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秦伯未

秦伯未

  • 秦伯未“中医昆仑”创公式巧组方

    秦伯未“中医昆仑”创公式巧组方

    秦伯未(1901年—1970年),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他出身儒医世家,师从名医丁甘仁,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作为一代名医,秦伯未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在温病、肝病、水肿病、腹泻、痛证、溃疡病、慢性传染性肝炎、心绞痛等疾病方面造诣极深。 抓主症 搜兼症 明病机 秦伯未善于总结归纳中医诊治的基本规律,诊断讲究“因人、因症、因时、因地制宜”,不“执死方治活人”;临证长于剖析主次见症,善抓主症,搜罗兼症,以主症为线索,以兼症为佐证...

  • 病由风邪引起 秦伯未治法辨证

    病由风邪引起 秦伯未治法辨证

    秦伯未是我国闻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尤其拿手内科杂病。对时令病、老年病,临床上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穿,辨证精密,治法多变,处方慎重,用药轻盈,效果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里精选八则秦伯未医案,连续注销,供我们参阅。 李某,男,60岁。主诉:本质单薄,痼疾高血压,常常失眠,精力简单紧张。近感冒发热5日,曾在某医院用解热剂及青霉素医治,热势盛衰不定(37.8℃~39℃),汗多,特别表现在热势上升无一定时刻,一天有数次发生,热升时,先有形寒;热降时,大汗恶风,伴见头痛,咳痰不爽作...

  • 秦伯未难忘难找的照片

    秦伯未难忘难找的照片

    秦伯未(1901年~1970年)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著述宏富,堪称中医界泰斗级人物,在中国近现代中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中医教育、临床实践、中医科学研究以及中医工作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很少能与之比肩的杰出贡献。 195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怀仁堂接见全国100多位各行各业的专家时,秦老作为中医界的代表出席。他曾有两张与毛泽东主席合影的照片,一张是与毛泽东主席握手,周恩来总理在旁微笑着看他;一张是与毛泽东主席在宴会同坐一桌。这两张照片,他一直珍藏着,&ldquo...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秦伯未
  • 秦伯未受聘来京

    秦伯未受聘来京

    秦伯未生于轩岐世家,其祖父秦笛桥,名乃歌,号又词,是清代末年的江南才子,以文著名,曾著有《玉瓶花馆丛稿》《俞曲园医学笔记》等。医术亦精,秦伯未说,其祖父是“工诗古文辞,以余事攻医,活人甚众”。所以,在秦伯未编纂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一书中,曾选辑笛桥先生的医案31例(全部登载于本书第五部分“秦伯未医案讲习录”中,作为附篇)。 秦伯未的父亲识医学、不业医,不幸在秦伯未16岁时去世。 秦伯未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有深厚的古文功底。髻龄即博览医书,自承家学...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秦伯未
  • 《秦伯未谦斋中医学全书》推介

    《秦伯未谦斋中医学全书》推介

    一代名医秦伯未先生传世之作《秦伯未谦斋中医学全书》于近日出版面世。秦伯未早年拜孟河医派丁甘仁为师,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实践和中医教育,其著作深入浅出,说理之透彻,思路之开阔,临床之实用,向来为学界和读者所青睐。从早年著《内经类证》,到晚年集理论与临床大成之《谦斋医学讲稿》,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医初学者步入中医之门。 秦伯未先生于1970年抱憾病故。他在中医学术、临床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医学论著,堪称是无比宏富,先生从青年到晚年总共撰写60余种医学论著足以印证。此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增订本)中所载...

  • 秦伯未 拼将热血勤浇灌 金石书画皆风流

    秦伯未 拼将热血勤浇灌 金石书画皆风流

    秦伯未(1901—1970),字之济,号谦斋,上海市浦东人,出身儒医世家。其祖父笛樵,名乃歌,工诗词古文,余事攻医,活人甚众,著有《读内经图记》《玉瓶花馆丛书》《俞曲园医学笔记》等。其父锡祺、伯父锡田均精医通儒。秦伯未出此门庭,耳濡目染,髫年即好读经书,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琴棋书画、金石诗词,无所不涉,为后来医学造诣奠定了基石。 拼将热血勤浇灌 秦伯未初学医于曹颖甫,1919年入丁甘仁创办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进一步探求岐黄之术,毕业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并创办上海中...

  • 京城名医秦伯未,宋向元,张志纯,胡希恕,陈申芝等治疗呃逆

    京城名医秦伯未,宋向元,张志纯,胡希恕,陈申芝等治疗呃逆

    本文介绍京城名医秦伯未、宋向元、张志纯、胡希恕、陈申芝等治疗呃逆的经验与病例。 秦伯未 秦伯未认为呃逆与嗳气不同。呃逆是气郁逆行,冲动横膈,使其挛缩,造成气吸入肺,使声门突然闭拢,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声音,患者感到难受。嗳气是胃气上逆,发出声音后反觉舒服。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轻者易治,用突然使其惊、喜、悲、怒的方法则可阻止呃逆,也可采用呼气后尽量停息的方法、按压咽后壁的方法、纸条刺鼻取嚏的方法等缓解,重者可服汤药治疗。辨证治疗如下。 若因情志不疏,木郁横逆,升降失司,横膈受冲而逆者,多有胸...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