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第34页
-
全面理解和大力扶持民族医药(—)
在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人类文化复归多元化。这种变化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古今一贯,递嬗发展,生生不息。历史文化断裂的状态,大都发生在民族冲突或阶级矛盾十分激烈而导致的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时期,但都相对短暂,不久又恢复平静,传统文化依然似江河奔流,不舍昼夜。这是中国历史有别于其他文明古国的一大特点。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压药发展”的政策,越来越明确而且坚决。这种姿态,可用“高...
-
如何辨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人的肾也有肾阴和肾阳之分。肾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肾阴虚造成的,也可能是肾阳虚造成的,那到底什么是肾阳虚、肾阴虚呢? 肾阳虚的主要表现: 1、腰痛而且发凉。 2、手脚冰凉、尿频。 肾阳虚首先会出现腰痛,因为腰为肾之府,这种痛一般会有冷的感觉。病人痛的同时;觉得腰里面发凉,这是肾阳虚的一个典型表现。另外,它扩展到全身,会出现全身也怕冷。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如果根虚弱了,整个身体阳气的温煦作用就会下降。 肾阳虚的人适合吃的食物有海产品、韭菜籽。补肾可以选用金匮肾气丸...
-
扁豆性平味甘健脾和中 几则验方
中医学认为,扁豆性平味甘。功能健脾和中,消暑化湿,养胃下气,补虚止泻,不仅能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胎动不安,酒醉呕吐等病症,还是治疗夏令暑湿内侵、痢疾肠炎的良药。现介绍几则验方如下,供患者选用。 扁豆莲子饮 取扁豆24克,莲子30克。煮汤食用。每天1剂,分1~2次服。功能清热祛暑、滋补健身。适用于产后或病后体弱。 一味扁豆汤 取扁豆50~100克,水煎煮,连汤带豆同服。每天1次。功能固胎止带。适用于妇女带下、胎动不安,呕逆等。 二豆山药粥 取扁豆15克,赤小豆、山...
-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涌现出来,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而痰瘀易停滞络脉,形成病络,逐渐发展为络病。研究痰瘀相关学说和络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慢性疑难杂病及指导其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痰饮、瘀血与络脉损伤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掌握络脉的病理变化,研究络病的病因病机,可指导现代多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理论溯源 痰瘀相关学说 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它滥觞于《黄帝内经》中“津血同源”这一...
-
中医学“类比”思维的生命科学阐释和价值
逻辑是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 是专门研究 思维的活动, 主要分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 [1 ] 。形 式逻辑是在 “质” 的规定不变的情况下, 对其同态性的 表述。简单而言, 就是在已知前提下, 通过分析、 逻辑 演绎等方法推演一个结论。如计算机采用二进制语言 服从特定程序(算法), 一旦条件设定, 结果就是肯定 的。形式逻辑在医学上集中体现为以解剖学、 还原论 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 即通过不同的症状、 体征来确 定疾病及其治法 [2 ] 。然而, 人类语言要比符号语言丰 富, 人们在...
-
致中和思想的渊源 李德新教授致中和思想的内涵
李德新致中和学术思想探颐 李德新教授从事中医医疗、 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 载, 集理论、 临床、 科研于一体, 临床上以善于从脾胃 入手治疗疑难杂病, 学术上形成了调脾胃安五脏致中 和学术思想, 以平为期, 以和为贵, 体现了传统中国文 化致中和的思想。 笔者通过跟师学习, 拟探讨李师致 中和学术思想的渊源及在中医理论临床方面的应用。 致中和思想的渊源 从中国古代文化关阐述, 中庸表达致中和, 体现 为中和之天道、 中和之人道、 中和之治道 [1] 。 中庸《礼 记·中庸》曰: “喜...
-
从督脉论脊髓和脑病发病机制
西医学神经内科的一些病种,诸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脊髓炎、多发性硬化、遗传性脊髓型共济失调等均是脊髓病。而中医学文献中对有关脊髓的解剖、生理、病理等记载描述甚少,中医学如何认识这些疾病,其病位如何确立,病因及发病机理如何?笔者通过查阅传统中医文献资料,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督脉循行路线与脊髓解剖部位密切相关,督脉反映或代表了脊髓的部分或绝大部分功能,督脉病证大多是脊髓和脑的病症,而督脉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肾和络脉的作用密不可分。 督脉、肾、络脉密不可分 关于督脉 督脉属奇经八脉,为&ldquo...
-
中医燥热体质分型标准和应用建议
2008年起, 在本地区使用《中医9种基本体质量 表》 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1] , 分别是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气郁质、 血瘀质、 痰湿质、 湿热质、 特禀质, 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调养存在 局限性, 于是加入血虚质和燥热质, 对20 000多例体 检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调养, 普遍满意。 根 据中医体质分型的依据 [2] 和量表构成的格式 [1] , 结合 临床实践、 16 292例体检者中医体质调查统计结果 [3] 和中医异法方宜理论, 阐述中医燥热质分型标准和 量表的运用。...
-
王叔和及《脉经》史实再探
王叔和及《脉经》史实再探 王叔和著《脉经》 , 全书10卷, 98篇, 1 657条, 9 万字左右, 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上半叶(210年-259 年) 。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 在世界医学史上 有重要影响。 隋唐以后至清代的1 000多年间, 中国、 日本、 朝鲜都曾以政府诏令或律令, 将《脉经》作为 医师考试的必读之书和必考科目。 因此, 《脉经》是 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典籍, 是中医诊断学 (尤其是脉 学) 的经典之作。 目前通行本《脉经》以及有关医学史著作中, 关 于王叔和生平、 著述等记载, 尚存...
-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一)
记者:为什么说中医学和民族医药是两个伟大的医药宝库? 诸国本: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惟其历史悠久,传统医药的资源特别丰富;惟其长期统一,主流文化的优势显然突出;惟其民族众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自然形成。民族不分大小,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这是由生存的需要来决定的,也是由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来决定的,而不是哪一个皇帝敕封的,也不是哪一个官员或权威承认不承认所能决定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医学是以汉文化为背景并吸收了众多少数民族的医药经验创造的传统医学,仅1...
-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二)
记者:《医保目录》中收入的民族药太少,这对民族药的生产销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诸国本:大量的民族药进不了《医保目录》,医院就很少使用,意味着民族药基本上不能进入医药市场的主渠道,而只能在市场边缘奔突,有一部分则进入非处方药销售范围。《医保目录》中的民族药在城市医院使用时还得有“懂得民族医的医生开处方”,但有关部门并不号召他们学习民族医药,也不去培养他们懂得民族医药,实际上城市医院的医生很少开民族药,于是形成民族药流通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观。夸张宣传,虚假广告,...
-
《金匮》简述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理论
《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运用析述 《金匮要略》 , 原名 《金匮要略方论》 (以下简称 《金匮》 ) , 是我国现存最早、 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 著, 该书共25篇, 前22篇约计原文398条, 包含40多种 疾病, 共载方剂205首 [1] 。 纵观全书, 蕴含了丰富的同 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想, 对后世医家在临床中遣方用 药启发甚多。 笔者就其相关条文及方证作进一步的阐 述, 不揣谫陋, 略加发挥, 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金匮》简述 《金匮》 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之杂病部分。 该书方论结合, 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