藤,同时发挥熄风止痉、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鉴别等方面都做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方名、病机、诊断、治法、方义、鉴别六个方面的分析,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同道对该条文的重视,从而促进临床诊治湿热病水平的提高...
-
湿热病证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湿热病证与脏腑相关理论探究 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 湿热病证的发 病率逐年增多, 因其湿热胶着、 缠绵难愈, 故成为医患 的共同难题 [1 ] 。因此, 从藏象理论出发探讨湿热病证 与脏腑的相关性, 对于发展湿热理论、 指导临床治疗多 有裨益。 以下将从脏腑功能失调内伤湿热、 湿热导致脏腑 功能失调两方面来论述, 探讨其湿热与脏腑的关系。 1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1. 1 内生湿邪 内生湿邪是水液代谢输布障碍引起 的病理产物之一。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需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相互协调,...
-
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证 临证验案举例
刘英锋从六经辨治湿热杂病特色验案举证 刘英锋教授, 曾先后师承于江西中医泰斗姚荷 生先生、 经方大家陈瑞春, 秉承先师病因病所病机 三维一体之辨证思想, 不拘伤寒温病学说之争, 融六 经、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之法于一炉, 以应治临床疑 难杂病, 极具特色。 其擅长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 证, 疗效独到, 特此介绍。 理论基本观点 首先, 刘教授认同明代柯琴的著名论点: “仲景 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不专为伤寒一科” 。 即六经为人 身本有, 外感之风寒热湿燥火, 甚至内伤之情志饮食 劳,...
-
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助力中医药学发展
今年5月一部新书《中医湿热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本书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编著,我和庄爱文博士任主编,此书已初步完成了中医湿热病学的构建,也引发了对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的思考。 建立中医新学科是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新学科的不断建立,当然这种新学科的建立,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更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所能完成的。众所周知,任何重大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综合前人有关成果,分析其已达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
-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 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为历代医家所研究和论述,不仅能以病的形式出现,如湿温病、暑湿病等;而且能以证候的形式出现,如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等。湿为阴邪,阻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的运行,且易损伤阳气。热为阳邪,水液得热则蒸腾为湿,弥漫三焦,且易耗伤津液。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湿热结合,难分难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难度。研究表明,临床上如流行性感冒、湿疹、胃肠疾病、肝胆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和膀胱疾病等均与湿热有关[1]。不论湿热病以何种形式出现,抓住病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