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阴 第46页

阴 第46页

  • 春分节气 调整阴阳平衡的保健时机

    春分节气 调整阴阳平衡的保健时机

      编者按:每年的3月21日前后进入我国农历的春分节气。今年的春分节气与“世界睡眠日”正逢同一天。养生专家指出,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正是“春困”的高发时段,但也是人们调整阴阳平衡的保健时机。   今年的3月21日是春分。“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是我国北宋著名词人欧阳修描写春分时节的一段佳词。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景色宜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健康也...

  • 夏季养生 养阴液护阳气

    夏季养生 养阴液护阳气

    进入夏季,人体阳气活动较为旺盛,阴津易随汗液外泄而易伤“心阴”。夏热皮肤开泄,加之乘凉饮冷,也容易损伤阳气。故夏季养生重在“养阴液、护阳气”,应注意以下“四要”: 慎起居 调精神 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宜在室外清静处多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可舒展全身阳气,令人神清气爽。夏季养生要重精神调摄,要学保持精神安静、心情舒畅,心静人自凉。这样能达到护养阳气,阴津不伤之目的。选择参加绘画、钓鱼、...

  • 春夏阳长阴消 顺应趋势而养阳

    春夏阳长阴消 顺应趋势而养阳

    人们普遍觉得,夏天酷暑,人体阳气很盛,应该要压压“阳火”。然而事实上,中医主张,春夏养阳、秋冬补阴。夏天到来之际,无论男女,都应该适当补阳气,以起到好的保健功效。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这一趋势而养阳,效果会比其他季节要好得多。 中医认为,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阳气不足,对男女健康来说,都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女性阴气太盛、阳气虚,会导致气血不足相对无力,四肢末端不能很好地受到气血的温养,从而导致手脚冰凉;男...

  • 求阴阳平衡 以茶之偏性纠人身心之偏

    求阴阳平衡 以茶之偏性纠人身心之偏

      不同时令采的茶有不同的偏性。对人的身心状态,时令茗茶或补,或泻,或升,或降,以茶之偏性纠人身心之偏,以求阴阳平衡。   明前茶   清明前采摘的茶叶为明前茶。   明前茶是春季采摘的第一轮茶叶。经过一冬天的潜藏,茶树芽破皮而出,如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母亲之初乳,稚嫩但充满勃勃生机。明前茶又像初生婴儿,虽然茶性很淡,但有极强的生发力量,可称为“婴儿茶”,有婴儿的厚德,是茶中极品。不明理的人因其茶味淡而弃用,却不知无味胜过有味,“于无声处响惊雷”。...

  • 阴虚者慎防秋燥 湿热者当避暑湿

    阴虚者慎防秋燥 湿热者当避暑湿

    目前正是处暑时节,虽然暑气渐收,但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秋凉,特别是在晴天的午后,其炎热程度并不亚于暑夏之季,故此人们常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针对这种夏天的“回光返照”,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刘继洪提醒,属湿热、阴虚体质的朋友会较难适应,易出现不适及罹患疾病,要特别小心和注意养生保健。 暑热未消,秋燥渐当道 处暑时节,一方面,气温依然常常居高不下,暑热难消;另一方面,空气湿度开始有所下降,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这时候,除了中暑、“空调病...

  • 李时珍药粥养生 朱丹溪滋阴摄养 张锡纯调气养生

    李时珍药粥养生 朱丹溪滋阴摄养 张锡纯调气养生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也有人屡试不第落孙山。名落孙山者中不乏日后名垂青史的中医大家,但他们的名字远比那些状元们要叫得响亮,他们的经历都说明一个道理:在中医的殿堂上,只要你刻苦努力,甘于寂寞,勤于思索,一样能取得成功!那么,这些名落孙山的名医们都是谁?他们又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养生之道呢? 李时珍药粥养生 李时珍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也是落榜生。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之后9年3次落榜,于是他弃官从医,走遍大江南北,参考800多种医书,历经29年编成《本草纲目》这部具有...

  • 西洋参滋阴生津 酸梅汤去火解油腻

    西洋参滋阴生津 酸梅汤去火解油腻

    随着立夏节气的到来,气温明显升高,容易损伤人体津液,特别是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于心,此时应清补养心,滋阴生津,对机体进行合理调养。夏季暑热容易耗损人体心阴,失眠多汗,暑邪耗气伤津,因此必须结合时令进行有针对性地滋阴清补,防止人体出现上火等不适。 西洋参滋阴生津 立夏开始,天气逐渐炎热,人们常常感到口舌干燥、心烦燥火、食欲不振、睡眠不足、神疲乏力、身体素质下降,实则这是人体津液亏损,导致心阴不足,而西洋参可以清火除烦、养心生津、补气养阴,为立夏补益佳品。据《本草从新》记载,西洋参能“补肺降火,生津液...

  • 长寿防情绪 阴阳平衡

    长寿防情绪 阴阳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是指人体中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的一种状态,阴阳协调,保持相对平衡,人就会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中医认为,在人体中,腹部为阴,后背为阳,通过揉腹撞背,可以通调阴阳,促进阴阳平衡协调,实现延年益寿。   腹部是任脉循行之处,任脉为“阴脉之海”,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除此之外,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等阴经的经脉也通过腹部,因而腹部称为“气血发源之地&r...

  • 辨证阴虚和阳虚体质数指甲

    辨证阴虚和阳虚体质数指甲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体质的人,所用的保健方法也不同,比较常见的两种体质就是阴虚和阳虚。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判断自己到底是阴虚体质还是阳虚体质呢?国际营养师张劲翀教了一个小方法——数数指甲上的“小太阳”(即指甲盖上白色的半圆)。   张劲翀介绍,中医所说的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损,体现为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阳虚则是指肌体功能减退,体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沉无力等。   作为普通人,很难根据上述定义确定自己到底属于阴虚还是阳虚。除了看...

  • 阴湿天气体内湿气太重 怎样去除

    阴湿天气体内湿气太重 怎样去除

    如果你在阴湿天气时出现下列变化,说明你身体内的湿气太重了: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怎样去除体内的湿气呢?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 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避环境湿气 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

  • 春分养生平衡好体内的阴阳

    春分养生平衡好体内的阴阳

    3月20日为春分。“春分春分,昼夜平分”,春分是一年四季中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这时,对于身体保健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平衡好体内的阴阳。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斯大林有言:“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我们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对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就成为养生的一条重要...

  • 古代中医 昼夜阴阳之养生法

    古代中医 昼夜阴阳之养生法

    古代中医根据昼夜阴阳之变化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具体如下: 1.卯时(5:oo~7:OO)大肠经:起床先排便,后叩齿 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摩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用木梳梳头百余次,有醒脑明目之作用;最后去室外展练。 2.辰时(7:00~9:00)胃经:起床健身后,饮一杯温开水暖胃,早餐宜食粥。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手摩小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刺激肠胃蠕动,促其消化。 3.巳时(9:00~11:00)脾经:此时精力充...

  • 埃博拉符合《伤寒论》中的“少阴病”发病规律

    埃博拉符合《伤寒论》中的“少阴病”发病规律

    目前中医对埃博拉出血热病尚没有治疗经验可谈,但是在历史上,中医曾多次参与“出血热”疫情的控制与治疗,并获得良效。从发病表现上,笔者认为埃博拉符合《伤寒论》中的“少阴病”发病规律。临床初步可以分为四期: 一是发病初期,少阴太阳并病,发热,恶寒,极度虚弱,头痛,肌肉疼痛,咽喉疼痛,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符合《伤寒论》第281条表现,治疗上可用麻辛附子汤为主。对于“全身疼痛”,可参考305条“附子汤”...

  • 保健养生时节阴阳平衡协调

    保健养生时节阴阳平衡协调

    采访专家 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衣蕾 副主任医师 柳树染绿护城河,玉兰花香飘满径,西安的三月是如此的春意盎然。3月20日就是春分,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衣蕾提醒,春分时节,昼夜等长、寒暑平分。这个时节阴阳平衡协调,人们在保健养生时也要顺应节气的特点,注意保持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 不寒不热 保持均衡 春分时节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饮食,总的原则要禁忌偏热、偏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均衡。春季适宜吃些大枣、春笋、山药、韭菜、菠菜、荠菜、鸡肉、鸡肝等。具体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

  •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

    通常认为,四逆汤是治疗少阴病的主方,理中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   四逆汤可用于治疗太阴病,但理中汤一般不用于治疗少阴病。即使是附子理中汤,也是以治疗太阴病为主的。   读清代医家郑重光《素圃医案》,见郑氏治疗三阴病,每以理中汤收功。更见书中有用理中汤和附子理中汤治疗少阴病者,录之可供参考。   “又如汪君,庚申年在瓜镇,时九月杪,得伤寒。初幼科医治,先发表,即大汗如水。继和解而热不退,益增烦躁。再投白虎、凉膈,即神昏默睡,唤亦不醒,摇之惟开目而已。病至十九日,自郡迎余至瓜...

  • 春分时节保健养生 保持阴阳平衡

    春分时节保健养生 保持阴阳平衡

    春分时节,人们在保健养生上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春分过后,要避免情绪的波动,调理情绪颇为重要。应当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多做户外活动,放松身心。 要注意食物的阴阳互补。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此时的饮食调养应尽量避免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需要添加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配上蛋类等滋阴食材。 春分后,吃有养阳功效的韭菜,可增强人体脾...

  • 奇偶之数的阴阳属性读《内经》

    奇偶之数的阴阳属性读《内经》

    《灵枢·根结》:“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 “阳道奇,阴道偶”。为何称“奇”数的属性为“阳”、“偶”数的属性为“阴”? 其实奇偶之数阴阳属性的确立源自于“河图”“洛书”。自古认为“河图&rd...

  • 秋分养生保健 应顺应阴阳平衡规律

    秋分养生保健 应顺应阴阳平衡规律

    秋分过后,真正意义的秋凉开始。养生保健也应顺应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情绪起居饮食运动等调整均应以“平衡为度”。 平静情绪 秋风萧索,万物由盛转衰,草木由荣转枯,逐渐呈现一派萧条颓废的景象。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秋分过后适...

  • 人体的阳气亦随着昼夜阴阳有其消长节律而消长

    人体的阳气亦随着昼夜阴阳有其消长节律而消长

    《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一日之中昼夜阴阳有其消长节律,而人体的阳气亦随着这种节律而消长。于是在生理上,则“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在病理上,则可以出现如“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r...

  • 怎样养“阴阳”?

    怎样养“阴阳”?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很多人不知道“阳”与“阴”具体指什么,以及到底怎样养“阴阳”呢?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阴阳”,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体的阴气、阳气;也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体肺肾二脏收、藏之气和肝心二脏的生、长之气;有些人认为是人体秋冬环境之阴气和春夏环境之阳气。后一种解释比较合理,前两种有失偏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d...

    养生秘方 2024-03-07 18 0 阴阳怎样
  • 霜降:秋冬交替如何养阴

    霜降:秋冬交替如何养阴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凉爽的秋季到寒冷的冬季过渡的节气,人体若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所以这个时候养阴就显得非常重要。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以致春夏多患火证。”秋冬养阴,首先要规律作息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避免熬夜,睡眠不足很容易损耗阴血,招来火气。此外,还可从以下5个方面加以注意,让身体收藏阴精、润养五脏。 重食疗天气转凉,辛辣食物、烟酒等要尽量控制,吃辣后最好吃点酸,能滋阴润燥、缓解上火,多吃如柚子、山楂、西红柿等食物。此外,秋冬进...

  • 故天地阴阳 五行五藏

    故天地阴阳 五行五藏

    辛卯初秋,中医楼落成,彰显振兴中医之大业,展现中医发展之前景。魁于鲁径,罕于九州。乃为颂曰:夫岐黄上古以论天真,分天地之象,列阴阳之候,明五行之道,并晓平、和之理者,乃奉生之始,启至道之宗也。 神农尝百草而食药同源,仲景本伊尹则“伤寒”论著。叔和取“内”“难”并集众长,药王拟“千金”魁名大医。扁鹊望齐侯以辨色,董奉倚杏林而壮观。惜青囊之佚散,幸皇甫之承传。并金元四家,名声远扬。时珍立纲目,以统本草。有清...

  • 健康养生方式 自然阴阳消长

    健康养生方式 自然阴阳消长

    春夏时,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秋冬时,草木凋零,万物潜藏。五脏六腑在不同季节的状态不同,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轮回。我们的饮食也要根据四时调整,以配合腑脏的运作、气血津液的流转,而能够紧密契合自然阴阳消长的规律,则是最健康的养生方式。 春季药膳:山药羊肉羹 材料:羊肉100克,生姜5克,生山药片50克,牛奶100毫升,葱5克。 制法:将羊肉洗净切块,山药去皮洗净切片,生姜切丝,待用。放入羊肉、生姜和500毫升水,用小火清炖3小时。放入山药片,煮烂后再加入牛奶和佐料盐,汤煮沸后...

  • 张介宾的阴阳论 张介宾的命门学说

    张介宾的阴阳论 张介宾的命门学说

    张介宾(1563~1640), 字会卿,号景岳,祖籍四川绵 竹,明朝初迁居会稽(今浙江 绍兴),为明代著名医学家。 张介宾自幼聪颖,14 岁随父到京城,从师于名 医金英(字梦石)学医,尽得 其传。壮年时外出游历 数年,功名未就,番然而 归,致力于医学实践和 理论研究,医名日盛。 在长期的医疗实 践中,张介宾深感《内经》 原文古奥,学者难以理解 其含义。为此,他深入钻研 《内经》,历时13载编成 《类经》、《类经图翼》和《类 经附翼》,对《内经》进行了 系统的整理和阐发。晚年, 张介宾以其丰富的临证经 验和雄厚的...

  • 霜降养生 平补生津润燥 粥羹养阴润肺

    霜降养生 平补生津润燥 粥羹养阴润肺

    10月23号是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前奏。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且应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不妨把握“两润一养”。 平补生津润燥 中医认为,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霜降之时已进入深秋,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因此,此...

  • 曲解《内经》阴阳学说

    曲解《内经》阴阳学说

    中医谈阴阳须有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的简称,所谓阴阳语境,指的是阴阳的上下文。如《内经》中说:“木之阴阳,尚有坚脆”。此处“木之”、“尚有坚脆”就是阴阳语境。纵观《内经》中的阴阳,有腹背、天地、日月、水火等很多解释。故随着阴阳语境的变化,阴阳的意义也会不同。 但在现行教材中,“阴阳”却只是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未包含其他学科领域。如教材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

  • 秋季养生“阴精收藏,收敛神气”

    秋季养生“阴精收藏,收敛神气”

    俗话说,“春困秋乏”。人在炎夏出汗多、睡眠少、食欲差、体力消耗大,秋乏是人体对于超常消耗的补偿反应,也是机体在秋季宜人舒适的气候环境中的恢复措施,还可以说是机体内外环境为达到新平衡的过渡现象。睡眠是养精蓄锐、恢复体力的最佳手段,俗话说得好‘会吃不如会睡’。因此,对待秋乏可适当增加睡眠。增加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也顺应了秋季“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 秋季的睡眠对人们非常重要,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老年人要...

  • 兼论六经当以虚实分阴阳

    兼论六经当以虚实分阴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要经过三个境界。笔者认为,中医辨证在“谨守病机”的旗帜下,也有三个境界。要在“常规辨证”(病性病位)的基础上,给予宏观的整体洞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微观的一步到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经”分为实、虚两大类:实为阳(即六经的“三阳”);虚为阴(即六经的“三阴”)。实证分为在表(即太阳)、在里(即阳明)。虚证分为在里之中焦(即太阴)、在里之全身(即少...

  •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

    《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此处的“五十”“二十五”之数不是具体测量的,而是凭借“河图”“洛书”之数理推演的。“五十”之数是...

  • “阴平阳秘”中医学的内环境

    “阴平阳秘”中医学的内环境

    在现代医学里,内环境是指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与活动的所在。 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一旦内环境失稳则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pH)、渗透压、温度等。 在中医学中,内环境是与外环境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天地相应&r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