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想 第8页

思想 第8页

  •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 学术思想杏林传道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 学术思想杏林传道

    李业甫,主任医师,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二批和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省跨世纪人才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指导导师。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参与和见证了中医推拿事业50多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立兴盛、蓬勃发展的历程,是我国中医推拿界的大家之一。 成长经历 李业甫,1934年生,安徽省定远县人,他出身贫寒,17岁才被送入免费的民间私塾学堂认字读书。由于年幼的弟弟得了慢惊风不治身亡,他立志从医,初中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合肥医士学...

  • 房事养生思想发展

    房事养生思想发展

      两性结合是人伦之本,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性别复合与弥补,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自然前提。圣人孔子曾指出,男女关系是“人伦之始”、“五代之基”,人类的繁衍昌盛亦是从男女阴阳规律而来。同时,性也是人类的生理本能和基本需求。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性和水、食物一样,处在人类需要层次的金字塔底部,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如果人的性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人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更高层次的满足,从而对人的身体健康、个性及人格发展产生不...

  • 孙桂芝,广安门中医院孙桂芝,西为中用学术思想内涵

    孙桂芝,广安门中医院孙桂芝,西为中用学术思想内涵

    孙桂芝,1937年12月生于山东省,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博士后传承指导老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从医60年来,孙桂芝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工作,诊治各种中晚期肿瘤患者80余万人次;参与及主持国家级、部级课题12项,获得国家级、部级、院级科技成果奖12项,荣获中医科学院岐黄奖、唐氏奖,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2部。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针对中晚期胃癌患者术后化疗毒副反...

  •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孔嗣伯老中医系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三子,1948年即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名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调至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孔嗣伯继承和发展了孔伯华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医温病学,将温病学辨证思想应用到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科,尤其在运用孔门家传方药治疗诸多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所建树。本研究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孔老内科疾病医案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归纳,得出高频次药物,形成孔老内科常见疾病基本...

  • 张元素博采众方善用古方 学术思想源于经典

    张元素博采众方善用古方 学术思想源于经典

    张元素“自为家法”思想探析 张元素是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开山,他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师法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经验,系统阐述了“脏腑辨证说”和“遣药制方论”,继承创新,承前启后。而《医学启源·张吉甫序》有言:“洁古治病,不用古方,但云:古方新病,甚不相宜,反以害人。每自从病处方,刻期见效,药下如攫,当时目之曰神医”[1]张序。《金史·张元素传》曰&ldqu...

  • 许润三的学术思想简要总结

    许润三的学术思想简要总结

    第三届国医大师许润三教授从医近7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疾病,尤其对于不孕不育、崩漏、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疑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从师学习3年,聆听先生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许润三的学术思想简要总结如下。 重视辨证论治 中医作为临床应用科学,许润三认为辨证论治是精髓。但随着西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检查手段的逐步完善,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致使许多中医师逐渐脱离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而转为根据相关理化检查结果遣方用药。看到白细胞增高,则用大量清热解毒中药;查到子宫肌瘤...

  • 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李连达院士坚忍不拔、自给自足、艰苦奋斗、坚持真理的风骨,勇于立异、根底结合运用以及承继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维影响了咱们根底医学研讨所的几代人。 创业艰苦 百折不挠 李连达院士于北京医学院结业后分配到我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做临床医师,后又从事根底研讨,并在1974年组建了根底医学研讨室。建室初期条件简陋,经费匮乏。李连达院士亲身展开对外联络,为企业开发保健食品、新药和供给技能服务,不光保住了试验室,安稳了人心,一同创建了一系列新药研讨与点评的技能和办法。此时期,李连达院士作为主编之一的《中药新...

  • 张宇为医“务悟观”之思想撮要

    张宇为医“务悟观”之思想撮要

    张宇,主治医师,讲师,骨伤科学硕士,《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编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内蒙古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学分会会员,主要从事骨伤及疼痛相关的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笔者随诊张宇老师期间,常听其讲解为医之“务悟观”,现将张宇老师为医之“务悟观”分析如下。 张宇老师为医之“务悟观”可应用到各个领域,具体指“为医者,在于‘务’,...

  • 国医大师熊继柏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析要

    国医大师熊继柏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析要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为中医学徒出身, 青少年时期练就了扎实的中医经典“童子功”, 先在乡村基层行医21年, 后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执教业医40余载, 理验俱丰。从中医学徒到国医大师, 熊继柏教授成才之路不同寻常, 极具传奇性;其学术特色兼备“学徒派”和“学院派”特点, 对当下中医人才培养很具启发性;“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中医人要“熟读经典, 立足临床, 用经典指导临床”, 熊老知行合一的中医治学观...

  •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陈纪藩教授的主要临床和科研方向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RA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成书于公元三世纪的《伤寒杂病论》对本病的病因、证候、治疗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历节病”这个病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顽痹”、“鹤膝风”等。对于RA病因的认识,陈纪藩教授遵从《金匮要略》有关历节病的论述,主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 张介宾学术思想 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介宾学术思想 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介宾(1563-1640),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会卿,号景岳。因为他善用熟地,又被称为“张熟地”。张介宾是杰出的医学家,也是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关于张介宾,流传有两则其德艺双馨的故事。 急智解危 山阴柯桥王姓人家有个儿子,刚满一岁。一日,母亲随手拿一枚钉鞋的圆铁钉给儿子玩。小孩不知,误塞入口中,吞到喉间出不来。其母见状大惊,忙倒提小孩两足,欲倒出铁钉,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喷血,情况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连呼救命。恰好张介宾路过这里,他见状...

  • 国医大师梅国强学术思想拾萃

    国医大师梅国强学术思想拾萃

    梅国强教授临床酷爱经方,但用药并不拘泥,提出“复用经方,便是新法”,善以经方组合加减辨治疑难杂症,提出医者当以临床疗效为终极目标,无论经方、时方,都是取得疗效的手段而已,不必刻意追求经方派、时方派之标签。用药善用药对或药物组合,以利于药物更好地发挥协同增效,减轻毒副作用之功效。临证思维必以伤寒理法为先,但并不局限于六经,对温病理论也有颇深造诣,常常在诊察疾病、处方用药时借鉴温病学思想。 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

  •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10月18日,“张志礼学术思想传承专题讲座、‘中西融合·焕新计划’启动仪式暨《精诚大医张志礼》首发式”在北京召开。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周冬梅教授介绍了“张志礼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药疹经验”。张志礼认为本病是因禀赋不耐、食入禁忌、触犯禁忌,蕴热成毒;或脾湿不运, 蕴湿化热,外感毒邪, 湿热毒邪发于肌肤所致。他将本病分三型辨证论治:轻症药疹急性发作时多为湿热感毒,蕴结肌肤,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除湿;重症药疹急性发作期多为毒入...

  • 刘景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析

    刘景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析

    刘景源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著名的温病学专家。其学有渊源, 师从多位中医名家, 曾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并得到名师的指教。一生致力于中医温病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著述丰富, 博学多通, 系统研读历代温病诸家著作, 尤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有深入研究, 并在继承创新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独到的临证经验。 天人合一, 辨识系统整体 中医历来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处自然之中, 无时不受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黄帝...

  • 柳公绰《太医箴》的预防医学思想

    柳公绰《太医箴》的预防医学思想

    柳公绰(763年~832年),字宽,小字起之,唐朝书法家,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柳家塬)人。 柳公绰任吏部郎中时,见唐宪宗爱好武功之事并多次外出游猎,乃献上《太医箴》以讽谏宪宗。文曰:“天布寒暑,不私于人。品类既一,高卑以均。人谨好爱,能保其身。清静无瑕,辉光以新。寒暑满天地,浃肌肤于外;好爱在耳目,诱心知于内。端洁为堤,奔射犹败。气行无间,隙不在大。谓天高矣,氛蒙晦之;谓地厚矣,横流溃之。饮食资身,过则生患;衣服称德,侈则生慢。唯过与侈,心必随之。气与心流,疾乃伺之。畋游恣乐,流情...

  •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逐渐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多维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健康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非疾病状态,而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维度完好的综合表现,也表明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健康的追求不断提高。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健康、亚健康、疾病不同生命状态下的全过程,其“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与...

  • 李堪印的辨证论治思想 李堪印的治疗手法

    李堪印的辨证论治思想 李堪印的治疗手法

    李堪印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陕西省名中医,在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足底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约为11%~15%,占全部足跟疼痛患者的80%,在所有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40~60岁之间增高。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状是早晨起床迈出第一步开始感觉疼痛,或者在长时间不活动后迈出第一步疼痛,行走数步后疼痛得到缓解,但随着步行时间的增长或站立时间增加,再次出现疼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本病迁延日久,容易复发,反复的疼痛及行走困难会加速踝关节、膝关节退变,影响下肢力线,进而影响脊柱稳定性,严...

  • 《黄帝内经》经络病位思想探源

    《黄帝内经》经络病位思想探源

    “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而知其病变层次, 故可为之神矣!时下中医之望诊研究多停留于局部诊断, 而缺乏一种疾病传变层次的系统性构建, 而《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中早有记载, 今追溯经典, 希冀整理构建《内经》经络病位望诊系统, 望同道斧正。 中医学有自己清晰的经络病位思维模型, 从《内经》的体例编排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学经络病位思维模型, 如:《素问·皮部论》《素问·经络论》《灵枢·经脉》《灵枢·经水》《灵枢&...

  • 中医在功能康复中的优势 中医康复思想与现代康复理念

    中医在功能康复中的优势 中医康复思想与现代康复理念

    陈立典,男,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医康复学专业教授、主任医师,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学会执行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康复学报》主编。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10项;主编专著/教材10部;发表SCI论文167篇;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 中医康复是我国康复医学的优势。当前,中医康复学蓬勃发展,和西方康复医学一起,构筑了我国特有的康复医学体系。思考中西医康复医学各自的特点,发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是发展中医康复,提高康复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 中医微运动养生思想探析

    中医微运动养生思想探析

    笔者从教以来,发现中医微运动方法虽然早已被业内人士熟悉和重视,但并未完全走进课堂及学生们的生活。年轻的运动员们对中医的微运动养生所知不多,所习练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多停留在课堂上,课下缺乏运用中医微运动预防保健的习惯。在每天高强度训练的负荷下,年轻的运动员们做一做微运动养生,培养“静运”习惯,更有益于心身健康。中医运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提倡合理、有度的养生延年及防病治病的锻炼方式,并强调在活动度上把握“形劳而不倦”“微微汗出”的标准...

  • 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未病先防”干预亚健康的措施

    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未病先防”干预亚健康的措施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谈亚健康防治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是和谐的动态平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治未病可指导疾病的早期医治,蕴含丰富的现代预防医学理念[1]。亚健康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与《黄帝内经》的“未病”非常契合,处理得当可恢复到健康状态,处理不当可发展成各种疾病[2]。“亚健康”这一称...

  • 国医大师任继学的体用思想

    国医大师任继学的体用思想

    任继学(1926-2010)系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创建者之一。“体用理论”是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任继学在著作中每多论述,见解独到。 体用理论内涵 体用理论是发源于先秦时期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早在《周易》《老子》《论语》等典籍就有记载。《周易探元》载:“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体者,本体、形质、结构也;用者,功能、表现、作用也。体用一源,体为用之基,用为体之...

  • 李今庸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李今庸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国医大师李今庸长期从事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研究,其著述颇丰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出版和刊印的学术专著有《读古医书随笔》《金匮要略讲解》《黄帝内经考义》《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等数十部之多。其中,《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今庸》《古医书研究》《舌耕馀话新集》《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中医科学理论研究》《黄帝内经考义》系近年来新版的独撰专著,表明李今庸在75岁以后仍然勤奋不已,耕读不辍。现将李今庸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学术思想特点 倡导中医药学应立足特色和优势 李今庸指出:中医药学,民族瑰宝。...

  • 中医既病防变思想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中的应用

    中医既病防变思想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中的应用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由日本学者Hashimoto首次提出,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其发病率为1%~2%,男女比例可达1∶5~1∶10,中青年女性是HT的高发人群[1]。HT以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正常,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甚至甲状腺癌[2]。中医无HT的病名记载,根据HT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瘿病”范畴。本文...

  • 李东垣补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李东垣补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李东垣补土思想的发展大致可概括为由温补脾胃发展到以先天水火为核心的肾命学说,由脾胃为元气之本转变为肾命为生命活动的根本,由补中升阳发展到脾胃分治思想以及胃阴学说,最终臻于完善。 李杲(1180—1215),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师承易水学派奠基者张元素,其立足经典、别有创新,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提出“脾胃论”“阴火论”,构建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以补脾胃、升阳气、&ldqu...

  • 国医大师张灿玾治学思想 临证经验

    国医大师张灿玾治学思想 临证经验

    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父亲学习岐黄之术。二十岁始独立应诊。他认为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无论内外妇儿,医理贯通。 治学思想 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是从医的重要基础 张灿岬认为,任何一门学术,在开始阶段,都应该对基本功进行严格的训练,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四大经典都应该牢牢掌握,这是从医的重要基础。 临床实践是体验中医理论和建立中医信念的关键 张灿岬自幼随祖父和父亲诊病,观摩对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的收集,学习对疾病病因病机的分析,目睹对危难重症...

  • 用心若镜 不将不迎 王庆其诊治心身疾病思想发微

    用心若镜 不将不迎 王庆其诊治心身疾病思想发微

    •“用心若镜,不将不迎”的诊治思想包括两个层次内涵:一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从人的本质出发,把握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二是“用心若镜,不将不迎”的诊疗过程。 •“用心若镜,不将不迎”要求医生在诊疗中不被自身认知、情感或外界诱惑所干扰,以自然、平和、开放的态度如明镜般准确地观察患者的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王庆其先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 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成书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成书的影响

    •道家是先秦诸子之学中影响较大的学术流派之一,其中道、德、气、“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重要的学术立场,都被《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所吸纳,并深深地浸润其中,由此缔造的中医药学也就蕴涵了浓郁的道家学术印记,而以“黄帝”名书,则是其最为显著的标记。 《黄帝内经》成书于《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几十年,其主要内容的构建汲取了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受秦汉诸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这一时期先哲所积累的所有知识和重要的学术观点,都为《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知...

  • 分期辨治思想及“二五八”防治方案

    分期辨治思想及“二五八”防治方案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吕仁和学崇《内经》,将消渴病(糖尿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3期进行辨证论治,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二五八”方案,验之临床收效甚佳。 学崇《内经》分期辨治 脾瘅期(糖尿病前期)《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 记津沽疮疡学派学术思想

    记津沽疮疡学派学术思想

    津沽疮疡学派起源于清末民初津沽地区,至今历时一百三十余载,以中医内外结合方法治疗各种疮疡类疾病为主,兼治外科杂症,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天津及周边地区地域特色的、疗效肯定的疮疡治疗体系。笔者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率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团队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疮疡病学重点学科,并被评为天津市中医糖尿病足重点专病建设单位,担任学科及专科专病带头人至今。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笔者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派,作为专家组成员,发挥津沽疮疡学派优势,在四川指导伤口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