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400页

中 第400页

  • 读《马派中医传薪》有感

    读《马派中医传薪》有感

    《马派中医传薪》一书由马有度教授携其弟子吴朝华、毛得宏、黄学宽主编推出。该书分“做人做医传薪”“医论医话医案”“科研科普传播”三大版块。其特色表现如下。 崇尚传统医德 医乃仁术,从医者必备仁心仁术,方可谈活人济世。马有度常说:“德为医之首,术为医之基”,他用自己习医、悟医、行医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教导弟子们“学医先做人”。马有度在书中追忆了他早年跟随吴棹仙、徐友玲、邓铁涛等名医的...

  •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探寻辨证规律重视疏调疗法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探寻辨证规律重视疏调疗法

    中医学术流派(学派)是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以代代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学术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的摇篮。全国连锁品牌圣爱中医馆为了向广大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一直致力于做好中医学术流派(学派)的建设工作。云岭中医疏调学派、李氏中医和调学派均是主要生活工作在我国西南边疆的部分中医工作者的学术团体,现已成为比较规范的学派,也是圣爱中医馆学术体系建设的核心代表性流派(学派),一直沿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砥砺前行,彰显着我国医药文化原创的维护人民健康的价值、特色、优势和发展创新的潜力。现对两个代表性学术流派(学派)诊治特...

  • 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决定了中西医在认识人体和诊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的共同点有三:都是基于物质而形成与发展的;都只研究了复杂物质世界的一个方面,而且都采用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疗效,即为了人类的健康。为疗效而存在,为疗效而发展,综合考虑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等,使患者收益最大化。在这三个共同点基础上,又有物质层面、研究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差异。此文仅就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进行探讨。 认识物质上的差异 元气论的世界观决定了中医必然走向宏观,原子论的世界...

  • 特禀质人群与齿痕舌 中医病案分析

    特禀质人群与齿痕舌 中医病案分析

    特禀质人群常见舌象的应用探讨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 中医学对此有诸多分类方法, 如五行归属划分法、心理特征分类法、藏象阴阳分类法、阴阳属性分类法等;现代中医体质学上集大成者, 为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 其中首次提出特禀质的概念, 即特异性体质类型的总称, 这类殊状态体质大多是因为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等所造成的, 主要包括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和过敏体质等[1]。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舌诊对体质研究意义重大, 早在《伤寒杂病论》便有从舌辨治疾病记载[2], 舌象既可反映人体邪正阴阳盛...

  • 中医精准化研究 精准化方向

    中医精准化研究 精准化方向

    “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个体化的医疗理念给精准医学提供了思维上的启迪。医学发展到今天,现代科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为解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处于时代的科技洪流之中,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弥补中医在群体化治疗规律探索上的不足,为中医的精准化发展提供助力。 中医的精准化方向是基于个体化基础上的群体化研究 中医治病主要是通过改变疾病发生的人体环境,利...

  • 以《黄帝内经》为例论中医取象比类的结构特征

    以《黄帝内经》为例论中医取象比类的结构特征

    取象比类滥觞于《周易·系辞传》, 见诸于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李约瑟曾说:“宇宙类比贯穿于全部中国思想史之中”[1]。值得一提的是, 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钱学森将其称为“唯象的中医学”。正如《周易·系辞》云:“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素问·示从容论篇》云:“援物比类, 化之冥冥”, 取象比类是中医意象思...

  • 讨论中医阳明寒实症

    讨论中医阳明寒实症

    《伤寒论》第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章虚谷《伤寒论本旨·阳明篇》中解释:“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 “邪气盛则实”,这是《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对“实”所下的定义。据此,我们认为“实”解释为“受邪之谓”应该是合理的。“胃家实”解释为“胃家”受邪导致的相关病...

  •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的作品,是中医经典之一。《金匮要略》为简称,其全称或曰“正名”却鲜为人知。 新材料呈现是考据条件 《金匮要略》几种重要的传本几乎是各本各名。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金匮要略》全称是《金匮要略方论》,因为明代赵开美编修《仲景全书》,其间收载的《金匮要略》就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尽管赵开美之前还有几种其他刻本,书名都不一样,但因为晚近时期赵开美刻本影响较大,后来咱们都相信赵本的这个书名是正名了。 因为材料的缺失,曩昔弄不清楚该书的正名确实...

  • 中医望目诊病 目诊的方法 目诊的内容

    中医望目诊病 目诊的方法 目诊的内容

    基于证素辨证的中医目诊意义探讨 望目是通过观察双目或眼睛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以诊断全身或眼部病证的方法, 属望诊范畴[1]。肝开窍于目, 且目与五脏六腑关系十分密切, 通过望目能够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可见, 望目不仅是中医眼科诊断的主要特色, 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内容。 中医望目诊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灵枢·大惑论》中就指出:“睛之窠为眼, 骨之精为瞳子, 筋之精为黑睛, 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2], 后世医家据此而发...

  • 以孙子“战机”论中医“病机”

    以孙子“战机”论中医“病机”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 成书于春秋时期。中医理论构建之初受到先秦诸子百家的影响, 其中包括兵家,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灵枢·逆顺》就以“医兵”相喻, 后世医家也有“用药如用兵”之论。兵法与中医在战略、战术上共通, 主要体现在审度“战机”与审察“病机”上, 而两者均统于“五事”, 即“道、天、地、法、将”, 其运用精髓在于&...

  •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我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没有书籍,都是借老师的书来抄写。1971年,我在书店买到了一本《实用中医方药手册》,没有具体作者署名。我如获至宝,常常秉煤油灯夜读至深更。在此后的见习实习中,我将该书装在工作衣口袋里随时查阅对照。近20年后,我才得知该书是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王世民老师编著,最初为内部印刷。1984年出版署名王世民,后多次修订再版,迄今共印刷了62万余册,其读者面之广可想而知。 该书第一部分为方剂,按功用分类排列,主方下附有同类方剂。如解表剂,第一方为麻黄汤,其下附有三拗汤、华盖散、麻杏苡甘汤三方,每方有...

  •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医大师的继承创新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医大师的继承创新

    中医脾脏象理论导源及研究进展 中医脾脏象理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哲学文化背景影响下,在反复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研究从古至今不断地发展,本文探索与梳理了春秋战国《黄帝内经》《难经》对脾脏象理论的奠基,到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医家们对脾脏象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阐述了近现代脾脏象理论的成熟,叙写了各代医家的足迹,阐述了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随着临床实践的变化和现代科学、医学发展的脉络,并以2013年国家科技部立项的973计划“脾主运化、统血&rdquo...

  • 《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评介

    《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评介

    中医典籍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科技宝库,和它相伴而生、同步发展的中医古籍目录也以其悠久的历史、扎实的内容列居文化遗产宝座,如何继承、维护、传递这份遗产,正是我辈学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一书的出版,适逢其时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该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医古籍研究工作,深知中医古籍书目在中医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书目的支撑,中医文献研究将举步维艰。修书目本身是一件铺路搭桥的工作(以便读者便捷准确地找到其所需图书),而做目录学又是给所修的“路”和&ld...

  • 中医经方组方岐黄之术 剂量厚势性味厚势角药厚势

    中医经方组方岐黄之术 剂量厚势性味厚势角药厚势

    从弈理“布势”角度探讨经方组方规律 弈理、兵法、岐黄之术,其源同一,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道”之蕴味,符合“道”之精神。清代棋圣施定庵在《弈理指归》中云:“古人以弈喻兵,体用皆合,此不易之成法”。先贤认为兵法与棋弈常有相通之处,两者皆围绕敌我双方的矛盾展开斗争,克敌制胜是统帅与弈者最终希望的结局。中医自古便有“用药如用兵”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解甲转医,著有《古方八阵》与《新方八阵》,寓兵...

  • 读名著品中医之《封神演义》

    读名著品中医之《封神演义》

    名著《封神演义》中多处涉及与医药有关的题材。如第二十六回“妲己设计害比干”写纣王与二妖用早膳,“忽见妲己大叫一声,跌倒在地,纣王惊骇汗出,吓得面如土色。见妲己口中喷出血水来,闭目不言,面皮俱紫”,喜媚奏曰:“有玲珑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即愈。”并说只有丞相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于是,纣王宣比干献上心来,比干怒奏曰:“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乃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

  • “八纲”阴阳的定义 中医阴阳的运动

    “八纲”阴阳的定义 中医阴阳的运动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是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方证等辨证方法的基础,是中医临证入门的一把钥匙,掌握好八纲辨证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尚无“八纲”一词,但对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概念做了最基本而准确的构建;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衍生出六经辨证;明代王执中提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提出以阴阳为“二纲”,...

  • 舌诊,舌诊图解大全及治疗,中医舌诊

    舌诊,舌诊图解大全及治疗,中医舌诊

    魏长春舌诊经验: 一般正常人的舌质,应是红润有神,若舌质淡红,多为虚象。舌质淡白是元阳不足的虚寒证。 舌质深红,是有热。舌质红绛,在外感是热人营分、血分之象,在内伤则为五脏受损、阴液涸竭的危候。 舌质光剥无苔,为肝肾阴液不足之征。 倘一旦稍受外感而见浮白苔时,切忌用辛燥表散之药,只可给予淡昧以轻宣肺气,待气机疏透,外感自解,白苔即退,然后再进滋养扶本之剂以调理之。 舌淡苔白,多属虚寒,但亦有个别因痰热内闭,兼见胸闷烦躁等症,需用苦辛微寒之品以透达之。待伏邪外...

  • 论中医诊疗的个性化

    论中医诊疗的个性化

    •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的“百家争鸣”,一方面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因角度不同、标准不清而造成争议纷纭。 •药物各有偏性,组方各具特点,而医者对其性能的理解角度与把握程度不一,因而即使在治法相同的情况下,选方用药也会时有出入,尤其是在药味、药量上表现更明显。 •蒲辅周认为一人一方是“辨证论治的真谛”,但在体现这种“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时,却会因医者的个性化因素而出现“一...

  • 痞与痹的关系《中医内科学》教材论痞

    痞与痹的关系《中医内科学》教材论痞

    “痞病”简称“痞”,是临床常见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虽然痞病在中医学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这一疾病中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研究“痞病”这一传统中医学疾病,对于发展中医学理论和指导临床诊疗也有一定的价值。 《中医内科学》教材论痞 早在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编著的《简明中医内科学》中对73种内科疾病进行了论述,其中就有“痞满”一篇。1960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写的《中医内科学简编...

  • 中医学是认识人体的“系统”理论

    中医学是认识人体的“系统”理论

    姜良铎状态中医学与系统科学思想的临床解析 姜良铎教授(以下尊称“姜老”)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造诣深厚,总结出从状态论治及疏利三焦的辨治大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及内科疑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 从状态论治是系统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系统整体,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外在环境、内在七情六欲及饮食劳倦等均影响着这一系统。人体是一个整体的、不断变化的系统,人体系统状态是整体的、辨证的、动态的、...

  • 中医经典理论上传承创新 完善理论体系

    中医经典理论上传承创新 完善理论体系

    从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论中医药传承创新思路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 在学术上提倡“注重疗效, 力主创新, 发展才有生命力”的主导思想, 中西医兼收并蓄, 立足临床, 注重探索, 努力创新发展。创新性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1,2], 建立了热毒学说的理论及临床诊疗框架, 为当今心血管疾病诊治提出了新理论, 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分析笔者对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希冀为中医药的创新提供方法和思路。 当今的中医药发展, 理论治法要创...

  • 中医之积 积之治积之成积之类

    中医之积 积之治积之成积之类

    •积之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原因:外感者,可因感受外寒或寒湿之邪,致津凝血结,渐成积聚;内伤者,可因情志太过或饮食、起居不节,致气滞血凝或损伤肠胃之络而成血瘀,久而成积。 •中医之积包括两大类病证:一是指腹内结块固定不移者,如腹腔肿瘤、肝脾肿大等;二是指小儿伤食所致的积滞或疳积,多属消化功能紊乱或消化不良。 积,繁体为“積”,《说文解字》释为“聚也”,本义为谷物堆积。在中医学中,积作为一个常用词,或表示一类病证,或表示一种病机,文...

  • 中医五脏为中心的理论框架 “心主神明”古代哲学的影响

    中医五脏为中心的理论框架 “心主神明”古代哲学的影响

    “心主神明”发生学思考 发生学方法是反应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的方法[1]。而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是反映和揭示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及演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的方法[2]。通过发生学的研究, 可以重现中医理论产生形成及演变的规律过程, 还原其内涵本质, 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并对中医理论的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提供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发生学研究还可以发现中医理论的逻辑问题和结构缺陷, 为进一步修正完善中医理论提供基础[3]。...

  • 论中医心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论中医心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 人们对于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治疗方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然而现有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始终难以摆脱西方心理学的桎梏, 为此, 李良松教授提出中医心质学的理论, 并将心理、道德、品格、心质、灵性、民族、宗教纳入中医心质学说体系。中医心质学说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 根植于中华千年丰厚的文化宝库。这一概念的提出完善了现代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学的缺漏, 也意味着对心质现象的解说将不再是西方理论的舶来品。 中医心质学概念的确立 1.中医心质学的概念中医心质学是...

  • 中医学的根本特点是以“证”为核心

    中医学的根本特点是以“证”为核心

    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多年来中医药学术界众说纷纭,其说不一。张大宁认为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的“特点(包括特色和优势)”是以“证”为核心的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 特点、特色、优势的概念 “特点”“特色”“优势”均为近代用词。“特”字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司士》:“孤卿特辑大夫”,注:“特辑...

  • 中医治病求本新识

    中医治病求本新识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这段著名论述主要是讲阴阳变化之本。如果将治病求本的内涵具体化,则非常丰富。现以《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和一则医案为例详述之。 条文解析 《金匮要略》中求症状之本的条文如:“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是因胃脘有痈脓停留,胃失和降而呕;“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因实...

  • 学习方药中先生气化理论的体会

    学习方药中先生气化理论的体会

    •广义的气化是指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交感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及其产生的现象。狭义的气化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生化代谢活动及其产生的生理病理现象。 •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生命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六气作用正常的结果,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化现象的表现形式,五脏则是人体气化活动的主要载体。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是指人体元气来复,气化功能得以康复通转,邪气驱散,疾病向愈;若大气一衰,则出入废,神机化灭,气立孤危。 方药中(1921-1995),原名方...

  • 认知中西医诊疗理念“调和”与“对抗”理念的趋同性

    认知中西医诊疗理念“调和”与“对抗”理念的趋同性

    中西医并重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要使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实现中西医的融合与协同,而重建中西医之间的科学文化认同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理性审视中西医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趋同性 我们要从对生命和健康本质的层面认识中西医在科学实质上的趋同性。中西医对生命的关注首先是从人体开始的,都认为人体是自然的、真实的,由脏腑、器官和组织构成,中西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都始于解剖。《黄帝内经》里就有详尽的解剖学记载,内脏器官所见与西医解剖学是大致相同和相近...

  • 经典中医处方说明

    经典中医处方说明

    痔瘘外洗汤剂说明书 【编号】40026 【别名】zlwxtj、alwxtj 【药品名称】痔瘘外洗汤剂 【处方组成】大黄30g、红花10g、桃仁10g、芒硝30g 【功能与主治】内外痔疮 【用法与用量】150ml,每日2-3次,外用。 伸筋透骨汤剂说明书 【编号】40014 【别名】sjtgtj、ujtgtj 【药品名称】伸筋透骨汤剂 【处方组成】生艾叶20g、当归20g、川椒20g、灵仙20g、牛膝20g、...

  • 扶正气贯彻始终 扶肺卫之气以御外邪 扶脾胃之气以健中州

    扶正气贯彻始终 扶肺卫之气以御外邪 扶脾胃之气以健中州

    •正气亏虚贯穿整个癌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一扶三保”应当作为中医药参与癌症治疗及康复的重点,即“扶正气贯彻始终,保饮食以资化源,保睡眠以养精神,保愉悦以畅情志”。 •扶脾胃、健中州即保胃气,脾胃之气的盛衰关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生死存亡。癌症的治疗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治疗时要时刻不忘保护胃气,所谓“顾后天之本”。 癌症的发病主要是在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的基础上,或外邪入侵,或毒、瘀、痰、湿、寒、气等积聚胶结而...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