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95页

中 第395页

  • 浙派中医对《黄帝内经》学术传承的贡献

    浙派中医对《黄帝内经》学术传承的贡献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 出,著述丰富。浙派中医系指生活行医在浙江地区 的历代著名中医药大家群体。据考证 [1 ]序2 ,民国以 前浙江名医有史可考者有 1700 余人,中医药著作 达1800 余种,为中医学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 献。浙派中医大家中大部分都非常重视对中医经典 尤其是 《黄帝内经》的研究,他们在传承与发展 《黄帝内经》学术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形成了 浙派中医最有代表性的医学流派分支,即医经学派。 其中的代表医家如滑寿、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 成为元、明、清时期医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

  • 中医药产生于远古 其思想办法是常新的

    中医药产生于远古 其思想办法是常新的

    立异是前史进步的动力、年代展开的要害,位居“五大展开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大陈述屡次着重立异,提出立异是引领展开的榜首动力,是建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中医药作业,要传承展开,也离不开立异。中医药是传统的,但更是现代的,其展开昌盛离不开发掘承继、变革立异,尤其是对其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明思想的发掘和立异。 立异医院办理思路,完结跨越式展开 中医药产生于远古,但其思想办法是常新的,全体思想、辨证思想、平衡思想、共性思想、形式思想等5种中医临证思想对中医的展开有着重要的辅导...

  • 诗词里的中医药

    诗词里的中医药

    随着春的延展,花草渐次葳蕤,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诗词盛宴,这场盛宴掀起了全民赏诗词、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艺术百花园里一朵最绚烂的奇葩。古诗词构建了专属于中国人的表达体系,塑造了中国人最牢固的集体意识,它包罗万象,寥寥几句话,便可描摹各地自然风光、各种生活情态,抒发万千情感。简洁凝练的诗句,读后声入心通,回味无穷。 诗人热爱生活,细心观察,注重积累生活经验。正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诗人领悟了各种道理。源远流...

  • 中医湿性缠绵 燥胜伤津

    中医湿性缠绵 燥胜伤津

    湿性缠绵 湿是长夏(夏秋之交)的主气,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使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过食肥甘,纵饮酗酒;或饥饱不节,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 湿无定体,且可随病因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异。外感湿邪多兼夹风、寒、火邪而发为风湿、寒湿、湿热、湿温等证,内生湿邪则多表现为痰饮、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病。湿证表现虽多,然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曰&ldq...

  • 中医学中的“舟”

    中医学中的“舟”

    中医学善于采用比喻的手法,其中常用“舟”来形容方药的作用特点或人体的病理状态。 舟楫之剂 又称舟楫之药。舟楫,泛指船只。桔梗能载药上行,常作为治疗人体上部疾病的引经药,故前人称之为“舟楫之剂”。正如《本草求真》所云:“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舟车丸 是一种中成药的名称,亦称舟车神佑丸。具有行气运水之功,用于水热互结、气机阻滞之水肿水胀等证。《成方便读》谓其“无坚不破,无水不行,宜乎有舟车之名”。...

  • 中医病因特点 中医病机特点

    中医病因特点 中医病机特点

    基于中医思维模式的病因病机特点分析 从起源上来看哲学与医学有共同母体, 即原始 宗教与神话。 从医学模式的演变来看: 中医学产生于 古代神明模式(毉) , 然后发展到自然哲学模式, 并 且两千年来始终保持自然哲学模式, 即运用朴素的 辩证法和唯物观解释健康和疾病现象, 以直观的自 然现象说明生理病理过程。 这种中医医学模式导源 于独特的哲学思维——中医思维。 所谓中医思维是 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与哲学思想影响产生的指 导中医理论形成以及临床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医学 思维, 包括整体思维、...

  • 中药汤剂煎煮得越浓就会有更好的作用

    中药汤剂煎煮得越浓就会有更好的作用

    在煎药时,有人认为中药汤剂煎煮得越浓就会有更好的作用。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中药汤剂浓度高,不见得作用就好。 汤剂在中药典籍中有“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的记载。这是指汤剂有洗涤、冲杀的作用,关于阴阳显着失调或病程较长的的病证最为适宜。怎么煎好中药汤剂,历代医家都很注重。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因而,正确地煎煮汤剂对祛病疗疾、充分发挥药效至关重要。 中药煎煮是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断开释、溶...

  • 试探性诊疗《伤寒论》中的运用 缘于临床实验

    试探性诊疗《伤寒论》中的运用 缘于临床实验

    试探性诊疗是中医在临证进程中,关于没有确诊的病证,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进行打听性医治,并经过调查患者对药物的反响,进一步断定病证性质、程度的一种打听性确诊办法。人体是一个杂乱的全体,经络脏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改变难极,若非至精至明之士,鲜能明辨掌握,从容应对。即便如此,可是病理幽静,错综杂乱,于脉证难辨之处亦需灵敏通变。医圣张仲景,禀脚踏实地之精力,承客观理性之情绪,于临证中屡论打听性医治之法,笔者有感于斯,特于此处详论创造,求方家指正。 缘于临床实验 中医学在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历,...

  • 中医怎么树立大数据体系

    中医怎么树立大数据体系

    随着信息优化的一日千里,大数据被越来越多人所重视,今世乃至被称为“大数据年代”。大数据的概念是穷举,要的是整体,全部个例都有用,中医就是大数据医学;循证医学要的是随机,个例无效,所以西医是循证医学。 大数据年代的到来,医学思想必定会发作大的革新,从“为什么”向“是什么”改变;随机小样本向全样本改变;精准性向模糊性改变;从随机小样本向全样本改变,因果联系向相关联系改变。中医就是开始的大数据的收集办法,望闻问切,全方位调查患者,触及更庞杂...

  • 从成语中研究中医药学习中医知识

    从成语中研究中医药学习中医知识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和记录,其内容丰富多彩。在成语的大家族里,中医药是一个大的主题,从成语中研究中医药能更准确学习中医知识、掌握中医药理论。 病入膏肓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小痛小痒,疾在腠理,要是大病一场,那就是病入膏肓。膏指心尖脂肪,肓乃心尖和膈膜之间的位置。古人认为膏肓是药力不能到达的地方。所以这个成语是说病已危重到不能救治的程度,多用来比喻境况严重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三国演义》五十二回曰:“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 加强中医理论传承立异

    加强中医理论传承立异

    为加强中医理论传承立异,更好地辅导中医药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健康效劳和科技立异才能,推进中医药学术进步和工作展开,效劳健康我国和中医药产业,2018新时代中医理论传承立异西湖峰会近来在浙江杭州举行。我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我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国医大师王琦、葛琳仪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全国省级以上中医根底理论学科带头人和有关闻名学者在会上评论并构成一致,认为新时代中医理论传承立异应多渠道发力,做到以下几点。 榜首,中医理论是中医学术千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晶,是中医药昌盛与展开的根底和条件。掌握中医理论...

  • 中医“脾为孤藏”之渊源于五行哲学

    中医“脾为孤藏”之渊源于五行哲学

    从“脾为孤藏”论五脏非均衡性 脏腑、 藏象是中医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 中医理论体系无不围绕脏腑、 藏象学说为轴心形成 并不断发展, 而藏象学说以五脏为核心, 故谈人体生 理、 病理离不开五脏, 论临床辨证、 论治亦离不开五 脏 [1] 。 然历代医家对五脏的论述, 虽有 《灵枢 · 本脏第 四十七》 [2] 中 “五脏者, 固有小大、 高下、 坚脆、 端正、 偏倾” 之五脏差异以及《难经·七十五难》 [3] 中 “东 方实...

  • 中医学以阴阳为“道”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中医学以阴阳为“道”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作者简介 刘长林,1941年生。1963年结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同年到我国科学院哲学研讨所(后改名我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讨所)作业,1988年任研讨员,2002年退休。研讨方向为我国古代哲学。首要著作《我国象科学观》《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办法》《我国体系思想》等。 以空间为本位,到现象背面去寻觅实质,这一扇科学的大门已被西方科学翻开。但这不是科学的仅有大门,至少还有别的一扇大门,那就是以时刻为本位,探究现象自身的规矩,研讨国际的天然全体层面。我国人的原创,正在于为撬开科学的这一扇大门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

  • 中医不同的病邪给以不同的出路

    中医不同的病邪给以不同的出路

    张子和看病,总是变化于汗、吐、下三法之间,这就是给病邪以出路的道理。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看病全》中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行也。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杀,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气巳交驰横骛而不行制矣。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其余...

  • 秋季来临中医专家提醒与其进补不如多吃时令蔬果

    秋季来临中医专家提醒与其进补不如多吃时令蔬果

    虽然羊城仍然延续着夏季的高温,秋的气息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到来。察觉到秋季来临,养生达人们迫不及待地开启了各种滋阴润肺的食补大方。不过,中医专家提醒,岭南地区温燥延续,与其进补,不如多吃一些时令蔬果。 白色食物可多吃 有滋阴润肺之效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的脏腑与季节、五行、色彩之间有对应关系。秋季在五脏中与肺相应,五行属金,对应的颜色是白。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佘世锋告诉新快报记者,因此,秋季多吃白色的食物是最当令的。 “白色食物通常有润肺之功效。&rdq...

  • 中医学中的精准医疗理念

    中医学中的精准医疗理念

    •精准医疗中心乃是依据患者个人特征,因地制宜式拟定个性化医治计划。中医学理论传承至今,它的根本特色是全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这是表现个体化准则的医学系统,与精准医学的中心理念有殊途同归之处。 •在沿着“精准医学”的指引走向未来的道路上,中医骨伤学无需跟在西方科学界后边萧规曹随,而应充沛发掘前辈留给咱们的宝贵财富,从中医骨伤学中罗致合适当时局势的、最有价值的理念与办法,探究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骨伤学精准医疗之路。 “精准医疗”现已成...

  • 中医学与魏晋玄学

    中医学与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是那个时期的学术主潮。所谓“玄”,即《老子》所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谓。西汉杨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中说:“玄者,幽万类,不见形者也”。魏之王弼在《老子指略》解释道:“玄,谓之深者也”。玄学以《老子》的“无为”之论,《庄子》蔑视礼法的态度和《周易》的神秘主义合为主旨。《颜氏家训&mid...

  • 围绝经期 中医药有优势

    围绝经期 中医药有优势

      45~55岁的女性,会特别关注“围绝经期”,有人甚至会因为不了解而恐慌。对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二科主任李红梅说,只有正确了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才能减少该病的困扰。   围绝经期不适不可避免   中医药有优势   李红梅介绍,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絮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综合症,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该病主要包括躯体和心理变化两大方面。躯体变化包括月经的变化、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骨钙...

  • 中国传统月子风俗

    中国传统月子风俗

      正常情况下,子宫像一个倒置的鸭梨,静静地藏在腹腔里。但在病理情况下,子宫可从阴道脱出,甚至经常与内裤摩擦,不但让患者忍受难以启齿的尴尬和不适,还可能增加子宫感染机会。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朱巧玲说,子宫脱垂,这种以往多见于劳累半生、多产多育的旧式妇女的妇科病,对今天养尊处优的现代妇女来说也并不少见。有的中青年女性,甚至年纪不大就已发生这种以前老年妇女的常见病,究其原因,主要是月子期间没有调理好和休息好,以致子宫复旧不良,子宫主韧带松弛,子宫从阴道口脱出。   朱巧玲指出,虽然目前多数妇女都只生...

  • 衷中参西 能中不西 只中不西

    衷中参西 能中不西 只中不西

    现在,院校教育是国家培育临床型中医人才的首要和重要途径。但是,刚进入临床作业的中医师,临证水平往往一般;而西医相对中医好把握、见效快,每天面临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挑选西医的方法,对中医的爱好就逐渐冷下来,甚或忘却。比及三五年后,发现西医也不是一切问题都能处理,特别是面临一些缓慢难治性疾病,感觉更是如此。此刻,再回过来学习中医,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问题,总感觉无能为力,学不到位,有的人爽性就不再学习中医。从中医院校结业的学生大多变成了不中不西或西医医师,严峻脱离了中医队伍。这就是中医院校结业的医学生走向作业岗位后的现状。...

  • 失眠症的中医理法研究概况

    失眠症的中医理法研究概况

      睡眠研究在国内外均有基础和临床研究两部分。中医对睡眠的阐述已有二千余年,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主要通过阴阳、营卫气血学说对“寐寤”进行了比较深刻朴素唯物的阐述。有“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等描述。此后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了临床与理论方面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睡眠医学。但睡眠问题仅作为“症&rdquo...

  • 中医药文化 把文化概念理清是研究文化的前提

    中医药文化 把文化概念理清是研究文化的前提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儒学在文化精神和民族独立意志、华夏人格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医学与儒学的文史哲诸多方面,有其天然的内在联系,历史证明了二者有诸多方面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中医学的发展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完成的。没有外来文化(如佛学文化)的冲击,没有异质文化的融合,中医学也就不会如此完整。中国学术体系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历史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理论与实践的...

  • 中医看病 要害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中医看病 要害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常言:“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持续,亦即辨证的顶级!”中医看病有无效果,要害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可以说,方证对应是精确运用经方的一把金钥匙。那么什么是方证对应,又如何做到方证对应,防止机械呆板、生搬硬套?现摘选胡希恕医案一则来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周某,男,8岁,北京市房山县人。1978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手足改变2年。 患者于1977年拉小提琴时感右臂委曲晦气,后又发现左下肢外翻,走路时左腿拖地抬脚困难且逐步加剧,4月于本市医院查看谓“平足&rdq...

  •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术的理论中心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术的理论中心

    “扶阳门户”是指理论上推重阳气,临床上着重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等温热药物为杰出特征的一种学术思想和临床系统。其间,尤以擅用附子为特征。从现代社会的疾病特征和疾病谱的改变看,中医“扶阳”疗法有着广泛的适应症和明显的效果。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所谓晚年缓慢病患者,即“扶阳”学说所说的“久病与素禀缺乏之人”,多是中医温扶阳气医治办法的适应人群。实践证明,充沛认识“阳气”在人体生...

  •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杂议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杂议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学苑出书社出书),是以中医理念阐释人体解剖常识的一本新书。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庖丁解牛”典故的了解多是从社会学含义动身的,假如把它与人类的解剖学开展史联络起来研讨的话,颁发庖丁“解剖学之父”的称谓当是不过火的。 在我国前史上,最早记载人体解剖的是《黄帝内经》,曰:“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衡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巨细,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 中医看病遵循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看病遵循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的原则

    有些病人以为中医大夫看病不应该靠检查,只靠三个手指号号脉、看看舌头,就能看病了,其实不然,中医看病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需要既辨病、又辨证、还需辨人。 病是指人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各种疾病各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特点,每一种病都有区别于它病的特殊性,形成了各个病之间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病是一个疾病的全过程。 辨病:就是在众多的疾病中,辨明属于哪种病,这是看病的第一步,也是医生治病的常规,只有明确诊断,根据病的特定病因、病理本质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辨证:是利用中医的四诊...

  • 中医对疫戾的辨治

    中医对疫戾的辨治

    疫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故又称“瘟疫”“戾气”“疠气”“异气”“毒气”“杂气”“瘴气”等。疫戾之为病,正如吴又可《瘟疫论》所说:“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杂气所感”,此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非无臭”,但触之者多通过口鼻进入体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变化多端...

  • 中医释疑“汗流浃背”

    中医释疑“汗流浃背”

    成语“汗流浃背”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典故叙述的是汉文帝想了解国情,便问右丞相周勃,每年审理案件多少,每年国库出入多少,周勃居然一问三不知,低着头,又羞又愧,急出一身大汗的故事。成语里的“浃”,是湿透的意思。 人体出汗分多种 正常出汗是生理现象,天气过于酷热,或因着急或从事体力劳动后出一身大汗,也在情理之中,缺乏为奇。而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平白无故就出汗,并且到达汗流浃...

  • 中医理论之中药的五味

    中医理论之中药的五味

    中药五味,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五味中的味,就是药物的滋味。所谓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 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能发散、行气(使气分流通)。一般发汗和行气的药物,即解表类药物,多具有辛味,如麻黄、桂枝、葱白、生姜、白芷、薄荷等。 甘: 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药物,大都有甘味,如甘草、人参、党参、当归、生地黄、杜仲、百合等。 酸: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如乌梅、五倍子、山楂、山茱萸、金樱子等。 苦: 苦味,有泻火...

  • 中医学缺失的技术内容与技术体系

    中医学缺失的技术内容与技术体系

    近百年来医学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动下, 在技术、工具、药物及心理指导等多个方面均取得 了飞跃性的发展,许多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诊 断、治疗与预防的不同领域。而这方面的明显特征 就是技术从理论中分化出来,并构建起来了适宜于 临床应用的技术体系 [1 ] 。 相比较而言,中医学的临床应用技术则一直停 留在 “原始”状态。比如,中医学的诊断技术, 望、闻、问、切四诊仍然是用眼、耳、鼻、口、手 进行 “手工”操作,针灸推拿的传统手法也没有 新的技术来替代,电针与电动按摩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