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祖传秘方 第5057页

祖传秘方 第5057页

  • 严幼韵的养生三宝

    严幼韵的养生三宝

    严幼韵曾是风靡上海滩的名门闺秀,后来成为我国近现代外交家顾维钧的夫人,她的一生都活在世人的瞩目中,是复旦大学创办以来招收的第一批女生,在校时,曾一度以“校花”而闻名。生活中,经常说自己不运动、爱吃肉的严幼韵活了112岁,她到底有什么养生秘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 积极向上的心态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严幼韵养生的第一要诀。一个人活在世上,无论遭遇什么,既然发生了,就是铁的事实,回避不了。因此,对那些有经验的智者来说,面对现实时,他们既不怨天尤人,又不纠结往事,能够做到真...

  • 中医强调顾护正气 抗邪控制疫情

    中医强调顾护正气 抗邪控制疫情

    数千年来,传染病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与各种传染病艰苦卓绝的斗争几乎伴随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历代医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挽救了无数生命,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为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形成了相对系统的防治理论。 中医向来强调顾护正气,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黄帝问岐伯关于如何预防疫情、杜绝传染的问题。岐伯给出的答案是:“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后者认为,人体之所以健康,是因...

  • 读《走近胡希恕》有感

    读《走近胡希恕》有感

    第一次知道胡希恕先生,是在父亲的书房。父亲擅用经方,购买了许多伤寒相关书籍,其中就有《走近胡希恕》,随着胡希恕弟子郝万山等的深情回忆、娓娓道来,也激励走在中医路上的我,应如胡希恕一般练就三“耐”,深耕中医,造福百姓。 一要耐得住寂寞 读完《走近胡希恕》,发现胡希恕除了看书、喝茶、下围棋之外,没有其他爱好,不为外界事物所诱惑,中医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精力。学习中医就是要这样耐得住寂寞。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植于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经典著作、医案医话数不胜数...

  • 简单的中医汤方辨证对号入座

    简单的中医汤方辨证对号入座

    本文作者特将多年临床检验有效而且经得起重复的部分效方,整理如下,供学生及有志于发扬国粹,振兴中医者运用。本文所列方子带有专病专方性质,不需详细复杂的辨证,只需简单的汤方辨证对号入座即可。 古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临床多年读过的医书不下几百本,初是兴奋,继是失望,拿到临床验证,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难得有一效。至此才体会到贤人说得,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涵义。写书人沽名钓誉的多,一大厚本书,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就那么几句真言,或者三两个方子,却要故弄玄虚,洋洋洒洒,叫读者大海捞针。 正如朱...

  • 中医导引养生法

    中医导引养生法

    中医导引养生法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 中医导引养生方法肇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黄帝内经》将导引与针、灸、砭术和药齐名,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医学界对导引的重视[1]。而在当代,主要的导引方法以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为主。尽管在理论和临床研究上,中医导引养生法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对其标准化的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推进。我们认为,对中医导...

  • 新病急病用中医汤剂 慢性疾病者用水丸 补中益气用蜜丸

    新病急病用中医汤剂 慢性疾病者用水丸 补中益气用蜜丸

    生活中,很多人接触最多的中药制剂为汤剂,但它仅仅是中药剂型中的一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及其制法;《神农本草经》中开始重视中药加工的重要性,指出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剂型;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中药成方剂型近40种。随着临床用药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中药剂型不断增加。治病,选择合适的剂型是保证和提高疗效的关键,这里列举常见的几种。 新病、急病用汤剂 中药传统剂型中,古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rdquo...

  • 芒种湿气重 导引练起来

    芒种湿气重 导引练起来

    现在正值芒种节气,该节气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人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指阴历五月,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进行采收。此时节,自然界进入了典型的夏季,人体也需要顺应气候变化进行养生。 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是在当令节气通过导引吐纳、存思等方法,进行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传统导引养生法。相传为唐末宋初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养生家陈希夷所创,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收录于《保生心鉴》《万寿仙书》《遵生八笺》《四库全书》等。一个节气一套...

  • 清利肺气 排出毒素祛病延年

    清利肺气 排出毒素祛病延年

    进入秋天,万物逐渐萧落,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保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健康教育分会理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宇提示,深秋之际,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应以护卫阴精为重;肺与秋气相应,勿忘滋润肺金。在这里,王宇教授推荐八个养阴护肺的小妙招。 巧饮水 秋季气候干燥,人的皮肤日蒸发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肺呼吸的日蒸发水分约在300毫升以上。王宇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每次可饮入一大口水,含在口中,分3~...

  • 膏穴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膏穴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贴敷膏药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用膏药贴敷相应的穴位而治疗内外诸疾的疗法,配合中药内服,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较好地疗效。 病因病机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在临床上,常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症状、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或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其病因至今尚未阐明,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某些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本病内因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多分为肾虚、痰湿阻滞、气滞血瘀、肝经湿热等,外因多为寒、热、湿、邪等侵...

  • 调养胆经的办法

    调养胆经的办法

    人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觉中度过。但不少人会出现半夜醒来睡不着觉的情况,造成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长年累月,对人体的伤害不容忽视,如精神状态变差、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皮肤老化加快、肝功能受损等。夜醒背后的原因,多半是相应内脏出现问题的信号。 古人将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这12个时辰又分别代表着人体的12个脏腑和相对应的12条经脉,如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对应胆经、丑时(凌晨1点到3点)对应肝经、寅时(凌晨3点到5点)对应肺经,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并按照特定的时间和流注次序循环...

  • 燃艾烟熏助抗疫

    燃艾烟熏助抗疫

    艾草有中华第一医草之称,燃烧它产生出防病祛疫效果,正是古人从卫生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 东晋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已有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把熏烟作为防疫的方法之一。将艾叶烟熏以辟除秽气、预防疫病等,在古代有着广泛的运用。如春秋时期《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南朝宋的孔璠之《艾赋》中有“良药弗达,妙针莫宣,奇艾急病,靡身挺烟,治匪君臣,得用神火”的记载,可见古代先民确有运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这样的卫生习俗...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抗疫
  • 中医膏方 传统滋补佳品

    中医膏方 传统滋补佳品

    有副中医对联:“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可医,气可医,脾气不可医。”这里说的可吃的“膏”就是膏方。在我国,目前膏方已是冬令进补较为常见的补品,很多人入冬后都爱服用。那么,什么是膏方,膏方的作用、制备和禁忌有哪些?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由冬冶介绍,作为一种传统滋补良药,膏方显然有着极强的养生保健功效,但大众也要对膏方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合理进补,少走弯路。 传统滋补佳品 由冬冶介绍,中医传统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锭等八种剂...

  • 夏天湿气重 祛湿有六招

    夏天湿气重 祛湿有六招

    炎炎夏日,你是否有疲乏困倦、食欲减退、口中黏腻、大便溏泄,甚至失眠心烦、口舌生疮等现象?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李鹏表示,身体出现以上症状,很有可能是体内湿气重引起。夏天气温高,天气闷热,尤其今年降雨多,气候潮湿,加上夏季人们贪食冷饮等导致湿邪入侵体内,成为困扰健康的一大隐患。如果不加以调理,还容易患上皮肤、泌尿生殖、心脑血管、肝胆系统等一系列疾病。 什么是湿气?李鹏解释,“湿”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 为长夏之主气。当湿气超过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

  • 丸药制作中的“匠心”

    丸药制作中的“匠心”

    “丸者,缓也,作成圆粒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古今医统大全》)“丸者缓也”之丸,多指最常用的小蜜丸(水蜜丸)和水泛丸。由于丸剂在体内释放药效过程缓慢,给人的印象是对于治疗慢性病和病程迁延长久的病症比较适合。但是不尽然,因为如安宫牛黄丸(大蜜丸)、速效救心丸(滴丸)等丸剂是可以救急的。 丸剂的制作是一组饮片物理结构重组的过程,非常像我们吃的汤圆“叠”的做法。一料药,先行烘干,然后粉碎,过100目筛还是80目筛,完全取决于方中...

  • “三伏天”养生 中医有“五宜”

    “三伏天”养生 中医有“五宜”

    眼下已进入中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天气,通常称之为“酷夏”。三伏天一般持续30~40天。这段时间该如何养生,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在机体脏腑外面,肌肤腠理常处于开泄状态,经常出汗以适应暑热天气,因此,机体很容易表现脏腑功能紊乱,并容易形成气虚,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甚至发生中暑、肠胃失调等病症,影响健康。但与...

  • 饮“茶”要讲究“茶”性 有些养生茶不宜常服

    饮“茶”要讲究“茶”性 有些养生茶不宜常服

    饮茶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生活习惯与交际礼节,喝养生茶已成为时下一种生活时尚:一朵菊花、两颗红枣、几粒枸杞,放入杯中用热水一冲,就是一杯色香味俱全的“养生茶”。大部分养生茶是以茶之形发挥药之效,用含茶成分或以中药、或以药食同源的原料,制成以养生保健为目的的茶。养生茶虽说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不要随意乱喝,须根据自己的体质去选择合适的养生茶,也不可过量饮用,否则可能反受其害。 饮“茶”要讲究“茶”性 每一种养生茶都具有特别的功效,大家...

  • 芒种起居养生 梅雨季节饮食养生

    芒种起居养生 梅雨季节饮食养生

    6月5日是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指的是有芒类作物应收获,“种”指的是谷黍类作物需播种。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从芒种开始,天气越来越炎热,真正的夏季就要到来了。全国各地先后进入梅雨季节,气温显著升高,乍雨乍晴,热蒸湿动,容易使体内阳气郁滞,变生为热,引起人体脾胃病症。除此之外,腮腺炎、水痘等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多发。因此,芒种时节养生要注重调养脾胃、除湿祛暑,从而增强体质,健康生活。 梅雨季节湿度大,日温差也大,晴雨交替变化快...

  • 治病疗疾的儋州老盐

    治病疗疾的儋州老盐

    近年来,我曾数次前往海南省儋州洋浦半岛盐丁村的千年古盐田游览追思。 古盐田始于唐代,距今1400多年。盐田总面积750亩,散布着形态各异、大小不同、错落有致的砚式古槽7300多个,曾年产500余吨食用盐。它是我国最早的日晒制盐场,也是我国至今保留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传统日晒制盐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年古盐田一改传统“煮海为盐”的历史,开创了人类制盐的新天地。其制盐工序古老、原始、独特,几经优选,最终固化为“晒沙&m...

  • 滋润全身通体舒泰 白露导引术

    滋润全身通体舒泰 白露导引术

    白露,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因此尤要注意养生。 白露导引术,重在脊柱的左右旋转与上下对拔,使整个脊柱在旋转中得到拔伸。从内景功夫的角度而言,练习日久,习练者自觉脊柱甚至整个身体有如一根空心的管道,真气从上而下如甘露灌顶、滋润全身、通体舒泰,此真气下降及内敛之景象也,此内景“甘露灌顶”之密意也。 【动作】 1.采用盘坐式,两手自然覆按于两膝,正身端坐,呼吸均匀,思想安静,全身放松。(图1) 2....

  • 中医调心方法 一动一静

    中医调心方法 一动一静

    心为五脏之主,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通过血脉输布血液营养全身。血液本属于广义之精,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内经》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思是,心主导人体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精神情志等。可见调心是提高免疫力的基础。情志不畅之人,遇到困难常感到身心俱疲,机体免疫力会下降,从而加速人体生理衰退,百病丛生。因此我们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沉静乐观,愉快知足,避免是非,调心以安内,锻炼以攘外,内外兼修方能延年益寿。那么如何锻炼调心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中...

  • 生炙甘草之功效 生炙甘草合用之医案 口腔白斑,红皮病

    生炙甘草之功效 生炙甘草合用之医案 口腔白斑,红皮病

    国医大师方和谦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中药的应用有独到之处。方和谦撷取生炙甘草二药药性之长,巧在方中同用二药,补中寓泄,扶正祛邪,疗效甚佳。现将生、炙甘草之功效以及方和谦临床合用经验介绍如下。 生炙甘草之功效 甘草,别名国老,是甘味代表药。其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作用。甘草因其炮制方法的不同,有生、炙甘草之分,临床功效亦不相同。《本经疏证》曰:“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

  • 判断是否体内是否有寒气的简单方法

    判断是否体内是否有寒气的简单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四诊中望诊排在第一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诊法。“望而知之谓之神”,意思就是说,面对一个人,如果您一看就能知道他身体是否健康,气血是否充实,阴阳是否平衡,哪一脏腑有病,甚至是什么病,那您的诊断水平绝对是一流的,就是“神医”。 其实,只要您掌握了疾病的规律,学会望诊方法,懂得如何看面色和舌苔,就能诊断一些常见病症,这里告诉大家的,就是根据面色和舌象来判断是否阳虚,体内是否有寒气的简单方法。 首先说面色。我们黄种人正...

  • 阴阳养生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养生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关于阴阳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源于男女”“源于生殖崇拜”“源于占卜”“源于历法”等诸多说法,虽有一些道理和逻辑上的可能性,但因资料的匮乏、缺如,大都缺乏有力的证据加以支持,故只能看作是值得重视的猜测。笔者研究认为,阴阳起源于昼夜。现论述如下。 阴阳的起源与太阳有关 首见“阴阳”一词的《诗经·大雅·公刘》说:“既景乃岗,相其阴阳。&rdqu...

  • 中医药能抗疫缘于7种学术基因

    中医药能抗疫缘于7种学术基因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历史悠久,学术特点明显。从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到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医药抗疫学术理论不断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和赖以传承发展的学术基因。在近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充分显示其独特疗效。这缘于中医药独特的适宜抗疫的学术基因,简要来说,主要有七种凸显中医药学科特色的学术基因。 哲学思维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重大社会自然研究实践通常先由哲学点题,再由科学破题。中医学具有哲学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其思维特征以哲学...

  •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山西省中医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按照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关于“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体现山西担当”的指示精神,“防、控、治、研”,四环联动,充分发挥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中医力量。 实践证明,无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临床救治上,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深度、全过程参与救治,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

  • 秋天养生 薄荷叶 紫苏叶

    秋天养生 薄荷叶 紫苏叶

    秋色渐浓,昼夜温差变大,很多人稍不注意就感冒;花粉浓度一高,鼻炎又犯了;夏天吃冷饮的习惯还没改掉,肠胃就已经抗议了……中药中有两种叶,适合秋季常见病。 薄荷叶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临床上薄荷常与金银花、菊花、桑叶等配伍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诸症。银翘散、桑菊饮中均配以薄荷,起到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外感风热可用作代茶饮,风寒感冒者忌服;如果鼻炎犯了,喷嚏不断,试试薄荷透鼻饮;如果被蚊虫叮咬,把...

  • 夏日心火当令 中医保健冬病夏治

    夏日心火当令 中医保健冬病夏治

    今年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节气。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之时,阳气增长到了极致,是阳气最旺阴气初生的时节,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节气。夏至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阴伏在内和阴阳交替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养“长”,因此,夏至养生应遵循以下原则。 注意起居,保证睡眠。夏至起居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要坚持每日温水洗澡,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

  • 立秋是恢复和调节人体脏腑机能的最佳时机

    立秋是恢复和调节人体脏腑机能的最佳时机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到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恢复和调节人体脏腑机能的最佳时机,可适当进补。夏季天气炎热,人没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俗话说:“夏天无病三分虚”,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些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有些人选择味厚的美食佳肴,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ld...

  • 中医立方主旨 固有加减法 随症加减法 四时加减法

    中医立方主旨 固有加减法 随症加减法 四时加减法

    著名医家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创立内伤病学说、脾胃病学说,世称“补土派”。李东垣最为后世称道的方剂莫过于补中益气汤,临证过程中准确应用补中益气汤并熟悉相关加减法可以事半功倍,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中均有相关阐述,现笔者总结如下。 立方主旨 补中益气汤是基于李东垣对于内伤病的认识创立而成,内伤病源于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喜怒过度,进而导致内里气血亏虚、升降失常,病机上里虚为本,在此基础上合并内热、食积、湿热等出现虚实夹杂,表现为自汗、气喘、身热而烦、口渴、腹...

  • 中医认为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

    中医认为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

    很多家长发现,小宝宝哭闹之后会拒绝吃饭,大一点的孩子学习有压力时会出现厌食、间断腹痛等问题。这种现象说明,心情会影响脾胃。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讲的就是情绪致病。中医常讲,肝主疏泄,肝脏是人体调理气机的重要枢纽,可以帮助脾运化水谷,支持胃腐熟食物。同时,“肝主情志”,良好的肝脏功能可使人们保持正常的情绪状态。如果生活中情绪改变超过了肝脏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使脾胃不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另外,“思则气结”“忧思伤脾”等...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