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46页

中 第346页

  • 衷中参西辨证求本治难症 中西并举去伪求真巧辨病

    衷中参西辨证求本治难症 中西并举去伪求真巧辨病

    病证结合,并非是将西医诊断的“病”与中医辨出的“证”,生搬硬套以固定模式进行所谓的低层次的“中西医结合”,那样只能中西药混用,将中西医两套不同诊疗理论体系简单叠加,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中西医结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故在现阶段,宜将病证结合作为一个“抓手”,逐一病种的探析中医证候的不同特质表现,将中西医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重新进行有机的内在深层次探析,深化中医的病机认识,并制定出相应的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潜在...

  • 中医诊疗疾病“异病同治”案例“同病异治”案例

    中医诊疗疾病“异病同治”案例“同病异治”案例

    辨证论治 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自觉表述和医者直觉观察及“四诊”所了解到的信息,即“证候”(包括症状、舌象和脉象),进行综合分析,以把握其内在的生理变化和病机趋势。中医这种从整体恒动的思想出发,以证候为依据,分析病机,再根据证候病机进行治疗的传统方法,通过历代无数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体悟和诊疗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中医“四诊八纲”及理、法、方、药等一以贯之的诊疗模式,即“辨证论治”。 辨证...

  • 中医的传统脉法

    中医的传统脉法

    脉诊是中医传统四诊方法之一,历代医家专著、专论论述颇多,但脉诊精妙玄奥,难以掌握,需要长期的实践,故对医者而言,即便能背诵《脉经》《濒湖脉学》,也常常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至近代,西学渐进,强大的仪器设备尽显西医诊断之优势,脉诊逐渐被忽视。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医脉诊在现代研究和精准脉法方面均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是传统脉法仍然渐受冷落。 孟河医派对于脉学有深厚研究,丁甘仁说:“脉学为四诊之一,辨之不详,则临证茫然。”又说:“盖闻泰西医用听声筒,审察...

  • 论地域中医流派的分化与拓展

    论地域中医流派的分化与拓展

    近年来,地域中医流派的提法不断增多,除了 人们所熟知的新安医学、孟河医派以外,海派中 医、岭南医学、吴门医派、旴江医学、闽台中医、 钱塘医派、长安医派、龙江医派、三湘医学、川派 中医、绍派伤寒等众多中医流派也屡屡见于文献或 者出版专著,其范围大者兼跨数省,小则一市一 地,显示地域中医流派的发展出现兴盛景象。当然 亦有疑问之声,如地域中医流派的提法有无基本条 件? 如果每个或大或小的行政区域都自名一派,岂 不是多不胜数? 所谓流派,当然要具备一定的特色,若如此, 数量众多其实是好事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 &...

  • 坚持中医思维发展中药学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坚持中医思维发展中药学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中药学的在研究和服务领域中应坚持中医思维,在中医理论框架和指导下进行,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基础实验和临床用药研究。 •中药学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药质控标准和合理用药判断标准尚不齐全、不统一;基础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无法满足目前的社会需求。 •传承创新促进中药学发展,要提高认识,把握方向目标;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中药学的加速发展;要积极拓展中药的服务功能。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宝藏,其历史底蕴深厚...

  • 中医近现代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百年中医史》述评

    中医近现代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百年中医史》述评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 《百年中医史》项目组编 写,张伯礼任总主编,朱建平任主编的 《百年中 医史》近日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250 万字,390 余幅图,以近现代中医发展历史进 程为序,以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为主题,以重大事 件、中医政策、学术成果、医史人物为节点,反映 了从 1912 年到 2015 年百余年来中医跌宕起伏、由 衰落抗争到兴盛繁荣的历史变化。读后深有感触, 试评如下。 1 史诗性巨著,标志性成果 近代百年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科 技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中医学的发展史,迂回曲 折,...

  • 中医诊疗的关键是否是“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的关键是否是“辨证论治”

    现在说起中医治病, 必然离不开辨证论治, 辨 证论治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并称为中医的两大基本特 点, 认为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毫无疑问, 中医有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 如, 独 特的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营卫气血理论; 有自己独 特的病因病机学说和诊疗方法。 其特色特点是多方 面的, 像脉诊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疾病诊断 方法, 但对于中医现在 “证” 的概念以及中医历来是 不是 “辨证论治” 这一观点却值得探讨。 如果现在中 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

  • 中医治病“证”及“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证”及“辨证论治”

    现在说起中医治病, 必然离不开辨证论治, 辨 证论治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并称为中医的两大基本特 点, 认为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毫无疑问, 中医有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 如, 独 特的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营卫气血理论; 有自己独 特的病因病机学说和诊疗方法。 其特色特点是多方 面的, 像脉诊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疾病诊断 方法, 但对于中医现在 “证” 的概念以及中医历来是 不是 “辨证论治” 这一观点却值得探讨。 如果现在中 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

  • 常见中药中毒要知晓

    常见中药中毒要知晓

    喝中药很多时候都是被认为天然无毒的治疗方法,但是近几年,中药也开始在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上被扣上“毒性”的标签,这就让很多人在是否选择中药治疗的时候有点难以抉择了。那么,中药到底有毒吗? 速读:纯天然并非无毒 目前,对中药的认识产生两个误区:一种是对有毒中药以否定的态度对待中药,甚至不敢使用中药治疗疾病,导致一些要用有毒中药才能治好的疑难病证治不了。另一种是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从而导致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毒副反应。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施旭光教授表...

  •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民族文化溯源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民族文化溯源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其发轫 于 《黄帝内经》 ,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弘扬,内 涵得以不断丰富完善,为世界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治未病理论是中国先民在与大 自然的互动和融通中,通过长期实践和体验所形成 的生存智慧。通过考察古代文化,我们可以探寻出 治未病理论和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场域。 1 中国先民改善卫生的生存实践是治未病理论的 生活实践基础 “治未病”理念在中华民族早期的生存实践 中已得以凸显 。 “黄帝作,钻鐩生...

  • 成语与中医学 典故与医学

    成语与中医学 典故与医学

    成语与医学 成语、典故,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上了各种专业辞典的辞条大概也有6000-10000条之多,何谓成语?学者们的定义是长期沿用、约定俗成的,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组成成分和特定含义、特定功能的定型词、词组或短句。 据我的理解,就是被大多数人所公认并使用的、包含有相对固定意义的现成话。何谓典故?就是从前人记录或创造的历史故事或诗词名句中概括出来的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现成话。严格说来,后者也属于成语的范畴,二者不具备平起平坐的身份。但同中有异,前者是从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上产生的,后者是从语...

  • 合理 缺陷 弥补: 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合理 缺陷 弥补: 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流, 一直沿用 至今。五行概念肇始于《尚书·洪范》 , 通过广泛运 用、 泛化浮沉实现质的飞跃, 其一是将五行属性与关 系捆绑, 形成五行生克乘侮; 其二是将宇宙万物与五 行概念进行取象比类, 实现五行配伍。在五行学说 向社会各领域流行蔓延的时期, 中医学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 诞生, 五行学说很自然地渗入中医学, 成为构建中医学的三大哲学基础之一 [1] , 并经历 了从哲学到医学的嬗变, 形成中医五行学说, 实现 了又一次质的飞跃。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看 似完美无缺,...

  • 中医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

    中医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

    历代医家对相火理论阐发很多,各家观点莫衷一是。   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其记载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里的君火和相火大体上是从五运六气的角度阐发。   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时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君火在右,相火在左;君火不立岁气,守其位而奉天命行火令,所以说君火以明;相火守位禀命,所以说相火以位。   及至金元,医家开始系统论述。首先是刘完素,刘完素认同杨上善《太素》中对肾和命门的论述,认为右肾中寄有相火,相火通过三焦发挥其生...

  • 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的变迁

    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的变迁

    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是全国中医专家在系统挖 掘、整理中医典籍和现代各医家学术思想后对中医 诊断理论体系形成的共识,是现代中医诊断理论体 系的代表。本文从一至九版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教 材辨证体系的变迁来窥探现代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 辨证内涵的演变,以期为探究中医诊断学理论的 发展特点提供依据,为更好地发展中医诊断学提供 帮助。 1 病因辨证的变迁 1. 1 病因学与病因辨证的关系 中医的病因学源于 《黄帝内经》 ,书中系统阐 述了六淫、七情、饮食、环境、劳逸等致病因素及 其特点。其后的 《金匮要略》指出 : &ld...

  • 望面色 中医有“五色”主病一说

    望面色 中医有“五色”主病一说

    如今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 报载医改已进入“深水”区,有人建议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基层诊所。其实,比小病还小的病也不必去诊所,自己给自己看病就成。 在某些发达国家若是感冒了去医院,是根本不用药物治疗的,医生一般劝嘱回家多喝点开水就好了。但在国内,有人非要去医院输液。日常生活中有个头痛脑热是常事,不一定去医院。只要不耽误病情,学点医学知识,学点中医望诊的技能,自己给自己当医生完全可以。 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哪有什么专职的医生或医院。当年神农尝百草就是...

  • 国内的中医生存现状

    国内的中医生存现状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在国内毕竟还有各中医药大学或中医院的招牌,即使庸一点,混一点,大树底下还是可以乘凉的;在国外则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除了有真正的临床实力,否则就无法生存。这就逼迫着在国外的中医人拼命努力,以提高医术为根本。国内的中医生存现状若不加以改变,以后难免会被民间的或国外的中医超过。 有报道称: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中医药竟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 不少人认为秘方都是神奇高效的,...

  • 中医传承与三驾马车

    中医传承与三驾马车

    中医传承在今天大致是三种模式,可称为“三驾马车”,即:用现代科学工具来研究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以及传统中医。三匹马是有区别的,第一匹是前瞻性的骏马,第二匹为临床实用的悍马,后一匹则是力竭了的落伍了的虺隤老马。步调不一,牵制了前进的速度,且要当心车子的侧翻。 据我数十年的从医经历看,说实话传统中医萎缩了,式微了,面临着湮没的危机。 试看今日上海之中医天下,秦伯未、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等传统中医,事实上已成了广陵散绝,虽然中医队伍在不断扩展和前进,而缅怀往昔传统中医的盛况,不...

  • 中医药的文化基因与价值体系

    中医药的文化基因与价值体系

    两千五百年前,人类解剖分析原生态事物的能力十分有限。人们在不拆开原生态事物的前提之下,观察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状态、现象。在综合观察这一事物与周边事物诸多相关性的基础上,逐步认识了事物内在的原理、规律、法则,从而概括为哲学和从属于哲学的综合性思维方法,即“形而上者谓之道”。 复兴中医药,要懂得中医中药的文化基因及其核心价值。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医药学不能曲解为经验医学,也不是用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可以解释、改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不是“一根针、一把草”...

  • 中医未病“过去未病”和“将来也不病”两个含义

    中医未病“过去未病”和“将来也不病”两个含义

    本文从未病“过去未病”和“将来也不病”两个含义,推导“治未病”有预防性治疗病机传变导致的“未病”、预防性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等导致的“未病” 以及间接治疗将来也不病的“未病”三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分析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原则、方法与实例,结论认为,增强对疾病的控制,提高疗效,防止只治疗“已病”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金匮要略》发展了《黄帝内...

  •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这种社会实践与医学实践的接轨、社会文化与医学文化的磨合,便是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源头。   •之所以未能形成认知人体的主流手段,除了与中国传统观念中敬畏生命、敬畏机体的思想存在密切关系外,以东方文化认识事物着眼整体、看重本质的思维模式为关键所在。   •六道题,旗帜鲜明、点中要害;六步路,环环相扣、逻辑分明;六步棋,有谋有勇、出入有序,一场有把握的战役就在指挥员的运筹帷幄之中展开了,胜利在握已是事前的谋算而不是事后的侥幸,中医治病安能不效耶!   国医大师...

  • 潜在肝毒性中药

    潜在肝毒性中药

    一说起中药肝毒性,许多人脑海中冒出的就是何首乌,但是你知道么,关于肝毒性中药,你知道的还只是冰山一角。 为什么这么说呢? 随着中药毒性研究逐渐深入,一些传统性的无毒中药也被发现有潜在的毒性。 同时,除了中草药的本身对肝脏有损伤作用之外,还包括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毒性呢~ 1.中药在生长,加工,炮制,运输等环节上受到污染或变质也会引起对机体的副作用。 2.临床上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对症用药,配伍得当的原则。 3. 患者体质皆不相同,除了少部分品...

  • 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学习针灸所使用的一种教学工具

    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学习针灸所使用的一种教学工具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报道,当地时间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访问了世界卫生组织并会见陈冯富珍总干事。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协议的签署,而且还出席了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为针灸铜人揭幕。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可以看到,源于北宋天圣1027年的中国医学史上第一具立体教学模型,在现代国际交流中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 《黄帝内经》象思维中的逻辑问题

    《黄帝内经》象思维中的逻辑问题

    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式, 是构建中医 理论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象思维的起源可上溯于《黄帝内经》 ( 以下简称《内经》 ) , 后世医家按照《内经》 确立的 思维模式举一反三, 逐渐形成了 “象用药” “象诊断” “象病机” 等中医理论, 其中绝大多数是科学、 严谨 的, 但也有一些存在逻辑上的问题。本文试对《内 经》 象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1 《内经》 象思维的产生背景 《素问&middo...

  • 学习中医需了解下《周易》

    学习中医需了解下《周易》

    学习中医的人如果也懂《周易》,势必会将自己的医学知识与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 医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与临床实验的积累是医生的基本功 有了这些积淀,就算你不懂《周易》 也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中医师了 但,也许就是不错而已 想再进一步就难了 因为真正的境界都是表现在思维层次上的 明代名医张景岳也如是说 ● ● ● 张景岳 明代名医 “ 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为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

  • 易被人忽视的中风预兆

    易被人忽视的中风预兆

    脑中风之所以让人防不胜防,因为还有尚未认识的一些诱发因素或先兆,比如以下症状,就是人们陌生的中风预兆。 嗜睡:轻者倦怠嗜卧、食后困顿、时时思睡,重者则昼夜嗜睡,或醒后复睡。据分析,老年人的嗜睡绝大多数与中风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中风预兆不同的是,嗜睡者更早出现,在中风前6个月到1年的时间内已有症状,因此若及早结合血黏度、血脂、血压等检查,并给予治疗,将可能防患于未然。 抑郁:美国的医学家发现,精神抑郁可以使男性首次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增加58%,使女性增加85%。原因是,抑郁使免疫系统的防病、抗病能力“滑坡&...

  • 中医药科普著作《健康人生快乐百年》

    中医药科普著作《健康人生快乐百年》

    在雨后春笋般上架的中医药科普作品里,有这样一本著作称得上“独特”。   如今已80岁高龄的马有度教授编著的中医药科普著作《健康人生快乐百年》,面世十余年,一版再版三版……经久不衰,雪中送炭般温暖读者,无论何时捧读,都让人如聆耳语,如坐春风。说其“独特”,并非妄言。   其“独”有三。   在各地书城医学科普作品琳琅满目,而阅读已成奢侈的时代,它十几年如一日,被读者追捧,连续再版至今,可谓...

  • 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则治法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发生发展其传统文化基础、 哲学理论基础、 自然 科学基础和临床实践基础。治则, 是治疗疾病时必须 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 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则, 对临床立法、 处方 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订 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措施 [1] 。早在 《黄帝内 经》时期就初步奠定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思想理论基 础, 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与发展, 现已形成内容 丰富的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体系 [2] 。但医家医著中治则 治法见解所包含的...

  • “药文化”摭言 中药原来还有这些故事

    “药文化”摭言 中药原来还有这些故事

    中药用以治病,或谓发轫于伏羲,《帝王世纪》曰伏羲“乃尝百草”;或谓肇始于神农,《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后说尤多见于古藉。 古本《本草经》有云,神农“从六阴阳,与太一升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主治,当其五味百七十余毒”。《述异记》则说“太原神釜岗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在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一名草药山。 山中有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辨百药也”。《通鉴外纪》谓&ldq...

  • 中医认为“大怒伤肝”“怒则气上”

    中医认为“大怒伤肝”“怒则气上”

    生气动怒在情志变化中是重要的致病之源,所以在中医学中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中医认为“大怒伤肝”“怒则气上”,生气动怒不但会伤害感情、僵化关系、影响团结、激化矛盾,危害家庭与人际关系,还易引发脏腑功能失调,使气机升降紊乱,气血运行失于流畅,新陈代谢出现障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研究认为,人在生气时会分泌大量内毒素。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现代研究表明,爱生气者最易引发下述十大危害。 1 伤肝...

  • 中医有许多雅称和佳话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医有许多雅称和佳话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雅称和佳话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不但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而且博涉经史百家学说,兼通佛典。他医德高尚,堪称医界的楷模。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他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并被后世视为行医的道德标准。他主张:“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深心凄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