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

  • 探析传统中医典籍中改善老年人失眠的食疗方

    探析传统中医典籍中改善老年人失眠的食疗方

    国际疾病分类定义失眠为进入睡眠状态困难,不间断的睡眠障碍或醒后机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恢复,该情况每周3次且持续30 d及以上,并导致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属于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1]。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2013—2021年全球人均睡眠时间减少了近2 h[2]。据调查统计,年龄高于65岁的老年人中失眠的发病率为20%~50%,且女性高于男性。 《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提及失眠并称之为“不卧”[3]。《黄帝内经》认为“阳不入于阴&rd...

  • 中医典籍的传播与“申遗”

    中医典籍的传播与“申遗”

    据韩国文化遗产厅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韩国申报的《东医宝鉴》一书的初刊本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东医宝鉴》是一部怎么样的医书呢?据考证,《东医宝鉴》是公元1595年至1610年由朝鲜李氏王朝的太医许浚等人历经近15年编篡而成的一部医书。全书23卷,全部用汉字写成,主要选集r中医80多种医书,如《黄帝内经》、《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万病回春》、《医学纲目》等等,其中亦收录了数种朝鲜的医学书籍。总体来看,《东医宝鉴》90%以上的内容均辑录自中国中医著作,并非原创。 由于明代中国中医十分发达,医学典籍众...

  • 中医典籍语言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中医典籍语言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医典籍更是其精髓和杰出代表,中医典籍语言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科技语言,具有独特的词汇特点和句法特征,为了更好地翻译中医典籍,弘扬中医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必要对其语言进行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就中医典籍语言的语体特点及翻译实践中常用的策略进行探讨。 1中医典籍语言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词汇特征 中医典籍使用大量双字格术语,即由两个单字组成的双字结构,例如: 肝厥 liver syncope 血虚 blood deficiency 补正 replenis...

  • 如何利用“汉字特质”读懂“中医典籍”

    如何利用“汉字特质”读懂“中医典籍”

    就世界范围而言,各种文字大致可分表形、表意、表音三大类型:表形文字能让人一日了然,见形知义,是从图画记事演进而来的原始文字。因其原始。自然不够完善,记录语言也难得心应手。 有人认为:不管是埃及的圣书字、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马雅文字,还是我们的原始汉字,都是表形文字或叫图画文字。这话对又不对。说对,汉字在甲骨文时期”鱼就画一条鱼,“龟”就画一只龟。圣书字、钉头字、马雅文字也都差不多。这只是就一个个象形符号而言。说不对,是无论上述文字中的哪一种都已非纯粹表形,而兼备...

  • 陈炳旗“渐冻人”从中医典籍寻求治疗线索

    陈炳旗“渐冻人”从中医典籍寻求治疗线索

    第一次见到陈炳旗,很难想象这位年近古稀的医者曾经是“渐冻人”,在20多年前被确诊患有MND(运动神经元疾病,ALS即肌萎缩侧索硬化是其中最常见、最易识别的表型,多以ALS代表MND这一组疾病)。 对这一世界绝症,西医至今无有效治疗手段,患者大多死于呼吸衰竭,平均存活时间只有3~5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罹患此症,虽生存至今,也已全身瘫痪、失语。 而陈炳旗如今面色红润,行动基本自如,精力旺盛,出诊、讲座、带博士,长年因参加各类活动四处奔波。...

  • 林则徐对中医颇感兴趣 中医典籍亦常涉及

    林则徐对中医颇感兴趣 中医典籍亦常涉及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胡献国   林则徐(1785~1850),字符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清嘉庆年间中进士,入翰林院。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先后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职。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   林则徐对中医颇感兴趣,工作之余,对中医典籍亦常涉及,现辑其二三事。   为名著作序   林则徐之父林宾日与一代儒医陈修园为至交,常在一起谈医言药,其医药知识多是中医药知识和养生之道。当时...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