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祖传秘方 第5054页

祖传秘方 第5054页

  • 中医蜡壳药丸

    中医蜡壳药丸

    中医蜡壳药丸诞生于清朝初年的陈李济老药铺,这既是地理气候以及民众需求所致,也是责任担当使然。 陈李济药铺地处气温高、湿度大的广东,中药屡受潮湿霉变及虫蛀侵害,芳香类中药贮存时有效成分也易挥发而影响疗效。另外,远足人群增多,海外贸易需求量也日渐增大。实现中药适宜条件下的保存使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蜡壳药丸应时而生。 纯手工制作中药丸蜡壳,又称“吊蜡皮儿”。制作蜡壳需要经过煮蜡、串圆子、蘸蜡、鎅壳、入丸、封口、剪蒂、盖印等八道手工工序。蜡壳制作的原材料、工具主要有...

  • 健康不等于长寿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

    健康不等于长寿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

    1.健康不等于长寿。 健康只能说明你的身体状况好,而长寿则是说明身体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前有一位北京市十大健康老人,身体确实很棒。电视里经常报道他的健身经验。但是,有一天突然查出体内有两处癌变,肺上是小细胞癌,食道是低分化癌,两种癌都是恶性程度很高的,结果病情发展很快,我也未能将他医好,不久就去世了。 所以健康的人生存质量较好,而长寿的人生命力较旺盛。 2.生命有时在于运动,但有时也在于静养。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会比较健康,但不经常锻炼的人...

  • 临床获效的用方思路

    临床获效的用方思路

    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的《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疗效才是硬道理》2019年5月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在临床实战获效医案基础上,讲述其选方用药的思路和经验心得,拜读之后深感受益。 用方思路独到 全书分为内科、妇科、儿科等8类病,详细介绍了200余首方剂的临床运用心得,重点展示了作者独到的用方思路、临床体验,书中收录医案140余则,在每篇医案之后列有专题论述“用方思路”,语言精练,直奔要点。该书的“用方思路”以医案中病证处方何以取效为核心,主要论...

  • 中医养生最关键的最顶层的是要养神

    中医养生最关键的最顶层的是要养神

    中医讲“精气神”,这三个字含义太广泛,从精到气,气到神,是个升级的过程,也是互相依赖的存在,丹田爷爷认为,这三个字中,“神”是主导地位,是影响支配人体健康的最大因素,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在孜孜以求的找到一些神药,喝下去就能治好自己的病。 的确,很多轻病急病,几服药下去、几个穴位扎一扎,甚至吃点中成药,小感冒一般的就好了,但是很多慢性病,比如脾虚肾虚导致的水湿重,你再一味的吃红豆薏米去除湿,效果差强人意,永远划不到健康彼岸,为什么? 就是因为...

  • 冬病夏治理论渊源 日常调护顺应夏气

    冬病夏治理论渊源 日常调护顺应夏气

    现在各大中医机构都推出了“三伏贴”,在初伏、中伏、末伏一共贴3次,一年为一疗程,连续贴三年。 冬病夏治理论渊源 “冬病夏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的“春夏养阳”理论。针对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相应治疗,从而使疾病减轻或治愈。“冬病夏治”符合中医理论中的“天时相应”及“治未病”思想。通过“春夏养阳”可以纠正机体阴阳平衡。...

  • 《素问遗篇》对主动隔离法的启示

    《素问遗篇》对主动隔离法的启示

    中医防治疫病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大量关于疫病的记载,后世医家结合不同时代特点和疫病发生情况而不断发展总结,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疫病防治理论与实践经验。其中,中医对疫病发生与环境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以及据此创立的五运六气对疫病的防治干预理论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临床价值,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素问遗篇》已初步形成“主动隔离法” 《素问遗篇》,又名《素问佚篇》《素问亡篇》,包括《刺法论》和《本病论》两篇,一般认为是唐以后人因《素问》王冰注本中独...

  • 沈绍功教授对气水血的认识 气血用药特点

    沈绍功教授对气水血的认识 气血用药特点

    沈绍功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悬壶60余载,具有丰厚的临床经验,因临床善用温胆汤治疗疾病,故有“沈温胆”之称。本文特就沈老对气、水、血的认识,以及其用药规律进行整体梳理,以求探析其内在规律,以飨后学。 对气水血的认识 三分同病,气痰为先 沈老在临床中特别强调气、水、血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将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沈老认为“气虚必生痰浊”“气滞必凝痰浊”“...

  • 中医治病所用之温法 回阳救逆 温中袪寒

    中医治病所用之温法 回阳救逆 温中袪寒

    中医治病所用之温法,即是用温性、热性药物,振奋人体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寒证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和温中祛寒。《内经》云“寒者热之”“治寒以热”,即是指温法而言。《金匮要略》对此运用十分广泛。其中论述有关温法的原文约50余条,方剂亦达50首之多,笔者现将《金匮要略》有关温法的主要运用作一简述,请同仁参阅斧正。 回阳救逆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第十四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四逆汤方:附子一枚(...

  • 寸口为十二经脉大会 五脏六腑各脉象特点

    寸口为十二经脉大会 五脏六腑各脉象特点

    脏腑经脉脉诊法研究 脉诊始于春秋战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但史料尚未记载扁鹊诊脉原理及方法。《难经》确立了寸口分侯脏腑学说,“左手主心肝肾,右手侯肺脾肾”,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沿用了《难经》的寸部分侯法并记载了24种脉象,明代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以及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的诊脉方法皆是在《脉经》基础上的发展演变,是现代主流脉诊法。寸部分侯脏腑学说至今沿用,但存在争议[1]。张锡纯临证观察总结出&ldquo...

  • 王叔和里籍再考

    王叔和里籍再考

    魏晋时期医学家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撰著《脉经》,是中医药界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但由于《三国志·魏书》和《晋书》等均没有关于王叔和的记载,对其生平亦是正史无传、医史不详,目前其籍贯、生卒、身世等尚无定论。特别是关于王叔和的里籍,争议较多。历史上对王叔和里籍有山东、山西之争。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般学者多持王叔和为山西高平人的观点。邢德刚等认为,“他的家乡,是今天山西省高平县(现高平市)。生卒年月,大约在公元210~280年之间。”1988年,山东济宁朱承山首先撰...

  • 中医整体观念系统 有机整体天人合一

    中医整体观念系统 有机整体天人合一

    中医健康管理与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指事物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之间都存在紧密关联,中医思维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既体现了中医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中医运用宏观、联系的思维看待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特点。换句话而言,整体观念涉及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与防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医思维的始终[1]。中医健康管理[2],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并突出“治未病”的理念,以中医状态学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将中医望、闻、问、切传统四诊疗法与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模式、技术及...

  • 日常使用“握固”保健养生

    日常使用“握固”保健养生

    大家都见过这么一种现象:刚出生的婴儿会本能地紧握拳头。这个动作其实是道教养生中常用的一种手式——“握固”。 “握固”在古籍中有许多记载:《道枢·众妙篇》说:“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云:“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握固”方法虽有不同讨论,但流传至今,被广为接受的...

  • 邪之甚者为“毒”毒之本义及毒邪

    邪之甚者为“毒”毒之本义及毒邪

    纵观古代中医医籍,以及现代医学疾病的变化,糖尿病(消渴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是脾肾气阴两虚、痰瘀阻滞的病因病机变化,毒邪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 毒之本义及毒邪 在古代医药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义。《周易·噬嗑》曰:“噬腊肉通毒。”孔颖达疏:“毒者,若恶之物。”这里的毒实际上指有害物质。《广雅·释沽二》曰:“毒,犹恶也。”《尚书·盘庚上》曰:&ldq...

  • 诗词中的“书香”及其药用价值

    诗词中的“书香”及其药用价值

    线柳迎风,锦棠媚日,十分春色豪奢。青烟宫烛,飞入侍臣家。瑞霭深笼画戟,寿星照、曲纛高牙。因知是、嵩高华旦,玳宴醉琼花。 翻鸦。新诏墨,闻枢庭召入,已办宣麻。比汾阳福寿,公更穹华。伫看稠青叠紫,书香蔼、桂子兰芽。鸣珂处,西湖路上,接武筑堤沙。 这首《满庭芳》是宋代词人王义山的作品,书香蔼蔼中,一幅诗礼簪缨之家的画卷映入眼帘。在古代,读书是最神圣的事业,书香是最儒雅的香气。书香原指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味,一般认为这种夹草是芸香,还有将麝香、樟脑、墨发出的香气称为书香的,看似五花八门,实则均是治病救人的...

  • 服用中医膏方的适应症

    服用中医膏方的适应症

    俗语有云:“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膏方可以从立冬一直服用到来年立春,其中最佳的服用时间是从冬至开始,那么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是否适合服用膏方进补呢? 服用膏方的适应症 肾功能稳定的慢性肾脏病患者 慢性肾脏病患者病程较长、病情缠绵难愈,进而导致正气虚损,其中脾肾亏虚尤为常见。而补益正是膏方最能发挥的功效,区别于普通中药饮片的优势所在。 冬季来临,天气寒冷,正虚难以抵抗外邪侵袭,膏方取其补益脾肾、益精填髓之意,小剂量长期服用,达到冬令缓慢进补的效果,使得机体免疫功能得到...

  • 中医养生 以清为补以通为补和以调为补

    中医养生 以清为补以通为补和以调为补

    首批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虽然已近80岁,但身体健康,精神抖擞,保持着极高的工作热情。笔者有幸采访丁书文教授,聆听老先生讲授其有关健康长寿的观点。 丁书文,男,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60年,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治疗。丁老对于中医养生保健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以清为补、以通为补和以调为补的“养生三观”是其健康长寿的妙法。 以清为补 丁书文反对平时滥用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补药。他常告诉患者...

  • 针对性地调理脏腑 保持身体健康

    针对性地调理脏腑 保持身体健康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扁鹊看病的这段记载看,扁鹊运用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诊对桓公的疾病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医,其望闻问切的医诊手法对后世影响巨大,沿用千年而不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体会,如果五脏六腑出现了健康问题,人的面色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通过察颜观色也可以了解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理脏腑,保持身体健康。 面颊发红多为心火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红色对应心,面色红多与心有关,正常人面部健康的红是由内向外散发的。如果出现面颊部两团&l...

  • 春困,生发阳气是关键

    春困,生发阳气是关键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这是《黄帝内经》中对于春天的论述。春季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天人合一,人体与自然界相应,也处于阳气生发、阴消阳长的阶段。但很多人却在这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常常感到昏昏欲睡,也就是所谓的“春困”,这是什么原因呢? 春困的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这是由于春季天气渐暖以后,身体的汗腺、血管由冬天收缩的状态转为舒张,外周血液循环逐渐旺盛导致大脑供血相应减少,缺氧而引起的。这是人体对...

  • 熏香口噙两相宜 计时美容在香外

    熏香口噙两相宜 计时美容在香外

    熏香曾是宋代士大夫阶层热衷的“四大雅事”之一,是当时文化品位和精神生活的侧面写照。在《金瓶梅》中,香烟尽散西门家,居家用香的场景历历在目:书房里龙涎缭绕醒神,卧床边篆香旋曲催眠;患病后芸香芬芳除秽防病,取暖时沉速手炉驱寒香体……不论是节年祭祀、敬神祈祷、宴请宾客还是浴体玉肤、熏被香衣,所用的都是香饼、末香、线香、棒香、丸香、篆香、香皂等品类繁多的香材制品。 香饼:熏香口噙两相宜 从书中的描写来看,西门庆书房里焚的是龙涎香饼,桌上有专用盛香的盒子...

  • 中医燥之类征 燥之属性 燥之病证 燥之治疗

    中医燥之类征 燥之属性 燥之病证 燥之治疗

    燥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气候环境中缺水的干涸状态,即如《说文解字》言:“燥,乾(干)也。”中医学中的燥有病因、病机、病证、治法等多个义项。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燥之类征 燥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秋季主气,呈现出干燥、收敛、清肃的特性。一般认为从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为燥气当令。燥气成淫,即成病因,其致病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易伤津。《素问·五运行大论》言:“燥胜则地干。”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出现...

  • 起居调摄闭藏护阳 饮食调养藏精补肾

    起居调摄闭藏护阳 饮食调养藏精补肾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此为宋代朱淑真的诗作《冬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所谓“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从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此后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转化时期,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即“气始于冬至”,此时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科学养生不仅有助于健康过冬,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起居...

  • 本草驱蚊蝇 迷迭香驱蚊 驱蚊止痒验方

    本草驱蚊蝇 迷迭香驱蚊 驱蚊止痒验方

    夏天一到,蚊蝇多了起来。蚊子和苍蝇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如登革热、疟疾、乙型脑炎、痢疾、霍乱、伤寒等。个别体质敏感的人还会发生虫咬皮炎、感染甚至休克。自古至今,民间积累了丰富的驱蚊蝇经验,值得发掘利用。 本草驱蚊蝇 浮萍驱蚊 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孙思邈验方:五月取浮萍阴干,烧烟可以驱蚊。宋代《格物粗谈》中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雄黄是一味有毒的广谱驱虫药,也能驱蚊虫。浮萍中略加一点雄黄驱蚊效果更好,但是雄黄焚烧出来烟气味臭秽,令人不...

  •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易经养生的一源四支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

  • 蔬果该生吃还是熟吃

    蔬果该生吃还是熟吃

    在我们的“膳食金字塔”中,蔬果的摄入量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大家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 新鲜的蔬菜、水果种类多,且富含营养。 一般来说,蔬菜是炒熟了再吃,但其所含的营养素在烹饪过程中容易遭受高温破坏。 而水果则大多是洗干净后直接生吃,不过也有人喜欢蒸着吃,以吸收它的其他营养。 可能有人会问: 蔬果该生吃还是熟吃? 怎样吃才可以发挥它们最大的养生效果呢? 板栗:营养丰富,...

  • 中医“虚劳证”病机相似 内外兼顾效果显著

    中医“虚劳证”病机相似 内外兼顾效果显著

    秦丽娜,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全科医学临床学系副主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副会长。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人们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紧张度增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很多人常常感觉疲倦、腰酸腿疼、稍一运动就累得厉害,平时睡得挺多却不解乏,这种歇不过来的“累”,是病不是懒,得抓紧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坐班族”中十分多见。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且难以自愈,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问题之一。...

  • 踏雪探梅 寻得赏梅胜地

    踏雪探梅 寻得赏梅胜地

    岁寒料峭,霜雪满天,一簇簇凌霜傲雪的梅蕊悄然绽放。梅花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之楷模,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写谱、立志、绘画;更有无数仁人志士托梅喻志,抒发自己的抱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代林逋),写梅之风韵,清幽而见雅逸;“冰姿不怕雪霜侵”(秋瑾)、“凌厉冰霜节愈坚”(宋代陆游),赞梅之坚贞不屈品格。宋代诗人林逋隐居孤山,以梅为伴,梅妻鹤子,传为美谈;唐代诗人孟浩然以梅为知己而踏雪寻梅。 踏雪探梅,自古盎然。由...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服用藏药有讲究

    服用藏药有讲究

    藏医药是勤劳勇敢的我国藏族人民在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理论体系,它吸收了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中医学等医学的精华,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藏医学理论,加之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及藏民族游牧式的生活特性,形成了以丸剂为主的制药特点,它有便于携带、服用方便、保质期长、剂量小、药力强等优点。 服用方法 藏药一般分两类,普通药品与珍宝类药品。服用普通药没有太多讲究,服用时先把药丸碾碎然后用温开水冲服或用温开水先把药丸泡开后再服用即可。但珍宝类药品服用方法比较严格,晚上睡前浸泡,早上空服。浸泡药必须用有盖的杯子...

  • 酸梅汤不单单只是饮料 还具备药用功效

    酸梅汤不单单只是饮料 还具备药用功效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时,喝上一杯酸梅汤感觉非常美味,酸梅汤可不单单只是饮料,它还具备一定的药用功效。酸梅汤是传统的消暑饮料,制作以乌梅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陈皮,四味中药加水煮制而成。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正宗酸梅汤一定是用冰糖熬制而成,在调整整体口味的同时也起到了药用作用。方剂组成中的山楂、陈皮、甘草也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乌梅 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夏天心火克肺金,乌梅可敛肺气。 山楂 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 老年疑难病 统筹治疗策略 强调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调整身心

    老年疑难病 统筹治疗策略 强调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调整身心

    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路志正,幼承家学,通古博今,悬壶济世八十载,博采众方,守正创新,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系统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擅长从脾胃观、整体论治疗内、妇、儿各科疑难病症。本文特将路老治疗一老年患者10余种难治病共病验案,按就诊时序予以实录,并添笔按,以期助力临证指南。 第一阶段:疏肝通络、清热化湿、养血柔肝治胁痛、水肿 倪某,女,70岁。2015年4月16日初诊。主诉:疱疹后右胸胁痛5年余。现病史:患者200...

  • 新冠肺炎居家防 中医养生有四大基石

    新冠肺炎居家防 中医养生有四大基石

    近日,新冠肺炎肆虐中华大地,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专家已经表示,人群普遍易感,为何感染后的病情轻重和预后转归差别很大呢?这跟人体免疫力即中医讲的“正气”有关,因此,固护正气很重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近日来,笔者经常被问,“中医有什么预防的方药吗?”对此我的观点是:生活起居比吃药更重要。因为吃喝拉撒睡是持续的活动,只有这些人体基础生命活动正常了,才能谈预防。 中医养生有四大基石:饮食、情志、起居、运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