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402页

中 第402页

  • 中医学中常提到“四大经典”

    中医学中常提到“四大经典”

    中医学中常提到“四大经典”,但究其具体所指,却众说纷纭。张大宁认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四大经典所指不一 张大宁认为,“四大经典”一词源于古人“四圣”之说。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著有《四圣心源》一书,所谓“四圣”,指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四位医家。《四圣心源》是为四圣之著——《内经》《难经》《伤寒论》《...

  • 评《中医局部特色诊法》

    评《中医局部特色诊法》

    中医传承数千年,素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近日拜读《中医局部特色诊法》,窥得中医之学海浩瀚。这本书容纳了不少闻所未闻的民间诊法,着实令人大开眼界。该书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彭清华教授主编,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早在20多年前,彭清华与其导师、著名中医诊断学家朱文锋教授就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中医局部诊法专著——《中国民间局部诊法》。20多年弹指一挥间,对原书修正、补充后,更加完善的《中医局部特色诊法》得以问世。不求全面,贵求专精。此书凝聚了作者近30载的心血,极尽中医局部诊断之绝学,是问道中医、逐鹿临床...

  • 中医间接治法探析

    中医间接治法探析

    根据辨证结论,中医学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法。总体说来,这些治疗方法多属于“对证”或“对症”的直接治疗,即根据辨证中明确的病因、病位、病性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针对病性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中藏经》);针对病因的疏风、散寒、利湿、化瘀等;针对病位的“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

  • 药之气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药之气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并与古人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相关联。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学说大致包括药之气、味、势(升降浮沉)、位(归经)、毒性等内容。兹就药之气味与性能的关系作一简略论述。 药之气 《神农本草经》首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但宋代寇宗奭提出疑问,谓“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本草衍义》中又说:“序例(《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气’字,...

  • 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 神志活动由五脏气机所主宰

    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 神志活动由五脏气机所主宰

    王洪图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中医系副主任、内经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今介绍他从中焦气机为五神脏气机枢纽角度,探讨从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入手治疗难治性神志病的学术思想。 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有往来之意,“至阴”,有承阳启阴之用,说明中焦脾胃有上下升降、...

  • 哲学之和是中医和思想的营养源

    哲学之和是中医和思想的营养源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原理及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思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思想。以中医和思想为核心的和法,是中医药学重要的治则治法及思想。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首用和解(和法)之词以后,对于和法,历代一直存在着歧义与纷争。后世多公认的“和解法”,是《伤寒论》治疗半表半里少阳证的小柴胡汤方证。张仲景首用“和解”“和之”之词论述的,却是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证。 溯源畅流,扬长补短,我们应当执其精要,抛却不必要的纷争,坚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和思...

  •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

    夏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古代中医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长夏即夏季最热的时节,三伏天即包含在长夏之中。夏季的气候特点可用两个字概括:热、湿。中医讲究整体观,包含三层意思: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中医又以五行为中心,将人与环境归纳为五行结构系统。因此,结合中医整体观,夏季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运动—不妄作劳 生命在于运动,《内经》曰“动则生阳”,但夏季也不宜运动太过,避免伤阴耗气,那么什么运动合适呢?适合夏季的运动项目中...

  •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三三制”原指一种机构的人员组成或人员编制形式,我国历代许多时期的军队步兵序列建制即是采用“三三制”,如一团辖三营,一营辖三连,一连辖三排,一排辖三班,一班辖三组,一组辖三人等。这种“三三制”的军队编制对于提高执行指挥命令、有效进行火力配置、相互协调战术机动等,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说是现代战术中“模块化配置”的雏形或缩影。“用药如用兵”,清代医家徐大椿说:“兵之设也以除暴&hel...

  •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而哲学探讨宇宙本原的目的在于探求天人关系。中医学将此哲学之气的概念引入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探讨,进而形成了对人体气论的认识。 •元气具有本原与本体双重属性特征;而原气即特指元气中气形质未分、具有化生之性的混沌一气;《黄帝内经》中真气的特性与元气极为类似,或可等同;与病邪相对而言的人体正气,则包含了元气与后天呼吸、水谷之气。 元气、原气、真气、正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但对于四者的具体内涵与相互关...

  • 中医的症,病,证疗效评价体系

    中医的症,病,证疗效评价体系

    循证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中医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中医特有的对于疾病的认知、治疗思路、治疗方式和评价标准。有专家认为[1],中医理论复杂、模糊,简单地参考西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能充分体现中医个体治疗、复合型干预的特色和优势,难以获得认同。由此看来,建立一套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标准尤其必要。 古代中医疗效评价的记录 中医作为一门以总结归纳临床经验为特点的医学,临床疗效备受重视,疗效的评价和症状变化后对下一步治疗的指导意义在多部经典中均有描述。医圣张仲景在《金...

  •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源于华夏先民长期的医疗实践,望、闻、问、切是中医特有的疾病诊查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兴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冲击着传统的中医诊疗技术,也激励着中医人不断学习。中医要探索现代化之路需借助科技的力量,汲取其可取之处,以此丰富自身,从而使中医焕发新时代特有的活力。中医产生之时,初心是保生为民,因此中医虽要求变,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时代特色与普通民众对中医的需求,以实际疗效为衡量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方便、有效是中医的特色,亦是其生命力所在。四诊是中医获取疾病信息的方法,医师临证时运用四诊...

  • 五行之始源汇同于中医 五行学说

    五行之始源汇同于中医 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源流及应用探析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学说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该学说在被引入中医学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不仅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更加影响着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但由于该理论的产生之源尚无定论,流传历史久远,发展历程模糊不清,导致其在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虽有多处体现和运用,却存在着表达混乱的现象,导致后学者不明所云。因此,梳理五行学说的发展源流,有助于明晰其确切内涵和应用范围,更有助于解读其在经典中的运用...

  • 构建“六气”理论 构建“标本中气”理论

    构建“六气”理论 构建“标本中气”理论

    《黄帝内经》基于先秦时期的“一分为三”理念构建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广泛地应用于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既是五运六气理论发生的必须思维路径,也是“六气理论”中的核心内容,舍此则无法予以识读。 构建“六气”理论 《内经》运气学说中的“六气理论”,又有“主气”和“客气”之分,但都是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之下,...

  • 挽救被本科教育边缘化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挽救被本科教育边缘化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张丰聪等[1]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 指出“现存中医古籍约13 000种, 而中医临床文献占中医文献总数80%以上”。此等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临证纪录非常宝贵, 但资料实在太多, 故难以在时间紧迫的本科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如此庞大数量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在教育、科研两方面都被严重忽视, 甚至已到了濒临边缘化的地位。 中医临床古籍文献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古籍文献是历代医家的医疗经验及学术成果的总结, 内容上包括历代医家对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的学术理论精华与医案验证, 与临...

  • 胃气在经方理论中的概念

    胃气在经方理论中的概念

    关于胃气,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金元医家李杲《脾胃论》曰:“人以胃气为本。”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清代医家陈修园《伤寒论浅注》曰:“胃气者,柔和之气也,病在胃气者不可攻。”...

  • 中医生病起于过用

    中医生病起于过用

    •“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提出的重要论断,是指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替,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而若因为身心过用超限,即会损伤正气而发病。 •正不胜邪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而正气不足主要因于过用。正气过用的主要形式包括损伤、消耗、扰乱、阻滞。 “生病起于过用”,是《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该篇在论述劳伤五脏后总结道:“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r...

  • 对《内经》中阳郁证机的探讨

    对《内经》中阳郁证机的探讨

    中医学范围内“郁”的含义有狭义、广义两种。广义的“郁”,是指疾病发生过程中人体气血、脏腑功能所表现的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可见于多种疾病病程的某个阶段,是为证候;狭义的“郁”,是指以情志内伤,气机郁滞为始,病位涉及五脏六腑,而以肝心脾三脏最为突出,表现于气、血、津液、饮、食等郁滞,是为病机。阳郁,是阳气郁结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养之能的简称。近年来,由于素体阳虚、空调环境、饮食贪凉等因素,造成部分人群出现“阴凝于外,阳郁于内&rd...

  • 中医学的“文化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文化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张大宁,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导师,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全国中医肾病学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 1990年8月,张大宁作为首位大陆杰出学者赴台湾讲学会诊,架起海峡两岸的第一座桥梁,受到中央领导表扬。1998年,经中国科学院提名,国际天文学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命名的小行...

  • 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

    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

    俗话说:“十病九寒”,又有“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之说,可见寒邪影响人体健康之甚,本文讲述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说理明晰,值得借鉴学习。 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这个情况...

  • 《中国古代外科学文明》自序

    《中国古代外科学文明》自序

    1955年,我于西安医科大学外科专业毕业时,被分配至卫生部阜外医院,一说分配于亚洲学生疗养院,由于两院尚在建设,且为胸外科、肺科,故被暂留学校胸外科教研室代培。未料,卫生部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医工作指示“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要求调集有两年以上临床经验之西医,举办全国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与即将成立之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同时建立、开班,临时将我们这些卫生部之备用医师急调入京。 入班后,有为时约一个月的党的中医政策学习,学习目的就是树立对待中医的正确态度,以轻装投...

  • 皮纹在《中医确诊学》中的记述 皮纹的概念和使用

    皮纹在《中医确诊学》中的记述 皮纹的概念和使用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在临床已经使用了千年,为了拓展望诊使用规模,笔者建议,应进一步加强人体皮纹的临床研讨和推行运用。一起,呼吁建立相应的研讨机构,并在《中医确诊学》教材中,为人体皮纹医学确诊研讨留有一席之地。 皮纹在《中医确诊学》中的记述 民国时期榜首所中药专门校园北平中药讲习所的《中医确诊学》教材绪言中有一段话,“四诊之外,尚有多端。如验血,验痰,验汗,验液,大小便,并查其胸背脐乳,四肢手足爪甲,舌唇口齿,皮肉腠理,毫毛须眉,乃至起卧动作,意态形容,皆宜在考察之列。”新世纪...

  • 对中医自然医学学科本质的三大认知

    对中医自然医学学科本质的三大认知

    作者简介:唐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名中医等。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法重点研究室主任、广西中医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执行会长、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 人体阴阳运动的一致性和交感性 人体阴阳运动的一致性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体生命在内,归根结底乃是阴阳二气构成。而天地万物与人的阴阳有千千万万个层次,我们怎么...

  • 中医理论研究方法论现状及策略

    中医理论研究方法论现状及策略

    一个研究传统通常包含着本体论预设和方法论规则两个核心要素[1]。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自然哲学思想, 具有独特的本体论预设和方法论规则。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理论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特征, 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医学术体系的思维基础和科学内涵。中医学理论的本体论预设为“元气说”。中医学理论的方法论规则可以归纳为辩证逻辑、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类比推理。这是中医学能够绵延不断数千年的生命力所在, 也是中医理论遭受批判和非议的核心原因。找到适合中医药理论特点, 并且能够被主流科学界所理解和接受的研究方法...

  • 中医病性辨识

    中医病性辨识

    病性,即病证的性质。辨识病性,即是通过对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进而作出病证属性的判断。作为病证判别的三个要素(病因、病位、病性)之一,病性还直接决定着治疗原则的确立,因而是辨证过程中至为关键、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兹就病性的辨识浅谈管见。 病性辨识内容 关于病性的内容,业内认识并不统一。如朱文锋通过对古今医家提出的约120项具体证素概念进行析别,筛选出了33项病性证素,即(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毒(疫疠)、痰、饮、水停、食积、虫积、脓、气滞、气脱、气闭、气虚、气...

  •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张景岳对此概括释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由此可见,所谓藏象就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由客观至主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断定脏腑生理病理机能变化的基础。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 品读《复杂中医的极简思考》

    品读《复杂中医的极简思考》

    近日,又一部中医畅销书《复杂中医的极简思考》引发了广大中医爱好者和诸多中医医生的深入思考。这是一部使用基本的物理语言解读中医基础理论的科普作品,获得了良好的售书业绩和读者口碑,是近年来对中医理论进行系统思考的优秀作品之一,由北京市源本中医研究院研究团队精心创作,化工出版社出版。 极简思考的御医黄元御 一代宗师、尊经派古典中医代表人物黄元御(1705-1759),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著述了医书十三种,系统地解读了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的内在逻辑,他根据总结的&ldq...

  • “五辨”的内涵 中医思维的核心是整体观念

    “五辨”的内涵 中医思维的核心是整体观念

    “五辨”与中医临床诊断思维的综合运用 中医思维的核心是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是整体思维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中医诊断的过程包括病情资料的采集和做出病、证等结论的判断两个基本环节, 中医思维贯穿始终。中医思维方法多样, 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及灵感思维等, 具体可表现为:“司外揣内”“援物比类”“辨证求因”等。但由于信息采集的偏差、辨证思维的局限性、辨证结果的准确性等问题, 很难对疾病进行全面的把握,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

  • 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 三强三弱思辨

    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 三强三弱思辨

    中医学源远流长,中医经典思想和理论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与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创新,是中医未来发展的两条主线。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当代中医,要拥抱现代科技、现代人文,要迎接新时代、新变革的到来。承中启西,承宏启微,承上启下,承古启今,为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而勇挑重担,这是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使命与担当。 经典历久弥新...

  • 刘建勋 建立评价思路与体系 探索中药新药研发国际化新模式

    刘建勋 建立评价思路与体系 探索中药新药研发国际化新模式

    刘建勋,男,河北衡水人,1955年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学,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973、 863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26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笔者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40余年,坚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医临床与中医药基础研究相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发及中医...

  • 中医气血与水的辨证关系

    中医气血与水的辨证关系

    “血不利则为水”宜“气血水”同 “血不利则为水”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人体血与水关系密切,血液运行不畅则出现水病。本文基于此理论,详细分析了“血不利则为水”的产生源流、发生病机及临床治疗,提出“气血水”同治的治疗原则,并列举临床验案2则。 1“血不利则为水”源流及病机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ld...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