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 第2452页

方 第2452页

  •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为清代名医唐笠山所编辑。近读该书,其中有两段关于中医处方用中药异名和处方字迹潦草的记述。 文章说国家征收赋税,通知单要写清楚,好让人看懂;良将带兵打仗,兵法上要求以神速为贵。作者曾经看见一张中医处方上有小草,一般人不知道小草就是远志,而认为是细小的甘草。又有一张医生开的处方上有蜀漆,市场上商人不知道蜀漆就是常山之苗,而叫加上干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少,如把玉竹写成萎蕤,乳香写成薰陆,天麻写成独摇草,人乳写成蟠桃酒,鸽粪写成左蟠龙,灶心土写成伏龙肝等。很多中药原来都有古名,但...

  • 经方:随俗为变入儿科

    经方:随俗为变入儿科

    2019年9月下旬,为了促进经方在临床的普及应用,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主办的疾病与经方系列(四)——“2019儿科病与经方”培训班在江苏南京举办。培训班特邀中医儿科专家专题讲解儿科用经方的思路和临床经验。参会人员都是在基层一线的临床医生,有儿科医生,也有不少全科医生,还有一些爱好经方的年轻妈妈们。经方在儿科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经方如何激发儿童内在的自愈力?儿童能喝经方汤剂么?“经方妈妈”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

  • 饭后容易犯困?又有方法应对呢?

    饭后容易犯困?又有方法应对呢?

      很多都市白领都有这样的烦恼:明明晚上睡得很好,可是第二天还是特别容易犯困,尤其是午餐过后,更是哈欠连天。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饭后容易犯困?又有方法应对呢?   饭后,为了保障消化系统所需的能量要求,人体内大量的血液流向消化系统,脑部出现供血不足。脑部供血不足时,就会有头晕困倦的感觉。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可以在饮食上做些调整。   1.选择全麦食品。白面包比不上全麦面包,甜饼干比不上粗粮饼干。因为,前者含糖较多,而后者含纤维更多。纤维含量更多的食品,还可以减缓糖分的吸收。   2.零食也要慎重选择。放...

  •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广泛指导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养生、康复与治疗。但是对于其内涵如何界定,决定着这一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黄帝内经》的标准来看,未来即将发生的疾病叫“未病”。这个“未病”的原因,正在当下发挥着作用。 笔者认为,“未病”从时间上看,包括外感六淫后的潜伏期,饮食劳倦等内伤导致生理向病理转...

  • 以脾藏象为例论《灵枢》《素问》脏腑体系建构方法差异性

    以脾藏象为例论《灵枢》《素问》脏腑体系建构方法差异性

    •《素问》《灵枢》存在学术特征、认知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尤其是对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灵枢》重实证,其脏腑体系建构的基础以实体解剖学和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素问》重关系,其脏腑内容重模式推演及天人关系,其对五脏功能的认识亦多为哲学模式推演的结果。 •对脾藏象进行系统解析意义有二:一是对脾的所有经文描述皆可以作出合乎客观临床实践的解释,二是可以对现代临床病症治疗进行有针对性的处方用药,如糖尿病属于脾瘅,从补益脾气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张锡纯之玉液汤即是效方。 《黄帝内经》包涵《素...

  • 精通“经药”才能精通“经方”

    精通“经药”才能精通“经方”

    近日,在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医经方经药精准临证研讨会暨祝之友教授中药临床药学经方经药学验传承班”上,四川洪雅县中医医院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祝之友教授呼吁:精通“经药”才能精通“经方”。 祝之友在《<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原因,经方中的有些药物虽然名称与现今相同,但品种、入药部位、性效等发生了变迁,即“古今方药不...

  • 中医“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中医“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工作三十余年,在多年的中医临证实践过程中,孜孜以求温习中医知识,兢兢业业做好中医工作,逐步形成了尊崇经典名著,注重病机辨证,强调疏通气血,喜用“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尚经典,汲源头活水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石和中医学术思想的渊薮,仲景学说是中医临床的源头活水。笔者临证遵循经典理论,崇尚仲景学说,喜用经典方剂,尤擅经方治病,并有所发挥。如对《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的理解,认为运用小柴胡汤,一要深入到仲...

  • 中医经方学术之“法”脱胎于“法家”之“法”

    中医经方学术之“法”脱胎于“法家”之“法”

    论经方学术的“法”的体系与精神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法”字, 几乎贯穿始终, 如《伤寒论·伤寒例》云:“服药不如方法, 纵意违师, 不须治之”。《伤寒论》云:“脉浮数者, 法当汗出而愈”。后世常从字面上理解为“治疗方法”。但许多时候, “法”不是在讲治法, 如《伤寒论》讲:“脉浮紧者, 法当身疼痛”。“阳脉涩...

  • 中医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 临证遣药组方

    中医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 临证遣药组方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比例与用量,已经是中医千古传承之难题,非师父不心传,非弟子不勤学,其实是用药之比例与用量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不可言传么?其不知意也! 比 例 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 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 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 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决定了中西医在认识人体和诊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的共同点有三:都是基于物质而形成与发展的;都只研究了复杂物质世界的一个方面,而且都采用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疗效,即为了人类的健康。为疗效而存在,为疗效而发展,综合考虑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等,使患者收益最大化。在这三个共同点基础上,又有物质层面、研究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差异。此文仅就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进行探讨。 认识物质上的差异 元气论的世界观决定了中医必然走向宏观,原子论的世界...

  • 中医精准化研究 精准化方向

    中医精准化研究 精准化方向

    “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个体化的医疗理念给精准医学提供了思维上的启迪。医学发展到今天,现代科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为解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处于时代的科技洪流之中,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弥补中医在群体化治疗规律探索上的不足,为中医的精准化发展提供助力。 中医的精准化方向是基于个体化基础上的群体化研究 中医治病主要是通过改变疾病发生的人体环境,利...

  • “煮数沸”张锡纯深谙此特殊的煎药方法

    “煮数沸”张锡纯深谙此特殊的煎药方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煎药方法“煮数沸”浅探 “煮数沸”作为一种特殊的煎药方法,上溯秦汉,下迨民国,其应用比比皆是,源远流长。如《伤寒论》即有“先煮麻黄一两沸”、“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的记载。 近人张锡纯深谙此法,或救急猛煮,或略煎取气,每获良效。我们今天验之临床,若想重复古人的经验,亦必重视其频频告诫的煎服方法,方克有济。然而,随着计时工具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我们今天大多已经没有&ldquo...

  • 中医望目诊病 目诊的方法 目诊的内容

    中医望目诊病 目诊的方法 目诊的内容

    基于证素辨证的中医目诊意义探讨 望目是通过观察双目或眼睛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以诊断全身或眼部病证的方法, 属望诊范畴[1]。肝开窍于目, 且目与五脏六腑关系十分密切, 通过望目能够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可见, 望目不仅是中医眼科诊断的主要特色, 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内容。 中医望目诊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灵枢·大惑论》中就指出:“睛之窠为眼, 骨之精为瞳子, 筋之精为黑睛, 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2], 后世医家据此而发...

  •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我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没有书籍,都是借老师的书来抄写。1971年,我在书店买到了一本《实用中医方药手册》,没有具体作者署名。我如获至宝,常常秉煤油灯夜读至深更。在此后的见习实习中,我将该书装在工作衣口袋里随时查阅对照。近20年后,我才得知该书是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王世民老师编著,最初为内部印刷。1984年出版署名王世民,后多次修订再版,迄今共印刷了62万余册,其读者面之广可想而知。 该书第一部分为方剂,按功用分类排列,主方下附有同类方剂。如解表剂,第一方为麻黄汤,其下附有三拗汤、华盖散、麻杏苡甘汤三方,每方有...

  • 方剂加减法分药味的加减 方剂的合并

    方剂加减法分药味的加减 方剂的合并

    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 清代名医陈修园在他的著作中就非常明确地强调这种思想。古代医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良效的方剂,我们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这些宝贵经验。但是临床上运用古人的方剂时,还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因证进行加减变化,才能效如桴鼓。所以说对于方剂的运用,贵乎加减变化得法。如《外科正宗》有“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的说法。《易简方论》有“方取简练,不求繁多。盖简练熟历,则一茎草可化丈六金身。繁多散漫,则头绪杂,而莫知所以”之论。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指...

  • 经方传承 方证是一个议论最多的话题

    经方传承 方证是一个议论最多的话题

    编者按:经方是近年来我国中医界的一个热词,经方的出版物热销,经方的学术讲座受到听众热捧,经方的网站、公众号等如雨后春笋,经方的传承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关注。在经方传承中,方证是一个议论最多的话题。什么是方证?为何要强调方证相应?如何学习经典原文?如何在临床上正确地应用经方?关于这些在经方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来看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的黄煌教授是怎么回答的。 黄煌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中医学术流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90年代后,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

  • 中医经方组方岐黄之术 剂量厚势性味厚势角药厚势

    中医经方组方岐黄之术 剂量厚势性味厚势角药厚势

    从弈理“布势”角度探讨经方组方规律 弈理、兵法、岐黄之术,其源同一,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道”之蕴味,符合“道”之精神。清代棋圣施定庵在《弈理指归》中云:“古人以弈喻兵,体用皆合,此不易之成法”。先贤认为兵法与棋弈常有相通之处,两者皆围绕敌我双方的矛盾展开斗争,克敌制胜是统帅与弈者最终希望的结局。中医自古便有“用药如用兵”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解甲转医,著有《古方八阵》与《新方八阵》,寓兵...

  • 辨症不同于辨证《五十二病方》

    辨症不同于辨证《五十二病方》

    辨症不同于辨证。所谓辨证,即通过四诊,进行八纲、脏腑等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等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病证。马王堆简帛医书中的症状辨症治疗学思想,即将疾病依据所表现症状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区分为若干小类,再制定与其相应的病名和治疗方法。从症状出发所得出的诊断结论是对证候本质的揭示,结论准确可靠、方便灵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是中医诊断的优势与特色所在。 什么是症状 症状指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直接感知患者的各种异常表现。...

  • 敦煌古遗书法藏“不知名医方”角药配伍研究

    敦煌古遗书法藏“不知名医方”角药配伍研究

    方剂中药物的使用有单味药用(如单行)、两味药配伍即对药(如相须、相使为用),同时还有特定的三味药配伍即角药,角药在方剂配伍功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临床用途。本文研究内容源于敦煌古遗书[1]法藏“不知名医方”,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文卷编号为“P”,因其无书名标题,定名为不知名医方。传世方共545方,其组方配伍法度严谨,寓意深刻,并重视八法的复合应用,如攻补并用、汗下并用、温清并用等,以适应疾病的复杂病机。本研究从角药层面对法藏“不知名医方”传世医方...

  • 学习方药中先生气化理论的体会

    学习方药中先生气化理论的体会

    •广义的气化是指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交感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及其产生的现象。狭义的气化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生化代谢活动及其产生的生理病理现象。 •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生命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六气作用正常的结果,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化现象的表现形式,五脏则是人体气化活动的主要载体。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是指人体元气来复,气化功能得以康复通转,邪气驱散,疾病向愈;若大气一衰,则出入废,神机化灭,气立孤危。 方药中(1921-1995),原名方...

  • 经典中医处方说明

    经典中医处方说明

    痔瘘外洗汤剂说明书 【编号】40026 【别名】zlwxtj、alwxtj 【药品名称】痔瘘外洗汤剂 【处方组成】大黄30g、红花10g、桃仁10g、芒硝30g 【功能与主治】内外痔疮 【用法与用量】150ml,每日2-3次,外用。 伸筋透骨汤剂说明书 【编号】40014 【别名】sjtgtj、ujtgtj 【药品名称】伸筋透骨汤剂 【处方组成】生艾叶20g、当归20g、川椒20g、灵仙20g、牛膝20g、...

  • 八纲辨证,疏于燥湿——燥湿阴阳辨证方法构建刍议

    八纲辨证,疏于燥湿——燥湿阴阳辨证方法构建刍议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确立于《伤寒杂病论》, 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的证治框架, 而“八纲辨证”这一名称是近些年来才确立的概念, 但其内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纲领则早在《黄帝内经》《汤液经法》及更早的文献中就有多处详细的论述,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病中更是无处不贯穿着八纲的内容, 可以说《伤寒论》才是“六经辨病”与“八纲辨证”相结合之典范。之后王执中、方隅、张介宾、张三锡、程国彭、徐大椿等医家对“八纲”都有各自的发...

  • 浅析防风通圣散及二类方

    浅析防风通圣散及二类方

    防风通圣散出自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由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组成。 从方药上看,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凉膈散加上桔梗、荆芥、当归、芍药、滑石、川芎、防风、石膏、麻黄、白术,就与防风通圣散一致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凉膈散)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黏,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笔者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时,常用“波浪式加量”法,该法来源于笔者临床实践,行之有效。兹介绍该方法,并分享一临证验案。 波浪式加量法操作及优势 笔者临证时,对于邪立足未稳的病患,药物用法及用量均力求迅速攻邪,即一剂知、两剂已;对于邪已立足之病患,则需要缓慢加量,采用“波浪式加量”法,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缓缓图治。 “波浪式加量”法具体操作为:先从0.5剂开始服,每日增加0.5剂,以知为度确定第一阶段的最高量,然后剂量逐日...

  •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治疗经验,积累了盈千累万的治疗方剂,为临证的选方用药提供了极大便利。总体而言,这些方剂大都循证而立,即每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但由于疾病复杂及个体差异,应用时大都需要对其作出化裁。兹对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毕生心血之作。书中详细记述了其对六经病及杂病的诊疗经验,并演示了灵活多变的加减方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总结张仲景...

  • 经方传承的历史现状与前景(上)

    经方传承的历史现状与前景(上)

    编者按:在中医学传承事业中,经方的分量最重。经方是中华民族的原创,传承至今几千年,依然活力四射。经方以其极强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在中医人才培养、临床医疗保健、市场开发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年来,经方的传承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界乃至社会的重视,成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中的一个高地。本版特将我国现阶段经方传承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重视的问题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教授作了采访,记录如下。因内容较多,故分上、下篇刊登。 问:近几年来,经方成为中医界的一个热词,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经方的定义?...

  • 中医病势判断的方法 轻重缓急之势 升降出入之势

    中医病势判断的方法 轻重缓急之势 升降出入之势

    势,本义为一种力量的惯性趋向,引申指某种状态。病势,即是指疾病的情势,包括目前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判断病势,对于把握疾病的宏观、整体情况,确立适当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兹对此加以辨析。 病势判断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衡的结果。因此,病势都是阴阳盛衰的具体反映。 轻重缓急之势 病之轻重是医者首先要判断的基本内容。一般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神”的状态,即“得神”与“失神”,是所谓...

  • 经方剂量考证 古文献求证《伤寒论》处方求证

    经方剂量考证 古文献求证《伤寒论》处方求证

    经方对于中医药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历代中医都是在熟读经方的基础上成为名医的。近年来,经典名方的研究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对经方的研究。研究经典名方需要做很多工作,如中药来源的考证、炮制方法的考证、处方剂量的考证、煎煮方法和煎煮次数、加水量等,其中剂量的考证尤为重要。那么汉朝的用药剂量为什么比现在大?这不单单是度量衡不同的问题,与中药的炮制与称量先后也有关。 经方剂量考证 经方剂量的考证是无数度量衡专家和方剂学专家都为之不懈努力的研究课题,现列举三个重要研究结果:1957年由吴承洛出版的《中国度...

  • 半夏天麻在古方中为常用药对

    半夏天麻在古方中为常用药对

    法半夏、天麻、羌活、独活为国医大师刘尚义临床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昏的药对。 法半夏 法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是植物半夏加白矾的炮制品。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之功效。 天麻 天麻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甘平,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之效。 羌活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和根,性温,味辛、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的作用。 独活 独活系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性微温,味辛、苦,归肝、肾、肺经。具...

  • 从风热解析荆防方 从风寒解析麻黄方 从湿温解析全虫方

    从风热解析荆防方 从风寒解析麻黄方 从湿温解析全虫方

    在赵炳南先生拟定的内服经验方中,有三首经验方特色明显,疗效突出,它们分别为荆防方、麻黄方和全虫方,以下统称为“治风三方”。此三方收录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经验方与常用方》部分,原书中三方主治,同中有异,其中荆防方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痒的功效,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麻黄方有开腠理,和血止痒的功效,主治慢性荨麻疹;全虫方有息风止痒,除湿解毒的功效,主治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其中“若病程短,皮疹鲜红,病在表者,首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