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44页

中 第344页

  • 中医传承“师徒结对”“继承班”模式

    中医传承“师徒结对”“继承班”模式

    中医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走来,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元争鸣到温病诸家,创造了许多辉煌历程。中医的传统教育方式是师徒相传的师承方式,建国以来,中医药教育实现了由传统师承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但也存在中青年一代中医经典读得不多,临床实践不足,信息采集主观、不全面、随意等问题。如何全面总结与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目前中医界乃至中国科学界面临的重要研究难题。笔者借助多年跟师的体会,对中医传承模式进行探讨。 1 “师徒结对”模式 1991年,中央下达紧急文件《抢救...

  •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 1806—1886 年) ,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清代外科医家,精心研究前人外治经验,并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完成 《外治医说》 。该书融理 论与临床于一体,指出医者临证,须精辨详审, 然后遣用相应药物,疏滞宣通,使邪去正安,取 《子华子 》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 者养也”之意,旨在说明外治法与内治法理同法 异,且外治法禁制甚少,尤能补内治之不及; 以 对偶式的骈俪文体成书,言简意赅,别具一格, 既便于诵读,又利于推广,故更名为 《理瀹骈 文》 ,是我...

  •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临床专业课。能否学好《中医内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疾病的能力。因此必须注重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学》课堂理论讲授和临床带教数载,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道共享。 1 采用图表教学法,使复杂的内容简洁明了 图表教学法是原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倡导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图表通过各种信号,简要地把学生所需...

  • 概念隐喻视阈下的中医之“神”

    概念隐喻视阈下的中医之“神”

    研究中医学就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中医学的 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1 ] 。隐喻是一种可用 于 “逼近” 和交流复杂科学概念的方便语言工具, 其使 用对于科学理论的构造和发展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2 ] 。 隐喻概念被科学家作为新的科学事实和概念前瞻性发 现的重要工具而被使用 [3 ] 。中医学在其发展的进程 中, 无法应用当时现有的观察手段来考察某一认知对 象时, 就不得不借助隐喻认知的思维方式, 使用隐喻语 言以寻求合适的表达方法。尽管语言概念应尽可能从 语言上把握实在, 但在许...

  • 中医问答 基础理论篇

    中医问答 基础理论篇

    11、什么是阴阳?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之一,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自然观,多用于抽象描述相互对立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代表阳;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代表阴。 国医无双 中医借用阴阳概念,用以描述人体各种相对的状态。阳描述人体的功...

  • 什么是中医的气血

    什么是中医的气血

    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从外感受:异常气候、病原微生物(病邪)等。 自身损伤:情绪失调、饮食不适、劳逸过度等。 其他因素:外伤、寄生虫、服药不当、医疗过失、先天疾病等。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分为内治和外治。内治以中药治疗为主。外治包括针灸、按摩、拔罐、刮痧、气功等。 什么是气? 气是人体内运动不息且极细微的一种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气是生命运动的推动力,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层面的意义,充斥于人体所有的系统、器官、组织...

  • 喝中药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 不要轻易放弃

    喝中药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 不要轻易放弃

    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反应。特别是服补充阳气的药方时,当人体阳气充足了,就会不断地输向全身经络、脏腑。但是各人经络畅通程序不同,经络内正邪相争激化,元气不断冲击病气,并使病人驱逐出体外,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有时服用疏通气血、排除阻滞的方子时也会出现明显的排邪反应。 如果是排邪反应,就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改善或修复病体。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如果不是排邪反应,医生千万不要执着,对于药物不良反应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帮助病人及时改...

  • 中医与汉字共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源头

    中医与汉字共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源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不仅每个词有特定的含意,每个字也有,甚至,偏傍部首也都能说明问题。 中医与汉字共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源头,两者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我们看看中医与文字之间的联系吧。 疼 (téng)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

  • 中青年人猝死为何难救治

    中青年人猝死为何难救治

    有人做过调查,司机、警察、演员、编辑、记者、新闻主播、以及单位里的“中坚力量”都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青年人猝死一般以心源性为主,心源性猝死男性比女性高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突然的心肌梗死,都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 那么,为什么中青年人猝死更难救活?分析原因,一是这些人群有一个致命因素,过度劳累,说明白点,就是“人体超过劳动限度而致死”即“过劳死”。“过劳死”通常是发生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人群,且长年累月工作,因疲劳...

  •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证型一直是历代医家探讨的重点。本文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杜建教授对中医证型的研究介绍如下。 【中医证型研究的特点】   证与病密不可分   经过长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杜建认为证实质的研究应与病的研究有机结合。证不是孤立的症状,也不是孤立的综合征,而是概括了产生病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与病密切相关。因此,证的研究应以病为基础,不能脱离病而单纯去研究证的实质。如消化性溃疡的脾虚证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脾虚证病理组织的变化、生...

  •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由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重庆市名老中医王辉武教授主编的《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在鸡年开端修订出版。对于这样一部以中国历代中医药临床专著、本草专著、经史百家、文学札记等600余种文献为依据编写成的工具书,集的是先贤哲言,传的是道上文章,我不敢说三道四,只能谈谈读后的一些联想。 文化的趋向性 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带火了中医绝版书 2015年11月10日,《重庆晚报》上出现一条醒目的标题:《青蒿素带火中医绝版书,50元定价炒到3000元》。报道中称:“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一时成为...

  •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中医科研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医理论是中 医科研的理论基础, 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科研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 的核心部分, 中医科研应当秉承藏象理论的精神, 在 此基础上发展创新, 反之, 只会与中医渐行渐远。 本 文从中医科研的现状、 藏象理论指导中医科研的必 要性、 藏象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科研需要解决的问 题以及中医科研如何更好的利用藏象理论的指导获 得长久发展几个方面论述。 最终提出搞好中医科研 要改进和提高科研思路和方法, 既要扎根于传统中 医理论, 尤其是藏象理论, 又要从...

  •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仔细回忆我对中医药粗浅的认识,总是可见文学的身影。年幼时读《红楼梦》,没读懂其中的情痴,病弱的黛玉常年服药倒是印象深刻;中学读鲁迅的文章,“人血馒头”给当时的我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后来长期沉迷各路小说,中医药的知识也浸透其中。金庸小说中各种解毒,疗养内伤情节,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不仅是武林高手,而且医术高明,武、医相兼。许多网络小说则十分喜爱用中医药名来给角色命名。众多文学作品中对中医药的涉及或深刻或肤浅,对其描述或赞扬歌颂或激烈批评。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对中医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 食物中碘含量知多少

    食物中碘含量知多少

    前不久卫生部确定食盐中加碘并没有造成我国居民碘摄人过量,也就是说我们食用含碘的食盐既安全又健康。很多食物中也含碘,有的含碘量还不低,我们来了解食物中的碘含量情况。 主食类如面粉、大米中的碘含量为每百克2.4~3.0微克;豆类中碘含量为每百克6.0~12.0微克;蔬菜类的碘含量差异较大,黄瓜、茄子、胡萝卜等的含量很低,在2.0微克/百克以下,而小白菜、青椒、干蘑菇含量在9.0微克/百克以上;肉类食物的碘含量差异也很大,猪肉只有1.7微克/百克,鸡肉则有18.2微克/百克;鸡蛋碘含量是27.3微克/百克;鱼类碘含量为5...

  • 中药方剂的方解 发现一则兵法方解

    中药方剂的方解 发现一则兵法方解

    提起中药方剂的方解,大家均不陌生,不外乎功效、主治,何药为君,有何作用,然后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地分析作罢。今读《傅青主男女科》,发现一则兵法方解,以飨读者。   此方在伤寒门之假热证中,原书记载:“黄连、当归、白芍、半夏各三钱,茯苓、柴胡、栀子各二钱,枳壳一钱,菖蒲三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黄连入心宫,佐以栀子提刀直入,无邪不散,柴胡、白芍又塞敌运粮之道,半夏、枳壳斩杀余党,中原既定,四隅不战而归,然火势居中,非用之得法,则贼势弥张,依然复入,又加菖蒲之辛热,乘热饮之,则热喜热,不致相反而更相济...

  • 中医治病核心 方证的基本概念

    中医治病核心 方证的基本概念

    “方证关系”是近年来用以研究和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其临床用药规律的重要命题之一。有学者强调:“对‘方证相对’法则及其证治规律性研究的忽略,造成了当前中医临床辨证陷入了相当普遍西化——‘对号入座’式的思维怪圈,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中医疗效的滑坡,还使许多中药新药和新制剂的开发走进了无需中医药理论指导的‘死胡同’。”随着现代多学科研究方法介入中医药研究领域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阐...

  • 中医“补液”

    中医“补液”

    补液也叫输液,俗称“打点滴”。西医临床常在葡萄糖液中加人药物,直接静脉滴注,治疗各种较为急、重的疾病。现今医院的补液已是热火朝天,有时连普通感冒发热也不例外,不免小题大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我说中医也曾用过补液治病,别人或许会认为我在讲天方夜谭,然而这是历史事实,它需要追溯到遥远的唐宋时期。当时在临床上曾经普遍地大量地应用各种植物的新鲜自然汁,来补充体液,弥补重证、慢性病造成的体液消耗,同时又发挥它们独特的治病作用。当然,那时补液不可能像今天一样静脉滴注,而是靠口服、频服、大量...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中医
  • 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的思路与实践

    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的思路与实践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世界传统医药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医药的有效性受到各种质疑,“古方虽效,今用无功”、“品质退化”、“中医将毁于中药”等说法频繁见于各种报道;同时,随着化药的一致性评价、中药的工艺核查以及中药制药工业的技术升级等制药工业技术要求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使中药质量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对中药的标准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来,中药科技工作者为中...

  •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1 引言 中医药古籍书名的翻译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重要 难题, 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时代变迁, 有些书名显得 隐晦难解、 诘诎聱牙; 二是其中的文化负载词颇多, 意蕴深邃、 厚重典雅; 三是书名翻译不仅要求达意, 更要惜字如金、 高度概括。 然而无论是自古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还是 近代的归化与异化之辩, 都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翻译方法。真正在翻译实践中还要根据翻 译的宗旨、 语境、 内容和文化差异等进行全面考量, 然后对其进行 “辨证论译” 。 “辨证论译&rdquo...

  • 《金匮要略》中药剂溶媒的多变性

    《金匮要略》中药剂溶媒的多变性

    自商汤伊尹作汤液起,中药汤剂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本草纲目》有言:“凡服汤药者,虽品味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质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徐灵胎亦曰:“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纵观现代之人,虽跋涉长途探访名医,鲜少讲求煎药服药之法,往往事倍功半。煎服药法讲究甚多,煎药容器、溶媒、时间、火候,服药时间、温度、忌口等均可影响药效。本文以溶媒为出发点,意在从传统医学及现代研究角度,阐述《金匮要略》中药剂溶媒的多变性以及选取适合溶媒...

  •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一些临床学者 运用玄府理论诊疗疾病常获良效 [1-2] 。 但是, 目前该 理论的系统整理较少, 其生物学内涵实质及临床价 值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文对玄府的概念、 生理功 能、 开阖异常及其治法、 方药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 做一评述, 以期为今后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提供理论 支撑。 玄府概念 1. 玄府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玄府”首载于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3] , “所谓玄府者, 汗空也”...

  •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的部分“液线”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的部分“液线”

    舌诊是望诊中重要的部分,把舌边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称“液线”。“液线”常见于“肝气郁结”和“痰湿”之证。舌诊“液线”对临床心情不舒的诊断、指导临床选方用药、判断病情转归均有重要的意义。 1 探本溯源 我们把舌面两边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称“液线”。“喜形于色”“怒喝于颜”,人的心情可通过言、...

  • 中医“利湿退黄”“利胆退黄”及其作用机制

    中医“利湿退黄”“利胆退黄”及其作用机制

    中医理论创新之我见——以“利湿退黄”“利胆退黄”为例 中医学理论体系多依赖直觉判断与类比推理, 本 身可能带有概念歧义、 语言模糊等不确定性因素, 自现 代医学传入之后, 二者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中医 学因其理论的抽象性而难以为现代人所理解。而现代 医学则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快速发展其基础理论进 而指导临床, 并被广泛地接受与应用。在这个时代背 景下, 中医理论应该在自身厚重的哲学体系基础上, 吸 取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充实自己, 从而迈...

  • 人身之中脏腑经脉均有特定的三阴三阳名称

    人身之中脏腑经脉均有特定的三阴三阳名称

    人身之中脏腑经脉均有特定的三阴三阳名称。 如《灵枢·经脉》中提及“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 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等有关 手足十二经脉及相关脏腑之名,均直接以三阴三阳 之名,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冠之。 但是,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并无任 何篇章直接论及是依据什么方法将不同的脏腑经脉 与三阴三阳联系起来,后世医家亦未能就此有清晰 的补充。 问题的提出 1....

  • 中暑后饮食有禁忌

    中暑后饮食有禁忌

    人在中暑之后常常很虚弱,在恢复的过程中,应吃些较为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适量补充水分、盐、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同时注意以下饮食禁忌: 忌大量饮水中暑患者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因为大量喝水不仅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使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可导致热痉挛。 忌生冷瓜果中暑患者大多脾胃虚弱,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和寒性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忌油腻食物中暑后应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能力。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

  • 中医用药 临证时多是依证遣方依证遣药

    中医用药 临证时多是依证遣方依证遣药

    中药方剂讲究临证配伍,讲君臣佐使,如同战场上调兵遣将。学习方剂是为了应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组方规律,遇上复杂的证,能够依证组方。 关于方剂学的学习心得,从临床角度看,最为实用的还是“重点掌握方剂核心药物配伍规律”。 我们临证时多是依证遣方,依证遣药。学习一首方剂,关键是掌握如何针对证进行遣药配伍的。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药物配伍规律抽提出来,我称之为“药证配伍”。一首方剂中针对主证的就是核心药证配伍。也就是前述的核心药物配伍规律。 我们将这样的...

  • 百姓身边的中医药博物馆

    百姓身边的中医药博物馆

    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方面功不可没。今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领略一下它们的风采。   上海 现代科技演绎传统文化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近80年的历史,馆藏文物1万多件,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馆外有1万平方米的“百草园”,种有600多种药用植物。 镇馆之宝御制针灸铜人   一踏...

  • 中医经方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经方的内涵与外延

    “经方”是中医学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 “经 方”一词的出现已有 2000 余年,人们对经方有多 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现代中医科学研究这一 框架下,经方作为中医学术语具有更多的内涵与 外延。 1 经方溯源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刘歆所著 《七略》 ,原书已佚,内容被录入 《汉书·艺文志》 而得以保存。从古至今,研究经方、使用经方者 众多,但对于经方的概念至今无统一的认识,但 有以下数种说法。①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 》...

  • 中医复方配伍与药物精简应用

    中医复方配伍与药物精简应用

    临床疾病多虚实夹杂、寒热不清,病情较复 杂,有时单用一方难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而我 们使用复方治疗疾病,同时采用精简药物应用方法 组方,常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复方适应复杂病证 复方属于七方之一 , 《伤寒明理论》曰 : “制 方之 用,大、小、缓、急、奇、偶、复 七 方 是 也” 。复方是指二方或数方相互重叠组成的方剂。 此外,原方加味,或方中各药用量相等者也称复 方 [1 ] 。复方多用来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 以及并发症等病情较为复杂的疾病,具体适应病证 主要从以...

  • 中医学修辞即修饰言论

    中医学修辞即修饰言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还带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印迹,因而可谓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这种复杂的属性,形成了相应的特色语言体系及鲜明的语言风格,其中的修辞现象即是其显著特征。兹对此加以分析。   修辞即修饰言论,是一种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这种“好”的表达,包含了准确性、易理解性和感染力等要素,并且应该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简而言之,修辞的作...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