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第394页
-
中暑后的饮食禁忌与食疗方
忌狂饮水 中暑病人应采用少量、多次饮水的喝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因为大量喝水,不仅会冲淡胃液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结果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可促使热痉挛(抽风)的发生。 食方:西瓜翠衣汤 新鲜西瓜皮(去瓤)一个,白糖适量。将西瓜外边一层绿皮薄薄削下,洗净后切成碎块,放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糖搅匀,凉后代茶喝。有清热解暑之功效。 忌油腻韧性食物 中暑病人应少吃油腻及韧性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能力,油腻韧性食物食用后会加重胃的负担,大量血液滞留于胃...
-
牡蛎壮骨增强性功能 黄精补气养阴中药
牡蛎,又名生蚝或海蛎子,是我国著名的贝类,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牡蛎科牡蛎属,栖息在浅海泥沙中。牡蛎壳性微寒,味咸,入肝、肾经,能平肝潜阳、散结软坚、收敛固涩。而牡蛎含有丰富的锌元素及铁、磷、钙、优质蛋白质、糖类等多种营养物质,既是食物,也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吃牡蛎肉“能细洁皮肤,补肾壮阳,并能治虚,解丹毒”。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功效: 1.壮骨。牡蛎中钙含量接近牛奶,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食用后有助于骨骼生长,尤其对老年男性非常有利,不但养骨、健齿,还有益智作用。...
-
中医看养心贵在静心 吃养心安神的食物
在中医看来,养心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而养心贵在静心。养心不仅仅是保护好心脏这个器官,还包括身心的调养。养心重在养神,而养神,说到底就是净化我们的灵魂。不过想要净化心灵,首先要从饮食着手。 一方面,要多吃养心安神的食物,比如茯苓、莲子、百合、小枣、藕粉、银耳、鸭肉等。另一方面,要多吃“真正的食物”,也就是最自然的食物。在食品安全问题显著的今天,这个要求似乎显得有点奢侈,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尽可能地吃更加天然的食物。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肠胃更健康,身体中的毒素更少,心脏也就更健康。具体该怎...
-
《杏林教学心悟》对中医教育追求与探究的好著作
2017年年末,苏颖教师的新书《杏林教育心悟》由东北师范大学出书社出书。苏颖是国内闻名的内经学研讨专家,带领学术团队在中医运气学范畴做了大量开创性的作业,创建了五运六气教育科研基地,出书了《五运六气探微》《五运六气概论》《五运六气医案评析》《明清医家论瘟疫》等系列学术著作,形成了本身学术研讨特色。与这些学术著作不同,《杏林教育心悟》是一本记载教育名师生长脚印及心路进程的著作。 1978年,苏颖考入长春中医药大学,结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医教育、科研、临床作业,至今整整40年。从中医学子生长为中医学者、教育者,她有许...
-
《濒湖医案》佚案中运用药物外治的验案
药物外治的理论与内治理论相同,所不同的是给药的途径、用药的方法的差异。其机理主要是内病外治,上病下取,药物经皮肤经络而达到病变部位,通过皮毛、腠理、经络气血的作用,调整相关脏腑组织的疾病,发挥其整体治疗作用。清代医家徐大椿曾说:“疾病由外入内,行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驱之。若病变部位已固定,或在皮肤、筋骨之间,可用膏贴之,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将病邪提出,或散解病邪,较服药有力。” 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的《濒湖医案》佚案中有多则运用药物外治取效的验案。可见李时珍非常...
-
热病治疗 中医广泛参
中医的发展和热病是分不开的。汉代的张仲景、金代刘完素以及清代的叶天士,都是治疗热病的大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有大的瘟疫流行,中医药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论上世纪50年代的乙脑流行,还是2003年的非典,中医药都彰显了风采。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热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参与的比例越来越少,什么原因呢?其中有政策方面问题,也有我们中医自身的问题,国医大师路志正常教育我们,中医要想发展,要靠我们自己。有许多感染性疾病,现代医学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努力冲上去,不能畏缩不前。 一位发热病人,自述...
-
中医诊治疾病的准则,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准则。辨证是诊治疾病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准确与否与疗效密切相关,如何进行辨证论治?浅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症、证、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疾病的外表现象一一症状表现出来的。辨证论治就是通过疾病的症状、证候等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但是症、证、病三者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不能混淆,而有如下的区别。 症状:是各种疾病所表现的各种单个症状,是通过病人的自身感觉和...
-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制定了许多治病方法,常用的为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 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者。 2、吐法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3、下法 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 4、和法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5、清...
-
百合一味补阴类中药 秋吃正当时
百合属百合科草本植物,其地下鳞茎由许多肉质鳞片抱合而成,有百片合成、百年好合之意,故名。它既是一味补阴类中药,又是一道脍炙人口的食材。秋天采挖后,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后,即可入药或食用。 中医认为,百合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肺、清胃滋阴、清心安神等功效,尤以养阴润燥见长,可治疗阴虚燥咳、劳嗽咯血、低热虚烦、惊悸失眠及慢性肺部疾患、消化道溃疡等病症。秋天燥邪当令,吃百合正当其时。百合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上乘,且口感独特,软糯清香。吃百合,可做菜、煲汤、熬粥、做羹等,既饱口福...
-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中心析疑
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学辨证理论系统的重要内容,这一辨证理论系统历史悠久,使用广泛。作为辨证理论系统中的一种,卫气营血辨证具有其特异性,其间的卫气营血阶段医治准则,既是辨证纲要,也是医治特征。但这一辨证理论在其理论研讨及使用中仍需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用于临床开展。笔者在学习这一理论的进程中,偶有心得,故参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感悟,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提出几点知道。 理论析疑 关于卫气营血理论,遍及以为由《黄帝内经》理论中的卫气、营气理论(即营卫的生成、循行、生理、病理)的论说,奠定了这一辨证理论的物质根底...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仁和精诚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医医院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搞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