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想 第3页

思想 第3页

  • 郭文勤治冠心病经验 学术思想

    郭文勤治冠心病经验 学术思想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文勤教授从事中医心病研究50余年,疗效显著而持久。笔者有幸随师伺诊,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心病为表 根源于肾 郭文勤认为,肾虚与老年病密切相关。老年阶段人体各组织器官都发生了明显的生理性退行性改变,但这一改变是从中年时期就开始逐步进行的,只是到了老龄才有了明显的表现。 张景岳谓其“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生命之本”。人体在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心将不断消耗能量...

  • 宋金元时期头痛诊疗思想分析

    宋金元时期头痛诊疗思想分析

    宋金元是国家重视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府 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机构、 组织编纂本草 及方书、 大量校勘古医籍、 发展医学教育、 提高医生 地位等方法, 造就了许多儒医相同、 精于临证的医学 家, 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 。这一时期 各医家对头痛的基础理论、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和临 床治疗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创新, 使头痛的诊 疗体系逐步形成规模。本文以宋金元时期医学古籍 为蓝本, 参酌代表性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简 要分析本时期头痛疾病的诊治特点。 1 头痛的分经辨证理论 张仲...

  • 糖尿病分类、分期、分证思想概述

    糖尿病分类、分期、分证思想概述

    分类、分期、分证思想对慢性病中医理论构建的启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在认识和处理 疾病的过程中,中医学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 证与辨病相结合 [1 ]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 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在全过程,证的重点在现阶 段。广义上的辨证论治应是两者兼顾,着眼当下, 注重全程。 与传统辨病论治不同,当下中医临床所辨之病 更多的为现代医学体系下的专科疾病。患者往往以 特定病种来就诊,并重视病理指标的变化。当高血 压病、糖尿病等现代医学诊断的病种出现在中医临 床时,简单将其划至 “眩晕 &...

  • 《伤寒论》中咽喉病诊治思想析

    《伤寒论》中咽喉病诊治思想析

    张仲景 《伤寒论》中关于咽喉病的论治,散见各篇,内容丰富,富有真知灼见,很值得整理研究运用。 临床表现 《伤寒论》所涉及的咽喉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咽干、咽痛,其次是咽喉噎、咽生疮、气上冲咽喉。 病因病机 咽喉功能的正常与否,一赖阴津之滋润,二赖阳气的蒸腾敷布津液,三赖气机的通畅。故《伤寒论》所论咽喉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广泛。既有外感,又有内伤;既有寒证,又有热证;既有实证,又有虚证;既有阴证,又有阳证。因此,张仲景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方面对咽喉病进行辨证论治。 病变部...

  • 王清海补心泻肺温通并用法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研

    王清海补心泻肺温通并用法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研

    慢性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概念, 中医古籍中未明确提出心衰之名, 但其相关临床表现早于《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 如《灵枢·胀论》云:“心胀者, 烦心短气, 卧不安”, 《素问·痹论篇》云:“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就其论述的表现来看, “心胀”“心痹”与现代医学中的心力衰竭极为相...

  •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 王某,女,44岁。1992年9月23日初诊。诉头晕2月。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有时胃部不适。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

  • “致中和”思想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应用

    “致中和”思想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因其发病隐匿,认知功能损害呈渐进性发展。目前,现代医学尚未发现有特效药能延缓AD病情进展,而中医学在儒家“中和”思想的指导下,辨证治疗AD有着确切的疗效。鉴于此,笔者运用“致中和”思想解读AD的发病机制,以期为AD的中西医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1“致中和”思想理论内涵 “中和”思想是先秦儒家在“贵中&rdq...

  •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轻度认知障碍从痰防治策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轻度认知障碍从痰防治策

    轻度认知障碍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是指有记忆障碍和 (或) 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 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 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1]。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为痴呆病症中最常见的类型, 研究显示, 健康老人中每年有1%~3%发展为AD, MCI患者每年有10%~20%发展为AD[2], MCI患者痴呆发病率约是健康老人的近10倍[3]。由于痴呆治疗效果欠佳, 痴呆对患者的健...

  • 治疗心烦 中医独特的医学思想

    治疗心烦 中医独特的医学思想

    唐容川师法仲景,并依据其阴阳水火气血理论,辨证应用经方治疗心烦。对实证火太甚者,用黄连阿胶汤清心火、补阴液;对火郁而不得宣者,用栀子豉汤加味清火宣郁除烦;对虚证火不甚而血太虚者,用酸枣仁汤清虚火、敛肝气、养血虚;对虚中夹实、烦而兼躁者,审视二便情况选用承气汤除烦宁躁。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中西医汇通学派创始人之一,深受《黄帝内经》及仲景思想的影响,坚守中医特色,以西释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医学思想。其在治疗心烦时,辨证应用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酸枣仁...

  • 江杨清辨治久泻学术思想及经验

    江杨清辨治久泻学术思想及经验

    久泻,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缠绵难愈,影响水谷精微运化转输,严重影响健康。笔者侍诊于侧,见江杨清教授治愈久泻患者众多,故对此经验作一总结,以飨同道。 辨病因、病机及脏腑 江老认为,久泻的病机有四大特征:一为多兼湿邪为患;二为多见脾虚或脾(肾)阳虚;三为寒热虚实并见;四为肝木侮土。前者为邪实,二者为正虚,三者寒热虚实错杂,末者属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其中脾胃气机之升降乃运化功能之关键,更为整体气机正常运转之枢纽,脾之清气不升而下陷则可为泄泻,故从他脏治泻亦应兼顾脾胃气机之升降[1]。把握住如上特征和标本主...

  • 慢性胃炎谨遵古人“治未病”的思想

    慢性胃炎谨遵古人“治未病”的思想

    王玉英教授为北京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注重辨证施治,同中求异,运用补益脾胃、活血行气、辛散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其用药特色包括药性平和、补泻兼施、擅用药对。并且王教授非常注重日常调摄,其治疗慢性胃炎谨遵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临证之时常叮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对身体的影响,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辛散苦降 脾虚气弱,运化失司,痰湿内停,日久化生湿热,又可耗伤胃阴,伤及胃络...

  • 探讨林丽珠教授治疗大肠癌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用药经验

    探讨林丽珠教授治疗大肠癌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用药经验

    林丽珠治疗大肠癌常用药物及药对浅析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之 一。祖国医学主要将大肠癌归属于“锁肛痔 ” “脏毒” 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 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大肠癌起病隐 匿, 早期症状不明显, 肿瘤进展迅速, 确诊时多数患者 就已经发生远处转移, 治疗困难, 预后较差, 因而越来 越多的肿瘤专家投身于大肠癌诊疗的研究。林丽珠教 授作为国内著名肿瘤专家, 30 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药 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

  • 李佃贵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常用对药

    李佃贵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常用对药

    国医大师李佃贵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尤其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方面,有独特认识,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学术思想 治疗脾胃,首倡浊毒 古代医家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病因的认识多以《内经》所论为本,不外乎情志失调、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不节、他脏传变等,而对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不外乎正虚( 脾阴、阳虚、胃阴、阳虚、脾气、胃气虚) 、邪实( 气郁、血瘀、痰湿、湿热) 或虚实夹杂三个方面。而浊毒不但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李佃贵...

  • 基于中土五行思想阐述哮喘的病因病机

    基于中土五行思想阐述哮喘的病因病机

    中土五行思想在李东垣治喘中的运用 中土五行是以脾属土居中央而肝木肺金心火肾水分位东西南北四方的五行模式,强调中土的核心作用[1]。该理论根于洛图、萌芽于《管子·幼官》,《黄帝内经》引入并形成“脾主四时”理论[2]。后世李东垣力倡脾胃论,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中土五行思想在李东垣治喘病案中得到充分体现。笔者通过分析李东垣治喘病案,以探中土五行思想在李东垣调治喘证中的具体运用。 基于中土五行思想阐述喘的病因病机 1. 脾胃气虚,...

  • 浅析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指导

    浅析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指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患者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现代医学目前仍无特异性治疗方案,多以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治疗和后期调理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优势。本文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探讨普通人群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 1 古代医家对疫病的认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1]。由于疫病传染性强,传播快,死亡率较高,我国古代对疫病非常重视。自西汉起,我国开始详细记载疫病的...

  • “认证先辨阴阳”学术思想 肺部感染病例之阴证

    “认证先辨阴阳”学术思想 肺部感染病例之阴证

    孔伯华先生家学深厚,他广博的临床实践、深刻的医理探究,凝结出宝贵的学术思想。我辈若能善加领会,如高擎灯火,临证逢疑难危重,亦可暗夜洞明。本文谨以病例两则,浅述孔伯华学术思想在肺部感染中的运用。 “认证先辨阴阳”学术思想 谈及治病理论,孔伯华先生有言曰:“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可。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既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 先生认为,人之疾病,千变万化,但总不外乎阴阳。医者临症,必须先审...

  • 孔伯华学术思想在肺部感染治疗中的运用

    孔伯华学术思想在肺部感染治疗中的运用

    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孔伯华先生家学深厚,颖悟非常,一生治病救人、传承医道,他广博的临床实践、深刻的医理探究,凝结出宝贵的学术思想。我辈若能善加领会,如高擎灯火,临证逢疑难危重,亦可暗夜洞明。本文谨以病例两则,浅述孔伯华学术思想在肺部感染中的运用。 治病在于认证,认证先辨阴阳 谈及治病理论,孔伯华先生有言曰:“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可。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既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rdqu...

  • 韩明向治肺思想

    韩明向治肺思想

    •韩明向首次提出了肺气虚证的分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肺气虚证的部分特征,为全面、客观地认识肺气虚证,逐步完善肺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奠定了基础。 •韩明向认为,辨痰治咳是呼吸科望诊的关键内容,对于明确病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可以分为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提出治肺五法,或温,或清,或宣,或润,或肃。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韩明向临证治疗肺病40年,学验俱丰。首倡肺气虚证分度,完善诊断标准;整体观辨治咳嗽,巧用活用止嗽散;详辨咳痰性状,确立治咳策略;治咳喘常...

  • 治未病思想指导鲁西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实践

    治未病思想指导鲁西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实践

    2020年鲁西南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时,济宁市中医院与济宁市传染病医院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扶正祛邪、祛湿通络法对确诊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发现此法在改善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药物研发的持续跟进,临床应对疫情的医疗手段越来越多,但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还是应以预防感染、增强自身抗病能力为主。结合临床诊治经验,笔者认为在复杂的疫情形势下,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积极应用中医药诊疗手段扶正调体...

  • 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余奉仙 ( 1860—1939) ,字涤凡,亦称涤凡道 人,晚号 “咸丰遗民” ,江苏阜宁人。其先祖从安 徽歙县迁至江苏,累世业医。奉仙公幼年习儒,资 质敏慧,读书善悟,四书、五经通达淳熟。中年以 后,因当时该县及邻近诸县 ( 包括宿迁、盱眙、 涟水、泗阳等县) 均有疫病流行,经其救治,屡 起沉疴。余奉仙一生长于内科杂病、伤寒、温病诊 疗,尤其在诊治疫证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1 ] 。其治 疗瘟疫的学术思想主要见于由其子余无言编辑整理 的 《医方经验汇编》中。今将原书依病论疫或依...

  • 周超凡以圆融思想辨治糖尿病

    周超凡以圆融思想辨治糖尿病

    临证治疗糖尿病应以辨病为主,抓住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因病机;辨证为要,分清不同时期、不同证型,清热、化浊、散郁、滋阴、益气、温阳、补血、通络各法宜分主次轻重;辨症为用,可为随机应变之法,临证见口渴、多汗、便秘、失眠、雀目、疮痈、脱疽等,可做首解之举,以急则治标,截断扭转,改善患者身心感受。 第二届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医师周超凡熟谙经典、贯通中西,以“方与理合,药与法会,药、方、法、理浑然一体”的学术思想为根基,创新性地将辨药理论融入中医辨证施治体...

  •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字敬之,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人。陈氏平素好学,广泛访求名医,博采众家之长,治病多奇中,一生著作较多,但大部分失传。陈氏在继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辨证,治法方药均有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广为后世推崇。本文基于《辨证录》[1]、《石室秘录》[1]、《辨症玉函》[1]、《外经微言》[1]中有关消渴的认识,参考《本草新编》[1]中关于药物的详细阐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用药特色3个方面,全面分析陈氏关于消渴的认识,以期为消渴病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1 病因病机 1.1 《辨证录》...

  • 张勤修教授对耳鼻咽喉疾病有其独特的诊治思想及方法

    张勤修教授对耳鼻咽喉疾病有其独特的诊治思想及方法

    张勤修教授( 1968 - ) , 国家二级教授, 博士研究 生导师, 四川省名中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耳 鼻喉科临床工作近 30 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唯 一的西医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西学中, 得到国内多名 著名西医及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指导, 博采众长, 临床 经验丰富, 对耳鼻咽喉疾病有其独特的诊治思想及方 法。兹将张师的主要学术思想简略探析如下。 1 应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 — —治未病思想 吾师深谙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 从中医四大典籍 到耳鼻咽喉专科著作,...

  • 《理瀹骈文》外治思想在腹股沟疝气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理瀹骈文》外治思想在腹股沟疝气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是指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突出体表[1],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物,可伴局部重坠感和慢性便秘,患者直立时腹股沟区可见一肿物,平卧时可全部回纳或部分回纳。该病发病率为0.1%~0.5%[2],手术是唯一治疗方式,但术后存在并发症,如疼痛、便秘、血清肿等。 中医称腹股沟疝为“狐疝”。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故名“狐疝”,又称为“...

  • 从痰瘀同辩看中医临床辩证用药的思想

    从痰瘀同辩看中医临床辩证用药的思想

      痰指“痰浊”,是人体津液不归正途的病理产物;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黄帝内经》对痰瘀相关的理论和治疗已有论述。在生理上,阐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关系。如《灵枢•痈疽》中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在病理上,也体现了痰浊瘀血的相关性。《灵枢•百病始生》说:“...

  • 阳和汤制方思想 阳和汤拓展应用

    阳和汤制方思想 阳和汤拓展应用

    论阳和汤“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制方思想与拓展应用 历版方剂学教材将阳和汤所治阴疽的病机归纳为“阳虚血弱, 寒凝痰滞”, 功用为“温阳补血, 散寒通滞”, 视熟地黄、鹿胶为君药。本文在全面考察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书基础上, 首先围绕阴疽证“以消为贵, 以托为畏”的学术主张, 从阴疽病机特点、立法原则、君药确定等方面探究阳和汤的制方本意, 旨在回归阳和汤制方者的原创思维。继而介绍了应用阳和汤异病同治、加减化...

  • 独特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独特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汉代名医张仲景有着自己独特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张仲景认为“内养正气,外慎风邪”是养生的根本,他认为人存于世,天地之气供人生存,而邪气则会致病,但是人具有能动性,可以改造自身,内养正气,顺应自然规律,气候变化时自身还能够保持稳定的新陈代谢,使得生理机能保持稳定。这就要求平日调节养生,注重自己身体的调节,还要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减衣物、饮食等。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张仲景具有“博爱”的性格,为贫民看病不收钱,他也认为“爱”是...

  • “阴平阳秘”的养生思想

    “阴平阳秘”的养生思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阴阳,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体的阴气、阳气;也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体肺肾二脏收、藏之气和肝心二脏的生、长之气。但笔者认为,此两种解释有失偏颇。   如把“阴阳”看成是人体的阴阳之气,那么阳气当包括心阳、肝阳、脾阳、肺阳、肾阳等,四时都可以保养人体阳气,岂能只限于春夏?同样,人体阴气包括心阴、肝阴、脾阴、肺阴、肾阴等,四时都可以保养,岂能只限于秋冬?而且,《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春夏只保养阳气,秋冬只保养...

  • 冬病夏治机理 治未病思想

    冬病夏治机理 治未病思想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病(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夏治”是指趁这些疾病在夏季病情缓解之时给予治疗,主要是采用以中药穴位敷贴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 冬病夏治机理 治未病思想 “冬病夏治”亦可理解为“夏治冬病”,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病的形成多以寒邪侵...

  • 岳美中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

    岳美中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

    岳美中(1900—1982),原名岳钟秀,字美中,号锄云,河北滦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早年攻读文史,25岁因患严重肺结核求医无效,乃发愤自学中医,以自救救人。行医于冀东、鲁西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唐山中医公会主任、唐山卫生局顾问、唐山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卫生局医务主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筹建时任筹备处门诊部内科主任,其后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内科副主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 岳美中较早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