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 第47页
-
五音入五脏 调理气血和脏腑阴阳平衡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分别是:平和、阳虚、阴虚、痰湿、湿热、气郁、气虚、血瘀、特禀。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2.75%,其他8种偏颇体质占到了67.25%。 古琴五音入五脏,可调理气血和脏腑阴阳平衡,明白自己的体质有针对性的多听相应的调理琴曲,对改善偏颇体质很有帮助。下面为您介绍几种体质特性及调理曲目。平和质的人身体基本健康,暂不论述。 气虚体质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
-
衷中参西解读“厥阴病”
时振声(1930—1998),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医临床家,中西医结合专家。他幼承庭训,得到其父名医时逸人的口传心授,为他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是我国杰出的中医肾病学家,对肾脏病的中医辨证进行了许多规范化研究,率先提出了以正虚为主,兼顾邪实的辨证方案;他运用伤寒与温病理论对各种急性热病进行治疗,均能比较迅速地使病人体温恢复正常,缩短治疗过程。尤其是治疗中毒性痢疾、急性肝坏死、病毒性脑炎等危急重症,都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卓著的疗效。...
-
《济阴纲目》中医学妇产科专著
《济阴纲目》系著名的中医学妇产科专著,为明末医家武之望所辑著。该书在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基础上改编而成,全书包括调经、经闭、崩漏等14类病症。每症先论后方,引述诸家之说,次列脉证,后附方药,内容丰富,选方实用。该书原为五卷,初刊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后经清代汪淇(字憺漪)于康熙四年(1665年)笺注并改订为十四卷,成为广泛流传的中医妇科专著。 武之望,字叔卿,陕西临潼武屯人。青年习举子业,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吏部文选司主事、南京太常寺少卿等职。公余研究医学,著有...
-
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 养生之道在平时保养
医学之宗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 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是中医学史 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著有《格 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由于他的故 乡义乌赤岸镇有一条丹溪,朱氏子孙世 居其旁,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或朱 丹溪。朱震亨是中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 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他不但在医 学理论上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养生学上 也颇有建树。 养生之道在于平时保养 朱震亨非常重视养生,认为病后救 治不如病前预防。一个人若平时不注意 保养,有病之后寄希望于药物治疗,就往 往成为徒劳之举。养生防病犹如以土防 水、以...
-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 经络五行的影响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这部作品上。 《黄帝内经》的核心是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直接来自于《周易》。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是运动变化的,它们彼此消长,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周易》的泰卦、否卦、损卦、益卦、既济卦和未济卦中,都体现了阴阳这种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观点。同时,《黄帝内经》将这一观点,应用到了解释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中医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又导致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阳气偏胜,则表现出热象,...
-
中医理论区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肾气充盈,人就生机勃勃,肾气虚弱,人就多病易衰。中医学所说的“肾虚生百病”,就是这个道理。人们一提起肾虚,就会想到电视广告中所宣传的六味地黄丸或其他壮阳补肾药品。有些人不经就医诊断,盲目买来服用,轻者起不到补肾效果,重者对身体有害,又浪费了钱和药,这是存在于人们当中普遍的误区。 根据中医理论,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种类型,但也有肾阳虚兼有肾阴虚的,在治疗上就要看以哪个为主,先治哪个或者阴阳兼补。有人说了,我不是医生,弄不清楚什...
-
春天阳气渐生阴寒未尽 不可忽视着装
春天阳气渐生,阴寒未尽,尤其是早春,温差幅度大,因此春季养生不可忽视着装。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季寒暖交替无常,阴寒之气仍然比较强烈,很多疾病又是由于受寒而生。如果春季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因此,春季着装要以保暖为先,不要急于减掉衣物,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过早脱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为谨慎,以防御阴寒之气;还有女性不宜过早换裙装、紧身裤,否则易使身体受寒生病。 春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