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99页

医 第299页

  • 用《誓疏》律己的医者

    用《誓疏》律己的医者

    温恭孝友、视人尤己、心存仁厚的医者,历代医林屡见不鲜,而以《誓疏》律己之医家却不多见,清代医家王家瓒堪称第一人。 王家瓒(1645—1710),字端臣,一字云林,为清代长洲县唯亭(今苏州地区)人。少时好学,博览群书,工书法。及长,承父业悬壶乡里。他本性纯笃,温恭孝友,为人治病不计报酬,富贵贫贱普同一等,诊治疾病每多起死回生,故远近求医者络绎不绝。 王家瓒在行医之初,为了律己,特地写一纸《誓疏》,虔诚地祷告药王。《誓疏》上写道:“……遇濒危之症,...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誓疏
  • 中医“左肝右肺”探讨

    中医“左肝右肺”探讨

    中医“左肝右肺”一说,来源于《内经》,这是《内经》中的一个千古之谜。所谓谜,就是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谁也猜不透。因此,曾经有人想从《内经》入手,借此来否认中医理论,抓住“左肝右肺”之说,大做文章。以现代解剖学相对照,大肆攻击中医学古老、不科学,说中医理论太荒谬了。 “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及其具体内容,我们作了一番探讨,确有所获。介绍如下: “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

  • 读《马派中医传薪》有感

    读《马派中医传薪》有感

    《马派中医传薪》一书由马有度教授携其弟子吴朝华、毛得宏、黄学宽主编推出。该书分“做人做医传薪”“医论医话医案”“科研科普传播”三大版块。其特色表现如下。 崇尚传统医德 医乃仁术,从医者必备仁心仁术,方可谈活人济世。马有度常说:“德为医之首,术为医之基”,他用自己习医、悟医、行医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教导弟子们“学医先做人”。马有度在书中追忆了他早年跟随吴棹仙、徐友玲、邓铁涛等名医的...

  •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探寻辨证规律重视疏调疗法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探寻辨证规律重视疏调疗法

    中医学术流派(学派)是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以代代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学术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的摇篮。全国连锁品牌圣爱中医馆为了向广大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一直致力于做好中医学术流派(学派)的建设工作。云岭中医疏调学派、李氏中医和调学派均是主要生活工作在我国西南边疆的部分中医工作者的学术团体,现已成为比较规范的学派,也是圣爱中医馆学术体系建设的核心代表性流派(学派),一直沿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砥砺前行,彰显着我国医药文化原创的维护人民健康的价值、特色、优势和发展创新的潜力。现对两个代表性学术流派(学派)诊治特...

  • 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决定了中西医在认识人体和诊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的共同点有三:都是基于物质而形成与发展的;都只研究了复杂物质世界的一个方面,而且都采用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疗效,即为了人类的健康。为疗效而存在,为疗效而发展,综合考虑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等,使患者收益最大化。在这三个共同点基础上,又有物质层面、研究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差异。此文仅就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进行探讨。 认识物质上的差异 元气论的世界观决定了中医必然走向宏观,原子论的世界...

  • 特禀质人群与齿痕舌 中医病案分析

    特禀质人群与齿痕舌 中医病案分析

    特禀质人群常见舌象的应用探讨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 中医学对此有诸多分类方法, 如五行归属划分法、心理特征分类法、藏象阴阳分类法、阴阳属性分类法等;现代中医体质学上集大成者, 为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 其中首次提出特禀质的概念, 即特异性体质类型的总称, 这类殊状态体质大多是因为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等所造成的, 主要包括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和过敏体质等[1]。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舌诊对体质研究意义重大, 早在《伤寒杂病论》便有从舌辨治疾病记载[2], 舌象既可反映人体邪正阴阳盛...

  • 中医精准化研究 精准化方向

    中医精准化研究 精准化方向

    “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个体化的医疗理念给精准医学提供了思维上的启迪。医学发展到今天,现代科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为解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处于时代的科技洪流之中,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弥补中医在群体化治疗规律探索上的不足,为中医的精准化发展提供助力。 中医的精准化方向是基于个体化基础上的群体化研究 中医治病主要是通过改变疾病发生的人体环境,利...

  • 抓好学术制高点和增长点 编好《国医大师传承录》

    抓好学术制高点和增长点 编好《国医大师传承录》

    •中医药著作出版要做到推陈出新、不落窠臼,需要把握开启山林、独树一帜、引领方向、群体传播、持续影响、可以复制六个方面的考量,具备大师本人、传承人、出版社三个要素,处理好厚与薄、全与专、道与术、传与承、传统与现代五个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评定中医药著作的出版是否真正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工作,一是重印,二是再版,三是获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国医大师传承录》,不仅是中医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国医大师的群体系列著作不仅现在要体现当代水平,若干年后也应当是有重...

  • 名医尺牍寄深情

    名医尺牍寄深情

    信笺尺牍既是文人性情的抒发与寄托,也承载了生活中琐碎却鲜活的细节。日前,笔者收到江苏常州钱氏儿科第十二代传人钱大宇转发给我的珍贵信笺,是唐玉虬写给钱育寿的亲笔信,落款日期是二月二日,从信札内容上推算,年份约是1957年。信的内容如下: 育兄: 春节中曾于写济宽兄弟函中附致一函,曾否接到?兹卓耀先生来参加本院第一期继承班拜师大会,虬见卓公,便忆吾兄也(回忆一九五六,虬与兄与卓公来宁参加全省卫生技术代表大会),闻兄尚未完全恢复健康,至以为念。自家是医生,而不能治好自己的病,是皆由于因循不上紧之故。...

  • 以《黄帝内经》为例论中医取象比类的结构特征

    以《黄帝内经》为例论中医取象比类的结构特征

    取象比类滥觞于《周易·系辞传》, 见诸于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李约瑟曾说:“宇宙类比贯穿于全部中国思想史之中”[1]。值得一提的是, 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钱学森将其称为“唯象的中医学”。正如《周易·系辞》云:“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素问·示从容论篇》云:“援物比类, 化之冥冥”, 取象比类是中医意象思...

  • 讨论中医阳明寒实症

    讨论中医阳明寒实症

    《伤寒论》第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章虚谷《伤寒论本旨·阳明篇》中解释:“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 “邪气盛则实”,这是《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对“实”所下的定义。据此,我们认为“实”解释为“受邪之谓”应该是合理的。“胃家实”解释为“胃家”受邪导致的相关病...

  •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的作品,是中医经典之一。《金匮要略》为简称,其全称或曰“正名”却鲜为人知。 新材料呈现是考据条件 《金匮要略》几种重要的传本几乎是各本各名。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金匮要略》全称是《金匮要略方论》,因为明代赵开美编修《仲景全书》,其间收载的《金匮要略》就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尽管赵开美之前还有几种其他刻本,书名都不一样,但因为晚近时期赵开美刻本影响较大,后来咱们都相信赵本的这个书名是正名了。 因为材料的缺失,曩昔弄不清楚该书的正名确实...

  •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学术观点(《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至今仍为指导临床实践,最有实用价值、应用最广泛的中医理论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

  • 中医望目诊病 目诊的方法 目诊的内容

    中医望目诊病 目诊的方法 目诊的内容

    基于证素辨证的中医目诊意义探讨 望目是通过观察双目或眼睛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以诊断全身或眼部病证的方法, 属望诊范畴[1]。肝开窍于目, 且目与五脏六腑关系十分密切, 通过望目能够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可见, 望目不仅是中医眼科诊断的主要特色, 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内容。 中医望目诊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灵枢·大惑论》中就指出:“睛之窠为眼, 骨之精为瞳子, 筋之精为黑睛, 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2], 后世医家据此而发...

  • 以孙子“战机”论中医“病机”

    以孙子“战机”论中医“病机”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 成书于春秋时期。中医理论构建之初受到先秦诸子百家的影响, 其中包括兵家,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灵枢·逆顺》就以“医兵”相喻, 后世医家也有“用药如用兵”之论。兵法与中医在战略、战术上共通, 主要体现在审度“战机”与审察“病机”上, 而两者均统于“五事”, 即“道、天、地、法、将”, 其运用精髓在于&...

  •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我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没有书籍,都是借老师的书来抄写。1971年,我在书店买到了一本《实用中医方药手册》,没有具体作者署名。我如获至宝,常常秉煤油灯夜读至深更。在此后的见习实习中,我将该书装在工作衣口袋里随时查阅对照。近20年后,我才得知该书是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王世民老师编著,最初为内部印刷。1984年出版署名王世民,后多次修订再版,迄今共印刷了62万余册,其读者面之广可想而知。 该书第一部分为方剂,按功用分类排列,主方下附有同类方剂。如解表剂,第一方为麻黄汤,其下附有三拗汤、华盖散、麻杏苡甘汤三方,每方有...

  •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医大师的继承创新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医大师的继承创新

    中医脾脏象理论导源及研究进展 中医脾脏象理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哲学文化背景影响下,在反复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研究从古至今不断地发展,本文探索与梳理了春秋战国《黄帝内经》《难经》对脾脏象理论的奠基,到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医家们对脾脏象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阐述了近现代脾脏象理论的成熟,叙写了各代医家的足迹,阐述了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随着临床实践的变化和现代科学、医学发展的脉络,并以2013年国家科技部立项的973计划“脾主运化、统血&rdquo...

  • 《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评介

    《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评介

    中医典籍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科技宝库,和它相伴而生、同步发展的中医古籍目录也以其悠久的历史、扎实的内容列居文化遗产宝座,如何继承、维护、传递这份遗产,正是我辈学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一书的出版,适逢其时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该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医古籍研究工作,深知中医古籍书目在中医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书目的支撑,中医文献研究将举步维艰。修书目本身是一件铺路搭桥的工作(以便读者便捷准确地找到其所需图书),而做目录学又是给所修的“路”和&ld...

  • 从小说《夷坚志》看宋代医药

    从小说《夷坚志》看宋代医药

    南宋洪迈编著的笔记小说《夷坚志》,记载了2600多个宋代故事,其中有一个陈俞治病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说,陈俞的姐姐一家患了疫病,被巫师关于室内,陈俞便开窗通风,以所携带的苏合香丸救了姐姐全家,并让巫医认错。这个故事很简单,但隐含着许多有价值的医药信息。 一是两宋防疫治疫能力凸显。两宋存续不过320年,但其间有史可查的瘟疫就有49次,平均6年多即有一次,是我国历史上瘟疫频发的高峰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发挥了很好的防疫治疫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两宋王朝疾病防控体系的完善。 二是宋代医药已相当发达。《清明上...

  • 中医经方组方岐黄之术 剂量厚势性味厚势角药厚势

    中医经方组方岐黄之术 剂量厚势性味厚势角药厚势

    从弈理“布势”角度探讨经方组方规律 弈理、兵法、岐黄之术,其源同一,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道”之蕴味,符合“道”之精神。清代棋圣施定庵在《弈理指归》中云:“古人以弈喻兵,体用皆合,此不易之成法”。先贤认为兵法与棋弈常有相通之处,两者皆围绕敌我双方的矛盾展开斗争,克敌制胜是统帅与弈者最终希望的结局。中医自古便有“用药如用兵”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解甲转医,著有《古方八阵》与《新方八阵》,寓兵...

  • 读名著品中医之《封神演义》

    读名著品中医之《封神演义》

    名著《封神演义》中多处涉及与医药有关的题材。如第二十六回“妲己设计害比干”写纣王与二妖用早膳,“忽见妲己大叫一声,跌倒在地,纣王惊骇汗出,吓得面如土色。见妲己口中喷出血水来,闭目不言,面皮俱紫”,喜媚奏曰:“有玲珑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即愈。”并说只有丞相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于是,纣王宣比干献上心来,比干怒奏曰:“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乃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

  • “八纲”阴阳的定义 中医阴阳的运动

    “八纲”阴阳的定义 中医阴阳的运动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是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方证等辨证方法的基础,是中医临证入门的一把钥匙,掌握好八纲辨证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尚无“八纲”一词,但对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概念做了最基本而准确的构建;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衍生出六经辨证;明代王执中提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提出以阴阳为“二纲”,...

  • 孟河医名起源于明熹宗启年间

    孟河医名起源于明熹宗启年间

    孟河位于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是一个历史名镇,历史上称“孟城”,据《武进阳湖县志》载:东汉光武初年(公元25年),朝廷命开渎,遂成一个通江口岸,因水路通航,人口渐增,货物交易繁荣,廛集成市。 历史悠久 经济文化繁荣兴旺 孟河镇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期,该镇出了齐、梁开国皇帝及13位皇帝,齐梁故里即现在的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是史学家与世人公认的“齐梁故里”。齐高帝萧道成博学多才,梁武帝萧衍文采风流。齐粱文化绵延隋、唐,影响宋、元、明、清,对后世的文化...

  • 舌诊,舌诊图解大全及治疗,中医舌诊

    舌诊,舌诊图解大全及治疗,中医舌诊

    魏长春舌诊经验: 一般正常人的舌质,应是红润有神,若舌质淡红,多为虚象。舌质淡白是元阳不足的虚寒证。 舌质深红,是有热。舌质红绛,在外感是热人营分、血分之象,在内伤则为五脏受损、阴液涸竭的危候。 舌质光剥无苔,为肝肾阴液不足之征。 倘一旦稍受外感而见浮白苔时,切忌用辛燥表散之药,只可给予淡昧以轻宣肺气,待气机疏透,外感自解,白苔即退,然后再进滋养扶本之剂以调理之。 舌淡苔白,多属虚寒,但亦有个别因痰热内闭,兼见胸闷烦躁等症,需用苦辛微寒之品以透达之。待伏邪外...

  • 论中医诊疗的个性化

    论中医诊疗的个性化

    •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的“百家争鸣”,一方面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因角度不同、标准不清而造成争议纷纭。 •药物各有偏性,组方各具特点,而医者对其性能的理解角度与把握程度不一,因而即使在治法相同的情况下,选方用药也会时有出入,尤其是在药味、药量上表现更明显。 •蒲辅周认为一人一方是“辨证论治的真谛”,但在体现这种“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时,却会因医者的个性化因素而出现“一...

  • 痞与痹的关系《中医内科学》教材论痞

    痞与痹的关系《中医内科学》教材论痞

    “痞病”简称“痞”,是临床常见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虽然痞病在中医学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这一疾病中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研究“痞病”这一传统中医学疾病,对于发展中医学理论和指导临床诊疗也有一定的价值。 《中医内科学》教材论痞 早在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编著的《简明中医内科学》中对73种内科疾病进行了论述,其中就有“痞满”一篇。1960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写的《中医内科学简编...

  • 中医学是认识人体的“系统”理论

    中医学是认识人体的“系统”理论

    姜良铎状态中医学与系统科学思想的临床解析 姜良铎教授(以下尊称“姜老”)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造诣深厚,总结出从状态论治及疏利三焦的辨治大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及内科疑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 从状态论治是系统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系统整体,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外在环境、内在七情六欲及饮食劳倦等均影响着这一系统。人体是一个整体的、不断变化的系统,人体系统状态是整体的、辨证的、动态的、...

  • 中医经典理论上传承创新 完善理论体系

    中医经典理论上传承创新 完善理论体系

    从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论中医药传承创新思路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 在学术上提倡“注重疗效, 力主创新, 发展才有生命力”的主导思想, 中西医兼收并蓄, 立足临床, 注重探索, 努力创新发展。创新性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1,2], 建立了热毒学说的理论及临床诊疗框架, 为当今心血管疾病诊治提出了新理论, 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分析笔者对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希冀为中医药的创新提供方法和思路。 当今的中医药发展, 理论治法要创...

  • 中医之积 积之治积之成积之类

    中医之积 积之治积之成积之类

    •积之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原因:外感者,可因感受外寒或寒湿之邪,致津凝血结,渐成积聚;内伤者,可因情志太过或饮食、起居不节,致气滞血凝或损伤肠胃之络而成血瘀,久而成积。 •中医之积包括两大类病证:一是指腹内结块固定不移者,如腹腔肿瘤、肝脾肿大等;二是指小儿伤食所致的积滞或疳积,多属消化功能紊乱或消化不良。 积,繁体为“積”,《说文解字》释为“聚也”,本义为谷物堆积。在中医学中,积作为一个常用词,或表示一类病证,或表示一种病机,文...

  • 中医五脏为中心的理论框架 “心主神明”古代哲学的影响

    中医五脏为中心的理论框架 “心主神明”古代哲学的影响

    “心主神明”发生学思考 发生学方法是反应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的方法[1]。而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是反映和揭示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及演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的方法[2]。通过发生学的研究, 可以重现中医理论产生形成及演变的规律过程, 还原其内涵本质, 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并对中医理论的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提供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发生学研究还可以发现中医理论的逻辑问题和结构缺陷, 为进一步修正完善中医理论提供基础[3]。...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