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41页

中 第341页

  • 中医的学派和流派

    中医的学派和流派

      在中医的学术史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研究和论战中,曾经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学派流派和医学观医学特色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医学观医学特色蕴铸中医学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因研究主旨不同,见解之异、技术至臻殊,则可产生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流派。当代中医学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自觉地推进学派流派体系的建设。   学派和流派难以截然划分   研究中医的学派和流派,不妨考虑年鉴学派如布罗代尔等人的一些意见,可以把学术思想和学术史也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段&rdq...

  • 服中药要怎样忌口

    服中药要怎样忌口

    首先,服药时一般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肠胃负担,影响病人恢复健康。脾胃虚的患者,更应少食该类食物。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食物。因酒类、辣味食物性热,鱼类、肉类食物有腻滞生热生痰作用,食后助长病邪,使病情加重。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冷物、酸味均有收敛作用,能影响药物解表透疹功效。服温补药时,应少饮茶,因茶叶性凉下气能降低温补脾胃的效能。吃镇静、催眠等药物的前后都不宜喝茶,更不能用茶水送服这些药物。 其次,服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时,不宜吃辣物...

  • 含槲皮素的中药配伍禁忌

    含槲皮素的中药配伍禁忌

      含槲皮素的中药有柴胡、桑叶、槐角、旋覆花、山楂等,中成药有柴胡口服液、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补中益气丸、桑菊感冒片、地榆槐花丸、红管药片、银柴冲剂、利胆片、龙胆泻肝丸、山楂丸、首乌片等。   槲皮素为五羟基黄酮类,分子结构中有多个酚羟基和5-OH、4-酮基结构,能与含金属的西药如鼠李铋镁片、胃舒平、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次碳酸铋、三硅酸镁、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碳酸钙片等药物中的铝、钙、镁、铁、铋等金属离子络合成相应的络合物,这种含金属的络合物几乎不被肠道吸收,故可降低药物间的疗效。所以,上述中成药不宜和...

  • 中医阳虚生风

    中医阳虚生风

      所谓阳虚生风,是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能与阴合化,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从而产生的一种内风证候。今仅以仲景著作中的阳虚生风证为例,以窥其端倪。   先看眩晕一证。《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肝风之属于阳虚所致者,在仲景著作中可见于多处,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曰:“……此为肺中冷,必眩……”这种眩晕即因上焦阳虚,肺气虚寒,清阳不升所致。又如《金匮要略·...

  •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

    袁长津,主任医师。国内著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及学术研究40年,曾担任湖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14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药导报》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2006年被湖南省人事厅、卫生厅评定授予“湖南省名中医”称号。 【前言】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但其最核心的理念则可用“整体恒动,辨证论治,以人为本,自然中和”16个字概括之。即在对人与...

  • 读《百年中医史》

    读《百年中医史》

    对中医药来说,从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后的百年,是从困厄走上璀璨恢宏的百年,是学术转型的百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荣誉冠名为“中医药”的百年。近日出版的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研究员主编的《百年中医史》是作为重点项目“百年中医史研究”课题告竣的核心成果。 科学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对过去事物认知的书写,还是和当代社会环境与公众诸因素关系的展现。有人说“现代史难于宇宙史”,是考虑难以展放...

  • 中医学“同气相求”

    中医学“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是指人体内的某种因素与外界的致病因素相对应而形成一定类型的疾病而言,它是中医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人有多种体质,而每一种体质又易患与其相对应的疾病。充分了解中医的“同病相求”理论,对倡导“治未病”,对疾病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中的“同气相求”有二种意义。   第一,首先指出了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的淫邪。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

  • 中毒性肝炎药膳 中毒性肝炎的饮食治疗

    中毒性肝炎药膳 中毒性肝炎的饮食治疗

    中毒性肝炎是指肝脏由于药物等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等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随着化学药品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应予重视。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之力、食欲不振、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痛,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严重者可有进行性黄疸、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等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征象。 中毒性肝炎的饮食治疗甚为重要,应给予高蛋白,高糖,低脂饮食,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保护肝脏功能,刺激胆汁分泌及肠道正常活动,减低脂肪及胆固醇代谢,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白糖甘草茶 【配方】生甘草30克,白糖30克。 【制作】 1.生甘...

  • 中药到底鲜的好还是陈的好?

    中药到底鲜的好还是陈的好?

      有些人认为,吃中药就像是吃青菜,越新鲜越好。那么,中药到底是新鲜的好,还是陈的好呢?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药师张樟表示,普通的药材越新鲜越好,特殊的药材必须要经过炮制才能使用。   有些药材新鲜的更好   专家观点:一般的药物越新鲜越好,但煎汤药时要加量。   如今,眼看着中药价格越来越高,中药中的硫磺越来越多,酷爱中医文化的覃君决定自己种植中药材。小萱草、桔梗、芦荟……每个品种种上几株,种类尽量多,目的是能够自给自足。覃君说:“自己或家人生个小毛病,根据医书,摘些新鲜...

  • 中医从生成论角度看问题

    中医从生成论角度看问题

      关于什么是中医,有很多解释,众说纷纭,难以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尽管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   西医是从构成论出发,本着结构决定功能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的问题。中医则依靠生成论来看待世界和人体,由此形成了中医的特色。   在《内经》作者看来,世界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周易·系辞》把十个自然数,赋予天地的属...

  • “从中调治”理论根基是肝胆脾胃同属中焦

    “从中调治”理论根基是肝胆脾胃同属中焦

    “从中调治”是徐经世教授治疗内科杂病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理论根基是肝胆脾胃同属中焦。 徐经世教授提出“杂病因郁,论治从脾,调之于肝”。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压力增加,内伤杂病多由郁而致,临证辨治杂病重在图治中气,条达木郁,使肝疏脾运,气机升降复常,阴阳平衡,则病可获愈。“从中调治”学术思想的治法要点在于平衡升降,以效为度;固护脾胃,以平为期。重视调节气机,认为气机升降应有“度”,“度&rd...

  • 中医看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天生的依附关系

    中医看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天生的依附关系

    古人说“居宜择气”,这里的“气”,主要指天气、地气和生气。全世界四大长寿区,前苏联的高加索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维利巴姆巴、中国的新疆和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共同的特点是山峦绵延、环境幽静、树木葱郁、空气清新。唐初大诗人王勃曾记述滕王阁美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涵盖了美好居住环境的天气、地气和生气三大要素。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人是自然世界的产物,生命源于自然界;中医更认为人体生命是由天地间精气物质氤氲化合而...

  • 中医为什么要诊脉?血液病常从肾脏论治?

    中医为什么要诊脉?血液病常从肾脏论治?

    1、中医为什么要诊脉?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动脉搏动,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诊脉可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血液病临床常诊寸口脉(桡动脉,手腕处)。三部九候是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总的来说是&ldqu...

  • 中医学“心”“神明”的概念

    中医学“心”“神明”的概念

    结合中医相关文献,深入分析“心”与“神明”的概念,认为心主神明的真正含义是“心”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思维活动正常运行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它的功能正常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心主神明”的内涵这一发现,说明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一是要植深中医思维,二是要夯实中医文化,三是切忌望文生义。 在科技与文化繁荣发展的21世纪,中医的传承因为人们认识理解事...

  •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饮食药膳方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饮食药膳方

    气虚湿阻型高血压病气虚湿阻型常见,头目昏晕,胸脘痞闷,纳呆恶心,呕吐痰涎,身重困倦,肢体麻木,神倦乏力,苔腻,脉濡滑等。多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致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而成。多见于形体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 常用于药膳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薏米、扁豆、陈皮、半夏、山楂、代赭石、草决明、苍术、姜等。 常用于药膳的食物有:鸡、鸽、鹌鹑,海参、墨鱼、鱿鱼、燕窝、龟、甲鱼、蔬菜、水果等。 气虚湿阻型高血压病药膳 茯苓糕 【配方】茯苓50克,面粉450克,发酵粉适量。 【制...

  • 中医清真药膳技术标准

    中医清真药膳技术标准

      艾窝窝、驴打滚、糖卷果、豆面糕……来自中国的清真小吃出现在第28届沙特阿拉伯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中国主宾国活动开幕式的展台上,这让本届遗产文化节主席、沙特国民卫队司令米特阿卜亲王赞不绝口。   作为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舍增泰参加2013年举办的第28届沙特阿拉伯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中国主宾国活动之后,更加积极投入发展清真药膳事业,呼吁清真药膳走出去。   清真药膳应有两个标准   说来真巧,舍增泰与民族、食品、医药界的朋友共话“清真药...

  • 预防中药过敏反应

    预防中药过敏反应

    中药使用不当所造成的危害与西药是一样的,务必要高度注意。 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麻疹样皮疹、多形红斑、湿疹样皮疹。常见的致敏中药为:煎服蒲公英、熟地、木香、砂仁、金钱草、瓦楞子、天竺黄等;冲服的有生蜈蚣粉;口服的有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丸(片)、犀黄丸、回天再造丸、六味地黄丸、小活络丹等;外敷的有五虎丹或石膏粉;肌肉注射的有板蓝根、柴胡注射液等。 局部过敏反应:如口服六神丸、枇杷膏,可以引起喉头水肿,部分人接触枯矾的部位会出现过敏性丘疹。 全身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

  • 中医学派的概念

    中医学派的概念

      在“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课题中,对个人流派归属的命名缺乏统一的体例。例如“孟河医派”,有“孟河学派”、“孟河流派”、“孟河派”等多种提法,“脾胃学派”也有诸如“‘脾胃学说’流派”、“东垣学派”等说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术流派命名的不规范性,影响了学术流派的相关研究。今就什么是中医学派...

  • 中医传承莫走偏 传承中医理论要完整

    中医传承莫走偏 传承中医理论要完整

    今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下一步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开展提供指导。 本次珠江会议上,专家们重点围绕中医理论传承创新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在中医理论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发表观点与建议,旨在落实《意见》,为中医理论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挖掘新的思路。专家们表示中医理论无论传承还是创新都应该坚持以中医内涵为核心,让传承创新有所根本。...

  • 中医凭借什么能担当“钥匙”的重任?

    中医凭借什么能担当“钥匙”的重任?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在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称中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对中医的一个全新评价,使我们对中医的理解跃升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钥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人们也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医凭借什么能担当“钥匙”的重任? 众所周知,近现代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曾经光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宝库变得黯然无光。然而21世纪到来,随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西方社会开始重新审视曾被他们曲解的东方文化,尘封的中...

  •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斑蝥、红娘子、全蝎等虫类中药由于有特殊的功效,且药力峻猛,所以常用于治疗一些疑难怪病或恶性肿瘤等。虫类药多数有毒,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入中、下品,并强调其“不要久服”,盲目、过量、长期用药,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虫类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以过敏为最多,如荨麻疹、湿疹样皮炎、猩红热样皮疹、固定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和过敏性休克等。虫类药外用时也可出现过敏反应,与皮肤直接接触,常可导致局部皮肤潮红灼热,出现水疱和溃疡,少数患者可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李东升...

  • 滥吃安宫牛黄丸可能会中毒

    滥吃安宫牛黄丸可能会中毒

      很多人认为,安宫牛黄丸老人吃了能排毒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小孩吃可助调养并改善体质。   对此,专家认为,安宫牛黄丸是中医急救处方药,若用得对证,其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效果确实不错,但它毕竟不是“万能丹”,也非日常可随便服用的养生保健“补品”。因其配方内含雄黄、朱砂等有毒的矿物质,若不遵医嘱擅自作为养生补品长期过量服用,或可产生蓄积性慢性中毒,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特别是身体虚弱的老人,若将其误当补药长期用,可能“续命”不成更伤身。   现象:...

  • 中药引子五花八门 赞叹它的千古神奇

    中药引子五花八门 赞叹它的千古神奇

    用某个药物去引导别的药物,使药力到达病变部位,这便是药引子的作用。前人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可见重要程度。明白这一点,司空见惯的姜汁和葱白,黄酒和米汤,食醋和食盐,蜂蜜和大枣等作为药引子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一次稍不留意,在空调房间里被冷气吹得头痛欲裂,有似感冒难忍。遂往路边的药店里买来现成的川芎茶调散,用碗化开,再用绿茶水冲下肚去,药香裹着茶香,似乎一下穿透了脑髓,很快便神清而气爽。 这时,我想起了茶叶也是远古神农尝百草中毒后的解毒主药,而这里则成代...

  • 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

    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

    考镜源流,回顾历史,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正如唐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所云:“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且行且远者有之,用广角镜觅远古而见轮廓;且行且近者有之,用聚焦镜看近前而辨细微。五千年之中医史,可谓远矣,考之察之,能从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可谓近矣,思之忆之,从链接处知中医之变迁。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平为主编的《百年中医史》(上海科...

  •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本不是两个对立的问题,但是在认识上还是有人将其对立起来。这是不利于中医发展的。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是这样定义二者的:“中医研究即用传统的中医思维、传统方法和经典理论去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医,而研究中医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验证中医的正确性”(见2011年7月27日健康报《要中医研究而非研究中医》)。关于“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是对立还是统一的问题,笔者表达拙见如下。  ...

  • 合理用中药更新观念

    合理用中药更新观念

    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是比较复杂的,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服药方法以及个体特异反应有密切关系。从患者角度讲,合理正确使用中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我国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用药不当,因此,我们应当摒弃“中药取于自然界,没有毒副作用,吃多了也不要紧;中草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错误观念。 第二,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遵从医嘱,不要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疗程,切不可同一剂中药吃个不停,要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 第三,对处方上注明的特殊煎煮法,不可随意更改。如先煎、后下,内服、...

  • 中医药“七”字频频登场亮相

    中医药“七”字频频登场亮相

    在中医药里,“七”字频频登场亮相,屡屡充当角色。不乏其例,不同凡响。 中草药里,药名末尾是“七”的有:三七、长春七、寸节七、豆叶七、五转七、蒿枝七、鸡心七、雷公七、菜子七、麦穗七、高粱七、人头七、桃儿七、扇子七、铜锣七、拐枣七、偏头七、马牙七、南瓜七、茴香七、盘龙七、朱砂七、凤尾七、铁牛七、金牛七、云雾七、荞叶七、象牙七、虎尾七、马蜂七、螃蟹七、鸳鸯七、白窝儿七、松打七、竹根七、猪毛七、蝎子七、秤杆七、飞天蜈蚣七…… 中...

  • 怎么用败火中药

    怎么用败火中药

      由于发生内热的脏腑和部位不同,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因此我们在服用“败火药”时,也应有所区别。   平时我们感到自己“上火”时,都会服用一些能“败火”的中成药,如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等。中医将这些“败火药”称为清热解毒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主治因火热内盛而致的口燥咽干、唇舌生疮、便秘、尿赤等症状。“败火药”多是由牛黄、黄芩、黄连、黄柏等性寒味苦的中药组成,有较强的泻火清热功能。凡...

  • 中药有“六陈”之说

    中药有“六陈”之说

    中药有“六陈”之说,是指有6种中药需要通过一定方法的陈放贮存,使药物由新药变为陈药,使其性味、功效发生变化,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 为便于记忆,有医家将陈用药物总结为“六陈歌”,其中以李东垣的六陈歌流传最广:“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夕t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涉及药物为枳壳(实)、陈皮、半夏、麻黄、狼毒、吴茱萸。但不少医者只知上述6种中药宜陈久用之,却不晓为何宜陈久?陈久的时间有没有限制? 有人说,所谓陈久,即越陈久越好。若...

  • 宣讲中医 服务农民

    宣讲中医 服务农民

      为了进一步发扬中医药优势,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结合中医药进社区、进基层活动,2010年以来,我们多渠道多形式在辖区内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辖区农民的中医保健意识,使农民群众健康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强调治未病优势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按照现代医学的理解,“治未病”可以分为3层意思: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即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即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中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