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98页

中 第398页

  • 《遇见中医:一个医学小白的经方之路》推介

    《遇见中医:一个医学小白的经方之路》推介

    中医历经数千年的光阴,名医大家辈出,医学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流传广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师承这种传承模式。这一模式是中医传承的主要形式,对众多医学流派的产生及中医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更令中医界出现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 《遇见中医:一个医学小白的经方之路》(以下简称《遇见中医》)作者陈权先生以跟师模式学习中医,笃学好古,追慕仲景之道,孜孜无怠、乐此不疲,并根据学习体会及所闻所遇感悟写下“岭南中医传承人故事,散文式中医科普作品”《遇见中医》,令人赞叹,余亦因岭南中医后继有人而...

  • 中医诊疗 临证思序

    中医诊疗 临证思序

    毛德西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经验丰富,乐于传承。最近他为我们讲解了临证诊疗思序时说:“诊疗疾病是医学,也是哲学;是技术,又是艺术。不能把诊疗疾病的过程当成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认识疾病的升华。只有反复实践、历练,才能从质的方面有所提高。”今将他讲解的内容整理如次。 温馨问候 我们平时都会说,“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待病人如亲人&...

  • 关于中医传统理论的“表证”

    关于中医传统理论的“表证”

    新“表”论及其理论与临床价值 关于中医传统理论的“表”,通常都认为其实体在肌表。关于中医传统理论的“表证”,通常指外感邪气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正气抗邪而表现于体表(肌肤)的轻浅证候。在这种传统“表”的认知指导下,“表”似乎就是一张人体最外围的“皮肤层”,仅限“肌表”层面,而余下皆是“里”,“表里&rdq...

  • 知“道”才能掌握中医的奥妙

    知“道”才能掌握中医的奥妙

    •知“道”才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只有培养起中医学的世界观,才能自觉运用中医学独有的方法论,才能掌握中医学的奥妙。 •用现代语言来概括“道”,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真正的中医医者只有做到如孔子所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中医的复兴才会指日可待。 作为中医药学理论构建的最重要经典,在《黄帝内经》首篇里,岐...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中医三阴三阳概念 六气与脏腑经脉关系

    中医三阴三阳概念 六气与脏腑经脉关系

    •《内经》将“三阴三阳”概念分别用以标记六气的阴阳属性,基于“标本中气”理论,构建了六气发病机理模型。该理论是研究伤寒六经病证演变机理的重要思路之一,被称为“六经气化学说”。 •应用标本中气理论诠释仲景伤寒临床证治条文,任何一经的发病都有从本、从标、从乎中气三种类型。“三阴三阳”六气概念和“标本中气”概念的内涵转换是重点和难点。 《内经》将“三阴...

  •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 著,该书创立了伤寒病“六经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 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 床诊疗专书。对于“伤寒”之义,后世认为“一切由于外来 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 寒”,笔者认为,过度引申“伤寒”之义会严重制约中医学 发展,不利于中西医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伤寒杂病论》 中“伤寒”之义,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

  • 中医系统思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

    中医系统思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

    络病理论架构下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现代中医辨治探究 目前, 慢性复杂性疾病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1]。络病理论形成与发展在保持中医系统、整体、恒动、辨证观念优势同时, 引入西医先进的科研、诊疗技术及微观领域研究的先进成果, 集成中西医各自优势, 相辅相成, 在慢性复杂性疾病研究与诊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基于此, 本文将探究在络病理论架构下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现代中医辨治理念, 进而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慢性复杂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系统思维与慢性复杂性疾...

  • 中医方证关系 中医方药关系

    中医方证关系 中医方药关系

    •方证相应的关系实质是“有是证则用是方”,即方与证之间有着相对固定不变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还产生了“异病同治”现象。 •方与药之间存在着离合关系。方药相合反映了药物功用与方剂功效大体相同,方与药离则表现为同一药物在不同方剂中有选择性地发挥作用,以及因配伍产生的新效用。 作为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原则,选定药味、药量等组合而成的药方。组方讲章法,用药有规矩,这一过程尤其需要充分考虑处理好其间的各...

  • 中医发展在于中医思维之发展

    中医发展在于中医思维之发展

    转眼在书院学习已满一年,与王琦院士在一起的日子里,我对中医的认知也在不断成长和提升。 中医发展在于中医思维之发展,在于中医经典之传承。王琦院士指出,中医思维不仅是传统的,更应该是开放的。 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书院请来几位西医大家为大家授课。这些课程内容对每个人思想影响之大,可用“震撼”来形容。通过听课,我意识到,在中医的学习和应用中,既要有中医本位思维,又要有跨界思维;既要有传统思维,还要有现代思维;现代中医人,既要有中西医结合思维,还要深入学习西医思维;既要有整体思...

  •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分类演变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分类演变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科学构建思路和方法 医学发展要求中西医要结合, 中医这一超前的思维是其坚实的根基, 中医临床思维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 是引领未来世界医学文化前进的罗盘。临床思维能直接反应一个医者的中医理论是否全面掌握、临床经验是否丰富、处方用药是否正确等, 所以, 厘清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 提升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而且也是造就优秀中医临床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现状、特点及科学构架, 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总结, 探讨...

  • 余国珮“燥湿为纲”学说的理论渊源 论中医四诊

    余国珮“燥湿为纲”学说的理论渊源 论中医四诊

    新安医家余国珮“燥湿为纲”学术思想探析 余国珮, 字振行, 号春山, 清代婺源沱川 (今江西婺源) 人, 著有《医理》一卷, 《婺源余先生医案》 (简称《医案》) 一卷, 《痘疹辨证》二卷等。余氏认为:“万病之源, 皆以燥湿为本, 化阴化阳为变, 若医者能察其变而治之, 则内外诸症可尽之”。又言:“盖言医必先明理, 明其理而能知治病之法, 并可悟却病之方”, 故静心钻研, 力学笃行, 著成《医理》, 将易、道、医之理论融会贯通, 并创...

  • 中医问诊内容的发展历程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中医问诊内容的发展历程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中医问诊内容及客观化研究探析 中医问诊是指医生采用对话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时间、发展及现状、治疗过程等,是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中医问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由于疾病的某些情况,如患者的自觉症状、过去的情况、用药效果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在某些疾病或发病的早期,患者缺乏明显的客观异常体征而问诊获得诊断病情的资料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医问诊内容的发展历程 综合中医问诊的发展过程,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其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初期:先秦时期至战国时期;...

  • 明确中医药发展的新目标

    明确中医药发展的新目标

    中医药是中国人在几千年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渐创立的一门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学科学和文化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然在我国医药健康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赞扬:“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英明论断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和...

  • 中医风的含义与演变 风淫病症举要

    中医风的含义与演变 风淫病症举要

    一、风的含义与演变 风的含义,风是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综合有关记载,风的含义与演变主要集在六个方面:一是形声字,虫为形符,凡为声符;二是风乃天地之使;三是阴阳怒而为风;四是八方之风,标志四季的律书;五是虫八天孵化而出;六是风淫末疾等。此外,风还可以作为地名、国名、官名、鸟名、诗赋名等。 在中医学领域中,将四时不正之气致病者,为淫或邪,内经有八风之说,东风名和风,伤在肝,外病在筋;东南风名熏风,伤在胃,外病在肌,南风名热风,伤在心,外病在脉;西南风名温风,伤在脾,外病在腹;西风名商风,伤在肺,...

  • 《精彩诗图话中药》推介

    《精彩诗图话中药》推介

    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殊魅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周超凡教授融60多年中医药研究精华著成《精彩诗图话中药》一书,书中歌诀流畅,彩图精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雅俗共赏的科普性。 古人的中药论著虽然部分有歌诀,但歌诀多用专业术语,且为了追求歌诀的韵律优美,对于中药的功效描述不全面。如明代龚廷贤所著《药性歌括四百味》,其中描述人参的歌诀为“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歌诀韵律优美,朗朗上口,但对人参功效描述过于简单。《精彩诗图话中药》中...

  • 读中医经典把守本推向开新 跟名师从痛点走向未来

    读中医经典把守本推向开新 跟名师从痛点走向未来

    从“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谈中医传承与创新的理性回归 多年来, 中医药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 也获得了长足的学术发展, 但进入千禧年以来, 随着老一批中医药工作者相继作古, 新一批学术继承人中兴无力, 致使学术界出现了“继承不足, 创新乏力”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路志正教授 (以下尊称路老) 认为, 对当前中医药工作进行理性反思, 重提“读经典, 跟名师, 做临床”的学术主张, 并理性看待其在中医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

  • 中医八纲 寒热定义 寒热转化

    中医八纲 寒热定义 寒热转化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到:“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阴阳的偏胜和出入的失衡使机体形成虚实状态,而寒热则是虚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临证问诊时也总是将“问寒热”放在首位。 寒热定义 寒热具有两层含义,一为症状之寒热,二为病机之寒热。首先是症状之寒热。寒就是畏寒、肢冷、精神差、出虚汗、腹泻等...

  • 中医脉诊 寸关尺的位置和长度图文详解

    中医脉诊 寸关尺的位置和长度图文详解

    寸关尺部位与长度考 在脉诊客观化进程之中,寸关尺的位置和长度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虽然中医诊断学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寸关尺定位和诊脉布指规范,但依然比较模糊。对于寸关尺的长度并没有基于大样本实测建立属于我国本土的正常值参考范围。笔者旨在梳理古代文献中关于寸关尺部位与长度的主要观点,并参考现代研究成果,探讨这一基本问题。 寸关尺位置与长度界定的文献 《黄帝内经》中虽然提及“寸口”“气口”和“脉口”的概念,但是没有对寸关...

  • 中医八纲虚实的定义

    中医八纲虚实的定义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是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方证等辨证方法的基础,是中医临证入门的一把钥匙,掌握好八纲辨证至关重要。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尤其重视八纲,《景岳全书》开篇将八纲之中阴阳称之为二纲,又云:“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也。”阴阳是认识八纲的基础,而六变之中则又以虚实最为重要。 虚实的定义 “阳道实,阴道虚。” (《素问&...

  • 解表中成药 清热中成药 温里中成药 理气中成药

    解表中成药 清热中成药 温里中成药 理气中成药

    一、解表中成药   1、小青龙颗粒:用于风寒感冒,主治外寒里饮证,止咳平喘,亦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2、九味羌活丸:用于风寒感冒,兼清里热   3、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   4、午时茶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内伤食积证   5、败毒散:用于风寒感冒   6、通宣理肺丸:用于风寒感冒,宣肺止咳   7、参苏丸:用于老年或病后、产后气虚而感受风寒者   8、银翘解毒片:用于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9、双黄连颗粒:用于风...

  • 以气为中介的物质性 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性 以时空为轴线的恒动性

    以气为中介的物质性 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性 以时空为轴线的恒动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将“自然—人体—社会”看作一个宏观的统一整体系统,在宏观整体的调控下,人体、自然、社会又分别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各自依照自身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着,同时又通过气的升降出入、阴阳消长、五行制化等规律调节、控制着彼此的协调平衡。 •诊疗疾病时,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既考虑人体本身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注重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形体与神志,又密切关注自然、社会对人的影响,在时空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各种联系,常中求变,变中求常,深...

  • 中医传承与隐性知识 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关键在于否定

    中医传承与隐性知识 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关键在于否定

    中医学术传承之否定要义 虞坚尔教授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在中医传承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曾指出,“否定”在中医学术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将中医学术传承之否定三要义,与广大中医同仁共享。 “否定”在《辞海》有三层含义[1]:(1)不肯定;不以为然。(2)与肯定相对。在辩证法中,指事物内部包含的促进事物发展和转化的方面。亦指事物发展中转变的关节点,通过它事物发生质变。又指事物周期性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辩证的否定是事物...

  •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 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 乐恬淡之能,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 与天地终。”《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 即“欲病救萌”, 在疾病出现萌芽...

  • 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必然性

    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必然性

    中医现代化新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中医的发展迎来了又一春天。因此, 社会上对中医的关注与讨论日益增多。人们按照西医现代化的模式与方法对中医理论及诊治做了长期、大量研究工作, 但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医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并未找到真正适合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笔者从中医现代化的本质、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以及中医现代化的意义出发, 探讨中医的发展与未来。 现代化的本质 现代化是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及其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

  •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病名是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概念,代表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中医病名较多,容易混淆难辨。中医和西医病名命名体系存在差异。由于现代人在古文修养方面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用,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西医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背景下形成的学术思想、学术传统,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直接借用西医病名、排斥西医病名、固化坚持中医传统病名均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医病名诊断应在挖掘、传承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及外延,最终走向规范化。坚持临证中医和西医...

  • 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70年

    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70年

    中医古籍中蕴含有大量防病治病的理论与经验,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影印出版古籍作为最大程度保持原貌的抢救、保护与整理古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能使珍稀的孤本善本化身千百、典藏传承,并且可以扩大流通,促进传播和利用。 简要梳理新中国70年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回顾与总结70年来中医古籍传承与保护的成绩,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提供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的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中国...

  • 南通中医外治小道旧俗

    南通中医外治小道旧俗

    江苏省南通市位于长江口北岸,旧名“南通州”,素以“崇川福地”著称。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1555—1636)是南通人心目中的偶像,在南通秀丽的南濠河畔矗立着他的塑像,供人们敬仰。陈实功年方弱冠即对痈疽、疮疡、瘿瘤、脏毒、痔漏等外科疾患开展临床诊疗,大江南北慕名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万历十六年(1588年),年仅33岁的陈实功以高超的医技救治一名妇女疔疮走黄危症,“调治百日外方愈”。陈氏《外科正宗》曾被誉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 “病机”是中医学概念 病机概念

    “病机”是中医学概念 病机概念

    病机内涵探析 “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对病机的内涵有诸多理解,时至今日,多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病机”的概念表述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王维广等[1]认识到这一表述传达了病机中疾病发展变化之“机理”的内涵,丧失了疾病转变之“关键”的内涵。本文...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甘肃省名中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医师许自诚,从医70年,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保护项目“中医脏腑辨证诊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工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多年来,许自诚教授诊治疾病,以脏腑学说为指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认知,总结如下。 一个核心: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腑学说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奠基石,是可以实证的科学理论。 一条道路:走现...

  • 名中医毛德西教授经方为先 时方为续 优选名方

    名中医毛德西教授经方为先 时方为续 优选名方

    首届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经验丰富,乐于传承。他始终牢记“劝君举笔须留意”之训(程钟龄《医学心悟》),在辨证论治前提下,遵循安全、效捷、价廉之旨,探索出一套遣方用药思路,即经方为先,时方为续,优选名方,拟定新方。现将其遣方用药思路总结如下。 经方为先 经方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科学、安全效捷、药少价廉的特点,为辨证论治的典型体现,集中反映了中医学家的智慧。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序云:“惟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rdquo...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