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第345页
-
四类药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就是通常说的中风,与癌症、心血管病同为目前老年人三个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且致残率高,因此脑卒中的预防十分重要。预防脑卒中就是预防引起脑卒中的危险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以下四类药物可起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防治高血压病药物 血压高低与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密切关系。如果病人患有高血压而不治疗,或者断断续续地治疗,都易引发脑卒中。高血压病人除了限制摄取食盐和运动疗法外,主要需进行适当的降血压药物治疗。目前,降血压药物很多,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普萘洛尔、甲基多巴等,但切记要在...
-
中医辨病与辨证 从病案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将理、法、方、药等中医药理论转 化为临床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临床中医师必须 掌握的技能,是中医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医临证的 精髓所在。但是学习辨证论治却并不容易,需要在 临床中不断地反复实践。国医大师任继学曾经讲 过 ,“不到六十不懂中医” ,正是强调这个学习过 程的艰苦和漫长。辨证论治源于临床,更能指导临 床,因此,从来源于临床实践中的病案入手,更有 利于我们加深对辨证论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结合 病案进行讨论。 患者,男,53 岁。2013 年 5 月 25 日初诊。主 诉:...
-
《圣济总录》中膏摩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近年来膏摩这一传统的外治法,逐渐被临床 所重视,围绕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展开, 但古代膏摩方用药规律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随 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统计软件从大量数据 中探寻隐藏其中的特殊关联信息已成为可能。为 探索 《圣济总录》( 以下简称 《总录》 ) 中膏摩方 的用药特色,提炼其用药规律,本研究采用数据 挖掘技术,将 《总录》中 52 首膏摩方建立数据 库,挖掘膏摩方中潜在的关联性,以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 1 膏摩方资料 采集 《总录》全书中的 52 首膏摩方,采用 Microsoft...
-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不同呼吸形式对中脘皮温影响的实验研究
《诸病源候论》 是中医史上现存的首部专门叙 述疾病分类、 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中医学典籍 [1 ] , 作 者巢元方为“太医博士” , 相当于现在的中医教授, 对汤药并非不精, 然而该书未载一药一方, 却直言 “其汤熨针石, 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 今附于后” , 记 载导引术 280 余条, 可见其对导引情有独钟与自信。 导引即医学气功, 整理挖掘这些导引操作, 对于丰富 中医治疗方法、 完善中医气功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 价值。 气功是调身、 调息、 调心三调合一的身心...
-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
从世界医药学起源与发展脉络看,四大古代文 明早期都是先积累起了天然药物的知识,而后逐渐 出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又呈现出了两个明显的不同特点,一是天然药物知 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二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 理论相互融合。近代之前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医药 学表现出的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 近代在基础医学和实验医学的推动下,不断发现新 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及临床诊疗的新方法和技 术,并最终产生了历史进程上的变革。中医学的发 展则是围绕天然药物的合理有效的应用构建起了基 础理论的知识体系并不...
-
读名著品中医之《镜花缘》
说到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就离不开他的代表作《镜花缘》。这部小说,李汝珍花了10年心血才完成。这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引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镜花缘》一书征引浩博,学问涉及琴、棋、书、画、卜、星相、灯谜等,还包含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书中写了许多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如防天花方、火烫伤方、痢疾方、金刀伤方、跌打损伤方、先兆流产方、痈疽方等。这些方剂,剂型众多,有汤剂、酒剂、散剂等,用药途径包括内服外敷、煎...
-
男性“中老年期危机”的识别与保健治疗
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老年男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妇女更年期的医学问题研究已较深入,但老年男性的问题与老年妇女不同,因为女性的生殖腺和年龄有明显关系,而男性生殖的衰退则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如肌肉组织强度的减退、阴毛体毛生长的减退、性欲性功能的减退提示着雄激素水平的降低。这些临床症象能否采用雄激素进行治疗,如何延缓男性的衰老以及老年男性的保健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由于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对中老年男性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所以有专家建议采用“中老年期危机”比采用男性更年期名词更为合适...
-
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脏腑呢?
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地黄滋肾阴,附子补肾阳,菊花清肝明目……这些药物功效深植于每个中医从业者的内心。如果我说黄芪不补气,当归不补血,地黄不滋阴,附子不补阳,菊花不清肝,岂不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且听笔者斗胆破执,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 翻开中药学课本,目录上已经完全透露了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开篇分类的目录就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补虚药等等,这样的分类就明确地暗示了中药的学习是紧紧围绕着中药的功效展开的。但是细细一想,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看到病人有气虚、...
-
中医概念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 维形式,是科学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科学研 究认识成果的最后结晶。概念是科学理论建构的基 石,任何一个学科体系都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 的范畴体系。中医学的概念虽有其自身特点,但中 医理论也不例外,是由基本概念构成的范畴体系。 长期以来,中医学界对基本概念的研究关注不够, 对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探讨更少,造成了中医理论 中概念混乱的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影响了中医药理 论的现代研究。本文试从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角度 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同道商榷。 1 逻辑学方法揭示其内涵与外...
-
学习中医读哪些书 学好中医必须背诵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
-
活用“中医+”思维 坚持中医“四性”
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和创作,一方面将有助于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应用,促使公众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能从中医药中获益,提高公众维护健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将有益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使得中医药文化不仅在专业学术层面,更在社会民间获得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目前,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满足民众需求,我国的中医药科普事业正在快速进入黄金期,一大批中医药科普读本应运而生,但也随之产生了许多诸如内容重复、良莠不齐、过于枯燥或泛娱乐化等一系列问题。要科学...
-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据相关传说的记载,中医药的产生,似可上推到原始的渔猎社会。《帝王世纪》谓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羲者,牺也,所谓伏羲氏,殆指渔猎业初成的那个时代。但是,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还是以冠之于神农氏的传说居多。《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他如《史记纲鉴》《通鉴外记》《搜神记》《述异记》等,都有类似记载。所谓神农氏,不过是农耕业初成的那个时代罢了。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医药学大致孕萌于原始的渔猎社会而草创于原始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医文化,更多地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郑玄为《周礼》作疏时曾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