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阴 第42页

阴 第42页

  • 克罗恩病 治则益气养阴方药

    克罗恩病 治则益气养阴方药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梗阻、肠瘘、肛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体质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中医古典医籍中无克罗恩病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症候表现可分属于“腹痛”“泄泻”“积聚”“肠痈”“肛痈”“肛瘘”“血证”&ldquo...

  • 胃食管反流病 以太子参健脾益气养阴

    胃食管反流病 以太子参健脾益气养阴

    马骏,男,汉族,1940年生,安徽六安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他幼年习医,熟读经典,拜名师,勤临证,从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在内、妇、儿科疾病诊治中驾轻就熟,尤擅长脾胃病的治疗。学术主张“顾脾为先,辨证为要,调和致中”,从脾胃中焦辨治杂病,疗效显著。   组成: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姜半夏10克,麦冬15克,生薏苡仁20克,炒黄芩15克,仙鹤草15克,木蝴蝶...

  • 癥积,多发性结肠息肉 治则养阴清热行瘀散积

    癥积,多发性结肠息肉 治则养阴清热行瘀散积

    时某,男,79岁,初诊2013年6月13日。患者在2003年腹胀肠鸣、便秽不畅,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性结肠息肉。从2003年~2013年,先后4次通过肠镜高频电及氩气刀电凝切除息肉,病理均为肠腺瘤。但切除后息肉反复再生,虽反复切除,终不能治愈。第5次于2013年3月26日,电子肠镜检查所见:距肛门口60cm横结肠终段,见一直径约0.3cm山田一型,表面黏膜光滑,距20cm处以下,共见10余枚直径约0.2cm、0.3cm扁平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色泽正常,仍于肠镜下进行结肠多发息肉电切术。因畏惧息肉复发及恶变,遂于2013...

  • 清热凉血健脾养阴法治愈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清热凉血健脾养阴法治愈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一种原因尚不明了的疾病,其病变特征为肺泡毛细血管出血,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的以含铁血黄素形成沉着在肺泡间质,最后导致肺纤维化。发病年龄主要在儿童期,初发年龄多数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但具体环节尚不清楚。现举一例,与大家分享。 典型病例 患者高某,男,5岁。 初诊:1987年4月6日(父母代诉)。发热、咯血反复发作四月余。患者于1986年10月初次发作,无明显诱因突发咳嗽、咯血伴发热。咳嗽频作,痰黏,内有粉红色血液,其中两次咯血量大,第2次出血较...

  • 咳嗽中医病案“阴虚火旺”“寒包火”治方

    咳嗽中医病案“阴虚火旺”“寒包火”治方

    咳嗽病变部位在肺,但五脏六腑均能令人咳。不同的医家对咳嗽的治疗思路迥异,赵氏临床善用轻清宣透法治疗疑难咳嗽,其用药轻灵,效若桴鼓。 北京同仁堂上海药店赵爱华名中医系国家级名中医赵绍琴之女,曾在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西医理论,后又得其父临床亲授,对内外妇儿,无不精通,尤善于运用轻清宣透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颇有心得。作者曾有幸侍诊赵老师多年,现将其治疗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历代中医名家对咳嗽的认识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

  • 夜间咳嗽严重 养阴止咳药用方

    夜间咳嗽严重 养阴止咳药用方

    闫某,女性,67岁,平遥城内人,2017年7月3日初诊。咳嗽1月余,服中西药多种无效,经人介绍来我处诊治。现症见:咳嗽,痰少色白、黏腻,口干频饮,夜间咳嗽影响睡眠,咳甚则遗尿,纳可,大便尚调,舌嫩红,苔腻,脉滑,查体:咽部红,考虑咽红乃郁热所致,且久咳伤阴,给予宣肺降气,养阴止咳,药用如下:炒杏仁9克,炒苏子6克,桔梗6克,枳壳9克,前胡9克,白前9克,浙贝母6克,知母6克,陈皮6克,北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9克,柴胡6克,黄芩9克,芦根9克,枇杷叶6克,甘草3克。3剂。水煎400毫升,分2次早晚分服,日1剂。...

  • 少阴病辨六经继辨方证 经方临证

    少阴病辨六经继辨方证 经方临证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临床当先辨病位,再辨病性;对于表证,首辨阴阳,临床中表阴证并不少见。笔者跟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马家驹老师后,对临床辨阴阳重要性的体会更加深刻。   典型病例   李某,男性,78岁,于 2017年2月27日首诊:有间质性肺病病史,在外院服用中药治疗后因汗多而就诊。近一周来活动后、饮热饮后出汗明显,汗出后恶风恶寒。上腭干,喜饮热水。一侧鼻孔有清涕,便溏,纳可。舌淡苔根厚,左脉沉,右脉沉濡。处方如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

  • 白芍滋阴敛汗治疗咳嗽

    白芍滋阴敛汗治疗咳嗽

    国医大师张志远运用白芍经验 芍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 平。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 寒热, 疝瘕, 止痛, 益气”。这里的芍药是白芍和赤芍的统称, 并未将二者做明确区分。最早明确提出赤芍、白芍之名的是南北朝的陶弘景, 其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 白而长大, 余处亦有而多赤, 赤者小利”, “白芍, 其花莼白, 大而美丽, 根亦白色”。随着对芍药的认识的不断深入, 金元时期成无己在《注...

  • 下半夜作咳 从“阳明、太阴、厥阴欲解时”论治

    下半夜作咳 从“阳明、太阴、厥阴欲解时”论治

    晚8~11点及下半夜作咳,从“阳明、太阴、厥阴欲解时”论治。   陈某,女,30岁,2017年3月18日初诊。患者主诉咳嗽反复发作1年,受凉易咳,服药无数。此次发作以晚间咳嗽为甚,晚8~11点易咳,且夜间1~2点常因剧咳醒来,痛苦异常。观其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细。根据咳嗽发作时间分别属于“阳明、太阴及厥阴欲解时”,顺势调节气机升降出入,拟方如下:   处方一(理中汤合小承气汤):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6克,炙甘草5克,枳壳10克,厚朴10...

  • 枣肉汤滋阴补虚 润肺止咳

    枣肉汤滋阴补虚 润肺止咳

    近来天气突冷,不少市民大意穿少了,中招感冒咳嗽。服药治疗后期,往往咳嗽难愈,这个时候煲川贝蜜枣瘦肉汤,既能滋阴补虚,又可以润肺止咳。 准备瘦肉750克、川贝20克、蜜枣3~4枚、姜3片。瘦肉洗净飞水,川贝洗净浸泡约10分钟,蜜枣洗净。将所有材料放入煲里,加入清水2升,煮沸后转文火煲约2小时,加盐适量调味即可饮用。 川贝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凉、味甘,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润肺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痰少、口干咽燥等。川贝品种较多,可分为松贝、青贝、炉贝3种,均以质坚实、粉性...

  • 瘿病(阴虚火旺)散结消肿方药治法

    瘿病(阴虚火旺)散结消肿方药治法

    贾六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擅长治疗感染性疾病与疑难杂症等。贾六金临证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辨证精准,用药得当,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匪浅。兹举验案1则,以飨同道。   李某,女,23岁,初诊时间2016年1月18日,主诉乏力、眠差2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近2个月来自觉精神欠佳,神疲乏力,睡眠欠佳,心烦不寐,并伴有咽部不舒,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甲状腺功能,提示功能亢进。为进一步诊治遂来诊。刻...

  • 咳嗽痰少咽部不利 治以养阴清燥润肠止咳

    咳嗽痰少咽部不利 治以养阴清燥润肠止咳

    赵某,女,32岁,2010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咳嗽一月余,咳嗽痰少,咽部不利,呼吸不平。问其病史,知其产后2月余,病起于精力不爽、感寒而致。现每日咳嗽频作,食纳欠佳。更苦于大便干结难解。观其面红唇干,舌红苔干微黄,脉细而无力。此乃产后阴血缺乏之际,外感邪气,化燥伤津,燥邪伤肺,肺失清肃。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便干难解。治以养阴清燥,润肠止咳。立方:太子参12g,北沙参12g,炒杏仁12g,冬瓜仁12g,瓜蒌仁10g,百部6g,炒苏子9g,火麻仁12g,郁李仁9g,枇杷叶5g,甘草3克。水煎服,日服1剂,共3剂。...

  • 阴虚发热 午后身热或骨蒸潮热组方依据

    阴虚发热 午后身热或骨蒸潮热组方依据

    阴虚发热是指体内阴津耗损所致的发热现象,以午后骨蒸身热、两颧红赤、形体消瘦为特征,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病初愈的病人。 中医学认为“阴虚则生内热”,由于体内阴津亏虚,不能制约偏亢之阳,产生发热。多见于患者素体阴亏,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津损伤,水不制火,虚火内炽,邪热留居阴分,出现午后或夜间发热。病机为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阴阳失其平衡,阴虚为本,虚火为标。 组成 醋鳖甲30克,生地30克,生白芍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

  • “认证先辨阴阳”学术思想 肺部感染病例之阴证

    “认证先辨阴阳”学术思想 肺部感染病例之阴证

    孔伯华先生家学深厚,他广博的临床实践、深刻的医理探究,凝结出宝贵的学术思想。我辈若能善加领会,如高擎灯火,临证逢疑难危重,亦可暗夜洞明。本文谨以病例两则,浅述孔伯华学术思想在肺部感染中的运用。 “认证先辨阴阳”学术思想 谈及治病理论,孔伯华先生有言曰:“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可。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既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 先生认为,人之疾病,千变万化,但总不外乎阴阳。医者临症,必须先审...

  • 外感后口咸案 治则滋阴降火消水除痰

    外感后口咸案 治则滋阴降火消水除痰

    汤某,男,24岁,2014年5月4日诊。   主诉 口咸,腹胀满2周。两周前外感,咽痛,咳嗽,发热,经治疗外感愈,后出现口咸、腹部胀满,现夜间出汗,阴囊潮湿汗多,烦躁,舌红苔花剥,脉细。   辨证 阴虚火旺,肾水上泛。   治则 滋阴降火,消水除痰。   处方 熟地30克,当归30克,半夏6克,茯苓10克,橘红10克,甘草5克,砂仁6克(后下),黄柏6克,陈皮3克,山萸肉15克,巴戟天10克,五味子5克,麦冬10克,薄荷6克,炒神曲10克。5剂,水煎服。   201...

  • 阴阳交替容易感冒 试按揉风池穴

    阴阳交替容易感冒 试按揉风池穴

      初春天气多变,中医认为此时为阴阳交替的季节,容易生病。如果出现流鼻涕、鼻塞、疲乏无力等感冒症状,不妨试试按揉风池穴(如右图)。   桂林市中医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董世德表示,风池穴意为风邪大量聚集的地方,春季恰好又是风邪盛行的季节,按摩风池穴,可以疏导风邪,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除了预防和缓解感冒症状外,对缓解头痛、眩晕、落枕等情况也有一定作用。   风池穴位于人的后脑靠颈部的两侧。按摩时,可以用两手大拇指的指腹,由轻到重按揉3~5分钟。力度不可过大,感觉到酸胀就可以了。...

  • 预防冬季频繁感冒 益气养阴方

    预防冬季频繁感冒 益气养阴方

    方药炒白术15克,生黄芪、百合、玄参各10克,防风6克。 制法及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后取汁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5日为1个疗程。 功用益气养阴。 说明该方为元代名方“玉屏风散”加味而成。适宜气阴两虚体质者,在感冒多发的冬季服用,以预防频繁感冒。 所谓气阴两虚,即气虚、阴虚皆有。常见症状有:易于感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餐后易腹胀,兼有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小便易黄、大便易干、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本方中的黄芪是有很强双向调节作用的免疫调节药,能增强人体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

  • 2型糖尿病 调糖止渴清热养阴调糖饮

    2型糖尿病 调糖止渴清热养阴调糖饮

    庞国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河南省中医糖尿病医院院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首届百杰青年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年,专长内科,尤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神经性并发症、中风、头痛、失眠等疑难杂症的临床诊疗。 组成:生石膏30克,肥知母10克,干生地30克,麦门冬10克,川牛膝30克,太子参30克,粉葛根30克,天花粉30...

  • 中暑分阳暑阴暑 阳暑须尽快救治

    中暑分阳暑阴暑 阳暑须尽快救治

    盛夏酷暑,炎热潮湿,如果此时身体对炎热的气候不能适应,散热机能发生障碍,就容易发生中暑,尤以年老体弱及多病老人、儿童更易发生。很多人防治中暑习惯性地服用“藿香正气”之类,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中暑分阳暑阴暑 中医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

  • 暑热伤于元气 阴暑证验案

    暑热伤于元气 阴暑证验案

    暑热伤于元气,阴暑证验案   马某,男,47岁,1981年7月7日诊。发烧出汗头疼,关节疼已3天。于3天前因天气过热而用冷水洗澡,夜间气候突变寒凉而感身冷,相继发烧,关节疼,头疼、头晕、头胀,出汗微恶寒,出汗后头晕、头疼,关节疼和发烧仍不减,微咳嗽无痰,曾服安乃近等不验,而来求中医治疗。脉濡数右大于左,舌质红,苔薄白。检查:心肺(-),化验血:血常规无异常变化,血压120/85毫米汞柱,体温38℃。   诊断:暑湿感冒。   辨证:脉症相参,属暑热侵袭伤于肺系,复遇寒湿之邪侵袭郁遏卫阳...

  • 糖尿病消渴日久阴损及阳 阴阳双补调糖饮

    糖尿病消渴日久阴损及阳 阴阳双补调糖饮

    庞国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河南省中医糖尿病医院院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年,专长内科,尤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神经性并发症、中风、头痛、失眠等疑难杂症的临床诊疗。 组成:淡附片10克(先煎60分钟),上肉桂6克(后下),川桂枝6克,熟地黄30克,山萸肉30克,枸杞子30...

  • 气阴两虚糖尿病 阴阳双补调糖饮

    气阴两虚糖尿病 阴阳双补调糖饮

    庞国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河南省中医糖尿病医院院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年,专长内科,尤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神经性并发症、中风、头痛、失眠等疑难杂症的临床诊疗。 组成:太子参30克,生黄芪30克,干生地30克,山萸肉30克,炒山药30克,苍术10克,炒白术10克,建泽...

  • 暑热侵袭(伤于气阴)证验案

    暑热侵袭(伤于气阴)证验案

    暑热侵袭(伤于气阴)证验案   高某,男,38岁,1981年8月12日诊。头晕胀,肢困乏力1个月余。于20天前曾发高烧,乡医给予补液等和退烧药,热退后,遗有头晕、头胀而微疼,心烦热,肢困乏力,继服西药效果不佳,求中医诊治。精神尚可,食欲一般,体温37.5℃。检查心肺(-)。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胸透:胸膜及两肺无异常变化。脉细数有力,舌质红,苔白薄。   诊断:气阴两伤,余邪未尽型感冒。   辨证:暑热伤于气阴,高热已去,余邪未尽。   治则:宜清气解表,重在养阴保津。...

  • “阴暑”的预防“阴暑”与“阳暑”的区别

    “阴暑”的预防“阴暑”与“阳暑”的区别

    夏季高温时,许多人喜欢整夜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依旧较热,就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在夏秋交替的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一来,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寒,很容易感冒,这种感冒,就是中医所谓中了“阴暑”。 引发“阴暑”的原因 “在暑湿季节,如果过于避热趋凉,均可导致风、寒、湿侵袭肌肤和脾胃而引发‘阴暑’。”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袁晓明说:“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体毛孔张开、腠理...

  • 清气坚阴治疗长期高热

    清气坚阴治疗长期高热

    贾六金是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山西省名老中医,首届全国名中医。他擅治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常能透过现象抓住反映疾病本质的主症做出明确诊断,治疗时紧扣病机,善用经方,每收立竿见影之效。 支某,女,13岁,因高热8个月于2016年4月8日首诊。患者于2015年9月在学校病胃痛,经查体温39°C。自此每天早饭后开始发热,体温在38.4~40°C之间,中午12时达高峰,下午4点开始降温,6点半体温降至正常。发热时无...

  • 三伏已到大暑将至 缓解阴暑良方

    三伏已到大暑将至 缓解阴暑良方

    三伏已到,大暑将至,这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特别要注意防暑降温。除了高温、烈日曝晒会引起中暑(阳暑)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贪食冷饮也会中暑,这叫阴暑。因此,中暑有阴阳之分,解暑的方法也大不相同。 阳暑动而得之 动而得之,意思是说阳暑一般是在活动时、高温时所得。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一旦出现早期中暑表现,如全身乏力、头昏眼花、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要立刻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场所,静卧休息,同时服用十滴水、仁丹等具有解暑功效的药物治疗...

  • 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有效

    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有效

    藿香正气水是根据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制成,方剂学里将其归类于“祛湿剂”,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等。例如,暴雨之后的闷热天气,或者长时间的“桑拿天”,这时环境湿度往往超过60%,人们会觉得恶心、头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用藿香正气水比较合适。生活中,不少人认为藿香正气水是解暑特效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中暑有“阴暑”和“阳暑”之分,一般我们把高温下人扛不住的情况叫...

  • 育阴清热法治疗顽固性舌痛一例浅析

    育阴清热法治疗顽固性舌痛一例浅析

    商荣义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自毕业近60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笔者曾有幸侍诊于商荣义,现就跟诊记录中商荣义治疗顽固性舌痛一例整理如下。 张某,女,34岁,2018年9月23日初诊。诉舌痛数年。现舌尖刺痛,口干,时有发热。伴有咽炎,遇情志不畅加重。排便困难,大便呈羊粪状。2018年1月行人流手术。舌红无苔,有裂痕,脉沉细。 处方:板蓝根30g,僵蚕3g,桑叶3g,菊花3g,竹茹3g,桑白皮30g,麦冬30g,玄参30g,石斛15g,当归15...

  • 干眼症中医认识 滋阴润燥为准则

    干眼症中医认识 滋阴润燥为准则

    干眼症患者本来身体就缺乏水分,遇到干燥的秋季更是雪上加霜。秋季久晴少雨,气候非常干燥,很多干眼症患者的各项症状均会明显加重,包括眼干、鼻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那么,诸多干眼症患者该如何度过秋季气候干燥的难关呢? 干眼症中医认识 干眼症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性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的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干眼症属于“白涩症”(《审视瑶函》)和&ld...

  • 小儿咳嗽方 治以调畅气机平衡阴阳

    小儿咳嗽方 治以调畅气机平衡阴阳

    李敬孝系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对经方的运用见解独到,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小儿咳嗽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典型医案 张某,女,5岁,2023年9月4日初诊。患儿1个月前因肺炎住院治疗,治愈出院后出现自觉头热,体温波动在36.2℃~36.8℃之间,该症状夜间较重,干咳,少痰,易过敏,易感冒,食欲好,多食易饥,消化不良,大便稍干,小便黄。舌质淡,苔白,舌尖略红,脉细数。 诊断:咳嗽(内伤发热,证属余邪未尽)。 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