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第6页
-
胡希恕的学术思想 太阳病为表实热证
有同仁问道,在胡希恕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太阳病为表实热证,那么有无表实寒证?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现付之笔端如下,以供讨论。 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八纲而言,表里为病位,阴阳为总的病性。因此,表证存在表阳证与表阴证。 表证皆有恶寒,为感受外邪所致。只不过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来看,似乎表阳证、表阴证是以发热恶寒、无热恶寒的寒热来判断,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根据证候的虚实来定。因为只有正气充实,正邪交争而发热恶寒;若正气虚,正邪不能交争,则表现为...
-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 1806—1886 年) ,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清代外科医家,精心研究前人外治经验,并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完成 《外治医说》 。该书融理 论与临床于一体,指出医者临证,须精辨详审, 然后遣用相应药物,疏滞宣通,使邪去正安,取 《子华子 》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 者养也”之意,旨在说明外治法与内治法理同法 异,且外治法禁制甚少,尤能补内治之不及; 以 对偶式的骈俪文体成书,言简意赅,别具一格, 既便于诵读,又利于推广,故更名为 《理瀹骈 文》 ,是我...
-
疫痘伏温,先知之妙《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的五运六气思想
吴瑭( 1757-1841) , 字配珩, 号鞠通, 江苏省淮安市 人, 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撰写的《温病条 辨》 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 堪称不朽的中医著作。吴 氏创立了温病“三焦学说” , 并结合“卫、 气、 营、 血” 理 论, 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 对于温 热性疾病的治疗, 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氏精通五运六 气之理, 他在 《医医病书·气运论》 中提出 : “精通气运 之理, 有先知之妙, 时时体验其气之已至、...
-
陈士铎《辨证玉函》学术思想研究
陈士铎(约 1627 - 约 1707), 字敬之, 号远公, 别号 朱华子, 又号莲公, 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绍 兴)人, 清初著名中医学家, 一生著述甚多, 今存世著作 有 《 外经微言 》 《 脉诀阐微 》 《辨证玉函 》 《洞天奥旨 》 《辨 证录 》 《 辨证奇闻 》 《 石室秘录 》 《 本草新编》 等 8 种。 《辨证玉函》 是陈士铎论述辨证方法的专著, 现存 清刻本 , “历代目录学专书很少记载, 民间亦罕流传。 经查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中国医籍考 》 《医学读书 志...
-
致中和思想的渊源 李德新教授致中和思想的内涵
李德新致中和学术思想探颐 李德新教授从事中医医疗、 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 载, 集理论、 临床、 科研于一体, 临床上以善于从脾胃 入手治疗疑难杂病, 学术上形成了调脾胃安五脏致中 和学术思想, 以平为期, 以和为贵, 体现了传统中国文 化致中和的思想。 笔者通过跟师学习, 拟探讨李师致 中和学术思想的渊源及在中医理论临床方面的应用。 致中和思想的渊源 从中国古代文化关阐述, 中庸表达致中和, 体现 为中和之天道、 中和之人道、 中和之治道 [1] 。 中庸《礼 记·中庸》曰: “喜...
-
陈宝贵学术思想研讨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0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第三次局务(扩大)会议,总结2015年前三季度重点工作进展和深化改革工作方案落实情况,研究部署第四季度重点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主持会议,并强调要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动力,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入剖析屠呦呦获奖带来的启示,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王国强表示,要做好李克强总理祝屠呦呦获奖贺信的学习宣传工作;进一步梳理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未来需求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总体思路和方向目标,进一步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前沿问题和重...
-
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形态
论运气七篇的思想史背景 运气七篇, 又称“七篇大论”, 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1]中的七篇医学论文。与《素问》其他篇章不同, 此七篇是唐人王冰编注《黄帝内经素问》时补入的, 称“虽复年移代革, 而授学犹存, 惧非其人, 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 师氏藏之, 今之奉行, 惟八卷尔”。从运气七篇问世起, 历代多有医家学者怀疑此七篇非《素问》原文。关于运气七篇写作年代的争议, 大约有秦汉说、东汉说、唐前说3种。结合历代学者研究考证, 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是七篇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