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99页

中 第399页

  • 《黄帝内经》解剖认知浅溯 中古代解剖的理论推演

    《黄帝内经》解剖认知浅溯 中古代解剖的理论推演

    从《黄帝内经》解剖管窥早期中医理论推演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传承至今已二千多年, 其文古义奥, 且非一时一人而成[1], 最早为西周或春秋战国时遗文, 历经春秋、战国、秦汉, 于西汉成型, 成书后又经过六朝、唐、宋时期医家、学者的整理、修订和增补, 才汇集成现行版本[2], 其中蕴含的早期中医理论雏形与脉络渐难把握。解剖是人类认识人体最古老和最基本的方式, 古代解剖在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后便逐步停滞[3]。因此, 通过剖析《内经》中古代解剖认识或可管窥早期中医理论的推演过程。 《内...

  •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病机十九条后“十六字”提示的病机辨治方法——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之二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不仅是历代医家关注的重点,也是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重要来源。前文已述[1],病机十九条后的十六字在病机类属分析基础上,确立了进一步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模式。但其具体方法十六字中却言而未尽,笔者发现,以病机十九条及其后的论述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相关论述,参以后世阐发,似可得出十六字所提示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的具体方法,可与病机...

  • 中医治本 什么是中医的本

    中医治本 什么是中医的本

    中医很多的概念都是相对的,阴与阳、气与血、寒与热、温与凉、标与本、缓与急等等。中医治本,本在哪儿? 常有人说中医治本,那么,什么是本呢?有人可能说本就是根儿,从文字上讲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很多病,西医中医都很难除根儿。 本是相对于标而言的,没有标就没有本,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标本的概念不一样,我们可以简要讨论几对儿标本: 第一对儿:疾病是本,症状是标。 比如头晕,高血压可以,低血压也可以,颈椎病可以,脑血管病可以,耳朵的问题也可以。这个时候,头晕是标,疾病是本,若想...

  • 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

    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出版是一件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忆及1998年在《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版出版时,我专程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作了专访,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题为“集古今医方大成,立千秋岐黄伟绩”书评,20多年过去了,辞典第2版又以崭新的面貌隆重面世,令我由衷高兴。 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研究员在方剂学领域积淀丰厚,造诣颇深,在他的带领下,100多位中医界专家潜心整理研究了十二个春秋,编纂成《中医方剂大辞典》(全书11册,1800余万字,96592方),于1992年起...

  • 术数,田野研究与中医

    术数,田野研究与中医

    经方配伍术数机制研究方法 学界久享盛誉的“诺贝尔奖”设立者Alfred Bernhard Nobel,同样以“炸药大王”著称于世,其发明的129种炸药,脱胎于中国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发明的火药(又称“黑火药”)。熟知的黑火药“一硫二硝三木炭”基准配比(2KNO2+S+3C=K2S+3CO2↑+N2↑+Q),具体实践中,据不同用途、条件,准确用量时也有差别。这种大致比例确定,实际运用又有相应调整的...

  • 开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

    开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

    几千年来中医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在今天中医药继续为了全民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独立的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吃惊地发现在临床上很大医生竟然很难开处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来(这里说的中医处方特指中药汤方)。 中医药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有完备的理法方药,方剂是指在中医理论中医治法的指导下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而有序组成的药物。一张好的处方可以看出医者的思路,...

  •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其成书年代与《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相近,故两书对药物功效的认识相似。经方组方简洁,效专力宏,通过《神农本草经》的论述研究仲景经方,可深入理解经方的配伍规律,提高临床运用经方辨治疾病的水平。《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四气五味”等理论,是张仲景《伤寒论》组方用药的基础[1]。清·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云:“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

  •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集权和分权一般是指组织系统中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集权是指由最高管理者集中领导、统一指挥,把决定一切事务的权力都集中在上级核心机关,下级机关和部门只能根据上级核心机关的决定、指令和指示办事,而不得擅自越权,各行其是。分权是相对于集权而言,是在多层次、多机构的管理系统中按照一定规则把权力合理分派给不同机关和部门的规定和制度,上级核心机关只对关于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下级机关和部门则在自已的管辖范围内有权自主决定一些一般事务性的问题。中医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实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药物组成的有君、...

  • 临床中特效中药 用药经验

    临床中特效中药 用药经验

    一、用药经验一(裴振峰) 临床中一些特效中药,用起来得心应手。 1、明目而推陈出新的特效药物:蝉蜕30克; 2、降十二经脉的要药:枇杷叶30克; 3、强脾动力的特效药物,灶心土炒白术50克,药物组成符合脾之火土的生理特点; 4、降尿酸的特效中药:鸡矢藤60克,消食化积功效的特殊应用; 5、耳聋耳鸣的特效药物:骨碎补50克; 6、反酸的特效中药:败酱草30克。 7、治疗牙龈出血的特效中药:竹茹40克; 8、眼部溢血的特效药物:桑...

  • 由四诊合参到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由四诊合参到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与特色, 证候则是辨证论治的起点与核心。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构成要素来自望、闻、问、切的四诊信息, 即四诊合参。时代需要中医的精准辨证论治, 这也是中医发展的内在要求。前提是需要对中医辨证论治做一梳理, 即中医辨证论治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程, 其未来发展方向如何?笔者不揣浅陋, 对此做一论述。 中医辨证论治模式变迁中的“常”与“变” 现代中医诊断施治的模式, 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7种: (1) 中医辨证论治; (2) 辨中医“病...

  •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伤寒论》对痞论述甚详,以方测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 •痞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为病证与结、瘕、聚等的区分度不高。痞作为一个概念,其清晰性、准确性、必要性都还有不足。 “痞”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在中医学中或指症状,或指病机,或指病证。临证常用常见,历代论述颇多,但观点杂乱,所识不一,影响学用。兹对其作一梳理阐释。 痞之含义 《说文解字》释&ldq...

  •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为清代名医唐笠山所编辑。近读该书,其中有两段关于中医处方用中药异名和处方字迹潦草的记述。 文章说国家征收赋税,通知单要写清楚,好让人看懂;良将带兵打仗,兵法上要求以神速为贵。作者曾经看见一张中医处方上有小草,一般人不知道小草就是远志,而认为是细小的甘草。又有一张医生开的处方上有蜀漆,市场上商人不知道蜀漆就是常山之苗,而叫加上干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少,如把玉竹写成萎蕤,乳香写成薰陆,天麻写成独摇草,人乳写成蟠桃酒,鸽粪写成左蟠龙,灶心土写成伏龙肝等。很多中药原来都有古名,但...

  • 中医文献的特点

    中医文献的特点

    “文献”这个词有几种解释,一是指典籍,一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亦可以解释为与某一学科有关的图书资料。比如甲骨、铜器的铭文、竹简、石碑及书籍、磁带、缩微胶片等都叫文献。凡是人类的知识和思想用文字、图形等手段保存和记录下来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物质的载体,都可以叫文献,属于中医药学方面的就叫中医文献。中医文献大致有以下特点: 年代久远 现存中医著作中,《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竹简《养生方》...

  •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病位,即疾病发生之所在。辨识病位,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理念与认知条件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并非建立在实体解剖之上,而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因而对病位的认识就不仅指形态结构上的位置,而更多的指功能上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医学主要把病位分为两大类,即空间性、实体性、具体性病位与时间性、功能性、模糊性病位。前者即病变所在,较为直观而具体,如脏腑、经络及外合的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后者则是对主要症状与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后,...

  •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广泛指导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养生、康复与治疗。但是对于其内涵如何界定,决定着这一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黄帝内经》的标准来看,未来即将发生的疾病叫“未病”。这个“未病”的原因,正在当下发挥着作用。 笔者认为,“未病”从时间上看,包括外感六淫后的潜伏期,饮食劳倦等内伤导致生理向病理转...

  • 脉诊在四诊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

    脉诊在四诊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

    在正确运用脉诊技能和办法的条件下,脉诊在四诊之中的效果是第一位的,望闻问诊可辅其后,四诊相互完善诊断。有时脉诊剖析足以完整客观地反映疾病的病机改变,其他三诊只起到旁证、印证的效果。即使在脉诊剖析尚不完善的状况下,也能够帮助确定其他三诊剖析的大方向,这时其他三诊对脉诊定论发挥完善补充的部分批改效果,但笔者从未遇到望闻问诊定论能够全盘推翻脉诊定论的状况。所以,笔者认为脉诊的在四诊中位置是首要的,有专家学者将脉诊在四诊中的意义喻为灯塔、指南针、路标,丝毫不为过。 任何医学理论和技能都源于必定前史的生产力条件,存...

  • 中药仿单

    中药仿单

    中药仿单是附在单味中药或中成药包装上的药物说明书,主要介绍了药名、性味、功用、应用范围、禁忌、注意事项等,以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作用于宣传药店的名号、地址、经营范围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地个体经营的中药店中常能看到药店为扩大经营、招揽顾客、服务大众,在门前张贴广告、悬挂葫芦、画鱼符,橱窗里摆放着藏红花、冬虫夏草、海马、牛黄、珍珠、鹿茸、灵芝等多种奇珍名贵药材,并沿用多种多样的单味中药饮片和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仿单,介绍各种药物的疗效和服用方法,配方时将仿单包裹在相应的饮片或成药上,便于购药者辨认和...

  • 煎煮中药的容器十分重要

    煎煮中药的容器十分重要

    一个中药方子要想达到好的疗效,煎煮中药的容器十分重要。 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化学等科学学科,但中国古代的医家们通过临床疗效的观察,同样获得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如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认为“温汤忌用铁器”;李时珍曰:“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这些说法是否有道理呢?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铁器和铜器一般不作为煎药容器。《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铁,辛,平,有毒。……凡诸草木药皆忌铁器,而补肾药尤忌之。&rdqu...

  •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饮,在中医学中有多种含义,可代指水液、病理产物或作为致病因素。但对于病理状态的饮,中医学术、临床界却时常因其概念不严谨、标准不清晰而造成误解,以至于成为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 饮之成 饮是水失正化的产物。关于水液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详细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水由口入胃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肺的宣降、通调,把水布散全身。《素问·逆调...

  • 吃野生菌防止中毒

    吃野生菌防止中毒

      野生菌,主要生长在夏天,如:牛肝菌、青头菌、米汤菌、涮把菌、火炭菌和鸡枞等;秋天生长的主要有谷黄菌、干巴菌、奶浆菌、鸡油菌、鸡枞等;冬天生长的主要有冻菌、茅草菌等。   在最常见的数十种野生菌中,中毒概率最高的,当数牛肝菌。其他菌类,特别是鸡枞,中毒的可能性非常小。为防止中毒,吃野生菌时要做到四注意:   一是炒野生菌要放大蒜。不论炒什么品种的野生菌,都要放几瓣大蒜。如野生菌炒熟后,大蒜呈乌黑色,证明其有毒,千万不能食用。如大蒜色白,则可食用。   二是一定要炒熟。无论哪种品种的野生菌,炒的时候...

  • 中医学的“病”“证”“症”

    中医学的“病”“证”“症”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但由于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削弱了辨病论治在诊治疑难病、危重病中的地位,大大影响了临床疗效。我们有幸聆听国医大师朱良春的教诲和侍诊临证,体会到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辨病论治才是提高慢性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疾病深层次的核心病机、自觉接受辨病论治的思维方法是从中级水平迈向高级水平的门槛,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的“病”“证”“症” 病 严格意...

  • 中医“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中医“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工作三十余年,在多年的中医临证实践过程中,孜孜以求温习中医知识,兢兢业业做好中医工作,逐步形成了尊崇经典名著,注重病机辨证,强调疏通气血,喜用“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尚经典,汲源头活水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石和中医学术思想的渊薮,仲景学说是中医临床的源头活水。笔者临证遵循经典理论,崇尚仲景学说,喜用经典方剂,尤擅经方治病,并有所发挥。如对《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的理解,认为运用小柴胡汤,一要深入到仲...

  • 中医经方学术之“法”脱胎于“法家”之“法”

    中医经方学术之“法”脱胎于“法家”之“法”

    论经方学术的“法”的体系与精神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法”字, 几乎贯穿始终, 如《伤寒论·伤寒例》云:“服药不如方法, 纵意违师, 不须治之”。《伤寒论》云:“脉浮数者, 法当汗出而愈”。后世常从字面上理解为“治疗方法”。但许多时候, “法”不是在讲治法, 如《伤寒论》讲:“脉浮紧者, 法当身疼痛”。“阳脉涩...

  • 曹丕《与吴质书》中的疾疫

    曹丕《与吴质书》中的疾疫

    近日读曹丕《与吴质书》时注意到其中“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句,引起思考。“昔年疾疫”是什么疾疫? 《与吴质书》是曹丕(187—226)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写给好友吴质的一封书信,旨在追念往事、亡友,及对未来文坛的期盼与个人情况,是一篇名作。 文中的“昔年”指的是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疾疫”指代的是这年发生的重大瘟疫。对本次瘟疫史书虽有...

  •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时间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与宇宙时空相应的自身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及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人们养生、防病、治病的一门科学。自然界有日、月、年等时间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相通,人体亦有与时相应的自我调节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已发现人体生命节律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自然界的日月寒暖、气候变化、植物生长收藏等或直接作用人体或间接通过对人的起居、饮食、精神活动等的作用而影响人体,从而形成强化与不断调定人体的生命节律,充分证实了...

  • 从源头向《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问候的力作

    从源头向《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问候的力作

    自古以来,《伤寒论》一直是中医临床诊治的经典。《伤寒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临床学之专著,以六经辨证为主,重点论述外感病,兼及内伤杂病。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了祛邪与扶正的辨证运用。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日本学者喜多村在《伤寒论疏义》中亦指出:“医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孔孟’,没有《伤寒论》的医学是不能成为医学的。” 从金元四我们到清代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各家之精彩学说都未曾脱离《伤寒论》...

  •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称小满。   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小时候曾读到一首写苦菜的诗:“儿时,老家/多得让人害怕/十年无影千里无踪/母亲坟头/孤独地站着,是她!”诗很酸楚,也很忧伤,让我至今无法忘记,更无法忘记诗人笔下的苦菜。   据说,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周书》有“小满之日苦菜秀。”的记载。《诗经》也说“采...

  • 《伤寒论》是中医大船上最大的压舱石

    《伤寒论》是中医大船上最大的压舱石

    •不要强调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解释和规范《伤寒论》,更不要用后世的脏腑学说来强制指导经方的应用,“松绑”才可以让《伤寒论》的学术价值得以彰显。 •方证相应,也就是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是一种有别于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形象与直觉,不看重脏腑病机概念及其推理,有浓郁的东方哲学味道。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中医学术传承出现危机时,便开始形成研究《伤寒论》的热潮,清初是这样,晚清和民国初年更是这样。20世纪中医存废之争十分激烈,而能...

  • 细胞代谢是支撑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

    细胞代谢是支撑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

    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细胞具有代谢功能,即用自身的能量推动自身的物质运动,以维持自身的生命。细胞代谢有两种,一种叫合成代谢,一种叫分解代谢。细胞的合成代谢是合成有形物质,属“阴”;细胞的分解代谢是释放能量,属“阳”。这样,抽象的“阴阳”就与细胞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相匹配,在微观上构成区域对应,在自然法则中形成了“阴阳太极”:即细胞的合成代谢为“阴”,细胞的分解代谢为“阳”;它...

  • 中医“左肝右肺”探讨

    中医“左肝右肺”探讨

    中医“左肝右肺”一说,来源于《内经》,这是《内经》中的一个千古之谜。所谓谜,就是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谁也猜不透。因此,曾经有人想从《内经》入手,借此来否认中医理论,抓住“左肝右肺”之说,大做文章。以现代解剖学相对照,大肆攻击中医学古老、不科学,说中医理论太荒谬了。 “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及其具体内容,我们作了一番探讨,确有所获。介绍如下: “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