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苗医

苗医

  • 黑眼圈 苗医治方

    黑眼圈 苗医治方

    方法:黑木耳50克 (野生为好),红枣10个,红糖100克,水煎服,日服2次,10天为一疗程。 提供人:廖德银(苗 医)...

  • 苗医治皮肤皲裂方

    苗医治皮肤皲裂方

    处方与用法:黄豆200克,研细过筛,与2倍凡士林调匀,备用。先洗净皮肤,再敷上药膏,包扎。隔3天换药1次,一般2次见效。     功效:润肤生肌,主治皮肤干燥、皲裂、瘙痒等症。...

  • 千年苗医 万年苗药

    千年苗医 万年苗药

    编者按:一提起传统医药,很多人可能想到的就是中医药,其实在我国传统医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医药。藏、苗、蒙、维、傣、回……,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近20个拥有较为系统的医药文化,它们与中医药共同组成了我国民族医药的“百花园”,在保障各族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藏、蒙、维、傣医药尤为突出,被称为四大民族医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对民族医药非常陌生,很多民族的医药知识、特色疗法等都靠师带徒口头、手把手相传,广泛应用者甚少。 湖南湘西是我...

  • 苗医热水泡脚保健防衰

    苗医热水泡脚保健防衰

    热水泡脚是苗族医学中传统保健法之一。苗医认为,人之脚犹如树之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勤用热水泡脚,具有保健防衰功效。 1.泡脚特点 苗医足浴要求保持好温度和规定的时间,认为这样才能发挥最佳保健养生效果。比如,热水泡脚选在临睡前进行,开始时热水不宜过多,只需浸过脚背即可,水温在50℃~60℃;水凉后逐渐加热水,目的是维持水温的恒定。一边浸泡时,一边要用双脚相互搓动或者用手搓脚,持续时间为20~30分钟。洗后擦干脚,可继续搓按两脚心(涌泉穴)数分钟,这样能增强足浴效果。对患有风湿病、关节痛的人,苗家人也常选用人参...

  • 建苗医药养生学院 基层中药房

    建苗医药养生学院 基层中药房

    记者高亮日前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将开办“北京大学国学与国医班”。 该班将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李四龙,国医大师孙光荣、王琦,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中医医史学家李经纬,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等国内国学、国医领域顶尖专家学者,讲授《周易本义》《四书》《道德经》《金刚经》等儒释道国学经典及《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国医十三经”经典课程。 “中医药教育要重视对传统经典...

  • 苗医苗药云南精髓 中药防治心律失常

    苗医苗药云南精髓 中药防治心律失常

    4月25~26日,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和研习(第2期)平脉培训班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云南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共260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采取授课+互动方式进行教学,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及弟子就“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等主题进行讲授。培训期间,李士懋及弟子对云南省中医院进行了调研和临证指导。 培训班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省中医医院联合承办。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郑进等出席。...

  • 近代苗医彰显活力

    近代苗医彰显活力

    近代苗族医药发展史是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百余年。这100多年,是苗族同胞受压迫最深重的时期,在此期间苗族医药仍在继续发展。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苗医药从原生态“田野”文化及“口碑”文献,到出现在地方志书中,苗族医药理论框架也逐渐显现出来,临床各科及治疗学得以不断丰富,卫生保健、武术强身彰显出苗医活力等。 湘西知名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从事苗学研究30多年,撰写了《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此后又编写了《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苗族人民历史、地理、经...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苗医
  • 苗医药在继承中发展

    苗医药在继承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各个时期都有民族医药发展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在上世纪50年代,贵州省、湖南省湘西等苗族地区就展开民族医药的调查工作及苗医药的临床应用等继承工作。 上世纪60-70年代,是苗族医学继承的高潮时期,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出版了《贵州草药》、《贵州中草药验方选》等书籍,省中医研究所对民间收集的60多种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抗风湿的中草药进行实验研究;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卫生学校苗族教师刘开运将苗医推拿方法整理归纳后被国内推拿学术界称之为“刘氏...

  • 苗医望鼻 瑶医观甲诊病

    苗医望鼻 瑶医观甲诊病

    苗医望诊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望鼻子可以诊断疾病。苗医望鼻子诊病分为3个部分。 望色泽:鼻淡白无泽或鼻尖色白、色青,或黄而失泽,均为冷病。若鼻腔内潮红或赤肿,或鼻尖色红为热病。鼻尖色黑失泽多有肾病或腹中水毒过重。女子鼻翼色红肿大多有闭经,小儿鼻尖色白多为乳食积滞。男子鼻翼色黑下连人中,多有阴茎、睾丸疾病,,女子鼻翼色黑,多有女刁科经带疾患。病中鼻黑如烟熏,或鼻尖苍黄而枯,均为危重之象。 望形态:鼻内生瘤谓之“鼻舌”。鼻小平塌凹陷,主体弱多病。鼻翼煽动,呼吸困难多为“飞蛾症&...

  • 苗医药的数字形式表达

    苗医药的数字形式表达

    苗族“匠嘎”(医生)们喜欢用数字形式来表达医药知识和概括医药内容,这是苗族医药的另一大特点。 一是医学基础的数字表达在苗族医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是众多数字的集合体,在生理观上有“三生成学说”、“五基成物学说”、“三界理论”、“九架组学说”、“四大经脉学说”、“三要素论”、“四气”、“四水”等数字概念。其中&...

  • 苗医药贡献巨大

    苗医药贡献巨大

    中国苗医学对人类医学的贡献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药物学的贡献从远古苗族医药的“神农尝百草,识药效,除病痛”,“蚩尤传神药,医治疾病”到“一个药王,身在四方,行走如常,餐风露宿,寻找药方”,形成了“三千苗药,八百单方”,“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苗族药物学。这个历史过程要比中药或其他传统药物学历史长得多。苗族医药及对人类医学最为重要的贡献就在这个闪光点上。 二是对传统外治疗法的贡献苗医...

  • 三大苗医药文化圈

    三大苗医药文化圈

    我国苗族人民主要生活居住在以湘西为中心的东部片区、以黔东南为中心的南部片区及以黔、滇、川边区的西部片区。由于语言、生活、习俗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活跃在各个文化圈的医药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圈。 一、东部苗医文化特色此区主要以欧氏、唐氏、龙氏的苗医学术观点为主。 湘西凤凰县苗医欧志安将凤凰县苗医整理归纳了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苗医四大特色:命名的民族性、分类的特殊性、加工炮制的简易性、配方的灵活性。二是苗医的四大特点:巫医一家、医药一家、医护一家、医武一家。三是苗医疾病的四大门类:内科、小儿科、外科、...

  • 巫术和苗医

    巫术和苗医

    苗家巫师、巫术及巫医对苗族医药学的传承起到桥梁作用。从古代的巫文化传衍而来的巫医结合的苗医,千百年来在苗族民间为苗民防病治疗。 ●迷喇端公禳鬼除病 因苗夷信鬼甚笃,一遇有病,即以为受鬼作祟,不知请医服药,惟延请迷喇禳解。苗巫中男子称“鬼师”,又称“端公”,女子称“迷喇”,又称“迷婆”,专为人退鬼,以却疾病,有时请其来家驱鬼。迷喇请到家后既附鬼身,口告病人系受何鬼作祟,须采办何种物品以解除之。鬼之名称繁多,解除之方法亦迥然...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苗医
  • 黑眼圈的苗医治方

    黑眼圈的苗医治方

    方法:黑木耳50克(野生为好),红枣10个,红糖100克,水煎服,日服2次,10天为一疗程。...

  • 苗医与病因与分类

    苗医与病因与分类

    苗医对病因的认知和对疾病的命名、分类等,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体现了一定的规范性。 苗医认为,患病与不良的气候、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日、月、寒、暑、风、霜、雨、露、雾都可酿制风毒、气毒、水毒、寒毒、火毒等侵犯人体而致病。饮食不调、意外伤害、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情志所伤、先天禀赋异常等,也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苗医对疾病的命名具有朴素、生动的形象思维特点,根据疾病外观征象,多以动植物形象、声音,金属色泽等取类比象命名,如双上肢抽搐像鹞鹰闪翅的口旷鹞子经”,膝关节红肿发亮、形如猫头的叫&ldqu...

  • 史料中的“苗医药”

    史料中的“苗医药”

    田华咏杜江 由于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医药从秦灭楚(公元前223年)到清代末期(公元1840年)的2000多年中,大多只能靠口耳相传,只有少量医药资料散在于有关史料之中,从秦汉以来的史志本草专著中有零星文字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有白垩做药的记载,“生于谷,主女子寒热、症瘕目闭、积聚。”白垩为白善土,苏颂曰:“垩有五色,入药惟白者耳。关于白垩,在黄帝与蚩尤战争时,蚩尤战败,聚骨如灰,数年后骨白如灰,故有白垩之山。” 《楚辞》有关屈原的作品中也记载了不少沅湘间药物,...

  • 苗医与“坐式分娩法”

    苗医与“坐式分娩法”

    到清末时候,苗医在妇产科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些医术也很高明。如剖腹取胎、化水安胎等。清·《湘西通志·苗俗》记载有凤凰县两头羊苗区吴老庚用“催生方”接生;民国·《贵州通志》记载:“十九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胎,经治疗一月即告愈,曾轰动一时,传为奇闻”。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坐式分娩法”,产妇采用坐姿,利用胎儿身体的自重产生的下垂力和子宫的收缩力的双重作用分娩,与仅靠子宫收缩力将...

  • 苗医特色履蛋诊疗法

    苗医特色履蛋诊疗法

    苗医理论认为“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和“毒为百病之源”,且毒存在于体内而必发于体外. 因而各种体内的毒素都会在体表上表现出来,由于其性质和感染的部位不同,其表现就会有所区别。因为许多毒素在体表的表现比较隐晦.用肉眼和一般的方法难以诊查出来,必须用充满生灵能的敏感性很强的物体才能探察出来。而鸡蛋既是产生新生命的原体,有充足的生灵能,具有很好的灵动效应,又廉价易得,是最为理想的探测物,能吸附毒素而后引起鸡蛋的形体、颜色和质地的一系列异常改变.而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改变来诊断...

  • 苗医特色履蛋法

    苗医特色履蛋法

    苗医履蛋法就是嗣鸡蛋 在人身上藏动,通过鸡蛋的异 变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性质、部 位、轻重程度,并且治疗疾病 的特包诊疗法。履蛋法源于清 朝,历史悠久,该方法有取材 方便、操作方法简单、适用范 围广、疗效确切,且独具治疗 与诊断相结合的特点,所以颇 受老百姓欢迎,在民间广泛流 传。 苗族医学认为,鸡蛋滚动 于全身的经脉和穴位,能洞察 一切.反映百病,人体不同器 官、组织、部位的异常改变,都 可以在鸡蛋蛋壳、蛋膜、蛋白、 蛋黄这些特定的信号反映区 反映出来。同一器官、同一组 织的不同疾病和轻重程度,在 反映区上有不同的...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苗医
  • 《苗医药的身影》——《中国苗医史》序

    《苗医药的身影》——《中国苗医史》序

    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我十分尊重本民族专家自身的经历、来自他们本地的调查和用本民族文字表述的医学经纶。对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欣赏他们用飘着乡土气息的汉文来著书立说。我读过达尔文时代的探险家的故事,一直警惕研究民族文化中居高临下的殖民观念,反对抱着文化偏见的任何管窥蠡测,讨厌那些从海滩上捡了几只贝壳就炫耀广庭的浅薄之辈。 田华咏等几位湘西和贵州的学者编著的《中国苗医史》,是一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综述性著作,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感,他们从众多的史料中披沥出不少苗医药文化的“内部档案”;也有较强...

  • 把发展苗医药和建设“新农合”结合起来

    把发展苗医药和建设“新农合”结合起来

    2007湖南省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在著名的“中国长寿之乡”麻阳召开,我谨代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致以衷心的祝贺!向会议的主办者、组织者、协办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讨论苗族传统医药,首先要了解苗族的生存史和奋斗史。人民创造了医药,一方水土提供了苗医药发展的良好条件。于是有了“三干苗药”,“八百单方”。苗族是医药知识最丰富的民族之一,也是行医卖药最富有创造性和进取性的民族之一。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总结弘扬的民族精神。 因此,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中,我...

  • 苗医望“四毛”诊病

    苗医望“四毛”诊病

    所谓“四毛”,是指人的发毛、眉毛、睫毛、毫毛。苗医认为,通过“四毛”的形态、色泽、分布的异常可以诊断一些疾病。 望发毛(嗯杯蔽) 发毛即头发,乌黑润泽而光亮为正常。病人头发光泽无明显改变,主病情轻而易治。发无光泽,枯槁而乱,是久病重病之象。小儿头发干枯无光泽、卷曲,眉乱而竖,为“牛胎病”。头发枯黄而乱,为“猪胎病”。 望眉毛(嗯桂买) 眉毛以顺而不乱,荣润有泽为佳。若眉乱失泽,欲皱眉而眉不举是重症之象,称为“...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苗医
  • 苗医掐穴术

    苗医掐穴术

    掐穴术是苗医数千年来独特的诊疗术。其操作简单,没有多大的玄机,也不需要任何医疗器械,徒手空拳就能施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也不管在任何场所,只要掌握原则,便可以手到病除。所谓治病如同用手抓,一抓就灵。 掐穴不是原义,原义是掐些(xie),是苗医用于专洽各种腹胀、腹痛的手法。因苗语叫腹痛为梦些,在此,些字只取其音 (xie),不用其意,苗语些指大小肠,“梦”者痛也。也就是说遇到急腹痛的病人,苗医首先用手指用力在病人身上的某一固定部位掐抓几下,通过强刺激,使腹痛缓解,这种方法苗语叫掐些。因些(xi...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苗医
  • 苗医特色——断根药

    苗医特色——断根药

    苗族医药的起源、用药经验以及在医理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断根药是苗医的一大独特现象,许多断根药是很有疗效的,一症一药,一病一方,治疗效果可达95%以上。所谓断根药是指苗医在长期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对某一疾病或几种疾病有独特疗效、世代相传的一味药物或几味药物的配方。 断根药多为单方,即一药 毒、毒蛇咬伤;朱砂莲,苗医用它治病,少有组方,配方也多为2—3 加红糖煎水服,治疗水泻。组方味药。如苦荞头,苗医用来医治 女口:拳参配委陵菜、海蚌含珠煎消化不良、脾胃虚寒或虚火胃 水服,医治肠炎、痢疾;血三...

  • 苗医望手掌诊病

    苗医望手掌诊病

    苗医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为望诊。而在望诊中望手掌就是经常用的一种诊病方法。 望手掌是看病人手掌的颜色、光泽、形态和脉络、纹理等的变化以推测疾病的诊断方法。 望掌心:掌心色红为热病,苍白为冷病。小儿患者握拳后突然放开四指,用指腹压迫掌心的部位有一圆圈,其色红者为受惊骇于人,色黑者受惊骇于风雷。 望大鱼际:大鱼际红赤为热病,苍白为冷病,黄而枯瘦则多见于各种慢性疾病。色白失泽为血少体弱、“蛊疾”、“摆子症”等。大鱼际暗淡不泽,有鸡蛋形...

  • 苗医药的理论基础与特色疗法

    苗医药的理论基础与特色疗法

    苗医药的起源和内涵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发端久远的苗族医药与苗族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在民族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医药有哪些特色呢? 记者:苗医药是怎样起源和传播的? 杜江:苗医药起源很早,特色明显,在苗族民间传说中,苗医药是由药王所创,故在湘黔边境至今还流传着有关药王的歌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从历史文献上所反应的早期医药人物中,苗父...

  • 剥眼疗法:苗医治眼科疾病

    剥眼疗法:苗医治眼科疾病

    剥眼法是苗医用于治疗眼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剥眼法是用缝衣针、银针作为治疗器械,对病人眼睛的结膜、眼睑等部位进行剥治的一种传统眼科治疗方法,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该疗法对部分眼科疾病,有其独到的治疗效果,如胬肉病、梅花病、沙眼病、泪囊炎、白内障、青光眼等效果最佳。 苗医认为,眼胬肉病的形成,是由于眼睛中的红筋过度增长,不断地延伸扩大发展所致,严重者则延伸至瞳孔,影响视力造成失明。又如洲艮病,是红筋分布在眼睑中的出口处水肿、充血扩大所致,泪道阻塞不通也是因红筋水肿。再如白内障、青光眼等部分眼科疾病都与红筋有因果关...

  • 苗医外治疗痹证

    苗医外治疗痹证

    苗族的居住地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多雨,环境潮湿,是痹证的高发区。因此苗医在痹症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里介绍几种外治法,包括扎针法中的弩药针和硫磺针,以及药物泡洗法。 弩药针 弩药是古代捕杀猎物时涂在箭头上的剧毒药,后来苗医将其减毒后用于治疗人体疾病。配方为川乌5克、草乌5克、生南星5克、半夏10克、红花10克,煎煮后留药汁扔掉药渣,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舒通筋脉等作用。取缝衣针一根,用75%酒精消毒后放置于经酒精消毒后的器皿内’,再蘸取药液点刺疼痛处2—3毫米左右,视情况点刺10~20...

  • 苗医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苗医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今年4月16日清晨,天气大好,我们一行乘车穿行在黔东南雷山县的山里,山路崎岖十八弯,景色奇美。我们此行目的是拜访望丰乡公统村一位非遗传人——苗医王增世。我在车上遐想,苗医或许像一些苗药广告中的模样:头上缠着厚厚的头巾,穿着蓝色土布民族服装,留着白色山羊胡子…… 在山坳中,错落的房屋显得很安逸。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到了王增世苗医的家,出来迎接我们的王苗医比想象的要年轻,从外表上看与我们汉族也没什么区别。他热情地把我引进他的家,也是他的诊所、传习所、药房和...

  • 苗医掐穴擅治腹部疾病

    苗医掐穴擅治腹部疾病

    掐穴术是苗医数千年来独特的诊疗术。其操作简单,没有多大的玄机,也不需要任何医疗器械,徒手空拳就能施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也不管在任何场所,只要掌握原则,便可以手到病除。所谓治病如同用手抓,一抓就灵。 掐穴不是原义,原义是掐些(xie),是苗医用于专洽各种腹胀、腹痛的手法。因苗语叫腹痛为梦些,在此,些字只取其音 (xie),不用其意,苗语些指大小肠,“梦”者痛也。也就是说遇到急腹痛的病人,苗医首先用手指用力在病人身上的某一固定部位掐抓几下,通过强刺激,使腹痛缓解,这种方法苗语叫掐些。因些(x...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