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秘方 第5084页
-
《解析黄帝内经》学术价值谈
作为中医学第一经典的《黄帝内经》,汇集了秦汉之前漫长历史旷野所积淀的医疗实践经验与医学理论成就,成为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基石。迄今为止,其构筑的中医学学术体系框架、确立的中医学核心理论内容,一直被奉为圭臬,未被后世超越和突破。可以说《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水平,即代表着中医学的理论水平。 但是,在我们充分肯定《黄帝内经》理论价值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黄帝内经》整部医学文献解读、阐释所面临的诸多困窘:一是诸多基本概念、术语内涵的混杂不清,诸如经络的本质是什么?经络理论中包含的经别、大络、络脉等是什么关系?作为人体...
-
食小米好处多 补脾胃益肾气
冬日的寒夜,精心选择的小米被小火渐渐地熬煮着、翻滚着,纯纯的米香充满整个厨房,待黄橙橙的小米粥煮好端到桌上后,全家围坐一起美美得喝着,热乎乎、香馥馥,温暖了心底,驱逐走了酷寒。现在随着现代人们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五谷杂粮也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作为五谷之首的小米,该怎么食用,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论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养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芳介绍,小米中富含多种养分元素,另外,由于小米未经精制加工,所以也最大程度保留了其养分成分,有很高的补益效果,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不言而喻。 食小米好处多 补...
-
京城名医秦伯未,宋向元,张志纯,胡希恕,陈申芝等治疗呃逆
本文介绍京城名医秦伯未、宋向元、张志纯、胡希恕、陈申芝等治疗呃逆的经验与病例。 秦伯未 秦伯未认为呃逆与嗳气不同。呃逆是气郁逆行,冲动横膈,使其挛缩,造成气吸入肺,使声门突然闭拢,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声音,患者感到难受。嗳气是胃气上逆,发出声音后反觉舒服。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轻者易治,用突然使其惊、喜、悲、怒的方法则可阻止呃逆,也可采用呼气后尽量停息的方法、按压咽后壁的方法、纸条刺鼻取嚏的方法等缓解,重者可服汤药治疗。辨证治疗如下。 若因情志不疏,木郁横逆,升降失司,横膈受冲而逆者,多有胸...
-
徐大椿与《洄溪道情》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自称洄溪老人,清代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自幼习儒,旁及百家,弱冠以诸生贡太学。因家人多病而致力于医学,悬壶济世。 徐大椿行医50余年,因医术精湛,曾两度奉诏入京为皇室治病。徐大椿平生著述甚丰,《清史稿·艺文志》记载,他撰有《阴符经注》《道德经注》等诠释道家学说的著作。其医学代表作有《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洄溪医案》等,并曾对《外科正宗》《临证指南》...
-
食用蔬菜 别丢弃叶子
记得孩提时,吃莴苣时,总是先将莴苣叶用蒜末炒着吃,感觉有着一股清香。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就和其他人一样,只吃它的茎而很少再吃莴苣的叶子。偶尔想起小时候的生活,也会炒上一盆莴苣叶,回忆孩时的味道。 其实在中医里被我们扔弃的莴苣叶子有着很好的药效,具有利五脏、通经脉,开利胸膈的作用。对于腹部受寒冷或感受风寒导致的腹部隐病,可以用莴苣的茎或叶捣烂后煮熟,煮的水可当作饮料喝能缓解腹痛。将莴苣叶与雄黄一起捣烂成末,并用面糊成丸可以治疗蚰蜒入耳。现代研究也表明莴苣叶其营养价值远远高于莴笋茎,叶比其茎所含&be...
-
秋意渐浓 可煲点杞斛海螺汤喝
秋意渐浓,对久用电脑、手机工作者和常熬夜人士,可煲点杞斛海螺汤喝,有良好的补脾益气、养阴润肺、滋养肝肾、益精明目、生津润燥等作用。 取枸杞15克、耳环石斛10克、胡萝卜1根(约150克)、铁棍山药1根(约250克)、红枣3枚、生姜3片、海螺1000克(海螺肉干用250克)、猪排骨250克。海螺用沸水浸泡,捞出取肉,洗净后切块(海螺肉干先用温水浸泡4小时,洗净);猪排骨洗净,切小段,放进沸水中稍焯,捞出冲洗干净血沫;耳环石斛用温水泡开;铁棍山药、胡萝卜削皮洗净,切厚块;枸杞洗净,去杂质;红枣劈开去核;生姜洗...
-
黄瑾明:丰富壮医学理论体系
黄瑾明丰富了壮医学理论体系,推崇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等壮医理论,创新提出气血均衡学说;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梳理验证壮医针灸特定穴,形成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针刺疗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三大核心技术,并规范壮医针灸操作。其临证针药结合,尤其注重壮医药特色疗法与方药的运用。 国医大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黄瑾明丰富了壮医学理论体系,推崇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等壮医理论,创新提出气血均衡学说;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梳理验证壮医针灸特定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