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43页

中 第343页

  • 中医古籍书名拾趣

    中医古籍书名拾趣

    中国古代的医书很多,其取名各有特色,说起来真有些趣味。   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其取名来自于远古时代黄帝坐明堂与臣子们谈论医学道理的传说。因该书在形式上采取黄帝与臣子们一问一答的讨论形式,谈论的又都是有关内科方面的内容,故称之为《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相对。   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来自于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借“金匮”所指的古代帝王藏书之要地名,以喻本书所论之重要,故称《金匮要略...

  • 浅谈中医舌象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研究

    浅谈中医舌象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研究

    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是中医特色的诊法之 一。 《黄帝内经》 就有望舌诊病的记载, 如《灵枢 ·经 脉》云: “唇青舌卷卵缩, 则筋先死” 等, 临床实践证 明,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舌象的变化迅速而灵敏。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 一个脏腑都与舌存在密切关系, 它犹如内脏的一面 镜子, “有诸内必形诸外” , 故脏腑的虚实、 气血的盛 衰、 津液的盈亏、 病位的浅深、 预后的好坏, 都能客 观地从舌象反映出来。 因此, 通过...

  • 望面色可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面色可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亚健康状态是对现代人体健康状态处于非正常又非疾病的一种状态的概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问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所致,严重影响人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对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

  • 什么是中医 中医的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中医 中医的特点是什么

    1.什么是中医? 中医是中国汉民族创造的传统医学,也称汉医,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以中国传统哲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独有的诊断方法,探求人体的变化规律,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方法,使人体达到健康状态。 2.中医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界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整体,有着自身的动态平衡,身体各部分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每个人的动态平衡都是不一样的,有其独特性,受气候、社会、情绪、饮食、起居等因素影响。...

  • “治未病”思想在中风防治中的运用

    “治未病”思想在中风防治中的运用

    中风多属 “脑卒中”范畴,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多发病, 死亡率、 致残率、 复发率均较高, 中西医防治 都未达理想效果。中医 “治未病”思想始见于 《黄帝 内径》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 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1] ,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它包含有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 [2] 三个 方面的内容, 对中风的...

  • 论现代中医研究继承与创新中的定比

    论现代中医研究继承与创新中的定比

    现代中医的研究、 继承与创新是分而不离的统 一过程, 更是互证支撑的统一体。在其实际的把握 中, 思维的维度直接关系到传承间的交接及吻合, 決 定着新的知识内容及结构。现按思维理性提出性、 质、 能、 向、 量新维度, 发掘整理传统认知中土、 金、 水、 木、 火的科学內涵, 从中可以理想的继承原创之 本义, 尚可发挥出新的认知功能, 凸显系统公约的理 性思维新思路, 指导现代中医主动进行维属性有目 标及目的的研究。现就具体解决继承与创新间的新 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继承与创新中应有公约定比的思维维度 现代中...

  • 中医学独特治则 提壶揭盖 增水行舟

    中医学独特治则 提壶揭盖 增水行舟

    “医者意也”,中医学善于在平时生活中得到启迪,开拓临床思路,创立了许多独特治则,运用于临床实践,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提壶揭盖 在平时生活中常碰到这种情况,用水壶倒水时,如果水壶盖盖得很紧,水就不容易流出来,只要把水壶盖稍稍揭开一点缝,水就可以畅流出来(所以,旧式水壶,盖上常留有一小孔)。“提壶揭盖”治则就是通过这一生活现象而创立出来的。 中医认为,水肿、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

  • 想学好中医 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想学好中医 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即蒙学阶段、经典学习阶段、临床摸索阶段、以及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本文主要涉及前两个阶段。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 与《汤头歌決》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 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某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

  •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小柴胡汤是一首千古名方, 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 内外妇儿各科、 外感内伤杂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小 柴胡汤方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 中, 然而 该书在汉末晋初散佚, 后被整理成 《伤寒论》 和《金匮要 略》 两部残本。后发现 《伤寒杂病论》 在民间依旧传承, 1956 年桂林罗氏将手抄本《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献出, 1979 年出版于广西。本文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 论》 [1 ] 十六卷为研究内容, 对小柴胡汤在 《伤寒杂病论》 中的证治规律作一分析归纳并探讨。 1 小柴胡汤相关卷篇和条文 《伤寒杂病论》...

  • 粤桂携手推进基层中医民族医药

    粤桂携手推进基层中医民族医药

    近日,广西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中(壮)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启动会议暨广东中医系统对口支援广西基层中医医院启动仪式在桂林举行。广东、广西省区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及中(壮)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代表等450人参加会议。 会上,广东省中医医院、深圳市和佛山市中医医院与对口支援的广西南丹、田东、靖西中医医院签订协议书;广西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中医妇科、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壮医专科等项目的22个指导单位与80个建设单位签订责任书;中(壮)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与学员代表签订协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甘...

  • 中药升降浮沉 因势利导是兵法也是药法

    中药升降浮沉 因势利导是兵法也是药法

    一副中药煎好以后喝到肚子里,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再去考虑更多了,但是我们开方子的人,心里却有一本账:哪一味药是上升的,哪一味药是下降的,哪一味药用于发散,哪一味药用于泻利。这些中药就像是灵动的舞者,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升,有的降,有的沉,有的浮,它们优雅地舞动着,共同谱写着阴阳调和之歌,让人们享受到安乐康宁。《本草中国》第七集“浮沉”,通过菊花、大黄等几味药的功效,讲述了中药升降浮沉的故事。   因势利导是兵法也是药法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故非...

  • 中医解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中医解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h...

  •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中医切脉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中医切脉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是因为疾病往往错综复杂,单凭一种手段容易出错。所以需要互相印证。这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各有所长,各有局限。所以需要互相参照,取得最大的一致性,才好下定结论。 望:内容很多。象癫狂痴呆等精神病人,随便一个人都能一看便知。因为病人的行为言语都很异常——面对墙壁高声叫骂,奔走呼号,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可是...

  • 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只会适得其反

    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只会适得其反

    @仝小林北京 个人的临床经验,往往带有偏执的好恶,以此来开发新药,容易出现偏差。验证一个方子或药物的有效性,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文献或经验——真实世界的客观数据或加动物实验的验证——循证结果的验证。在确证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再决定研发是否新药,把握就会大些。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有人认为:解释中医,就要用人类共同认知的理论。若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是越解释越糊涂。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认可的。相反,我坚持认为,解释中...

  • 如何利用“汉字特质”读懂“中医典籍”

    如何利用“汉字特质”读懂“中医典籍”

    就世界范围而言,各种文字大致可分表形、表意、表音三大类型:表形文字能让人一日了然,见形知义,是从图画记事演进而来的原始文字。因其原始。自然不够完善,记录语言也难得心应手。 有人认为:不管是埃及的圣书字、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马雅文字,还是我们的原始汉字,都是表形文字或叫图画文字。这话对又不对。说对,汉字在甲骨文时期”鱼就画一条鱼,“龟”就画一只龟。圣书字、钉头字、马雅文字也都差不多。这只是就一个个象形符号而言。说不对,是无论上述文字中的哪一种都已非纯粹表形,而兼备...

  • 中药要怎么煮?如何提前漂洗浸泡中药?

    中药要怎么煮?如何提前漂洗浸泡中药?

    “教授,这个中药要怎么煮?”“教授,煎药是不是三碗水煎成一碗就好了?”“教授,这个中药是一天吃一次,还是一天吃两次呢?”“教授,吃您的中药是不是不能吃鸡和萝卜啊?”煎煮汤药是由病人完成,影响疗效的重要一环,可是无论在病房,还是在门诊,经常有人这么咨询。 “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虽然中医药是我们的国粹,但其实对于如何煎药,很多人还是不懂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究竟要如何煎药呢?煎煮中药中...

  • 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考略

    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考略

    近代中医教育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但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本研究采用史料挖掘、分析等多种方法,理清近代中医教育发展史的脉络,挖掘其在学校创立、课程设置、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成绩,探讨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主要影响。考证古代中医教育,最早明确记载的为唐代政府创办,“太医令秦承祖奏请设置医学教育,以广教授”(《唐六典》卷十四),后北魏时期有“太医博士”官办医学教育、隋代太医署、宋代太医局和明代太医院。古代中医教育模式主要为官办,师承教育在我国医学教育模式...

  • 中医学的证和病

    中医学的证和病

    中医学在病理及诊断、 治疗方面有两个传统:证和病 我们在此处要讨论一个在前文已经提及的问题, 中医学历史上关于证的各种学说, 它们本身是否具有 可统一性, 是否能构成一个整体, 从而所有证指涉的领 域和非稳态负荷指涉的领域大致对应, 并且所有证形 成的范畴与中医学的另一个范畴 — — —“病” 相对立。 4. 1 中医学历史上各种证学说的统一性 证概念的 历史及语词训诂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整理和分 析 [25-26 ] 。其大致在 《内经》 时期初具雏形...

  •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 中医宏伟计划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 中医宏伟计划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也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 大家到一酒楼里落了座,点了一桌子丰盛的酒菜。那唐雨和洛飞莺皆自不由自主地坐到了宋浩的两侧。洛飞莺虽是有过宋浩的介绍,但她对宋浩表现出来的神态,令在座诸人都明白了些意思。宋子和坐在那里直皱眉头,还不明所以,吴启光却是打着哈哈不以为意。林凤义倒是早已习惯了,劝宋子和饮酒,以解他的尴尬。 宋浩却不知众人的心思,说道:“今天是天医堂正式接诊的第一天,效果还不...

  • 心主、心包、膻中内涵及关系辨析

    心主、心包、膻中内涵及关系辨析

    心包, 在 《内经》 中出现次数并不太多, 但是因为温 病学中的 “逆传心包” 以及“心包经” 的简语而广为知 晓。时至今日, 对 “心包” 的内涵, 仍然众说纷纭。 如杨上善《太素》 认为“心外有脂, 包裹其心, 名曰 心包” , 元代医家滑寿也认同这个观点, 认为“其浸脂之 外, 有细筋膜如丝, 与心肺相连者, 心包也” ; 但是随着 温病学的成熟发展, 心包成为代心受邪的处所, 同时 &ld...

  • 煎中药 正确对待每一味药

    煎中药 正确对待每一味药

    患者为了避免麻烦和节省时间,很多人选择在医院或诊所代煎,这也为某些不法诊所提供了投机取巧和以次充好的机会……有些诊所为了省时省力,根本就不泡药,也不计算水量,将药放到煎药机中,加满水,最快十几分钟就能出药。这样煎出来的药汤颜色极浅,当患者质疑时,诊所的人还会以“我们的煎药机高级,药材过滤得好”为由来狡辩。 有些患者不明就里,为了赶时间会一味催促快煎。周师傅说,他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诊所老板为了图省事,马马虎虎地将药煎完了事。更有甚者,代煎时将一些较贵的药...

  • 孔子对中医药的影响

    孔子对中医药的影响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 “ 《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 ” 那这是什么...

  • 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

    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

    近些年来,转化医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它是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时还是现代医学的前沿和新的方向。 转化医学最早来自美国。转化或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医学思维,从某些意义上说,是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同系统医学理论与自动化通信技术之间有明显的互动,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转化医学的立足点,是让基础研究与患者、基层工作者需求间建立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向更综合、更有效、更合适的疾病防治模式转...

  • 中医天下之天医堂——父母,恩怨,真相难明

    中医天下之天医堂——父母,恩怨,真相难明

    父母 宋子和听了,欣慰道:“能脱出术外以道为,方能成就大医之道!能明白天人相应与万物通的道理就是入了道了!” “丫头,你明白吗?”宋子和又笑着对唐雨说道。 唐雨应道:“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一张秘方,治病显效。但不知其中药物组成何以显效,只是持术施治而已,自然是落了下乘。若是能通医理药理,知其然而所以然,择症应时,随意变化,愈增疗效,便是入了大医之道了。” 宋子和笑道:“秘方无秘,路边一味枯草能治...

  •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研究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研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其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 和优秀人文精神。对核心价值进行深入、 系统地研 究和解读, 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 充实中医药文化内 涵, 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神, 既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落 脚点。 1 研究意义与目的 2009 年, 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 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 家文化规划。2012 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 医药文化建设 “十二五” 规划》 并提出 : “对中医药...

  • 基于“因人制宜”学说的中医“发物”观

    基于“因人制宜”学说的中医“发物”观

    “发物” 一说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 亦广泛记载 于古今中医医籍中。 在中医药文献里, 常能看到 “忌 口” “忌发物” 等字样。 《黄帝内经素问· 宣明五气篇 第二十三》 总结了食物忌口的一般原则: “五味所禁: 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 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 苦 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 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 筋, 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 无令多食” 。 张仲景 在 《金匮要略》 中详细记...

  • 绿豆可以解中药药性 是真是假?

    绿豆可以解中药药性 是真是假?

    经常听人说,绿豆可以解中药药性,不能一块喝啊!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 李时珍老爷子的《本草纲目》中对绿豆的作用是这么描述的:“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肿胀。” 而对于绿豆利肿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的作者孟诜有他独到的见解:“今人食绿豆皆挞去皮,即有少壅气,若愈病须和皮,放不可去。”所以这绿豆皮,不可随意去除。 而药物学著作《开宝本草》和《本经逢原》中,分别对绿豆的作用作了以下描述:“主丹毒...

  • 面条适宜中午吃

    面条适宜中午吃

    面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的“煮饼”、魏晋的“汤饼”都是面条最初的叫法。面条既是经济饱腹的主食,还是可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据史录记载,很多达宫贵人均喜吃面,并以面食招待贵宾。面条虽然普遍,吃法却大有讲究。 面条中午吃更营养 面条含有丰富的碳水化介物,能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在煮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 100克面条煮熟后会变成400克左右,因此能产生较强的饱腹感。此外,面条能够刺激人的思维活动,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需要一种碳水化合物占50%的食品,面条就是人的大...

  • 中医理论的构成方法论“气”和“气化”

    中医理论的构成方法论“气”和“气化”

    探讨“联系—关系”“虚拟”如何演绎构成中医基础理论,从理论构成方法上深入揭示中西医差异。“气”是中医理论虚拟出来的无形的实体,但它不是一对一因果链含义上的实体,而是在各种时段、部位发生的“联系”或“关系”的“中介”,“气”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结构的沟通工具。“气化”代表一切变化、运动、联系的过程,变“无形&...

  • 中医之《西游记》巧借中医药元素

    中医之《西游记》巧借中医药元素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完成。 《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挑担牵马,保护唐僧赴西天取经,沿途遭受磨难,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也匠心独具、不惜笔墨,用讲故事的方式记录医事、传播了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抒情表意,巧借中医药元素 《西游记》中,每每有作者巧借中草药名称以及五行之理叙事的记载。第二十八回,悟空兴起大风驱杀残害众猴儿的猎户,但见“一个个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