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91页

中 第391页

  • 历史上兼通中医的皇帝

    历史上兼通中医的皇帝

    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有不少与中医药结缘的,这对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神农氏为普济众生,曾翻山越岭寻找草药,最后掌握了多种本草的药性,成为本草学的奠基人。“五帝”之一黄帝也热心医药,曾经与臣子岐伯、伯高等研讨中医药。 南北朝时简文帝(梁)萧纲对中医学精通,曾撰写《劝医论》,提示为医者要敢于吃苦才能做良医。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无治国之策却富有文学才华,而且兼通医药。在其倡导下,翰林学士韩保升挂衔兼职对《新修本草》校正增...

  • 中医博士的养生妙语

    中医博士的养生妙语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最近专门组织了一个由20多位名专家、老中医专家组成的讲师团,对有关中医防病治病,中医药使用的方法以及中医日常防病治病的理念和技巧举办讲座。广西首位中医博士,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广西名中医刘力红博士在第一场“中医健康大讲堂”上,围绕《养生的三个途径》进行讲课。 讲座说的内容是养生。现将其养生妙语摘录一二,与读者分享。 生命包括身、心、性三个层面。因此人要想健康,也得从身、心、性三个层面上讲究。养身需要节饮食、适寒温、少嗜欲;调心需收心、顺心、养心;养性需...

  • 中医的“神”养神关键在“静”

    中医的“神”养神关键在“静”

    “神”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食鄰切”。其中,“申”是天空中闪电形,“申”是“电”和“神”的本字。“申”字在甲骨文里是一个象形字“见图1”,像神秘而令人惊恐的霹雳,朝各个方向开裂的闪电。古人觉得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称之为神,在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里,变化莫测、威力无穷的就被视作神灵,是生出、主...

  • 画说中医药文化之中医史画

    画说中医药文化之中医史画

    中药编造是历代医家都很关怀的问题,《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里都有关于药材编造的零星记载。比如半夏生用有毒副作用,但用编造过的半夏则无毒副反应;又如附子,生用也有毒,用编造过的附子不但没有毒副作用,临床效力还能得到提高。可见,中药编造的作用,其一在于减轻或消除药材原有的毒性,其二能够提高某些药材的药效。 隋唐以前,医师用药多自采克己,后来有了专门的药店,中药编造也成为专门行业,这就需求拟定一套技术标准和操作标准,以保证药效。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整理研究前人的各种编造方法,写了《雷公...

  • 古今医家论述静治法《内经》中的动静观

    古今医家论述静治法《内经》中的动静观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医术精深,知之者甚众,《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叶天士熟谙药性,其识药用药,除明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之外,又强调辨析药物阴阳、动静、轻重、刚柔之性。学习叶案,发现以“静治”为法,灵活运用“静药”是其临证特色之一。 《内经》中的动静观 《增韵》载:“静,动之对”“动,静之对”, “动静观”是中国...

  • 中医升降 寒热 燥湿三个方面的平衡

    中医升降 寒热 燥湿三个方面的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阴阳合一的复杂有机整体,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二者对立统一的结果。健康人被称为“平人”(《素问·调经论》)或“阴阳和平之人”(《灵枢·通天》),其标志是“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实现的前提于外是要做到天人合一,正邪相安;于内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在各自履职尽责的同...

  • 中医帮您析梦疑

    中医帮您析梦疑

    做梦简直每个人都有过,在梦中往往履历实践日子中无法履历的作业。唐代的“春梦一场”故事就是指在梦中实现了实践中不能实现的夸姣希望,虽然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如那些抱有不切实践幻想的人,但是,美梦给人们带来的仍是美妙的回味和喜悦。 跟着现代科学的前进,人们对梦的研讨也逐步深化。有关研讨表明,实践上,每个人每天晚上都做梦,而且做梦的数量也是相对固定的。入睡之后,在90分钟左右,出现第一次梦境,这时睡觉进入快速动眼期,此时如调查睡觉者的眼睛是在快速翻滚的,时间持续5~10分钟。今后大约每隔9...

  • 诗词中的“术”及其药用价值

    诗词中的“术”及其药用价值

    山下寒林平楚,山外云帆烟渚。不饮如何,吾生如梦,鬓毛如许。 能消几度相逢,遮莫而今归去。壮士黄金,昔人黄鹤,美人黄土。 这首《茅山逢故人·句曲道中送友》是元代诗人张雨的作品,描写在茅山送别友人的情形,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茅山逢故人》为张雨自度曲,调名本意即咏茅山道中遇见老朋友。 茅山仙术名天下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地处句容、金坛交界处,风景秀丽,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相传西汉茅盈三兄弟在此采药修道成仙,后人因此称此山为茅山。 茅山还以出产中药&ld...

  • 《内经》中的阴阳理论 阴阳理论可全面解释人体生命过程

    《内经》中的阴阳理论 阴阳理论可全面解释人体生命过程

    •《内经》中的阴阳理论,虽还带有哲学烙印,但具有了丰富医药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特征,赋予阴阳理论以新的生命力,并得以完整系统表述和传承。 •《内经》之所以要用阴阳知识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这与阴阳理论是国人固有、原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无关系。 阴阳理论是研究其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在生命科学中具体应用的知识体系,《黄帝内经》先后四次对阴阳概念予以定义,全面展示了阴阳特性、阴阳相互关系,并从其具体应用中示人以为何要运用这一观念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认真阅读其中的相关原文,才能...

  • 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是研讨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上记载的中医药学内容也值得后人研讨。 龟:除湿痹 补阴虚 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龟之长命,与鹤齐名,在古人的心目中龟是显赫、显贵的标志。《史记·龟策列传》载:“龟者,全国之宝也。先得龟者为天子,且十言十当,十战十胜。王能宝之,诸侯尽服,王勿遣也,以安社稷。”并将龟和鼎相同视为国家重器,合称为“龟鼎”。 早在夏代,人们就把龟作为...

  • 中医食疗能防治感冒

    中医食疗能防治感冒

    眼下,正值初春季节,人们很容易患感冒。请问,除了医药治疗外,可采用食疗的方法吗?答:冬季出现了少有的干燥天气,这给春季高发的感冒和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增加了可乘之机,一时间,感冒病人数量剧增。在治疗方面,中医学上并没有病毒这个概念,对于流感或感冒,一律统称为“外邪入侵”,因为病毒发源地不论是鼻黏膜或呼吸道,部属脏腑以外,因此称为“外邪”。中医按病症的表征和身体反应分类,大致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的症状是...

  • 《内经》中的阳气《内经》中的神,神乃阳气作用之效应

    《内经》中的阳气《内经》中的神,神乃阳气作用之效应

    对《黄帝内经》中阳气与神关系的思考 笔者通过统计,检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阳气”二字连续者出现151处,“神”出现192处,从而可以看出“阳气”与“神”在《内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中药足浴验方三则

    中药足浴验方三则

    [方一] 主治:腰部冷痛、肾虚腰痛、腿膝无力及遇劳更甚者。 用药:肉桂50克、吴茱萸60克、生姜30克、葱头50克、花椒80克。 用法:以上药物加水煎取药汁,再加入适量温水,使得水温保持在40度左右,泡脚30~40分钟,每日1次。 [方二] 主治:失眠。 用药:酸枣仁50克、合欢皮100克。 用法:上两味药煎汁,加入温水,使得水温在40度左右,浸泡双足30-40分钟,每日1次。 [方三] 主治:神经衰弱。 用药:夜交藤250克。 用法:先把夜交藤加水煎煮后,取其药汁,再兑入适量温水,浸泡双脚30分...

  • 气络学说的中心思论 承制调平

    气络学说的中心思论 承制调平

    •承制调平是中医学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运动自稳平衡机制、病理损害状况下的代偿性调理与疾病医治及其医治效应的高度归纳,在哲学层面表现了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医治观、预后观。 •气络学说辅导神经肌肉类疾病防治,提出“奇经亏虚、真元颓丧、络气虚滞”的病机新观念和“奇经论治、五脏分证、三焦分治”的辨证论治办法来诊治运动神经元疾病、重症肌无力、肌养分不良症。 气的两层特色即哲学之气和医学之气,而气的功用完结办法为气络。体系构建气络学说要...

  • 木梳梳脚底助中风康复

    木梳梳脚底助中风康复

    人体的脚部有很多的神经末梢,用木梳反复梳脚底,可以很好地刺激全身的神经,有助于中风康复。...

  • 中药汁的分类 叶天士在临证药汁的作用

    中药汁的分类 叶天士在临证药汁的作用

    浅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药汁的应用 中药汁具有药鲜汁纯, 保持天然药物原有性味, 气味俱存, 润燥之性较强的特点, 是一种最能保持中药天然性能的传统用药形式。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回顾青蒿素发现的艰难历程中, 提到其灵感来自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关于使用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记载。文中提到:“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1]。取其鲜汁应用, 气味俱存, 就能发挥疗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药物多用鲜品, 使用鲜汁类药物, 汁类药具有饱满多汁, 疗效快, 性较...

  • 点揉颈后防中暑

    点揉颈后防中暑

    夏天中老年人容易发生中暑,可通过点揉颈后加以预防。由于中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气温升高时会导致体内水、电解质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出现头痛、头晕、多汗等中暑症状。 中医认为,中暑是夏季暑热之邪侵袭心脑而蒙蔽清窍所致,应以清热解暑、泄火醒神治疗。颈后有风府、天柱、大椎等清热提神的要穴,点揉颈后能达到预防中暑的效果。端坐,点揉颈后正中线的发际到大椎穴处(略低头,第七颈椎棘突下,即最凸起的颈椎骨下凹陷处),然后点揉中线两侧肌肉(斜方肌)外侧,自上而下,每条线点揉2—3分钟,每日2次。除预防中暑外,还能减轻...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暑
  • 中医 真气正气元气 三者含义考辨

    中医 真气正气元气 三者含义考辨

    真气、正气与元气(原气)考辨 真气、正气、元气 (原气) 是中医学常用的名词术语, 各有不同意义, 但是许多文献中, 真气、正气、元气 (原气) 等词常常混称, 如:真气[异名]正气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素问》) ;元气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脾胃论》) [1]。原气, 出《难经·三十六难》。又名元气、真气[2]。那么各词之间到底能否混称呢?为规范其名词术语及意义, 笔者考证了大量文献, 分析了各个词语的含义、来源、作用、运行通路, 试述如下。 真气、正气、元气 (原气...

  • 人工智能可助力中医迅速发展

    人工智能可助力中医迅速发展

    中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与经方智能化研究思路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17年7月8日,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 AI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新一代AI在智能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 AI时代已经来临, 并在各方面影响中医药的发展。中医在AI时代, 面临着相应的机遇和挑战, 而经方由于其标准化的理论特点, 有可能成为新时代中医在主流医学体系中弯道超车的突破口之一。...

  • 中医风药的概念 风药的分类 风药的运用

    中医风药的概念 风药的分类 风药的运用

    国医大师刘尚义风药分类及运用经验 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以下尊称 “刘老” )临证 五十余载, 每用哲学思维指导用药, 对风药的认识与 运用亦独具创见。 风为无形之气, 善行数变, 主动主 散, 无孔不入, 无所不及, 升降出入, 遍及全身上下。 风行太过与不及, 致病可谓 “无中生有” , 伤人尤多, 有 “百病生于风” 之说。 风药具有形之质, 治病可谓 “有中化无” , 有 “风药疗百疾”...

  • 煎中药防假沸

    煎中药防假沸

    煎有些药物时会出现假沸现象。这种现象指药液温度达到100℃时,药液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好像药物已经沸腾,实际上并未沸腾。如果此时改用文火煎药,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不能完全煎出,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容易出现假沸的药物有款冬花、远志、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在煎含有这些药物的汤剂时,一定要注意,在药液出现气泡后再用武火煎一二分钟,可用筷子适当搅动几下,当确认药物真.正沸腾后,再改用文火。...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中药
  • 《元气神机——先秦中医之道》自序

    《元气神机——先秦中医之道》自序

    本书从《道德经》《周易》和《内经》三部经典中汲取营养,认为《道德经》和《周易》既是议论了天地之理,则人体之道亦在其间。《黄帝内经》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这是《道德经》的思想;“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必养必和,待其来复”,这是《周易》的思想,笔者谨依此旨,为是书。 《道德经》的中心概念之一是无为,看病之底子也应该是让人体之元气无为而治。现代医学是以疾病为中心,寻找疾病,然后祛除它。而本书的观点是人体从不健康到康复健康,是元气从...

  • 五音疗法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五音疗法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听着舒缓的古典音乐,伴随着艾条阵阵熏香,似乎置身于虚无缥缈的梦境。“来这儿医治,一边听音乐,一边艾熏,十分惬意。我本来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夜里醒了就数星星。现在能睡6~7个小时了。”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病区中医特征医治室,正在承受护理人员艾灸的黄阿姨快乐地说,“咱们十分乐意承受这种中医医治,似乎置身音乐的空气中。” 五音疗法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和五音对应的传统中医疗法,用角、徵、宫、商、羽五种不同音调的音乐来医治疾病。将中医心、肝、脾、肺、肾对应相应五音,...

  • 中医治体虚多汗

    中医治体虚多汗

    对于身体虚弱引起的多汗,可适当服些中药调理。 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即小便色白、量多)、周身无力、手脚冰冷等症者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用。 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两颧红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

  • 长期喝中药最好饭后服

    长期喝中药最好饭后服

    不少老年朋友,常以中药来调理身体,预防或治疗慢性疾病。但值得提醒的是,如须长期服用中药,服药时间最好在饭后。 中医在配伍运用中药时,讲究“四气五味”,常根据药性的寒、热、温、凉,并参考辛、甘、酸、苦、咸五味来配伍组成方剂。 当空腹服药时,寒凉药或者五味偏重的药物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 不同类型的中药汤剂,服用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肝、肾、肠道疾患,宜饭前服药;眩晕、咽喉疾患宜饭后服药;泻下药、滋补药、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类药宜睡前服用。这些都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和药物作用的特点,对服...

  • 中医保健三法调理

    中医保健三法调理

    中医保健对身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就介绍三则中医保健方法。 早上起床“开七窍”:早上起床的时候,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用手慢慢按摩鼻子、眼睛、嘴巴和耳朵三分钟左右,这叫“开七窍”,对缓解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有好处。 手捂小腹生阳延寿:每晚睡觉前,将双手搓热,把手掌中心的劳宫穴对准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四横指处),意守此处,慢慢入睡。 眨眼运动增视力:中老年人多做眨眼运动可增强视力。体位不论坐、卧、站均可。运动时需全身放松,然后用力闭眼,再睁开,反复进行,一闭一...

  • 强身健体在你“手”中

    强身健体在你“手”中

    生活中,人的双手各有六条经络通过,上面分布有数十个穴位,均与脏腑相连。加强手部的运动锻炼,经常刺激与内脏息息相通的手部穴位,对于强身健体大有裨益。 1.摩拳擦掌:手掌对手掌互擦36次至发热,使双手掌中与内脏机能有关的经络和穴位被刺激,以强化内脏功能;接着,将一手掌放至另一手背上按摩36次,完毕后,对换也做36次,以反射性地刺激头、颈、肩、眼、鼻、背等部位,对治疗肩痛、眼疲劳有益。 2.摩掌擦背:手掌对手掌互相快速摩擦30-50次,掌热后,以右手掌心向左手前臂内侧从手指末端向肘部反复推擦50-100次;然后以同样方法...

  • 炎炎夏日暖身体补中气 热水泡脚

    炎炎夏日暖身体补中气 热水泡脚

    冬季热水泡脚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推重的一种养生办法,能够暖身体补中气,其实在炎炎夏日,经过热水泡脚能祛除湿气,相同也能到达摄生的作用。 晓畅经络 人体许多重要经脉都起源于足部,一向往上走,通遍全身。中医摄生考究顺应天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气候炽热,常常会让人感到疲惫疲乏,特别是上班族,工作压力非常大,睡前可适当用温热水泡脚,让经络晓畅,调理人体机能,既便利简单,也能消除疲惫、缓解压力,还能改进睡觉。 祛湿排毒 在夏天,气候一热,人们就很喜爱挑选吃些生冷的食物,或许常常待在空调房中,这样就会导...

  • 中药汤浴方式多种多样

    中药汤浴方式多种多样

    中药汤浴是将药物的煎剂、浸剂加入浴盆中进行全身浸浴,或直接用中药煎剂及其他制剂进行部分浸浴或熏洗的一种防病健身方法。在我国,药浴源远流长,《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汽浴法、熏浴法的记载。中医经典作品《黄帝内经》中指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是利用热汤沐浴发汗的先例。历代的中医药作品中几乎都有用中药洗浴、熏洗、浸泡等方法来防病治病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中药汤浴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全身浸浴、部分浸浴和熏浴、烫敷4种。养生保健常以全身浸浴为多见。这里向我们介绍一些常用的药浴处方,能够根...

  • 论《童蒙止观》中的气与息

    论《童蒙止观》中的气与息

    智者大师是我国隋代的一位高僧,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时八教、一念三千等理论, 实际创立了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智者在说法过程中十分重视融合佛法和中国传统的儒、道、医等思想, 而后依据自身的创见, 将之改造为新的实践方法, 《童蒙止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气是中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息在中医经典中指呼吸, 也可以指一个正常呼吸的时间, 并没有太多其他内涵。佛教经论中的息主要和具体的实践方法相关, 如安般法门、六妙门等都是以息为入手之处的。本文即以《童蒙止观·...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